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衛星圖像被解密!中國海岸線現狀令人害怕,潮間帶已萎縮37%

2020-12-25 騰訊網

過去幾十年,NASA衛星對我國海岸線進行了長期拍攝,隨著衛星圖像被解密,越來越多信息受到科學家的關注。在中國,科學家意外發現過去40多年裡中國18000多公里海岸線上的潮間帶急劇萎縮,消失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對此,科學家表示,中國海岸線現狀令人擔憂,潮間帶的喪失或使中國大陸沿海生態系統面臨崩潰,更對人類棲息環境造成威脅。

藉助衛星數據,科學家從美國航天局(NASA)的Landsat-MSS / TM / 8衛星上分別收集了1970年代、1995年和2015年的中國大陸海岸線形貌,並從中隨機抽樣選擇了653個現場勘測地進行比較確認。結果表明,中國沿海潮間帶面積從1970年代的7848.21平方公裡大幅下降到2015年的4895平方公裡,相當於過去40年潮間帶溼地面積減少了37.62%!

由於沿海地區經濟和人口的爆炸性增長,中國的潮間帶溼地正在以每年0.94%至1.17%的速度萎縮,其消失速度幾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隨著人類發展繼續侵蝕沿海地區,潮間帶溼地也變得越來越分散。再加上土地利用衝突的加劇,原本開闊的潮間帶被用於水產養殖、農業、旅遊業建設和水文工程。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不可持續的......

潮間帶溼地是一個緩衝區,連接淡水河系和鹹海系統。中國廣大的潮間帶溼地具有重大的生態和經濟意義,例如風暴防護、汙染淨化和碳固存,潮間帶溼地為中國環境和生態多樣性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因人類開拓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以及未來海平面上升的威脅。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了這些寶貴棲息地的信息,從而突出了緊迫性。

從長遠來看,受到氣候變化加速的海平面上升將對沿海潮間帶產生難以磨滅的影響,使生態系統承受更大的壓力。土地開墾和海平面上升的綜合壓力進一步壓縮了潮間帶向內陸「撤離」的空間,導致進一步減少。

科學家對此感到擔憂,中國沿海地區是中國發展的引擎,未來近岸地區的人類活動將變得更加密集,潮間帶和溼地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我們應高度重視潮間帶溼地保護和生態重建的意義,以期實現可持續的未來。

