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別人家的孩子到「985廢柴」,名校畢業也不行,是教育無用?

2020-09-03 陸北教育大本營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曉安說教育

前段時間,豆瓣上出現了一個討論小組叫做「985廢柴引進計劃」,這個小組剛剛成立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這個小組裡的成員大部分是985、211等名牌大學的學生,不過這些「別人家的孩子」如今卻面臨著失學失業的困境,所以用「985廢柴」來自嘲。在這個小組裡,大家分享著自己失敗的故事,互幫互助擺脫現在的困境,給予陌生人積極向上的勇氣,這也是討論小組的創建初心。

這個小組自五月份創辦以來,人數一直在增長,至今已經有九萬多的小組成員。看到這裡匯集了這麼多失敗的名校畢業生,很多人嘲笑他們是一群廢物,甚至有些人由此得出了教育沒有用的結論。

這個「985廢柴討論計劃」小組的存在真的是教育無用論的證據嗎?

1.高分低能,讓他們跟不上節奏。

這個小組每天都有人分享自己的失敗經歷:有考上985但是學不明白專業的人、有畢業兩年以後還沒有工作的人、有考研失利的人等等。

正常來說,能考上985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可他們在步入大學或是大學畢業以後成為了「廢柴」,日子過的甚至不如學歷比較低的人,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有一個自嘲是「小鎮做題家」的大學生講出了自己的失敗經歷:他出生在小縣城,雖然生活不算富裕,但是家人對教育很重視。他生活的重心就是學習,其他所有事情都不用他操心,父母都給安排好。直到上了大學,父母給選的專業自己並不喜歡,以前的學習方法也不管用了,慢慢就跟不上大學的節奏,生活也一片混亂。

有這種經歷的人在少數,這些人大部分都是那種比較老實的孩子,他們從小習慣了自己安安靜靜的學習,很少有社交活動,進了大學以後也很少與人交流,步入社會更是有著「社恐症」。

而且他們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思維禁錮,在學習方面依賴高中時期的學習方式,而大學不僅僅看重紙上的成績,還看重個人的綜合能力,比如人際交往能力、實習實踐能力等。步入社會以後面臨的問題更多,缺乏實踐能力的同時,還不善於團隊合作,這樣的人在工作中很難融入團隊。

這些憑藉著高分考進985的人,就這樣被划進了「廢柴」的行列。

2.光環之下,難承王冠之重

除了這些因為自身原因陷入困境的人以外,還有一些自稱「廢柴」的人生活過得並不差,算不上是「廢物生活」,只是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而已。

這些人對自己的要求比較嚴格,想要獲得更好的生活狀態,而他們的「廢柴感」最主要的來源,是與身邊人的攀比和家裡帶來的壓力。

這些人希望自己一直都能是人群中最閃亮的那個,他們從小在學習中都是佼佼者,在工作以後同樣希望自己最出色。他們生活於自己的光環之下,還背負著家人朋友的期望,他們害怕辜負自己,也害怕辜負周圍人。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讓很多人對自己的要求都過於嚴苛,這也是讓他們感到失敗的重要原因。

對於這類人,他們的焦慮更多的是一種自我的懷疑。一個人一旦習慣了優秀就會不甘於平凡,但是社會上人才濟濟,想要取得成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那些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績的人,都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價的。

一個人想要成功首先要把自己的定位找準,有很多985出身的人太過自信和驕傲,一旦境遇和期望反差太大,就會難以接受,甚至自暴自棄。其實大可不必,對於一個能考上985的人來說,自身能力一定不差,只要把精力專注於提升自己,想要取得成功不是什麼難事。千萬不要浪費時間在自我懷疑上,一個人要學會縱向比較而不是橫向比較,超越自己才是生活中不竭的動力。

3.擺脫焦慮才能真正掌握人生

985學校的分數線讓很多人望而卻步,而這些被選中的人肯定有著巨大的潛力,不可能是完完全全的廢柴。那些陷入困境的人,只是處於焦慮的狀態中,想要逆風翻盤的機會,就要收拾好心情整裝待發。

想要再次成為優秀的人,首先是要改變的當下的焦慮態度,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三毛說過:「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有「廢柴感」的人最需要的是收拾好自己的玻璃心,不要過於否定自己,不要動不動給自己冠以「985廢柴」的稱號。

其次是不要抱怨和逃避,要跳出舒適圈挑戰自己。當自己不再是人群中的焦點時問問自己,真的該自暴自棄嗎,我們是否還會為之努力?就像有人總結的人生需要經歷的三次成長一樣:「第一次成長時發現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第二次成長是發現有些事不是努力就能實現的,第三次成長是發現努力也不一定會有回報後,還是有努力實現夢想的勇氣。」

由此看來,「985廢柴」並不是教育的失敗,它是一種心態的失衡,是對於自身的一種否定,這些人不是廢物,他們只是暫時沒有把握好自己的生活狀態。有時我們遇到一些暫時看起來不能解決的問題時,不要一味的自怨自艾,要認真地反思自己,集中精神的去解決問題,畢竟我們的人生,只有自己能夠左右。

