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學子自稱「985廢柴」?考上好大學只是人生開始

2020-12-15 新華報業網

  豆瓣上有一個特別的小組「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簡介很有意思:985five(廢物)大學,985、211失學失業者的新校園,分享失敗故事,討論如何脫困。

  這個2020年5月10日創建的小組,至今已有7萬餘組員,成員在不斷增多,裡面的帖子平均以半分鐘的速度更新,帖子裡成員們分享自己的「失敗故事」、討論諮詢學業工作,形成了一種抱團取暖的默契。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著名數字,即在中國擁有本科學歷的人佔總人口數約在4%。因此,當在一個自稱「985廢物」的群組裡看到7萬餘成員,難免令人吃驚。也許有人渾水摸魚進去,不過其引起的龐大群體的共鳴也不容忽視。成員們自嘲「小鎮做題家」,意即從小鎮出來,憑著優秀的做題能力擁有了令人豔羨的名校學子身份,進入社會卻混得並不如期待的「失敗者」。

  如果說「失敗」有參照物的話,並不是指社會的平均水平,更多來自與名校畢業生身份的落差。

  曾經的天才孩子,如今感覺「變成父母累贅」

  趙大海(以下均為化名)是武漢一所985名校的畢業生,也曾是「別人家的孩子」。

  他是學校所有競賽最佳人選,國旗下發言的優秀學生代表,走在校園裡所有人都認識。最輝煌的一次,是在初中一次考試,他高出了第二名60分。數學老師專門為他出一道很難的題,全校只有他一個人答對。「那時候自信心極其高,好像自己是天才的感覺。」

  理所應當的,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進了全市最好高中的競賽班,競賽班高一學完高中所有課本的內容,高二做奧賽題,高三備戰高考。他很快發現,班級裡高手如雲,自己反而成了不起眼的那個。高考結束時,全班所有人考上了重本。50名同學,他以將近40名的成績進入武漢一所實力雄厚的985名校。

  十四年過去,他目前在深圳一家口腔創業公司做消費者調研,「每天早出晚歸,沒什麼朋友,只有工作沒有生活。」一次在深圳的計程車上,二三十公裡的路程他信手翻閱到「985廢物引進計劃」的帖子,聯想到自己的經歷,感觸之下寫到:「32了還沒成家沒對象,小時候的驕子成了家裡的累贅,翻身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他的同學們有的拿全額獎學金在美國讀到博士後,有的進入「孔雀計劃」(深圳推出的引進高技術人才的項目,納入「孔雀計劃」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可享受160萬至300萬元的獎勵補貼,並享受多種優惠待遇政策),有的進入知名高校任教。

  趙大海經濟學專業畢業後,因為缺少規劃,最初從國企跳到外資銀行,四年後因為與領導不合,轉行進口腔行業負責宣傳與包裝工作。至今他仍在口腔行業,期間斷斷續續換了三次公司。

  他不認為自己身上有「985光環」,「畢竟,到了社會還是要回到工作的本質上來,情商、人際關係處理、對挫折的態度、面對選擇的能力、能否堅持的毅力,這些品質比你從哪個學校畢業重要多了。」

  他覺得自己「事業沒有很好,也沒有很差,沒有成家立業,一事無成。」「小時候父母對我抱有很大期待,現在感覺慢慢變成他們的累贅。」

  同學年薪20萬,自己還在北漂找工作

  張峰北漂了一個月,手裡只剩下一萬八的存款,還沒有找到工作。他欠著學校的貸款,希望在存款花完之前儘快找到工作,才能不「完蛋」,繼續在北京生活下去。

  來北京之前,張峰經歷了三次考研,三戰均以失敗告終。第一次總分差了三分,第二次總分過線,英語單科掛了,第三次過線超9分,複試被刷。得知結果的那一刻,他說自己「心如死灰、一片迷茫」。

  他選擇北上,和網友拼房,打地鋪,房租1200一個月,投了近十份簡歷,還未收到offer。父親常常打電話來問有沒有找到工作,這種關心慢慢讓他覺得難以忍受。他自己比誰都焦慮,每天早晨9點左右醒,晚上凌晨一兩點睡。吃飯很不規律,一天就吃一頓,最多兩頓,有時下午三點吃,有時五點吃。他不敢將這些情況告訴家人或朋友,也不敢發朋友圈,偶爾在豆瓣群組裡分享時,收到來自陌生網友的安慰覺得暖心。

