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動物

2020-12-13 自在哲學家

哲學史上有個著名的思想實驗,叫做「電車難題」。內容是這樣的,一個瘋子把5個人綁在電車軌道上,這時一輛失控的電車馬上就要開過來了,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杆,讓車行駛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另外那條軌道也被綁了一個人。那麼,你要如何選擇?

這個問題確實比較糾結。從理論上來說,如果選擇不拉,你沒有罪過,但是那5個人會死;如果選擇拉,5個人獲救,但相當於你殺了另外一個人。

如果你信奉功利主義哲學家邊沁的學說,這個問題就簡單了。很明顯應該選擇救那5個人。

邊沁認為,人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動物。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最大幸福原理」,就是要追求最大多數者的最大幸福。

那麼衡量善惡的標準也就簡單了,能夠最大程度地獲得快樂、避免痛苦就是善,反之就是惡。他還給出了計算苦樂的指標。

不難看出,邊沁注重結果,以實際的效用來評判事物的價值;而康德、叔本華剛好相反,他們以動機來評價人的善惡,注重原因。

邊沁的功利主義,準確地說應該是效益主義,重視實效,凡是能將效用最大化的事,就是正確的、公正的。我國古代也有一位重視實效的哲學家叫做墨子。

邊沁的思想在政治、經濟、法律上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不僅是一位哲學家,還是一位社會改革家,又是一位發明家。比如他設計了聲名狼藉的圓形監獄。

如果實際效益來作為衡量事物標準的話,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最後的結果可能與設想的不一樣,這樣就會產生一些問題。所以邊沁的效益主義思想,儘管有他的道理,但還是受到了很多批判。

不過呢,我們在決定做一件事情之前,還是可以把這種思想作為一種參考。這就是給我的啟發吧。

值得一提的是,邊沁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他不僅是功利主義哲學的創始人,還是激進的社會改革者,反對君主專制和殖民,提倡無神論,支持普選和同性戀合法化,倡導動物福利。死後,捐獻了遺體作為科學研究,現在他的遺體還被陳列在倫敦大學學院的迴廊裡。

