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珍貴的自然資源之一,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土壤汙染日趨嚴重,土壤及土壤環境問題已成為世界共識。為了更好地增強人們保護土壤的意識,本文綜述土壤的概念、作用、特點、當前中國土壤類型、當前土壤為什麼會「不清潔」、土壤汙染現狀及該如何保護土壤資源等,以期為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土壤提供理論支持。
土壤是「萬物之本、生命之源」,是農業生產的基地,是陸地生態系統的基礎,是最珍貴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它關係到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經濟社會的和諧穩定。
當前,土壤及土壤環境問題已成為世界共識。2014年國際土壤聯合會的主題是「土壤擁抱生命與萬物」,2013年第68屆聯合國大會決議通過了12月5日為世界土壤日,並宣布2015年為國際土壤年,主題為「健康土壤帶來健康生命」,並普遍開展國際宣傳慶祝活動。中國對土壤及土壤環境汙染的問題一直極其重視,早就將土壤保護戰略作為重要環境要素戰略之一。近10年來,在國家有關部委主持下,相繼實施了「全國土壤汙染調查」、「中低產田改造工程」、「千億斤糧食增產工程」、「汙染土壤修復技術及示範」等重大項目,積累了大量的土壤環境治理經驗,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打下了堅實基礎。因此,珍惜和保護並永續利用土壤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我們未來生存所必須要承擔的義務。
那麼,什麼是土壤?土壤有哪些作用?土壤具有哪些特點?當前中國土壤類型有哪些?當前土壤為什麼會「不清潔」?土壤汙染現狀如何?我們該如何保護土壤資源呢?
什麼是土壤?土壤有哪些作用?
土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圖1)。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通過光照抑菌滅菌後得到的養料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於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這3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們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為作物提供必須的生長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
簡言之,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氣候、母質、地形、時間等因素綜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處於永恆變化中的、疏鬆礦物質與有機質的混合物。
1)土壤是農業生產的基地
土壤是植物生長的基礎,有土壤的地方就會有植物,植物體所需的大量元素(如N、P、K、Ca、Mg、S等)和微量元素(如Fe、Mn、B、Zn、Mo、Cu等)主要靠土壤提供;同時,植物所需水分也主要來自土壤。植物生長所需空氣與支撐條件也靠土壤顆粒結構進行調節。良好的土壤,應該使植物吃得飽——「養分充足」,喝得足——「水分充足」,住得安——「空氣通暢」,站得穩——「根系支撐」。應該說,土壤中這些因素與條件,都是隨自然與人為環境影響而發生著不斷變化的,人類的任務就是要把握住這種「平衡與調節」,使土壤越用越好、越變越肥,使植物生長越來越繁茂,使農產品產量不斷增加,能持續地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圖2)。
「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健康的土壤生態是作物高產、食品安全的基本條件(圖3)。綠色植物生存發展的5個基本要素:光能、熱能、空氣(包括二氧化碳)、水分和養分中,除光能外,其他要素全部或部分來自於土壤。
延伸閱讀:
趙其國 沈仁芳:藏糧於地 科技先行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