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奢華雄偉的Check-in大堂,但是客人可以坐在休息區自由聊天;
除了傳統的泳池和健身房,公共空間還有足球機、Wii遊戲機以及美式桌球供客人消遣……雖說酒店業以一直都是以住宿為本,但是這家酒店並沒有把太多心思花在客房空間上。因為你會發現,無論是單身一人還是眾人組團,入住這裡你都願意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這家酒店的公共空間中。
在很多傳統領域,「反經驗」的做法具有很大的殺傷力。跳脫開行業的傳統經營思路的束縛來做產品,往往是很多跨界嘗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沒有去住貝爾特,很難想像在香港生活了兩年的我,會跑到那個犄角旮旯去,也很難想像這個地方竟然也可以適合開酒店。九龍貝爾特酒店位於鑽石山區域,被香港傳統工廠區以及多個公共屋邨、屋苑圍合的市民社區區域所包圍。雖說周圍也有像黃大仙廟、志蓮淨苑,以及以隋唐絳守居園池為藍本建的南蓮園池等人文景觀,九龍城寨公園、啟德郵輪碼頭也近在咫尺,不過這裡依然不是什麼典型的觀光客區域。
好在從鑽石山地鐵站到酒店的步行距離並不遠,這對於很大程度倚賴公共運輸出行的香港來說,這樣便捷的交通通達性給了酒店很多的流量引入點。
話說回來,香港九龍貝爾特酒店的室內設計事務,是由國內著名的「如恩設計研究室」(Neri& Hu)操刀構思。設計師郭錫恩稱它是一家為復興香港東九龍地區而打造的「零星級」酒店。你可以發現前往酒店路上,身邊往來的都是當地居民,感覺就像是去親戚家做客。所以酒店的存在,某種程度上像是這個大社區裡的一個城市化客廳。是的,當下社會,誰願意住在一個高高在上的豪華酒店裡,和當地的社區文化和商業完全脫節呢?
星巴克的成功之道,並非在於咖啡有多好喝,而是其經營的社交文化,它的大多數門店同時也是一個社區的公共客廳或是書房。在大城市活久了,可以發現住在城裡的人可以為了便利放棄家中的社交空間(當然這也和城市裡,尤其是我們所說的大城市裡,越來越多的單身一族有關),諸如客廳,而在這個時代,城市裡越發侷促的私人空間,要求公共空間為我們提供服務,所以星巴克這樣的咖啡館越來越像我們的書房和客廳。
其實城市酒店本身也有承載社區功能的權利和義務,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酒店行業湧出的新形態與老酒店品牌最大的不同,並非是空間上的複合化,或是設計上的輪廓鮮明,更深刻的轉變是城市酒店不再僅僅是旅行者的選擇,無論是著名案例,譬如紐約的Ace或是倫敦Shoreditch的Hoxton,我們發現酒店竟然也可以成為周邊社區的公共辦公室或是會議室。
在九龍貝爾特,旅客及本地居民可于貝爾特酒廊內的遊戲室享用足球機、Wii及美式桌球等玩樂設施,亦可於網際網路區盡情瀏覽世界信息,或於「貝爾特樂趣音樂區」挑選喜愛流行歌曲。於是,憑藉個性的設計,對質感和細節的追求,以及與當地文化的融入,貝爾特成了潮人、遊客甚至於本地居民的新寵。
現代建築的內裡,卻處處有著老香港的時髦與文化特徵。大門以懷舊電影院燈箱設計的招牌讓人眼前一亮。進入G層大堂時,就感受了一種老香港情懷用現代手法表現出來的嘻哈,一面牆上是反應舊時香港街市風情的壁畫,雜貨店、冰室、參茸行⋯⋯挑著點心賣的小販、拎著包的婦人,「飲啖茶、吃個包,一盅兩件慢慢嘗」、「有碗話碗、有碟話碟」的字樣,接地氣的方式來得如此鮮明,特別是「青菜羅卜,各有所愛」正如其分的表達了喜歡「貝爾特酒店」的住客心情。
G層除了到達後的行李服務外,還有一個功能就是PIZZA小店的概念,還提供給附近居民的外賣,巨大的PIZZA爐和紅色的機車非常搶眼的表達了這個酒店的個性,「好玩, 型格」。
酒店G層,M層,1層除了電梯上下外,還有自動扶梯來交通連接,而這上下四部扶梯也成為了空間中很重要的構件部分,不但獲得空間打開後的敞開,更使得三層空間視線互通。酒店位置相對較為偏遠,而且酒店客房數量有695間,接待旅行團體是避免不了的,這使得建設和經營團隊在最初時已經思考清楚,建造M層使得大量團體客人和散客進行分離,M層的功能除了團體接待外,還設置了自動販賣機,用最集約的方式承載出24小時便利店的功能,同時自動售賣機更會發售該品牌一系列充滿香港特色的配飾。
