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最近又出炸貼了,一群自嘲廢物的985、211名校生紛紛因為一則吐槽貼「中專肄業的堂姐稅後月薪接近2萬」而心態爆炸。
在這個這個「985廢物引進計劃」組裡的人,大都出生小城鎮,一番辛苦考上名校後卻覺得未來迷茫無出路,羨慕起早早出社會賺大錢的人。一番自嘲下來,圍觀者不禁唏噓,替他們落淚。但是認真發問,沒有人會天真地以為名校出來的學生都是這樣吧?
01 更寬的知識面,更多的選擇權
拋開師資力量、硬體設施等因為外,為什麼很多人擠破腦袋也要進名校?211和985大學有什麼區別?
對於這個問題,一檔節目的HR作出了回答:
985學校不用四六級英語表示英語水平,而是直接說雅思託福分數; 大型企業實習6個月經歷; 發表專業性文章;對自己未來行業選擇有十分明確的規劃;甚至自己創業和尋找投資資金。
當你還在徹夜狂歡,只有臨近考試才會踏進圖書館以求60分萬歲的時候,你的同齡人已經跟組做項目、發論文,他們的考研目標,要麼是海外名校,要麼是國內Top10。
曾經有朋友提到她在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弟弟想要多修一門課,但她很擔心弟弟會會因為競爭太激烈而選不上,但緊接著又自我安慰:如果本校選不上,還可以交通大學跨校選課。
聽到這裡,我不禁感慨,一樣是上大學,有人琢磨如何逃課瞞天過海,有人手握資源卻拼搏上進。
02 優秀思維模式
自稱小鎮青年的名校生,從小埋頭苦讀,靠一支筆、一副眼鏡,考過大大小小的試,考上名校,考出國門,最終其實也過上了令許多人羨慕的日子,他們摸過的書頁,背過的公式和理論,最終都會化作骨血,融入心肺,絕望之時撐起孱弱的身體,永遠不會沒有後路。而為此讀過的書,受過的苦,都是一往無前的底氣。
儘管不同的教育環境培養出來的思維模式千變萬化,思維各有不同,但毫無疑問,名校擁有遠多於普通院校的師資力量,還有濃厚的氛圍和底蘊,開闊的眼界和思維,這些無形中都會塑造著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和處理問題的方法。
正是這樣的思維模式,面對困難才會有完全不同的心態,對事物有全新的看法,能夠掌控自己的心態和思維,能對自己負責。面對挫折時,也能夠迅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而不是自怨自艾,裹足不前,害怕重蹈覆轍額。
03自帶光環效應
如果說原生家庭給了人第一張人生的名片,那麼考上一所名校就是一張全新名片。
二三流的大學並非沒有優秀的人,這些人通過自己努力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績,但過程無疑比名校出身辛苦。
有一位本科是二本院校的朋友,靠自己的勤奮和努力考上了上海復旦大學研究生。在公務員面試環節,本以為名校加持會更加順利,哪知老師得知他的大學母校是二本院校時,面試分數幾乎墊底,最終靠著超高的筆試成績,有驚無險地通過了。
名校畢業的人,天然比普通大學在就業上有更多優勢,具有更大的能力可辨識度,更易受到社會的認可。
曾有人自述從廈大畢業後在家玩了大半年,趕在應屆畢業生名頭快要消失的當口給本地一家知名培訓機構投了簡歷,沒到三天就被通知面試通過,乾脆利落地找到了工作。
名校最直接的體現就在這你踏入一所985名校時,它自然而然就會在你的人生路上默默為你背書。
結語:
名校光環對廣大學子的吸引力毋庸置疑,但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環節,《精進》中有一句話:一個成熟的人,他的標準來自他的內心。假若沒有本身的努力,再多的資源,再好的教育,也無法讓人成為一個能對自己人生負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