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還原為過氧化氫的催化劑設計、合金的原位轉變、Cu團簇、ReS2/CC...

2021-01-07 騰訊網

01

電化學氧還原為過氧化氫的催化劑設計

在環境條件下實現精確的電化學合成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機會。在許多潛在的系統中,由於市場需求的增長以及陰極氧氣還原反應(ORR)在電催化領域中的重要作用,過去數十年來,在ORR生產過氧化氫(H2O2)方面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在這篇綜述中,美國萊斯大學汪淏田(Haotian Wang)課題組上海交通大學蔣昆課題組合作,描述了正極材料從2e-ORR合成H2O2的最新進展。通過以Pt為基準,概述了一些調節策略,包括含氧物種的本徵結合強度,中間擴散路徑以及實現從4e-總還原路徑實現2e-ORR路徑。該策略已成功地應用於其他過渡金屬系統,並進一步發現了活性和選擇性都得到有效改善的合金催化劑。此外,還對碳基材料的介觀結構設計和雜原子摻雜策略進行了綜述,與完整的碳位點相比,它們顯著提高了H2O2的生產效率。最後,簡要展望了將已開發催化劑從實驗室規模測試轉移到試點工廠運營的未來方向和相關挑戰。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fm.202003321

02

間隙合金的原位轉變用於CO電還原

用電化學方法將CO還原為附加值產品對於存儲可再生能源極具前景。銅可以在CO電還原過程中將CO轉化為多碳(C2+)產品。然而,開發對CO還原具有高選擇性和對C2+產物具有所需產率的Cu電催化劑仍然存在一定挑戰。在本文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吳宇恩課題組聯合南京師範大學李亞飛課題組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姚濤課題組,分析了具有豐富孿晶結構的高度晶格-無序的Cu3N作為前體電催化劑的CO還原量。通過在CO還原反應(CORR)中原位活化和氮的伴隨釋放,所獲得的金屬Cu°催化劑顆粒繼承了母體Cu3N晶格中存在的晶格位錯。在液流電池系統中,電流密度為727 mA cm-2時,脫硝的催化劑可提供前所未有的90%以上的C2+法拉第效率。使用具有固態電解質(SSE)的膜電極組件(MEA)電解槽,在正極和含SSE層的出口處有17.4 vol%的乙烯流量和濃度為1.45 M的液態流量和230×10-3M C2+產物。

03

Cu團簇選擇性地將CO2還原為CH4

先前的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表明,亞納米級的Cu團簇(如13個原子)有利於從CO2還原反應(CO2RR)中生成CH4,但缺乏實驗證據。在此,深圳大學何傳新課題組通過對碳缺陷和微孔的雙重限制,開發了一種輕鬆的浸漬-煅燒途徑以實現Cu團簇,其直徑約為1.0 nm,具有約10個原子。這些Cu團簇對CO2RR具有高的選擇性,對CH4的最大法拉第效率為81.7%。計算和實驗結果表明,Cu團簇增強了*H和*CO中間體的吸附,從而促進了CH4的生成,而不是H2和CO。Cu團簇和缺陷碳之間的強相互作用優化了Cu團簇的電子結構,以提高生成CH4的選擇性和穩定性。這裡提供了第一個實驗證據——亞納米級的Cu團簇促進了CO2RR生成CH4。

04

ReS2/CC電催化劑用於高效HER和OER

在環境和能源相關主題中,合成堅固、低成本、清潔且可持續的電催化劑,以及實現高性能、低過電位和良好耐久性的設計非常重要。在本文中,鄭州大學嶽新政/劉仲毅/Sha‐Sha Yi課題組首次通過簡單的水熱法和隨後的熱處理(H2/N2流),在碳布上生長了由金屬Re和ReS2納米片組成的硫(S)缺陷設計自支撐陣列電極(稱為Re/ReS2/CC)。在酸性介質下,所製備的Re/ReS2-7H/CC對於電催化氫氣析出反應(HER),可提供42 mV的相當低的過電位,以實現10 mA cm-2的電流密度以及非常小的Tafel斜率(36 mV decade-1),可與某些潛在的HER催化劑相媲美。此外,在兩-電極系統中,在鹼性條件下記錄的電池電壓為1.30 V。表徵和密度泛函理論結果表明,Re/ReS2-7H/ CC中引入的S缺陷可以提供豐富的活性位點,從而有利地捕獲電子,增強電子傳輸能力,並削弱H*在活性位點的吸附自由能,從而有助於其卓越的電催化性能。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smll.202003007