  張峰從一所雙一流的211學校畢業,專業是自己不喜歡且不擅長的機械工程。熬過了難挨的學業考試後,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頂尖的律師,因此跨專業考名校,沒想到以三敗告終。

  在接受採訪前,他剛完成了一個網際網路大廠的二面,崗位不是他喜歡的類型,但如果薪資給得可以的話,他表示也會去。此時的他太需要一份工作。他甚至在考慮要不要去酒吧裡做調酒師兼服務員,轉正後5000元/月,能讓他活下去。他提到一個通過校招進入某知名電商平臺的同學,現在年薪20萬。

  「如果我當時有好好實習,說不定我也跟她一樣。」他坦然形容自己為「廢柴」,就是「沒用,沒有出息,又不會賺錢,又不會交際,各方面能力都不行」的人。

  這種挫敗感,有時來自自己,比如當上一份工作中他是裡面學歷最高的人,做著和三本畢業生一樣的崗位、拿一樣的薪資時,心裡會有點難受;有時候也來自父母,他明白,父母雖然表面不說,心裡還是會拿他跟同事們的孩子比較,「很多沒有讀書的人,或者學校沒我好的人,他們有一份很好的工作,賺了很多錢。(他們)會這樣對比。」

  張峰的上一份工作年薪8萬,但覺得學不到更多東西最後選擇辭職。他說,「我已經混吃等死很多年了,這樣只會越來越嚴重,我不想在工作中繼續混吃等死,想要一份真正能學到東西的工作。」

  從「996」到小縣城公務員,跟大城市高薪IT精英告別

  程鼎在浙江一所知名985學校TOP10計算機類專業學習。因為從小喜歡打遊戲,程鼎畢業奔向了當時最熱的遊戲行業,在他看來,上班就是打遊戲,這種工作當時想來簡直跟做夢一樣。

  他在大公司幹項目做了一年後,覺得沒意思選擇辭職去初創公司,從畢業開始就是「996」,很少有雙休,晚上加班是常態,有時通宵,工資也很高,工作幾年,他把學生時代想買的東西幾乎買了個遍。

  最終還是失業了。2017年公司沒在遊戲行業寒潮中撐過去,他看各種新聞投簡歷,投出去的簡歷好久都沒回復,焦慮得整夜睡不著,也不敢跟家裡說太多。

  思慮再三,他決定投入到公務員考試中,從追求成功變成託底、求穩,最後成功考上一個小縣城的公務員,每天準點上下班,吃飯睡覺,閒了就做點運動,然後日子就這麼一天天的過。比以前996時平靜了很多。但同時意味著他將告別網際網路行業,跟那個大城市高薪IT精英告別。

  雖然會懷念以往的日子,會因「再也沒有機會做出被很多人喜愛的遊戲產品了」而遺憾,但現在的他更常處於很平靜的狀態。疫情期間也沒有失業煩惱,正常發工資。

  大學畢業後進入遊戲公司,拿著超過平均水平很多的薪水,再到政府部門工作,程鼎說自己真的不敢自稱「five」(廢物)。「小組裡大家儘管吐槽,但大部分人還是對人生充滿期待的,很多的抱怨都是因為目標太高,自己達不到了。」

  關於未來,程鼎說已經沒有什麼特別想要的了,「我沒有那種很強的、必須要做點什麼事情的使命感了,不想去給生活非得找個意義。」

  撕開「985廢物」標籤,「突破思維」是關鍵

  「985廢物(five)」「小鎮做題家」,這些看似自嘲的標籤背後,是對成功的渴望和對現狀的失落。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這個問題,反映了現在一個存在了很久的觀念——『唯學歷論』。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社會告訴孩子考上一個好大學,就意味著成功。」