只有經歷過挫折才會成長,希望所有人都不要給自己貼上「廢柴」的稱號,靜靜地熬過無人問津的日子,終會有一個更優秀的自己的不遠處的等著你。

相關焦點

  • 讓人驕傲的985天才孩子,為何畢業後成「廢柴」,成了父母的累贅
    因此,有些曾經讓人驕傲的「985天才孩子」,畢業後卻成了「廢柴」,其中的原因讓人唏噓。 比如一個名叫張峰的北漂,雙一流985名校畢業,考研三戰均敗北,如今在北京拼房打地鋪,投的簡歷都石沉大海。 同學年薪20萬,而自己卻還沒開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 讓人驕傲的985天才孩子,為何畢業後成「廢柴」,成了父母的累贅
    因此,有些曾經讓人驕傲的「985天才孩子」,畢業後卻成了「廢柴」,其中的原因讓人唏噓。比如一個名叫張峰的北漂,雙一流985名校畢業,考研三戰均敗北,如今在北京拼房打地鋪,投的簡歷都石沉大海。同學年薪20萬,而自己卻還沒開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他坦言:我就是個「廢柴」。
  • 名校學子自稱「985廢柴」?考上好大學只是人生開始
    因此,當在一個自稱「985廢物」的群組裡看到7萬餘成員,難免令人吃驚。也許有人渾水摸魚進去,不過其引起的龐大群體的共鳴也不容忽視。成員們自嘲「小鎮做題家」,意即從小鎮出來,憑著優秀的做題能力擁有了令人豔羨的名校學子身份,進入社會卻混得並不如期待的「失敗者」。  如果說「失敗」有參照物的話,並不是指社會的平均水平,更多來自與名校畢業生身份的落差。
  • 數萬「985廢柴」的抗爭,曾經的天才孩子,如今感覺「變成父母累贅」
    曾經的天才孩子,如今感覺「變成父母累贅」趙大海(以下均為化名)是武漢一所985名校的畢業生,也曾是「別人家的孩子」。他是學校所有競賽最佳人選,國旗下發言的優秀學生代表,走在校園裡所有人都認識。最輝煌的一次,是在初中一次考試,他高出了第二名60分。
  • 985/211不是廢柴——哈佛博士進街道辦不是低頭
    就在2個月前豆瓣的985/211廢柴小組火爆網際網路,這個小組裡的成員大部分是985、211等名牌大學的學生,不過這些「別人家的孩子」卻面臨著失學失業的困境,所以用「985廢柴」來自嘲。一石激起千層浪。再加上今年疫情的影響網上消及的聲音偏多,讓大家對高素質高學歷的教育持懷疑態度。
  • 豆瓣上數萬「985廢柴」的抗爭,講述了一個簡單道理:考上好大學只是...
    因此,當在一個自稱 "985 廢物 " 的群組裡看到 7 萬餘成員,難免令人吃驚。也許有人渾水摸魚進去,不過其引起的龐大群體的共鳴也不容忽視。成員們自嘲 " 小鎮做題家 ",意即從小鎮出來,憑著優秀的做題能力擁有了令人豔羨的名校學子身份,進入社會卻混得並不如期待的 " 失敗者 "。
  • 985畢業的孩子不行?事實證明:考上好大學只是起點,而不是終點
    就算考上985,也不代表從此走上人生巔峰在豆瓣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小組,叫做「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的介紹也很讓人意外,不是什麼名校高學歷、人生贏家、人生巔峰,竟然是「985five(廢物)大學,985、211失學失業者的新校園,分享失敗故事,討論如何脫困」。而這個小組的成員還不少,竟然多達7萬多。
  • 「讀書無用論」和「唯名校論」,都是極端非理性的教育認知
    但若從教育的本質來說,從上學的真正目的來說,這些行為其實是片面的,是缺乏理性的,是與學習的本質有所偏離的。這與「讀書無用論」並列,叫做「唯名校論」,都是極端非理性的教育認知。但無論如何,即使每個孩子都「學不死,往死學」,即使有再好的教育制度,再好的師資力量,也不可能誰都考得上,否則就不叫清華了。在名校夢不斷鞭策和激勵下的孩子,不管在哪裡,都只會受到積極的影響,不斷給自己制定新目標並為之努力,堅持下來就非常有希望能讓自己從僅能考上專科,進步到能考上二本、一本,甚至是985/211。只要堅持下來,定能獲得進步,無論考到哪裡,都是優秀的。
  • 高端相親局「翻車」:「985看不上211」,網友:我小學畢業找985
    近日,有一個「985的相親局」火了,火的原因並不是男帥女靚,也不是富二代看中了灰姑娘,更不是「軟飯王」被富婆看上,火的原因絕對讓你感到不可思議。因為這個相親局的「口號」喊得非常刺耳:「985相親只要985,清北只挑清北」。
  • 豆瓣上數萬「985廢柴」的抗爭,講述了一個簡單道理:考上好大學只是人生開始
    成員們自嘲 &34;,意即從小鎮出來,憑著優秀的做題能力擁有了令人豔羨的名校學子身份,進入社會卻混得並不如期待的 &34;。如果說 &34; 有參照物的話,並不是指社會的平均水平,更多來自與名校畢業生身份的落差。
  • 「985相親鄙視鏈」曝光:孩子,我為什麼讓你一定要上名校
