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曉安說教育
前段時間,豆瓣上出現了一個討論小組叫做「985廢柴引進計劃」,這個小組剛剛成立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這個小組裡的成員大部分是985、211等名牌大學的學生,不過這些「別人家的孩子」如今卻面臨著失學失業的困境,所以用「985廢柴」來自嘲。在這個小組裡,大家分享著自己失敗的故事,互幫互助擺脫現在的困境,給予陌生人積極向上的勇氣,這也是討論小組的創建初心。
這個小組自五月份創辦以來,人數一直在增長,至今已經有九萬多的小組成員。看到這裡匯集了這麼多失敗的名校畢業生,很多人嘲笑他們是一群廢物,甚至有些人由此得出了教育沒有用的結論。
這個「985廢柴討論計劃」小組的存在真的是教育無用論的證據嗎?
1.高分低能,讓他們跟不上節奏。
這個小組每天都有人分享自己的失敗經歷:有考上985但是學不明白專業的人、有畢業兩年以後還沒有工作的人、有考研失利的人等等。
正常來說,能考上985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可他們在步入大學或是大學畢業以後成為了「廢柴」,日子過的甚至不如學歷比較低的人,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有一個自嘲是「小鎮做題家」的大學生講出了自己的失敗經歷:他出生在小縣城,雖然生活不算富裕,但是家人對教育很重視。他生活的重心就是學習,其他所有事情都不用他操心,父母都給安排好。直到上了大學,父母給選的專業自己並不喜歡,以前的學習方法也不管用了,慢慢就跟不上大學的節奏,生活也一片混亂。
有這種經歷的人在少數,這些人大部分都是那種比較老實的孩子,他們從小習慣了自己安安靜靜的學習,很少有社交活動,進了大學以後也很少與人交流,步入社會更是有著「社恐症」。
而且他們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思維禁錮,在學習方面依賴高中時期的學習方式,而大學不僅僅看重紙上的成績,還看重個人的綜合能力,比如人際交往能力、實習實踐能力等。步入社會以後面臨的問題更多,缺乏實踐能力的同時,還不善於團隊合作,這樣的人在工作中很難融入團隊。
這些憑藉著高分考進985的人,就這樣被划進了「廢柴」的行列。
2.光環之下,難承王冠之重
除了這些因為自身原因陷入困境的人以外,還有一些自稱「廢柴」的人生活過得並不差,算不上是「廢物生活」,只是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而已。
這些人對自己的要求比較嚴格,想要獲得更好的生活狀態,而他們的「廢柴感」最主要的來源,是與身邊人的攀比和家裡帶來的壓力。
這些人希望自己一直都能是人群中最閃亮的那個,他們從小在學習中都是佼佼者,在工作以後同樣希望自己最出色。他們生活於自己的光環之下,還背負著家人朋友的期望,他們害怕辜負自己,也害怕辜負周圍人。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讓很多人對自己的要求都過於嚴苛,這也是讓他們感到失敗的重要原因。
對於這類人,他們的焦慮更多的是一種自我的懷疑。一個人一旦習慣了優秀就會不甘於平凡,但是社會上人才濟濟,想要取得成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那些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績的人,都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價的。
一個人想要成功首先要把自己的定位找準,有很多985出身的人太過自信和驕傲,一旦境遇和期望反差太大,就會難以接受,甚至自暴自棄。其實大可不必,對於一個能考上985的人來說,自身能力一定不差,只要把精力專注於提升自己,想要取得成功不是什麼難事。千萬不要浪費時間在自我懷疑上,一個人要學會縱向比較而不是橫向比較,超越自己才是生活中不竭的動力。
3.擺脫焦慮才能真正掌握人生
985學校的分數線讓很多人望而卻步,而這些被選中的人肯定有著巨大的潛力,不可能是完完全全的廢柴。那些陷入困境的人,只是處於焦慮的狀態中,想要逆風翻盤的機會,就要收拾好心情整裝待發。
想要再次成為優秀的人,首先是要改變的當下的焦慮態度,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三毛說過:「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有「廢柴感」的人最需要的是收拾好自己的玻璃心,不要過於否定自己,不要動不動給自己冠以「985廢柴」的稱號。
其次是不要抱怨和逃避,要跳出舒適圈挑戰自己。當自己不再是人群中的焦點時問問自己,真的該自暴自棄嗎,我們是否還會為之努力?就像有人總結的人生需要經歷的三次成長一樣:「第一次成長時發現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第二次成長是發現有些事不是努力就能實現的,第三次成長是發現努力也不一定會有回報後,還是有努力實現夢想的勇氣。」
由此看來,「985廢柴」並不是教育的失敗,它是一種心態的失衡,是對於自身的一種否定,這些人不是廢物,他們只是暫時沒有把握好自己的生活狀態。有時我們遇到一些暫時看起來不能解決的問題時,不要一味的自怨自艾,要認真地反思自己,集中精神的去解決問題,畢竟我們的人生,只有自己能夠左右。
只有經歷過挫折才會成長,希望所有人都不要給自己貼上「廢柴」的稱號,靜靜地熬過無人問津的日子,終會有一個更優秀的自己的不遠處的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