  可現實遠沒有這麼簡單。頂著「名校」光環的學子,同時也肩負了社會、家人和自己的期待。

  所謂的「精英」,不是指成績好的人,而是指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人。「這樣的精英人才,要有國家情懷、平民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而我們的教育,是在培養考生,『小鎮做題家』就是培養考生的結果」,熊丙奇認為,「現在社會上存在著一種扭曲的人才觀,讓大家產生了對高學歷人才的期待,一旦這種期待落空,就會形成一種反差。這樣具有功利性質的教育,沒有考慮到學生本身。名校畢業的學生,如果以後從事的工作不如意,很多人就覺得辜負了大家的期望,是一個失敗的人。」。

  然而,無法成為「最優秀」,就只能永遠身處困境,當一個「失敗者」嗎?顯然不是。

  「我們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是『以學歷論人才』,實際上,我們要以能力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人才」。熊丙奇補充道:「我們要突破『考上好大學就是成功了』的思維,改變一直以來的名校情結」,正如「985廢物引進計劃」的創始人說:「願大家共勉,在互相交流中,和自己的選擇與行動下,找尋到最適合自己的狀態」。

  事實上,那些自稱為「985five(廢物)」的人,在發洩情緒的同時,也在尋求幫助,找到自己的出路:

  張峰的夢想如今已經跟律師無關,而是有一份體面收入的工作,在同齡人中處於中上水平。在這之前,先要解決當務之急。「我現在有一個很大很大的願望,對別人來說是很小很小的願望,就是趕緊存到一些錢,有一份正常的工作。」

  趙大海最近有個史丹福大學畢業的高中同學,以深圳市政府「孔雀計劃」引進人才身份回國,他已經接受了比同學們差的現實。在銀行工作期間,作為理財經理,他結識了許多有錢的客戶。正是與這些人打交道的過程中,讓他意識到「人的欲望是無窮的」。「如果能把物質欲望降低一點點,多親近大自然,多關心朋友家人,這是我現在想要的,所以我經常回老家。」

  當談到自稱「985five(廢物)」的群體應該如何走出困境時,熊丙奇也給出了建議:「不要抱怨社會能給予自己什麼東西,要考慮自己能創造什麼東西。首先,要拋棄自己的高學歷身份;其次,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再次,要思考『以後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此外,一旦確定了目標,就要給自己做好管理,以能力為導向,把握時間,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

  趙大海目前有自己創業做平臺的想法,常在個人的知乎帳號@趙大爺科普口腔行業的知識。他喜歡英國小說家毛姆,把他的書差不多看完了,「有時候對這個世界的東西無法理解,在他的書裡找到了一些共鳴。」他選擇與自己和解並繼續向前,「人生不是非得走出什麼樣的意義出來,你不要去尋找它的意義。你認真生活,最後你的人生變成了那個東西,就是它的意義。」