05

雙金屬MOF實現出色的雙功能氧電催化性能

近年來,科學家們越來越關注金屬-有機框架(MOFs)在電催化領域中的應用。在此,揚州大學龐歡課題組使用水熱法製備了可以直接用作高效電催化劑的超薄Ni/Co雙金屬MOF納米帶。優化的Ni/Co超薄納米帶可以達到0.939 V的起始電位(非常接近Pt/C的0.940 V),並且對氧氣還原反應(ORR)表現出優異的穩定性(相對於Pt/C)。此外,在電流密度為10 mA cm-2的情況下,Ni/Co超薄納米帶顯示出1.478 V的氧氣析出反應(OER)電位,這比IrO2的電位要好得多,表明MOF作為金屬-空氣電池中的雙功能氧電催化劑具有很大潛力。此外,經過OER和ORR處理後,Ni/Co超薄納米帶樣品的顏色略淺,可以看出通道變得模糊但仍然存在。Ni/Co超薄納米帶在催化前後的X射線衍射、紅外光譜和X射線光電子能譜結果基本相同。研究結果表明,超薄的帶狀結構以及鎳和鈷之間的協同作用對於調節電催化活性至關重要。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td.201800240

(本期作者:毛毛的維)

點擊「分享,點讚,在看」,讓好內容被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JACS:從原子團簇到單原子催化劑,雙金屬催化劑協同促進CO2RR
    該工作對雙金屬Pd-Au電催化劑的活性位點進行了研究。用一定劑量的Pd修飾Au納米粒子,製備了一系列Pd@Au電催化劑,得到了不同尺寸Pd團簇的雙金屬表面。研究發現,隨著Pd含量的變化,Pd@Au電催化CO2還原為CO的活性呈現出非線性變化的規律,這歸因於Pd團簇尺寸和吸附能的變化。
  • 大型單原子催化劑綜述:用於氧還原反應的單原子催化劑的分子設計
    實驗上,jlc可以從獲得的極化曲線直接測量,而jk可以使用不同轉速下的K–L圖(J-1 vsω1/2)得出。報導了兩種公認的ORR途徑:4e-和2e-途徑。O2可以通過4e-途徑(等式(2)和(3))直接還原為H2O,或者可以首先在鹼性介質(酸性介質中的H2O2)中還原為氫過氧化物離子(HO2-),然後通過2e-途徑(等式4-7)。
  • 北京化工大學:一步電沉積法構建高效炭載納米糰簇氧析出催化劑
    報導了一種一步電沉積法構建的高效炭載納米糰簇氧析出催化劑。氧析出反應(OER)受限於自身的四電子轉移過程和高陽極反應電位,制約著包括鹼性電解水和可逆鋅空電池等技術的發展。鎳基化合物被認為是陽極材料最具成本效益的電催化材料,因為它們能夠提供接近貴金屬(RuO2和IrO2)商業催化電極的OER活性。
  • 燃料電池陰極高效氧還原催化劑研究取得突破
    為避免溫室效應所帶來的氣候轉變危機,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勢在必行。
  • 華南理工《Angew》納米結構工程+原位TEM,助力電極材料設計
    導讀:本文通過原位TEM充分揭示了納米結構的結構優勢,優化了結構設計,同時證明了一種納米結構工程策略有助於鉀離子電池的合金型電極材料合理設計。更加重要的是,通過原位TEM觀察到核殼結構能夠有效緩解合金化過程中的體積膨脹。本工作將結構設計和原位技術相結合,為應用先進的表徵技術指導電極材料設計優化提供重要參考。納米結構工程被廣泛認為是提高材料電化學性能的有效途徑,同時在原位表徵技術的幫助下,可以確定更合理的納米結構材料設計。
  • /C用作酸性介質中高效穩定的氧還原催化劑研究獲進展
    ,目前非貴金屬氧還原催化劑的研究熱點聚焦於單原子Fe-Nx/C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邢巍、劉長鵬、葛君傑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姜政合作,針對酸性介質中的氧還原電催化反應進行理性設計和精控制備,合成了性能優越的熱解型單原子Cr/N/C氧還原催化劑。
  • CCS Chemistry | 當金屬團簇化學「邂逅」動態共價化學——利用...
    最近,科學家提出將單個金屬離子或單核金屬配合物引入到COF中,即金屬共價有機框架(MCOF),從而為COF材料帶來了催化、傳感、分子吸附和分離等的新功能。其中,金屬團簇或多核金屬配合物因其結構多樣性和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而更具吸引力。
  • 吳仁兵AEM:原子分散的Co-Pyridinic N-C催化劑用於促進氧還原反應