相關焦點

  • 人的本能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談讚美成就孩子、責備毀掉孩子
    人的本能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談讚美成就孩子、責備毀掉孩子在這個世界上,這是因為人類的本能是:永遠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給大家舉個經典的案例:兩個媽媽將孩子送去打籃球,一個孩子投了十個球進了九個球,一個孩子投了十個球進了九個球,一個孩子投了十個球卻只進了一個球。投進一個球的孩子垂頭喪氣地從球場上走了下來,媽媽跑過去興奮地拉著孩子的手說:「孩子你太棒了!你知道嗎?你剛剛進的那個球有多帥!」媽媽當時激動的拉著身邊的阿姨的手說:「那個進球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 人生就是追求快樂,避免痛苦,這種「功利主義」的道德觀正確嗎?
    其實我們誤解了邊沁的功利主義,邊沁的功利主義是以人的兩種最為典型的心理感受為基礎的,那就是:快樂和痛苦,也可以說是:幸福和痛苦。邊沁在其名著《道德與立法原則》中說:自然把人類置於兩個強有力的主人的控制之下:痛苦和快樂。只是他們才能向我們指出應當做什麼,並決定了會做什麼。
  • 痛苦和快樂就像我們的手心和手背。盲目追求快樂痛苦亦隨之而來
    對於痛苦和快樂。近些年來,身有感受:人都追逐快樂。但是如何才能快樂呢?我個人認為快樂和痛苦就像手的手心和手背,本是一體。手心(樂)越大,手背(苦)也越大。手被(苦)越大,手心(樂)也越大。比如身體,我們越貪圖懶惰,安逸所帶來的快樂,今後就越要承擔相應的病痛,酸痛,及經常力有不及所帶來的痛苦。
  • 心理問題源自對痛苦逃避壓制,主動做自己痛苦的事,在痛苦處綻放
    ,36計走為上計,表現出來的人格特質就是不負責任,你會發現讓你成長的事情恰恰是最讓你倍感痛苦的經歷,當你開始逃避,你就放棄了成長的可能。,對幸福非常的麻木,所以人們往往會壓制痛苦,而不斷的追求頭腦的愉悅,壓制的東西你一天不解決,就會在你後面的人生當中持續施加的影響。
  • 逃避痛苦人們選擇了謊言,只有放棄病態的自我,才能回到現實
    一、逃避痛苦,讓人們選擇謊言。不願意放棄病態的自我,是覺得病態的自我很好。很多人總是說,為什麼神經症患者或者精神分裂患者,他要抱著自己病態的思維,實際上,病態的思維能給自己帶來價值,他是保護自己的,當一個人恐懼的時候,他只是想到讓自己不受傷害。
  • 心理學:你是否一邊在努力追求自由,一邊又在死命逃避自由?
    任何個體其實都可以獲得這樣的自由,但很多人卻本能地選擇逃避這樣的自由,不敢面對這樣的自由!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重複地導演著一個悲劇角色:一邊在努力追求自由,一邊又在死命逃避自由呢?因為真正自由的代價是失去安全感,接納不安全的現實。在這一點上,很多人做不到。
  • 追求快樂,避免痛苦
    我想,每個人因為素質的不同,都會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認識。在我看來,活著真的是不需要理由的。我們的媽媽經歷十月懷胎生下了我們,讓我們來到了這個世界上,我想他們在懷我們的時候,都會想到要我們出生後就能夠好好地活著,或者是都希望我們能夠長命百歲,而並沒有要我們非得為什麼活著。
  • 這本書告訴你:層次越高的人,越不會逃避現實
    自古以來,追求美,大家一直都不遺餘力。不過,對美的追求,不應該只浮於與表面,還應該深入精神世界。但是能讓精神世界美麗的人,實在少之又少。大家追求美,實際上是追求一種心理認同。各種特立獨行都是為了增加存在感,各種從眾都是為了獲得歸屬感。
  • 除了痛苦的快樂,我們還有什麼?
    但是,這不可靠的快樂卻是人的生活動力的主要來源,人們掘取名利、積撰財富、獲取勝利、追求異性、尋找娛樂……等等一系列生活行為都是為了得到快樂;私慾、貪婪、墜落、毀滅……都是尋求快樂所致。快樂的實際作用往往並不利於人的生存,而在損毀人的生存穩定性。難道快樂是一劑毒藥?
  • 想逃避和對抗痛苦、憤怒等不良情緒?不 ! 其實你是在拒絕成長
    不難看出,一個人能否接納痛苦(不良情緒)是判斷一個人是否真實的標準。同時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也與接納痛苦(不良情緒)的程度成正比。1)選擇逃避,你會發現:越快樂,越悲傷。在生活中,我們有人在越悲傷的時候,常表現得越快樂。香港藝人「肥姐」沈殿霞就是這樣的。
