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法,父母是否應該接受處罰

2020-11-18 書生誤國

近日,看到一篇報導《初二女生宿舍內被同學掌摑、澆開水 警方:對涉事3人批評教育》,由於案件涉及未成年人,警方對涉事3名學生批評教育。同時,責令校方及3名學生家長向受傷學生道歉,並要求他們配合傷者就醫治療。

看完整個事件,書生很是憤怒,受害者留下一輩子揮之不去的陰影,涉事人員並未得到應有的懲罰,就因為是未成年人,僅僅只是批評教育!!!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未成年人保護法就成了某些知法犯法人員的保護傘,真正需要保護的未成年人成為了受害者後,得不到應有的保護,法律也保護不了自己,因為傷人者也是未成年人,犯了法僅僅只是批評教育而已!

我不知道受害者的家人對這個處理結果滿不滿意,先讓我們來看看網友們對這件事的看法吧。


來源於部分網友評論截圖


來源於部分網友評論截圖


來源於部分網友評論截圖


來源於部分網友評論截圖

看完以上評論,相信已經有了答案,誠如第一位網友說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已經成為一些少年暴徒的擋箭牌,對於這次澆開水事件,如果發生在自家孩子身上,我相信很多網友不僅僅是說說而已,每一個孩子都是自家父母的心頭肉,被這樣傷害,必須要對方受到應有的懲罰。有位網友就提出了這樣的建議,讓自家的孩子還回去或者讓其他未成年人還回去,反正都是未成年人,犯了法也僅僅只是批評教育而已!相當部分網友認可這種建議,若社會真的發展成這樣,這還是那個有著五千年文化傳承的國度麼,社會不就亂了,變得秩序混亂,相信大家都不願意這一天到來。

希望有關部門能儘快進行民意調查,對未成年人保護法做出適當修改,讓少年暴徒得到應有的懲罰,不以年齡為藉口開脫自己的罪行,做錯了事情就應該承擔相應的後果,沒有深刻的認識,怎麼知道受害人的苦,從而變成更好自己。

古語有云,父債子償,但是更多的時候是子債父母償。童年犯錯,父母賠禮道歉。少年犯法,還是父母賠償道歉,成年犯法,雖然是自己進去了,但父母在外遭人指責議論,何嘗不是子債父母嘗!

百善孝為先,品德教育應從娃娃抓起,知禮守法愛國,讓父母少操心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報答。

養不教,父母過,對於犯法的未成年人,不僅自己要受到處罰,其父母也應進行相應的懲處。為什麼父母也要受到懲處,人之初性本善,誰生下來不是一張白紙,後面變黑還是變得五彩繽紛,極大程度取決於父母的教育,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教他們做人的道理,以後走正道還是邪門歪道,跟父母有極大關係。舉個簡單例子,大家生活中是不是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別人家小孩子犯了錯,對方家長總是一句小孩子不懂事就揭過了,我們作為成年人又不好太過計較,如果說對方小孩幾句,還會被對方家長說心中狹窄,不大度,居然跟一個小孩子計較。這其實就是在害孩子,灌輸的是一種錯誤的價值觀,這會給小孩子一個錯誤的暗示,反正我是小孩子,可以不懂事。在這種教育下成長的孩子,長歪的可能性極大。你們說,這種父母該不該接受處罰?

同時,正因為是未成年人,還有可塑性,更應該嚴懲,僅僅口頭批評教育,不僅不會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正處於青春叛逆的少年還有極大可能再次犯法,反正我是未成年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後有幾點建議。第一,希望有關部門儘快進行民意調查,並對未成年人保護法進行適當修改。第二,教育從娃娃抓起,應該在幼兒園的時候就幫小朋友們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做到知禮守法愛國。

網際網路大數據時代,做什麼都看信用,應該對未成年犯法者,納入失信人員名單,限制享受國家政府的某些優惠政策,以及升學的限制,限制高消費和部分出行,同時對其父母也做出一定的限制處罰。什麼時候懲罰結束,再恢復正常公民權利,但是會有長達五至十年的監管,若再犯,不僅按照成年人法來處理,更要加大力度。

引用一段梁先生的話:「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做好少年的教育,他們才是祖國的未來。