    過渡金屬-氮-碳(TM-N-C)催化劑具有高密度的活性中心和優化的電子結構,在電化學氧還原反應(ORR)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通過Co2+和Zn2+結點(Co/Zn=1:9)與2-甲基咪唑和0.25 mg mL-1 Lys在水溶液中配位,合成了10%-Co-ZIF-8@Lys前驅體。在氮氣氣氛下,1100 ℃退火處理後,ZIF-8@Lys轉變為吡啶氮摻雜的碳結構。同時,有機配體的碳化還原了ZIF-8分子篩中的Co2+,形成了以吡啶氮摻雜為主的碳上孤立的單個鈷原子。
  • ​西安交大《Acta Materialia》緻密溶質團簇助力Al-Zn-Mg合金性能大幅提高!
    基於這一背景,西安交通大學孫軍教授等人系統地研究了溶質團簇對工業Al-Zn-Mg合金塑性流動的影響。為了解應變硬化的機理,採用APT技術表徵了應變誘導的溶質團簇的演化,發現位錯的增殖主導了NA合金的整個變形過程,直至失效; NA合金(NA 1440h合金)存在溶質團簇的溶解-生長轉變。
  • 電子耦合作用活化單原子釕: 面向高性能的電解水析氧催化劑
    單原子釕負載到鈷鐵水滑石表面(釕含量僅為 0.45 wt.%)後,不僅降低了催化劑的成本而且使催化劑表現出高的活性和穩定性。在 OER 過程中,其 10 mA/cm2電流密度下的過電位僅為 198 mV,Tafel 斜率僅為 39 mV dec−1,性能遠遠優於鈷鐵水滑石以及商業 RuO2催化劑。
  • 單原子催化劑、雙原子鐵催化劑、FeN4位點、中空層狀雙氫氧化物...
    還指出了在實際條件下,利用原位或操作表徵技術來追蹤SACs結構演變的重要性。最後,作者對存在的挑戰和機遇進行了展望,以合理設計出更多具有高活性和獨特化學選擇性的SACs。 在此,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京都大學能源化學材料開放創新實驗室徐強課題組將孔道內封裝了三核Fe III 2 Fe II絡合物(表示為Fe 3)的金屬-有機框架進行衍生處理,製備了定義明確的氮-摻雜碳層,以作為穩定鐵納米糰簇的理想載體。
  • 南科大等採用原位透射電鏡直接觀察電池反應過程!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谷猛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孫學良院士和麻省理工學院楊紹紅教授(共同通訊作者)報導了在原位透射電鏡(TEM)中觀察到的Na-O2電池中可逆氧還原反應(ORR)和析氧反應(OER)過程,並利用原位電子衍射和透射電鏡研究了反應機理和相演化。
  • 研究揭示Mo在Ni4Mo合金中的原位溶解和聚合用於促進析氫反應
    研究揭示Mo在Ni4Mo合金中的原位溶解和聚合用於促進析氫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23:10:36 天津大學張兵團隊揭示了Mo在Ni4Mo合金中的原位溶解和聚合用於促進析氫反應的機理
  • PNAS:陽極聚合物中間體引發的原位類Fenton反應電化學淨水
    有機Fenton類催化劑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用於淨水的催化劑,但氧化還原活性化合物必須異地添加作為氧化劑活化劑,進而造成二次汙染問題。近日,中科大俞漢清教授,Ai-Yong Zhang報導了利用電化學汙染物氧化過程中產生的具有氧化還原活性的聚合物中間體,如苯二酚、對苯二酚和對苯二酚作為過氧化氫的活化劑,開發了一種原位有機Fenton類催化劑。
  • QuantumATK應用:催化機理與催化劑篩選(一)
    我們的理論和實驗結果為MSQDs的合成過程及其催化性能提供了重要的見解,並為OER應用中的催化劑性能調整提供了有希望的途徑。本實驗以氧化石墨烯為催化劑,通過氯化鈀和氯化鐵的熱氧化反應,在原位順流還原的條件下摻雜鈀和鐵,得到了GO-Pd-Fe納米雜化物。隨後用拉曼光譜、紅外光譜、紫外-可見光譜、XRD、SEM、EDS、TEM和HRTEM對這些納米雜化物進行了表徵。此外,基於密度泛函理論(DFT)和半經驗Grimme-DFT-D2校正的第一性原理計算也得到了支持。
  • 山西煤化所在雙金屬催化劑協同效應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該團隊利用原子層沉積(ALD)技術成功設計並製備了一系列的單金屬催化劑(TiO2/Pt及CoOx/TiO2)、雙金屬組分緊密接觸(CoOxPt/TiO2)、空間分離的催化劑(CoOx/TiO2/Pt)以及選擇性覆蓋某一組分的催化劑(CoOx/TiO2/Pt/TiO2及Al2O3/CoOx/TiO2/Pt),考察了其對肉桂醛選擇性加氫性能的影響(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