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心繫中國濱海潮間帶生態問題的環保者任增穎

2021-01-21 網易

  (在泰山調研留念)(組織運動員進行海水江豚保護宣傳)(組織志願者進行環保公益宣傳)(組織大家進行海洋保護公益宣傳)(「同飲黃河水,共思渤海灣」溼地保護行動)(組織志願者進行環保公益宣傳)(組織志願者進行東亞江豚保護公益宣傳)(與攝影家協會的朋友一起宣傳海水江豚保護)(帶著東亞江豚玩偶參加斑海豹保護聯盟會議)(組織大家進行海洋保護公益宣傳)(「綠色閱讀,點亮生命」公益活動現場)(在大連星海公園進行公益宣傳)(在2019年第三屆大連海洋文化節上宣傳斑海豹保護)(2019年12月,在越南海灘宣傳海水江豚保護)

  中國公益在線(公益記者劉曉剛)基於對大自然的熱愛,任增穎開始關注自然,從最開始的觀鳥,到想方設法保護鳥類的棲息地、覓食地和繁殖地。近20年來,她一直在與「各類鳥事」和海洋江豚保護的事情打交道。

  從2000年10月至今,任增穎一直沒有間斷的是自我改造學習,從書本上到調研現場中,再向前輩老師們學習。2006年她發現,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目的,總是泡在網絡虛擬世界裡進行環保宣教,解決不了現實問題。「盡信書不如無書」,於是她便開始了持續15年的自費獨立調研和關注生態環保現場之路。

  

  持續對濱海潮間帶、天然溼地的生態之殤進行現場調研

  在2015年之前,任增穎的鏡頭視野裡一直是如下的現場:濱海溼地潮間帶的損毀;一些自然保護區內被無度進行旅遊開發;海洋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填海現象層出不窮,各種海洋汙染事故頻發。

  作為諸多天然溼地生態破壞以及海洋汙染的見證者,任增穎只能保持緘默。這種沉默,蓄積成力量,終於在2010年的春天忍無可忍。2010年的6份環評報告最後同一句話,「經過處理後的達標B20類汙水經神仙溝入海」激發了「神仙姐姐」的鬥志。

  於是,她一個人扛起「同飲黃河水,共思渤海灣」這面旗幟,為環渤海灣和黃三角溼地代言。當時,那些新建在天然溼地裡的化工園區的汙水經過簡單處理後會排入渤海。渤海藏汙納垢的生命歷程中又多了一些悲哀。搶時間成了「神仙姐姐」代言的前提條件。她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裡用理性的方法引起更多人的思考和關注。

  大概從2010年3月份開始,每當靜下來聽《多情的土地》這首歌的時候,「神仙姐姐」經常會情不自禁的淚流滿面。痛定思痛,擦乾眼淚之後的任增穎在圍繞著「黃河」「渤海」這兩個關鍵詞,依然不斷前進著各種努力。

  2010年8月12日到2019年11月6日,任增穎連續9年參與了由北京綠家園組織的「黃河十年行」的大型黃河流域生態考察。為在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入海口的考察帶路,她多次參與解決實際問題。

  2011年12月份,她參加了北京綠家園組織的「江河十年行」的大型流域生態考察,在雲南三江併流區進行調研,親歷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之美和痛。

  為了能夠了解更多的現場,任增穎自費去了國內的一些典型的天然溼地類型及海岸帶進行調研。近10年來,「神仙姐姐」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在20多個省份的諸多海岸帶及溼地生態水環境現場留下了足跡。

  

  從海南的海岸帶到福建閩江入海口溼地、福建寧德海岸帶,到上海崇明島溼地、長江入海口、江蘇揚州宿遷京杭大運河水系、浙江錢塘江、杭州西溪溼地、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青海湖、雲南滇池及三江併流區、黃河發源地、內蒙古烏梁素海、遼河口溼地、大連南部海岸帶等等,她都進行了現場深度觀察和思考。

  在任增穎的腦海中,一直呈現著中國地圖及山東地圖。放眼望去,中國從西往東有長江、黃河兩大天然水系,從北向南是京杭大運河人工水系,眼前是渤海灣和遼東灣。作為土生土長的山東人,對家鄉的關注自然是更多的。關注環保20多年來,任增穎的腳步遍布山東沿海各地海岸帶,濱州、東營、濰坊、煙臺、威海、青島、日照等隨處都留下了她的痕跡。