以上僅為個人拙見,歡迎留言討論。我是書生誤國,謝謝觀看。


相關焦點

  • 13歲少年錘殺父母讓人震驚,加強未成年人教育刻不容緩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上面的刑法中的規定,就意味著13歲的羅某雖然殺害自己親生父母,但是沒有達到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法律無法追究他的殺人罪行。警方對他的控制也是暫時的,最後還要釋放。
  • 4男生校內侵害女生被送工讀學校,處罰是否過輕?
    近年來,低齡未成年人犯罪事件時有發生,這一案件再次觸動公眾神經。送入工讀學校是否處罰過輕?涉罪未成年人司法是否失之於寬?涉罪少年家長是否應負相應刑責?被害人權益又該如何保護?送入工讀學校是否處罰過輕?——已披露信息難以判斷是否構成強姦,不能草率認為處罰過輕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苑寧寧表示,目前披露的信息難以判斷4名男生實施性侵害的程度是否構成實施意義上的強姦,因此不能草率地下處罰過輕的結論。
  • 13歲少年錘殺父母案最新情況 未成年人犯罪如何規避
    不少網友認為,正是這樣的處理結果給其他未成年人帶來了錯誤的示範和暗示。­  那麼,年齡仍未達到14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後該如何懲罰?是否只有「釋放由家長監管」這一條路可走?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政府收容教養」如何才能落到實處?
  • 父母偷看孩子隱私的後果
    家長偷看孩子的隱私算不算犯法?隱私利益是受法律明確保護的一項人格利益,在法律上任何人不得不經他人同意,包括未成年人同意,偷看他人信件,日記。這屬於侵犯未成年人隱私,構成違法治安管理行為,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所以即便你是家長,也不要隨意查看孩子的隱私,法律上不允許,也會給孩子造成傷害,你知不知道父母偷看孩子隱私的後果是什麼?
  • 應對未成年人嚴重犯罪,是否應引入「惡意補足年齡」規則?
    當前年齡判斷為主要條件,還應該考慮犯罪性質與情節的嚴重程度,根據犯罪行為、客觀危害、主觀惡性以及實際認知能力等綜合判斷,更多的應該從罪犯的主觀意識、犯罪心理與犯罪動機等方面進行考慮,是否是重犯?是否嚴重?是否難以矯正?還應該考慮是否心智未開?是否能夠教化……等等。「惡意補足年齡」規則適合引入中國嗎?
  • 12歲男孩殺害10歲女孩是否應該受到刑事處罰?
    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於10月13日至17日在北京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臧鐵偉就此進行了回答,其中他提到的「將對未成年人犯罪年齡擬作個別下調」引起了廣泛關注。 那麼,什麼是刑事責任年齡?我國現行法律是如何規定的?是否應該調整刑事責任年齡?如果調整應該考慮哪些因素?
  • 現行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的主體是誰?
    網友「陽光」:刑法對犯罪最小年齡應該修改了!再下去社會矛盾越來越突出!現在小孩口頭禪是我砍死你,判不了刑,我殺人是受法律保護的!別說他沒滿14歲,他為什麼不拿刀捅自己,而是去捅別人。這種法律都是制定法律的人為了自己孩子犯事不用承擔責任而已,當官的他們的孩子從來都是小霸王,什麼事他爹都會擺平。
  • 檢察官、律師呼籲:未成年人犯罪 父母疏忽失職入刑
    法律應該要求監護人必須盡到監護職責,並不容忍「疏忽」情況的出現。  ——四川廣力律師事務所唐應欣律師  父母疏忽失職入刑,在西方發達國家已實現,但從我國社會發展文明程度來說,要實現還有一定距離,更多的還是應該重視教育。
  • 不滿14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未成年人或將被送入專門學校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以下簡稱草案二審稿)今天上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根據各方面意見,草案二審稿增加規定:國家加強專門學校建設,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專門教育,專門教育是國家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是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教育和矯治的重要保護處分措施。省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專門學校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 北京卓途教育集團法律講堂——見死不救犯法嗎 見死不救是否犯法?
    但有些人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選擇了漠視,那麼這種情況下見死不救犯法嗎?一、見死不救犯法嗎在一般情況下,「見死不救」只是道德譴責的對象,不屬於刑法評價的範疇;但在特殊情況下,「見死不救」也會成為刑法評價的對象,「見死不救」者亦要承擔刑事責任。
  • 對14歲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作出法律規範
    因此,此次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應當對此作出規定」。  委員吳月則建議引入「強制教養」制度,明確規定:未成年人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應當責令其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嚴加管教;採取其他措施不足以防止其社會危險性和有效教育矯治的,報人民檢察院或人民法院批准,由政府強制教養。省級人民政府設立專門的強制教養所,教育行政部門、民政部門、司法機關共同參與、分工負責。