作者/朱張航宇

責編/朱張航宇

參考文獻:Mapping the rapid decline of the intertidal wetlands of China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 DOI: 10.3389/feart.2020.00016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利用30年的衛星圖像,首次創建測繪潮間帶地圖3D模型
    西澳大利亞羅巴克海岸潮間帶3維高程模研究人員利用陸地衛星30年的數據,建立了澳大利亞全部海岸線的首個三維模型。由於月球、太陽和重力的原因,海陸交匯處並非一條固定不變的海岸線。這片永遠變化著的區域被科學家稱為潮間帶。全球的潮間帶包含一系列生態系統:沙灘、巖石海岸、潮汐塘、泥灘、海草床、紅樹林和邊緣珊瑚礁。非常多的生命形式已經適應了這個過渡地方,它們在食物鏈和在營養與碳循環方面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例如,潮間帶對鴴鷸類鳥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覓食地,特別是在其遷徙期間。對人類來說,潮間帶提供了娛樂消遣的地方,也是抵禦大海的第一道防線。
  • 美冷戰衛星被解密,喜馬拉雅地區現狀令人害怕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半個世紀前,美蘇冷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而美國一支代號為Hexagon(海克斯康)的衛星系統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環繞拍攝,獲得了全球各地大量的動態高解析度景觀照片。隨著蘇聯解體、世界進入一超多強的格局,越來越多關於冷戰時期的機密文件被解密。
  • 解密潮間帶 青島同安路小學研學旅行拉開帷幕
      信報訊 探秘海洋·解密潮間帶——青島同安路小學研學旅行拉開帷幕,通過本次研學旅行,讓學生走近海洋,親密海洋,解析潮間帶,學習潮間帶定義,探究潮間帶海洋生物特點及生存之道,讓同學們更深入了解海洋,關愛海洋,從小樹立起保護海洋的責任和意識。
  • 美國衛星圖像顯示中國北方嚴重霧霾天氣—新聞—科學網
    美國宇航局Suomi NPP衛星最新圖像顯示中國北方地區上空嚴重的空氣汙染,這可能是由於工業汙染排放、煤炭燃燒和秋收燃火等因素所導致的 圖中最明亮的區域是霧霾,其中的灰色和黃色部分是空氣汙染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上周,令人窒息的霧霾天氣吞噬了中國北方地區,甚至導致哈爾濱等城市交通中斷。
  • 美冷戰時期間諜衛星無意收集到了重要的環境數據
    據外媒報導, 美國間諜衛星在冷戰高峰時期無意中收集了至關重要的環境數據。 《紐約時報》本周最新發布的兩篇報導就提到了來自CIA的照片和數據--這對於研究地球環境變化至關重要。據悉,其中一篇報導詳細講述了一位多年來一直在分析它們的科學家的生活,另一個則講述了提供它們的間諜衛星的歷史。
  • 黃渤海經濟區發展致候鳥棲息「潮間帶」幾近消失—新聞—科學網
    「化工園區、機場建設、海參圈養殖……已將重要的候鳥棲息地、貝類生長區和魚類產卵場——潮間帶泥質灘涂蠶食殆盡。」9月14日,「讓候鳥飛」公益基金、瀋陽理工大學、遼寧師範大學等共同完成的《「潮間帶」消逝,候鳥何所依——黃渤海「圍填海現狀」調查》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 圍填海工程致黃渤海潮間帶灘涂減少 威脅候鳥生存
    由於大量圍填海工程上馬以及海參養殖迅猛發展,這些潮間帶灘涂正面臨消失的危險  ◆本報記者原二軍 童克難 田陽陽  位於我國東部的黃渤海潮間帶灘涂,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通道上的咽喉地帶,目前這一灘涂正面臨消失的危險。  由「讓候鳥飛」公益基金髮起的「黃渤海潮間帶調查項目」在歷經兩個月後,日前正式結束。
  • 海岸線如何分類?海岸線分類體系梳理:海岸底質特徵與空間形態...
    生物海岸線 生物海岸線的潮間帶是由某種生物特別發育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海岸空間。生物海岸線多分布於低緯度的熱帶地區,主要有紅樹林海岸線、珊瑚礁海岸線、貝殼堤海岸線等。生物海岸資源豐富,環境脆弱,奇特珍稀,多被選劃為海洋自然保護區等保護區域。 5. 河口海岸線 河口海岸線分布於河流入海口,是河流與海洋的分界線。
  • 美國衛星發現巨型海藻群橫跨大西洋,重量超200艘滿載航母
    美國衛星發現巨型海藻群橫跨大西洋,重量超200艘滿載航母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2019-07-05 19:23 來源
  • 生機充盈潮間帶
    呵護好這片潮間帶什麼是潮間帶?不難理解:漲潮時,潮間帶被水淹沒;退潮時,潮間帶露出水面,潮間帶就是介於高潮線和低潮線之間的區域。水島之旅足以令人領略到,對於大海來說,「潮間帶」是一個重要的、美妙的區域。