1樓是酒店大堂,也是貝爾特酒店最顯著的特徵,我覺得可以稱之為社交大堂。你可以看到這個大堂實際上是與酒吧、餐廳、娛樂室連為一體,一整層形成一個有趣的複合形態的空間,這也是非常有特色的貝爾特酒廊,是酒店中客人可以活動時間最長的公共區域。整個區域有著非常典型的如恩設計符號,鋼架清爽利落地分割,燈線此起彼伏地垂落,充滿著強烈的工業色彩,紅磚牆和鐵閘元素的運用,又讓人恍惚置身於老香港的氣氛中。各個區域用牆面與家具的變化進行有機地分割,接待處和遊戲室以深色橡木為主,遊戲室裡有足球機、Wii遊戲機以及美式桌球供客人消遣,還有特色的音樂區供放鬆需要。
而該酒店的餐廳潮食街仿麵條攤設計,也是很好的映射了香港的大排檔文化。潮食街供應多款地道美食,包括港式雞蛋仔、車仔面和咖喱魚蛋配豬皮蘿蔔等,另有各種西式美食以供選擇;由城中著名甜品大師Tony Wong 所製作的精緻甜品和蛋糕系列,更成為了餐廳自助晚餐的點綴,實在不容錯過。
當然我覺得,這樣開放式的空間不僅是考慮到未來主流消費層的習慣,同時也是考慮了如何在密集城市的空間裡,最大化程度利用酒店空間,提高坪效,所以用開放的心態來設計和建造酒店,並將所有的功能集合在一起是勢在必行的趨勢,
入住、酒吧、閱覽、 遊戲、吃飯等等全部集合在一起,用無間隔的集合空間是最節約空間,不光是賓客的體驗,對於酒店成本控制來說,服務員也可以一職多能,前臺員工轉身即可成為吧檯的侍者,不但可以和客人打成一片,也是節約人力的好方法。
標準客房的面積不大,不過在香港來說,房型算是舒服,甚為簡潔的軟裝,連裝飾都沒有。一面巨大的頂燈從牆面伸出來掛在床中央的天花板上,誇張的描繪,卻又新奇。
倒是一側的開放式衣櫥,整個牆面印上了舊時的香港街景,這正好與樓下大廳形成了呼應,另一種呼應在酒店與本地著名設計品牌「住好啲」合作開發了同樣用上舊時香港元素的熱感變色水杯,供客人使用,這種local感還來自於員工制服,是本地流行品牌「4ALike Black」監製。所以就算是一個大型的連鎖酒店,貝爾特還是廣泛地就地取材,用一種時髦接地氣的方式,帶來不一樣的旅居體驗。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可逆轉,城市人口素質正在逐漸提高。酒店也不再只是代表著精英文化,而是向著普及化發展,精英社會向平民社會的轉變已經在逐步實現。而隨著製造社會向創意社會的發展,普遍的實用觀點也開始向審美主義延伸——標準化、快餐式的酒店雖然還能勉強滿足基本的住宿要求,但追求個性化的需求已經日漸抬頭,而酒店的建築形態、裝修特色、服務人員禮儀等等,都將成為消費者選擇的標準。
在這樣的社會趨勢下,一個代表了全新消費者需求,並以一種別具一格面貌呈現的生活方式酒店便應運而生了。不僅僅是貝爾特,其實在中國「瘋狂發展」的中檔酒店,幾乎每一個都是生活方式的衍生品。
錦江都城酒店就以「生活美學家,我的生活方式」為品牌理念,致力於為人們創造一種回歸本真的生活方式,讓客人在每一家錦江都城酒店都能得到自我本真需求的滿足----傾訴、尊處、臻美。他們定期舉行社交時光主題活動,利用線下活動加強和客人之間的互動,演繹回歸本真的生活方式,以豐富自己的品牌文化。
錦江都城達華酒店套房實景圖
作為中檔酒店飛速發展的品牌之一,亞朵酒店想要做的是你人生的第四空間——旅途中的身心靈休憩之地。在這裡,有鄰裡般的服務,五星級的床品,還有人文攝影,花香茶香書香,所有的一切都讓你慢下來、靜下來,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亞朵說,心安之處才是家。
亞朵酒店多功能的複合公共空間
君亭酒店的開放式書吧空間
新的酒店業態,而不僅僅是傳統的酒店。任何一個好的品牌,應該是其自身品質演繹出來的。以君亭酒店為例,君亭一直在打造東方文化、居家美學和城市桃源這三個核心概念,希望客戶在君亭酒店找到一個安靜、舒適的氛圍,感受有品質的生活。君亭人更希望通過客戶體驗式的現身說法,將君亭這個品牌和所傳遞的信息傳播出去。君亭酒店執行總裁甘聖宏分享道:「我們的核心布局是一個獨具東方特色的客廳化大堂,更加功能化,一間優雅休閒的花園餐廳,這是我們的核心產品;一塊融合生活美學與移動商務書吧咖啡空間,以及一間社區化健身房,這是我們連結客戶最主要的思維方式。這是我們現在做的君亭產品模型,我們希望它能夠給客戶一種最新的生活。」
作者 | 魯超 SuperL
版權所有©,轉載請至後臺詢問
無條件歡迎分享轉發至朋友圈
查看往期精彩內容
點擊文字連結,即可查看相關詳情臺北香格裡拉:躺在床上看101大樓
88歲香港半島酒店,歲月是它的風格
酒店如何向百貨業學習提升坪效?
一封讓國人尷尬的酒店歡迎信
可以看到東方明珠塔的酒店那麼多,可唯獨這家最近火到爆棚
入住這家旅舍,帶給你一整屋的臺灣好設計
揭秘香港中環金融街8號,為什麼富豪、明星都愛住這裡?
▽點擊閱讀原文:香港酒店業去年盈利全面下滑 香格裡拉卻逆勢新開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