  瀟湘晨報記者 柴歸 實習生 謝曉宇

相關焦點

  • 豆瓣上數萬「985廢柴」的抗爭,講述了一個簡單道理:考上好大學只是人生開始
    小組簡介很有意思:985five(廢物)大學,985、211 失學失業者的新校園,分享失敗故事,討論如何脫困。這個 2020 年 5 月 10 日創建的小組,至今已有 7 萬餘組員,成員在不斷增多,裡面的帖子平均以半分鐘的速度更新,帖子裡成員們分享自己的 &34;、討論諮詢學業工作,形成了一種抱團取暖的默契。
  • 豆瓣上數萬「985廢柴」的抗爭,講述了一個簡單道理:考上好大學只是...
    因此,當在一個自稱 "985 廢物 " 的群組裡看到 7 萬餘成員,難免令人吃驚。也許有人渾水摸魚進去,不過其引起的龐大群體的共鳴也不容忽視。成員們自嘲 " 小鎮做題家 ",意即從小鎮出來,憑著優秀的做題能力擁有了令人豔羨的名校學子身份,進入社會卻混得並不如期待的 " 失敗者 "。
  • 從別人家的孩子到「985廢柴」,名校畢業也不行,是教育無用?
    看到這裡匯集了這麼多失敗的名校畢業生,很多人嘲笑他們是一群廢物,甚至有些人由此得出了教育沒有用的結論。這個「985廢柴討論計劃」小組的存在真的是教育無用論的證據嗎?1.高分低能,讓他們跟不上節奏。這個小組每天都有人分享自己的失敗經歷:有考上985但是學不明白專業的人、有畢業兩年以後還沒有工作的人、有考研失利的人等等。
  • 讓人驕傲的985天才孩子,為何畢業後成「廢柴」,成了父母的累贅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考上「985」「211」等名校,就意味著人生的一大勝利,日後必會無憂。 但事實上,第一名永遠只有一個,少數的優秀者需要無數的平凡人襯託。
  • 讓人驕傲的985天才孩子,為何畢業後成「廢柴」,成了父母的累贅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不少家長認為,孩子考上「985」「211」等名校,就意味著人生的一大勝利,日後必會無憂。但事實上,第一名永遠只有一個,少數的優秀者需要無數的平凡人襯託。因此,有些曾經讓人驕傲的「985天才孩子」,畢業後卻成了「廢柴」,其中的原因讓人唏噓。
  • 能考上好高中,不一定能考上好大學,只是容易考好大學
    有不少家長和考生認為,只要考上了好高中,就一定能考上好大學。其實,這種說法很片面,只能說能考上好高中,不一定能考上好大學,只是容易考好大學。例如在考上好高中後,就開始蹉跎歲月,不再努力學習,不認真聽課,老師說什麼也不聽,想考上好大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好高中只是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師資力量,但學子自身的學習態度也是頗為關鍵的因素。
  • 自稱985廢物,羨慕中專肄業:名校光環真的熄滅了嗎?
    在這個這個「985廢物引進計劃」組裡的人,大都出生小城鎮,一番辛苦考上名校後卻覺得未來迷茫無出路,羨慕起早早出社會賺大錢的人。一番自嘲下來,圍觀者不禁唏噓,替他們落淚。但是認真發問,沒有人會天真地以為名校出來的學生都是這樣吧?
  • 那群拼命考上985的「廢物」,開始慌了
    考上名校,是許多學生多年苦讀的終極目標,也是很多人對「優秀」的標準定義:似乎踏入「好大學」的門檻,就意味著成功。然而,現實似乎並沒有這麼簡單。前段時間,一個名為「985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悄悄成立。>能夠進入名校的人,無疑是同輩學子中的佼佼者。
  • 數萬「985廢柴」的抗爭,曾經的天才孩子,如今感覺「變成父母累贅」
    因此,當在一個自稱「985廢物」的群組裡看到7萬餘成員,難免令人吃驚。也許有人渾水摸魚進去,不過其引起的龐大群體的共鳴也不容忽視。成員們自嘲「小鎮做題家」,意即從小鎮出來,憑著優秀的做題能力擁有了令人豔羨的名校學子身份,進入社會卻混得並不如期待的「失敗者」。如果說「失敗」有參照物的話,並不是指社會的平均水平,更多來自與名校畢業生身份的落差。
  • 光明時評:985畢業自稱「廢物」?不能自喪,應該自警
    其源自豆瓣「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這個稱呼指代小城市「埋頭苦讀、擅長應試,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常常用於組員們間的自嘲,然而在網絡上廣泛傳播之時,又透著一股濃濃的辛酸滋味。已經廝殺過高考的「千軍萬馬」,也得到名校的入場券,卻發現被承諾的寧靜踏實並沒有到來,反而面臨著新的困境,這讓他們黯然失色。
  • 夢想中的985高材生竟自稱廢物,這令人心痛的背後隱藏著什麼呢?