  • 李玫瑾:未成年人一旦報警,就應該視為性侵案件立案
    ▪ 未成年人一旦報警,就應該視為性侵案件立案。▪ 對未成年人的性行為是否為強姦不能以「有沒有明顯反抗」為標準,因為在單獨相處時,由於年齡、性別等差異,未成年人的反抗有時會導致他的生命受到威脅。5月30日,最高檢通過網絡直播舉辦第三十四次檢察開放日活動,主題是「同舟共濟,檢護明天」。
  • 未成年人犯罪日趨低齡化「熊孩子」未必壞莫過早貼標籤
    未成年人犯罪日趨低齡化,行政拘留年齡擬從16歲降至14歲引熱議——「熊孩子」未必壞莫過早貼標籤大河網記者宋向樂近日,公安部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修訂公開徵求意見稿)》,其中第二十一條取消了現行《治安管理處罰法》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未成年人不適用行政拘留處罰的限制性規定,同時將初次違反治安管理不執行行政拘留處罰的年齡範圍從之前的
  • 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應對「熊孩子」,是否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
    刑責年齡的制定應側重他是否有犯罪能力。以前14歲以下兒童體弱力薄性成熟晚,一般不具備製造殺人搶劫強姦這些惡性案件的能力,但現在許多14歲的小孩已經具備這種能力。在很多暴力性案件中,常看到行為人未滿14周歲。而且,是否承擔刑事責任還應該參考作案的方式、惡劣程度等因素。
  • 古代對未成年人犯罪 實行刑事處罰的規定
    中國從西周開始就出現了對未成年人犯罪實行特殊的刑事處罰的規定。《禮記·曲禮》:「七年曰悼,八十、九十曰耄,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周禮·秋官·司刺》中有關於「三赦」的規定:「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蠢愚。」注曰:「生而痴騃竟昏者為蠢愚。」鄭玄註:「幼弱、老耄,若今律令年未滿八歲、八十以上,非手殺人,他皆不坐。」
  • 17歲男孩與13歲女孩舉辦婚禮 未成年子女早婚 父母應該擔責嗎?
    核心提示:「早婚」不僅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帶來消極影響,還可能引發輟學、高離婚率等社會問題。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應履行好監護人的各項職責,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過,事件背後的法律問題,卻持續引發輿論關注:未成年人早婚,父母應該承擔什麼責任?我國現行法律中性同意年齡的紅線是14歲,如果雙方發生性關係,那麼男方是否構成強姦罪?沒有進行登記就舉行婚禮,婚姻關係有效嗎?近日,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相關法律學者。
  • 南安一中現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屬不屬於犯法?
    校方回應稱,「此事的發生,暴露了我校在學生管理和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傷了家長和學生的心,損害了學校的聲譽,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我們誠懇接受社會各界的批評和監督。我校將引以為戒,舉一反三,進一步強化學校安全管理,加強學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紀律教育,在全校開展防治學生欺凌專題教育活動,培養師生積極預防和自覺反對學生欺凌的意識,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 錦州中院公開審理一起群體性未成年人治安處罰案件
    錦州長安網訊近日,錦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群體性校園暴力治安處罰案件,本案由錦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王曉穎擔任審判長並主審此案,法官李勇、王錦鵬組成合議庭。此案是由在校學生因瑣事發生矛盾而演變成的群體性打架事件,事件中多數參與者剛滿15歲,其中一名不滿14歲,治安處罰的後果讓參與打架的學生後悔
  • 未成年人紋身惹爭議,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做榜樣
    隨著時尚潮文化的發展,打耳洞紋身頭髮染頭已經成了現在年輕人的標配,認為身上如果沒有這兩樣象徵就會覺得自己不潮跟不上時尚,所以很多剛剛畢業的高中生趁高考結束就會放縱自己一下,燙髮染頭成了今年暑假他們的標配,不過很多家長表示以上四種除了紋身之外自己還是可以接受的,不管是成年與否自己的孩子最好還是不要紋身
  •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三十六條 對夜不歸宿、離家出走或者流落街頭的未成年人,公安機關、公共場所管理機構等發現或者接到報告後,應當及時採取有效保護措施,並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所在的寄宿制學校,必要時應當護送其返回住所、學校;無法與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學校取得聯繫的,應當護送未成年人到救助保護機構接受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