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大連市花園口經濟區已經開發了10年,目前仍有挖掘機在馬不停蹄地往泥質灘涂上傾倒土壤填海,目前已經填到了低潮區。 田陽陽攝
在世界上8條主要候鳥遷飛線路中,「東亞—澳大利亞」遷飛路線上受威脅的鳥類物種數量,遠高於其他7條主要遷飛路線。 資料圖片
導讀
黃渤海潮間帶灘涂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飛的必經地帶,是重要的鳥類棲息地、繁殖地、越冬地和停歇地。它維繫著我國乃至全球眾多重要候鳥的覓食生存需求。由於大量圍填海工程上馬以及海參養殖迅猛發展,這些潮間帶灘涂正面臨消失的危險
◆本報記者原二軍 童克難 田陽陽
位於我國東部的黃渤海潮間帶灘涂,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通道上的咽喉地帶,目前這一灘涂正面臨消失的危險。
由「讓候鳥飛」公益基金髮起的「黃渤海潮間帶調查項目」在歷經兩個月後,日前正式結束。調查人員行程上千公裡,足跡遍布黃渤海沿岸的遼寧、河北、山東和天津3省1市。調查人員發現,在狂熱的開發熱潮之下,黃渤海潮間帶灘涂幾近消失,直接威脅到眾多遷徙候鳥的生存。
據調查人員粗略估計,近20年間,黃渤海人工填海造地面積超過2000平方公裡。最初,這些潮間帶灘涂被開發成水產養殖地和鹽田,但隨著海岸經濟帶發展,各種工業園區、港口建設工程對潮間帶灘涂造成更大破壞。
這一變化也引起了國際環保組織的注意。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東南亞潮間帶棲息地評估報告》中指出,由於大量潮間帶泥質灘涂消失,使得在「東亞—澳大利亞」遷飛路線上受威脅的水鳥物種數量,遠高於世界上其他7條主要遷飛路線。
參與調查的「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委員、瀋陽理工大學生態研究室主任周海翔表示,在對黃渤海沿海地區的開發規劃和執行中應該重視生物多樣性,尤其是鳥類的需求,所有的規劃都應把對鳥類和棲息地的影響列入重要的考量因素;應修改海洋功能區劃,對尚未開發的自然海岸的潮間帶不再開發,已經開發的潮間帶應該限制開發,不再向低潮區填埋。
圍填海工程上馬 潮間帶大量消失
成本低、易填埋、沒有認識到潮間帶泥質灘涂的生態價值,導致黃渤海沿岸上馬了大量圍填海工程,使得泥質灘涂被大量破壞
在「黃渤海潮間帶調查項目」實地調查啟動之前,調查組通過谷歌衛星圖片,發現黃渤海潮間帶已經布滿各種各樣的養殖圈和圍填海工程,但無法得知這些潮間帶是否還有潮起潮落。
經過實地調查證實,所調查區域的潮間帶大部分已經喪失,沒有了潮起潮落。
調查組在遼寧省大連市、盤錦市等地潮間帶進行調查時發現,各種盲目無序的填海工程佔用了大量潮間帶泥質灘涂,對鳥類棲息地構成了巨大威脅。
大連石城島是黑臉琵鷺在我國內陸的唯一繁殖地,每年有近百隻黑臉琵鷺到島上繁殖 ,泥質灘涂和河口溼地是它們主要的取食地。調查組發現,現在這裡海岸帶大部分的泥質灘涂已經消失,只剩下了莊河河口灘涂溼地。
由於這裡臨近大連莊河市濱海新區,隨著各種填埋工程的逼近,黑臉琵鷺及眾多水鳥的棲息地正迅速縮小。滿潮後大量的鴴鷸類水鳥只能到附近即將被徵用的農田裡棲息。
調查人員發現,大連濱海新區的臨港工業園區已經填埋了將近6平方公裡。在填海施工現場,印有「海洋工程」字樣的紅色卡車,正在絡繹不絕地運送著土石方,向溼地中傾倒。
在已經圍好但還沒有填埋的圍堰中,施工方採用「吹填」的方式,把深海裡的淤泥通過管道抽進圍堰裡。千萬年形成的泥質灘涂,就這樣被破壞了。
調查組在大連市花園口經濟區調查時,發現這裡的填海作業已經填到了低潮區,高、中潮區已經不復存在,園區內僅殘存著部分河口。
調查人員發現,雖然花園口經濟區已經開發了10年,但是還有大量廠房、商品房閒置,有2/3的企業處於停工、停產狀態。然而,花園口經濟區還在擴張,挖掘機還在馬不停蹄地往泥質灘涂上傾倒土壤進行填海。
調查組在遼寧省盤錦市遼濱沿海經濟區調查時發現,這一區域規劃將佔用海岸線約14.68 公裡。通過現場測量,已經向海縱深填埋了將近11公裡。周海翔說,這裡是被IUCN列為鳥類棲息關鍵區域的遼東灣,臨近雙臺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填海工程對候鳥的影響將會更大。
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沿海區域也存在著類似情況。從1984年~2010年,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工業區共填海造地316.35平方公裡。調查組發現,現在這裡多數則是荒地,即便是建成的項目,也有很多屬於爛尾工程。
在天津市大港區填海造陸區域,調查人員發現北大港的填海區域深入海中,距離原有的自然海岸線約13公裡。當地一位人士說,這裡一些區域兩個月前還是圍好的大海,但短短兩月時間就變成了陸地。
在山東省東營市,調查人員發現,東營港經濟開發區與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僅一路之隔。自然保護區內的灘涂上雖然密密麻麻分布著開採石油的「磕頭機」,但所幸大部分區域並沒有封閉,之間還留有缺口,灘涂還可以周期性地被海水淹沒。
而在山東省濰坊市,為了建設「歡樂海省級旅遊度假區」,約有20平方公裡的灘涂被填滿,在上面建設了一個大型的人工沙灘,裡面有些灘涂還沒有完全乾涸,鳥兒只能在殘存的溼地裡面覓食。
黃渤海沿岸區域的圍填海工程主要集中在泥質灘涂類型的海岸線。據專家分析,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成本低。城市地皮越來越貴,而填海成本相對便宜,並且沿海灘涂存在著大量的圍海養殖,已經圍成了如「海參圈」、「蝦圈」等養殖圈,便於填埋。
二是易填埋。渤海沿岸大部分區域為淤泥質灘涂,淤泥質海岸比礁石海岸的坡降緩,海水深度淺,更容易填埋。但是泥質灘涂的生態價值卻遠遠高於礁石海岸。
三是很多地方政府對泥質灘涂的生態價值沒有正確的認識。
在眾多將泥質灘涂開發成工業園區的文件中,都將其認為是「荒灘」。潮間帶的中潮區和低潮區周期性地被海水淹沒,鹽鹼地較高,因此很難有植物生存,看似荒蕪,事實上這些灘涂是多種魚類、鳥類和底棲生物活動的場所,也是重要的經濟魚、蝦、蟹和貝類等海洋生物的產卵、育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