    【高考倒計時已進入最後一周了,多少高三學子全力以赴、緊張備考,夢想著能夠考上985、211等名校。可昔日人人稱羨的985高材生,卻自稱廢物,成立了「985廢物小組」。這令人心痛的背後隱藏著什麼呢?】在高考倒計時最後一周這樣緊張的時刻,家有高考生的我打開連結,卻看到精讀君的熱文中講:豆瓣熱帖上有一個「985廢物引進小組」。七萬多個985等名校高材生,曾經是父母、老師、同學眼中的驕傲的優秀學子,現在卻自稱廢物!這,不得不令人震驚和心痛!
  • 那群拼命考上985的人,最後變成「廢物」?
    從落後的小鎮到人人稱羨的985大學,沒有人會想到,他們會頂著「廢物」的標籤對自己的命運發出自嘲。因此,當在一個自稱「985 廢物」的群組裡看到近10萬餘成員,難免令人吃驚。成員們自嘲「小鎮做題家」,意思是從小鎮出來,憑著優秀的做題能力擁有了令人豔羨的名校學子身份,進入社會卻混得並不如期待的「失敗者」。如果說「失敗」有參照物的話,並不是指社會的平均水平,更多來自與名校畢業生身份的落差。
  • 好不容易考上985之後,這些學生為什麼會自稱「廢物」?
    很多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被灌輸了一定要考上好學校的信念。他們眼前只有一座大山,一個終點,那就是上好大學。於是他們拿出百米衝刺的勁頭走過了高中三年。能進985的學生個個都是牛人。會做題,成績好是最基本的標配。「小鎮做題家」原來那點引以為豪的自信,瞬間化為了自卑。
  • 985畢業的孩子不行?事實證明:考上好大學只是起點,而不是終點
    考上大學對於很多家庭來講,似乎都是一個關於孩子的終極夢想,尤其是考上一個好大學,211、985,父母就會覺得這一輩子都值了。所以,很多父母都不曾幻想過孩子在考上大學之後的生活,彷佛生活就將止步於收到大學生錄取通知書那一刻。
  • 力爭保研:考上大學,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2020年高考填報志願就要結束了,每一個考生都根據自己的分數選擇了最嚮往的大學。我想告訴你的不管是選擇了985、211大學還是雙非學校,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上了大學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本科畢業直接就業,從始開啟了你的社會現實生活;二是讀取碩士研究生,進一步提升你的人生平臺。
  • 那群考上985的「廢物」,開始慌了,網友:大專的我怎麼辦?
    這些名稱的變化,確實人們對考上名校的夢想,因為對於許多寒門學子來說,這是一場不看臉的考試。,因為那些頂端的人開始慌忙手亂的,對於這些在底層的人,怎麼辦?你只不過是你人生劇本的表演者,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度過了你早已註定的一生。而你的理想、掙扎、恩怨,拼搏,只不過是你人生劇本的旁白,這一切也早有定數。
  • 網友:考上四大名校比考上985大學難!
    在很多城市,考生數量越來越多,公辦學位增加的速度遠遠趕不上考生增加的數量,因此考上公辦高中已經不易,考上一所城市的頂尖重點中學就更難。比如深圳,考上深圳四大名校的難度超過考上985高校。深圳名校深圳中學。
  • 2019年高考:想要考上985、211大學,最少要多少分?
    還有半個月就到2019年的高考了,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有無數考上懷揣著大學夢,進入最後的衝刺複習階段。其實,對於很多學生來說,特別是「寒門學子」,高考是他們走向成功最簡單的一條路。考場上不分身份,只看成績,只要自己分數考得足夠高,進入國家頂尖高校學習也不是不可能。
  • 沒考上理想的985院校,我的人生完蛋了嗎?我當年是怎麼填志願的?
    03羅輯思維脫不花大學名校輟學,很早就開始她的培訓事業生涯。雖然沒拿到學位證,大學課程也都沒上完,但是卻能憑藉光輝的職場履歷,當上董事長,擔任羅輯思維CEO,理直氣壯地走上了人生巔峰。這裡不是鼓勵大家輟學,只是想告訴大家,名校的頭銜,甚至於所謂名校的人脈、傳授的知識都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你對自己喜歡做什麼、能做好什麼的認知。
  • 怎麼找名校中好考的學校?2020考研黨這樣擇校985大學也能考上!
    怎麼找名校中好考的學校?2020考研黨這樣擇校,985大學也能考上!對於選擇考研的大部分同學來說,能讀一所名校是他們都比較渴望的。小水不止一次被問起考研擇校的問題。他們一上來就會問哪個學校好考。甚至是問有沒有那種,努把力就能讀研的211或985高校。那麼,怎麼在眾多名校中找到那些好考的大學呢?對於2020考研黨來說,想在985大學讀研,又該怎麼辦呢?考研時211和985大學中哪些比較好考?在名校讀研的人是這樣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