  • 叔本華:人生之所以痛苦,因欲望,和追求。當欲求不滿,就會痛苦
    唯意志論定義的人生本 質,就是一股盲目追求生存的意志,而追求就意味著痛苦,所以人生是毫無存在價值 的一場悲劇!我們且來看看叔本華眼中的世界:意志不斷地掙扎以求獲得自身的滿 足,而這種掙扎又總沒有一個確定的目標,因而永無休止、走向無窮。痛苦是關於世 界本質的唯一體驗,這個世界,「沒有哪兒有一個目標,沒有哪兒有最後的滿足,沒有哪兒有一個休息之處。」
  • 我們要學會正視痛苦,審視痛苦,透視痛苦,蔑視痛苦
    人生在世,首先就要承受生命之重,承受生活之煩、之累等痛苦。光對生命苦短的擔憂和恐懼,就夠讓人痛徹心扉了。因此,中國蓋世梟雄曹操曹孟德,就有了那著名的萬古一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對苦苦,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誰也不會認為它們是別的東西,而想去追求、親近。通常被我們理解為快樂的種種體驗和現象,是變苦。
  • 快樂和煩惱相伴,幸福與痛苦共存
    每個人都要承受失去的痛苦:失去所愛的人,失去健康,失去工作。「這是你的『沙漠行進經歷』——一個感到別無選擇,甚至沒有希望的時刻,」派屈克·戴爾·度坡說,「關鍵是,不要讓自己在困境中束手無策。」那麼,我們實際上能做些什麼來幫助自己走出困境呢?
  • 為什麼我們對痛苦的感受比快樂更深?
    >過幾天就是「Happy Holiday」了,現在不讓過洋節了,那我們就講一講「Happy」,人如何才能得到快樂?3/5選擇的快樂「快手式快樂」的核心就是多樣化與選擇。作為一個社區,快手把達人作為用戶與平臺之間的紐帶,用戶與達人之間是人與人的關係,帶著社會屬性,這種情感聯繫讓快樂關係更加持久。
  • 林新華:你的快樂不應讓別人痛苦!
    對他而言,這哪裡是享受,是實實在在的受罪,這讓他很痛苦。他為此找過許多部門投訴,甚至還找到了那些奏唱的人交涉,但歌聲依舊、樂聲不停。在痛苦折磨中的他,才有與朋友對話中的調侃。這份痛苦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理解,沒有這樣的「切膚之痛」,覺得是不可理喻的。對於他的痛苦,我也是感同身受,我理解他的無奈和憤怒。
  • 孩子執著偽努力摻雜了太多真逃避,這種學習就是一種痛苦
    孩子執著偽努力摻雜了太多真逃避,這種學習就是一種痛苦 圖文:寶媽育兒超越自我 束縛孩子的手腳家長對孩子的如此之愛,將來你執著什麼,就會越痛苦什麼!因為孩子所執著的偽努力摻雜了太多的真逃避,這種學而不得同樣是一種痛苦。
  • 所謂開悟,就是看懂快樂的本質
    因此,我外在的追求所表達出來的極度自律,在我同齡人中,幾乎少有人能比,更多的人是不斷的感慨我的決心,辛勤與刻苦的程度。因此,我強烈的追求強大的底層,是極大的恐懼「弱小」與不安全感;我拼命追求「利」的背後,是極度的害怕「害」【動物腦趨利避害的本性】;我努力追求「快樂」的背後,是極度的想拋開「苦」;
  • 痛苦與快樂,總是如影隨形 | 泰戈爾
    演唱的一首歌,未達到最高音階,未結束時,確實不是一首完整的歌,但同這首歌不是對立的,每個部分中湧動著這首完整的歌曲的快樂。若非如此,怎麼會有意蘊呢?他就是形象的意蘊。他每時每刻把「不完美」轉變為「完美」,因而,他是意蘊。在他中間,一切漸趨豐滿。這就是意蘊的形態,這就是意蘊的性質。所以,世界的呈現,就是快樂的形象,就是快樂的甜美形象。
  • 非常經典的話:人無法在快樂中成長,只能在痛苦中蛻變
    · 人無法在快樂中成長,只能在痛苦中蛻變人就是這麼一種挺賤的動物,不能從歡樂中學習,只能從痛苦中學習,痛苦能成為你的營養,不苦越多的那棵樹會長得更大,而實際上歡樂只能讓這棵小苗變得非常脆弱。然後整個人就陷入到不斷的自責和追悔當中了,並且告誡自己下次一定不能這樣子。然而下次還是老樣子,仿佛陷入了死循環。
  • 快樂,欲望與痛苦
    前六苦我們無法預測,無法避免,就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一樣。但是求不得,放不下往往是由欲望導致的痛苦。有人說:越滿足越快樂,人的欲望是一個氣球,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所見的多了,欲望也就多了。不再僅僅局限於一元錢帶來的童年的快樂,而是夢想著一天成為百萬富翁,擁有名利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