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師節,欣喜地找到了2012年自己寫的一篇文章《我的研究生導師黃建龍教授》,今天讀來,仍然能深切感受到導師的平易近人與人格魅力,特此分享。
以下是正文:
求學二十年,路漫漫,感念師恩。相信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曆程中,都有一位恩師曾用智慧開啟了我們無知的心門,照亮了我們前行的路途。縱然風雨兼程,那盞明燈依舊閃亮。
尤記得與我的研究生導師——黃建龍教授的第一次面談,是參加蘭州理工大學研究生複試,在綜合面試那一輪,黃老師作為我的主考官,當時內心既歡呼雀躍又緊張不已。興奮的是終於見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導師了,擔憂的是怕自己表現不好,會被拒絕接收。事實上通過一問一答的互動,言辭間傳遞的鼓舞和溫情,把當時的我一個人初來西北、幾日奔波輾轉還有對氣候完全不適應的種種鬱悶壓抑一掃而光。原來這位導師真如師兄師姐們所言:寬厚仁愛,博學多才。我想我是幸運的,幸遇伯樂,知遇之恩,此生難忘。
2010年9月初,蘭州理工大學開展了「風雨同『舟』,威武不『曲』」的志願服務舟曲活動,我們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在舟曲特大泥石流的災難中失去雙親或單親的高中生,我的導師黃建龍教授,應甘肅省電視臺之邀,作為一名資歷深厚、德高望重的博士生導師,與這些孩子們進行了一對一的溝通,傾聽他們心靈之聲的同時,還耐心地解答孩子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鼓舞他們重拾信心,鬥志昂揚地迎接高考。其實,黃老師平時為人謙和低調,對於電視臺的很多次採訪邀約,他都婉言謝絕。可是在服務舟曲這件事上,他為什麼爽快答應?因為,在他看來,只是出於一種責任和道義,在做與名利無關的本職工作。是啊!履職盡責教書育人,辛勤耕耘桃李芬芳。我好想說:幸有良師,乃聞花開遍地香。
作為黃老師的關門弟子,深感幸運的同時又有些慚愧,因為黃老師對我們真可謂是傾盡心血。研二上學期期末要進行開題答辯,晚上時間我們都會在實驗室忙碌,誰也不會想到黃老師會在晚飯過後,爬上五樓來看我們,會詢問開題的進度,也會聊一聊生活瑣事。他說只是散步溜達到這兒來的,那一刻,我們眼角都溼潤了,大家心裡都明白,他就像牽掛自己的孩子一樣,牽掛著我們。
而今已花甲之年的黃老師,平日裡用電腦打字不是很熟練,卻在給我們五個人修改開題報告的時候,每一字每一句的斟酌,就連標點符號也會幫我們糾正。有問題的地方他就把字體改成紅色,專門用括號附上文字說明。後來看著老師用電腦要修改將近100頁的報告,工作量著實繁重,我們就列印成紙質版交給他時,他像個孩子一樣開心地說:「這個好,太好了,改得方便」。那一刻,大家又覺得他返老還童了。
黃老師常常提起自己的第一名博士生吳勁峰,也就是我們黃之隊的大師兄,他在博士畢業論文致謝辭中這樣寫道:「我一直嚮往著通過一個外在的社會坐標來衡量自己是否成功,於是,應該在用減法生活的年齡裡卻不斷地用加法生活,結果發現自己被物質所奴役,最終失去自我。直到作為黃建龍教授的弟子,方徹悟。導師是一位非常睿智與善良的學者,分析國情、人生,入木三分。從他的不惑之年,到知天命之道,使我悟出『不惑之道』:當敢於捨棄、知道如何捨棄的時候,我們作為一個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狀態,即使外部的許多不公正、許多缺憾依然存在,你也能在一個坐標上迅速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這也是我能夠在三年裡按期完成博士論文的關鍵所在。在三年的學習時間裡,黃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悉心的教授指導,使我終生受益。」
一生辛勞為樹人,燭光照亮寒窗暖。三尺講臺上,他用粉筆描繪人生軌跡,成為莘莘學子心目中的楷模;方寸之地上,他用34年的時間,茹苦含辛幫助無數學生成長;多少個企業工廠裡,他是令人佩服的實幹家,不畏艱苦,不辭辛勞,為中國的製造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閒暇時光,黃老師多才多藝,把對生活的熱愛譜寫成生命絢麗的樂章,感染著身邊的每個人。而今雖已年過花甲,依然勤勤懇懇,無怨無悔地奉獻在工大這片熱土上。
雖然在黃建龍教授看來,「楷模」只是一個稱號而已,並不能代表自己有多麼榮耀,多麼成功。幾十年來,他只是遵循著自己的人生信條一步步堅定地走過來。但我們堅信,作為蘭州理工大學數萬名師生員工身邊的一名全國勞動模範,作為一名有著四十年黨齡的老黨員,黃建龍教授那種無限忠誠於教育事業的敬業精神,那種關愛學生健康成長的育人風範,那種對學術孜孜以求的治學態度,那種對生活無限熱愛的人生追求,必將影響和鼓舞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教師們砥礪前行,也必將成為莘莘學子們健康成長的精神財富。
寫於2012年11月1日
願你迎風飄揚,願你明媚如光,我願與你訴說衷腸。願美好與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