圖集
近日,中國首家獨立註冊的公益學院,深圳國際公益學院成立五周年慶典在深圳舉行。
自2015年11月,在深圳市委、市政府及教育局、民政局等部門和社會各界力量的支持下,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落戶深圳。隨著公益慈善組織在中國的快速發育與成長,迫切需要公益教育的探索,突破原有學科門類,向綜合性的學科發展。五年來,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先後開展了國際慈善管理EMP、善財領袖計劃GPL、公益網校、工商管理DBA等,開啟對公益管理專業人才、慈善家、社會大眾的培養探索,並與哈佛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國內外大學形成合作。五年求索中,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見證了公益教育逐步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加速器,見證了公益專業教育對促進中國公益慈善事業專業化、國際化的作用。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五年來,聯合國內外慈善家和公益機構,努力打造新型公益教育培訓體系和專家智庫,構建開放共享的公益慈善界交流平臺。」 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慈善總會會長、民政部原副部長宮蒲光在致辭中表示,作為中國首家獨立註冊的公益學院,深圳國際公益學院既是中外公益合作的典範,也是中國公益慈善高級人才成長的搖籃。
據《深圳國際公益學院2020校友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底,深圳國際公益學院校友遍布全國31個省市區,50位國際學員,28.3%的校友擁有多棲身份,校友生態圈多元跨界。據不完全統計,82.4%校友在2019年度有個人捐贈行為,其中個人年度實際捐贈超過100萬元的校友有48位。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化,公益慈善教育需要現代公益慈善知識體系的支撐,建立起具有國際視野而又植根於中國實際的現代公益慈善知識體系。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馬蔚華說:「當下國家的十四五規劃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公益學院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公益學院,我們要培養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推動可持續發展是當今最大的公益,是實現大多數人的福祉,無論是企業界還是公益界都要把它看成是自己的使命。」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招募、教育和「喚醒」有志於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人群,促進中國慈善資本總量增長,提升其影響力與效力。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創始人、內蒙古老牛慈善基金會創始人牛根生表示,希望學院能夠成為更有效的「公益資源整合地」;更加全面的「公益人才供給基地」;更具影響力的「公益理論創新基地」。
立足於成立以來第一個五年的新起點,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認為,公益教育的突破性發展需要「高校邏輯」「行業邏輯」「市場邏輯」,並提出基於未來發展新格局、新面向、新產品、新體系、新支持系統的五個「新」思考。
在開啟新五年之際,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迎來新任董事的加入與新任院長。在11月27日舉行的學院成立五周年慶典上,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馬蔚華在董事會的見證下,代表董事會,為新任董事艾路明與新任院長嚴駿頒發聘書。
責任編輯: 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