    「不要說別人現實,每個人都想自己對象跟自己匹配。」 白巖松,中央傳媒大學畢業,妻子朱宏鈞是白巖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時的同事,來自江南水鄉鎮江,從北京一所名牌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分到電臺編輯。 撒貝寧北大畢業,老婆李白,加拿大人,北京大學教育學博士,曾經是「五洲唱響」組合成員,曾擔任金氏世界紀錄大中華區裁判。
  • 985的小鎮做題家,真的是廢物嗎
    又到了一年高考。最近有一個詞挺火的,叫做「小鎮做題家」。這個詞大概意思是:有很多小鎮或縣城的青年,依靠中學時代題海戰術,考入了211、985名校。但他們除了埋頭做題外啥都不會,從此陷入困境,大學平庸,畢業可能找不到工作,一步錯步步錯[1]。「小鎮做題家」這個詞,最早來自豆瓣小組「985廢物引進計劃」。
  • 「棍棒教育」無用,只有成為別人家的父母,才會有別人家的孩子
    可是這孩子卻很乖,應該是大多父母眼中別人家孩子的典範。想要教育出聽話優秀的孩子,靠的不是棍棒教育,也不是不擇手段。家長如何正確教育孩子?1、父母應該先以身作則很多父母都喜歡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比,覺得別人家孩子哪哪都好,自己家的孩子怎麼看都不順眼。特別是有些父母還會直接在孩子面前叨叨,這讓孩子的心裡很受傷的。
  • 別再相信讀書無用論,拼命讀書是大多數人的捷徑
    「讀書好頂個屁用,隔壁王阿姨家的小孩,名牌大學畢業,現在還不是給人家打工,一個月幾千塊錢,連自己都養不起。」「對呀對呀,還不如我朋友家的一個孩子,初中畢業就出來打拼了,才幾年,都已經買車買房了。」「所以嘛,我經常教育我家孩子,讀書差不打緊,趁年輕早點出來混社會將來會更有出息。」這些對話內容是不是很熟悉?
  • 廣東又迎一所高校,「985」名校加持,外地考生:又是別人家的大學
    對於各省市地區而言,經濟能否得到快速的發展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但對於這個問題佔據著決定性地位的卻是當地的教育事業發展水平如何。換言之,如果一個地區的教育事業發展得很好的話,那麼該地區在經濟發展上就一定會取得新的突破和進展。原因無他,因為我國的教育事業中尤其是高校教育發揮的作用太大了。
  • 考上985大學的大學生,畢業後都去哪裡工作了?你還說學歷無用嗎
    要回憶起小時候,最早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學習,長大了考一個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我相信這會是很多小夥伴們接觸到的最早的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上個好大學,那又有多少小夥伴們知道上了好大學,我們有哪些優勢呢?而如今中國的好大學,應該屬於985大學為最頂尖了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分析一下,985大學畢業的學生都到哪裡工作了。985高校作為中國最頂尖的一批高校,不可否認的是它的保研率是極高的,大部分學校都能超過20%的保研,這還不包括申請出國留學的。
  • 「我,985碩士畢業,找不到工作……」
    李雪琴說:「北大畢業怎麼了?北大畢業就不能當個廢物嗎?」 如果說「追星錦鯉」「抖音網紅」「脫口秀達人」李雪琴是廢物,那「廢物」的門檻實在太高了,我等默默無聞普通人都不好意思自稱「廢物」了。 名校畢業就一定前途光明事業有成?
  • 985、211名牌大學畢業的3大好處!
    鞋子穿品牌的,腳舒服;吃飯上高檔的餐廳,服務讓人舒服;電影看包場的,你想笑想哭隨意,不用管別人笑話你議論你……上大學,能上名牌的肯定比普通的院校好,能上985的,幹嘛非要選擇211的?能有「雙一流」的分數,幹嘛去讀「雙非」的院校呢!
  • 名校畢業 不接受本科 教育背景因何成為相親關鍵項
    近日,北京一985高校畢業生相親平臺的高標準篩選機制引發熱議。教育背景是否是相親的敲門磚,這一現狀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擇偶生態呢? 中國商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誠覓985或有名氣211高校的本科畢業女生。」「碩士就讀於英國名校,徵同等學歷、名校畢業的女生,有海外留學經歷者優先,不接受本科。」
  • 清華大學18歲博士,別光看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父母也了不起
    很多家庭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清北的學生,或者孩子立志考清北。為了考上清北而不懈的努力,其實我認為清北的學生不是學出來的,而是生出來的。也就是說要是沒有天賦,很難通過外界的努力和教育方法而考上清北。努力和外界的教育考一個大學不難,哪怕考一個名校其實並不難,但是考清北這個程度還是算了。因為這個高度的大學,幾乎不可能經過外界的努力而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