  • 衛星圖像可用來預測流行病
    衛星圖像不僅能用來繪製各種地圖,還能幫助人們發現有害目標。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最近,美國科學家利用來自衛星的遙感圖像預測地球上什麼時候會爆發流行病。在疾病爆發前做出預警,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 時刻心繫中國濱海潮間帶生態問題的環保者任增穎
    持續對濱海潮間帶、天然溼地的生態之殤進行現場調研  在2015年之前,任增穎的鏡頭視野裡一直是如下的現場:濱海溼地潮間帶的損毀;一些自然保護區內被無度進行旅遊開發;2007年9月之後,任增穎發起至今只有一個人尚未註冊的民間環保組織「臨瀾環保公社」,目標是組織大家關注青少年環境教育、天然溼地生態、濱海潮間帶生態、以及海洋生態、鳥類棲息地、河流生態等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的行列中來,共同關注身邊各種環境汙染問題,參與環境公益訴訟及環境問題社會監督環節。
  • 中國電科38所研製國內首顆商業SAR衛星傳回高清圖像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電科38所獲悉,12月25日23時59分,該所和天儀研究院聯合研製的國內首顆商業SAR衛星(科學需求由廈門大學等單位提出)「海絲一號」SAR載荷首次成像工作即獲得有效回波數據。
  • 世界主流商業光學遙感衛星介紹以及參數匯總
    1972年,世界上第一顆遙感衛星Landsat-1發射成功開啟了遙感衛星發展的序幕。隨著技術積累、應用面擴大,國防軍事、政府部門對於高解析度遙感衛星圖像的需求日益擴大。以美國、法國為代表的西方航天大國通過積極的政策導向和資金扶持,迅速開展了高性能遙感衛星的研製和商業化運營,形成了政府監督管理引導、企業自主運營的良性循環的商業模式(主要用於軍事)。
  • 基於YoloV3衛星圖像的儲油罐容積佔用率研究
    出於這個原因,許多初創公司,如Planet和Orbital Insight,都通過衛星圖像來關注各國的此類活動。Thye收集儲油罐的衛星圖像並估算儲量。但問題是,如何僅憑衛星圖像來估計儲油罐的體積?好吧,只有當儲油罐存在浮頂油罐時才有可能。這種特殊類型的油罐是專門為儲存大量石油產品而設計的,如原油或凝析油。
  • 趕海去》劉毅博士帶你尋寶潮間帶!
    若干年後,當我想再到廈門五通去找尋當年的記憶時,海岸線已經完全變樣了,物是人非。好在,廈門其他區域的潮間帶還是保留了些許生機,各種有趣的生物陸續登場。比如許久不見的海豆芽,盛放的海葵,以及超級古怪的強壯菱蟹。在莆田天氣暖和的時候,我心血來潮約上幾個老同學驅車到海邊討小海,偶爾能有一些鋸緣青蟹和鈍齒短槳蟹這樣的小收穫,但通常不夠塞牙縫。
  • 衛星移動通信現狀與未來發展
    摘要: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具有覆蓋範圍廣,對地面情況不敏感等優勢,已經成為地面移動通信領域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在空中、海洋、荒漠戈壁等地面無線網絡難以覆蓋的地方。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衛星通信技術也取得了較大成就,但是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本文簡介紹衛星通信技術,以及就目前衛星通信技術發展現狀進行描述,展望其未來發展趨勢。
  • 視角| 從衛星圖像看澳大利亞火災與隱患
    ↑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導讀:澳大利亞的火災問題已在全球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數月以來,我們可以從不同媒體中看到澳大利亞幾乎每個州都有林火在燃燒。其中維多利亞州和新南威爾斯州正處於本州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火災季節之一。
  • 嫦娥二號衛星與地球間距離突破6000萬公裡
    目前,已成為我國首個人造太陽系小行星的嫦娥二號衛星與地球間距離突破6000萬公裡,再次刷新「中國高度」。衛星狀態良好,繼續向更遠的深空飛行。  嫦娥二號是我國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導星,2010年10月1日發射,已經超期服役2年多。
  • 清華才女幫助美國「破解」中國北鬥衛星系統,如今現狀如何?
    高杏欣在美國也依然保持自己勤奮好學的態度,不斷的學習專研,最終在衛星導航系統方面獲得很大成就。2005年,歐盟發射首顆試驗衛星。但是這顆試驗衛星所使用的底層算法就被高杏欣破解,並解碼了該衛星三個波段中所使用的頻率。自此高杏欣聲名鶴起。也因為這次破解衛星算法的事件,讓美國當局重視起這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美國聯邦航空局邀請高杏欣加入斯坦福研究所,從事衛星導航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