  自2018年4月到2018年12月初,她每個月要沿著大連南部海域小平島到棒棰島的區間的附近海岸帶進行四次現場生態調研,主要在星海公園、星海廣場、付家莊、老虎灘海洋世界、棒棰島附近進行東亞江豚保護的現場宣傳。2019年2月到2019年12月,她每個月要根據情況去大連南部沿海的現場兩次,並多次到大連旅順老鐵山、仙浴灣等附近海域,用鏡頭記錄著當地的生態問題及變遷。調研的過程,是去偽存真的過程,任增穎更願意接近真相。書本裡的一些內容,是嚴重滯後的,而現實是真實而殘酷的。

  2003年之後就是全國最大的環境生態信息網溼地版版主的任增穎,對溼地保護的探究特別用心。神仙姐姐追蹤著內心的方向尋訪,深感時間不夠用的。

  2007年9月,因對環境保護的關注,任增穎當選了中石化勝利油田的「首屆百優十佳愛護環境道德模範」,2008年,當選東營市「文明市民」。榮譽的獲得,是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不辜負大家的期望。2007年9月之後,任增穎發起至今只有一個人尚未註冊的民間環保組織「臨瀾環保公社」,目標是組織大家關注青少年環境教育、天然溼地生態、濱海潮間帶生態、以及海洋生態、鳥類棲息地、河流生態等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的行列中來,共同關注身邊各種環境汙染問題,參與環境公益訴訟及環境問題社會監督環節。

  每當「神仙姐姐」想到有個熟人開的玩笑,「乾脆把渤海灣填平了吧,那樣還能造出一塊新大陸,搞房地產開發」,就覺得心裡難受:要是把渤海灣填平了,那中國的版圖就完全改了。這是個原則問題,渤海是中國唯一的內海。

  多年以來,中國沿海各地的濱海溼地潮間帶已經逐步被損毀改變,原生態的海岸帶已經成為最稀缺的元素,有的地方甚至自然岸線全部損毀,搞成了各種基礎建設,比如「海景房」「濱海經濟區」及大大小小的「港口」。

  

  2018年之前的行話常說,「環保不下海,海洋不上岸。」之前的那些年,面對法律地帶的盲區,濱海溼地潮間帶的生態問題,任增穎只能採取「曲線救國」的方式,呼籲大家關注溼地鳥類生態棲息地的問題。實則是為了那條重要的生命線-濱海潮間帶的生態安全。

  一直採用理性方式介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全過程

  最近15年來,任增穎一個人在做著一個團隊十幾個工作的事。尤其是在「同飲黃河水,共思渤海灣」的框架性方向制定之後,她幾乎是沒有停止過四處奔波的腳步。

  「我的環保我做主」是任增穎在公眾面前呈現的旗幟。在介入環保過程中,幾乎完全是靠自身要求、嚴格自律,幾乎沒有時間跟基金會打交道甚至扯皮,也沒有時間參加各地公益交流會,只做到自費腳踏實地埋頭踐行,修煉成為公益圈中「外圍非主流」,非公益圈中「特殊物種」。

  

  貫穿最近10多年現場行動的任增穎,是對生態環境倫理、環境法以及國家環保法規政策的認知和解讀,以及一些關鍵時刻一些重要人物給予的幫助和關心。

  這些年,主要參與環保的過程可以歸結為:首先,明確可持續運行規劃;其次,媒體記者是最密切的夥伴;再次,堅持做好一線現場調研,然後是與政府打交道。具體策略實踐如下:1、持續與合作媒體報導宣傳環保,推動生態破壞及汙染問題引起公眾關注和社會輿論,敦促當地相關主管部門採取措施解決問題。

  媒體合作是必須重視的環節。多年來在環保議題推進過程中,得到眾多媒體關注和支持,先後跟160多位記者有過合作。針對黃河三角洲溼地生態破壞問題及渤海灣汙染問題,陸續有《科技日報》、《中國工業報》、《中國日報》、《法制周末》、《新華社瞭望周刊》、《中國環境報》、《中國青年報》、《北京青年報》、《南方周末報》、《北京晚報》、《東方早報》、《時代周報》、《中國能源報》、《環境教育雜誌》、《半島都市報》、《南方都市報》、《環球網》、《21世紀經濟報》、《天津新金融觀察報》、《香港文匯報》、《齊魯晚報》、《藍色快報》、《節能與環保雜誌》、《鳳凰網》、《今日頭條》、《中國網》、《中國海洋報》、《湖南日報》、《大連在線》、《中國公益在線》、《益行網》、《世界導報》等諸多媒體進行不同側面的報導。先後近100多篇報導和由新浪網、《檢察日報》正義中國欄目、央視、上海東方衛視製作的四個相關環保公益專題片起到重要推動和傳播作用,有效促進公眾對濱海溼地生態價值的認知。

  

  2、不斷轉移陣地,把握社會公共事件放大格局,妥善處理各種矛盾,審時度勢繼續做應該做的事情。針對現實中發生「鄰避運動」及「群體性事件」等因環境汙染造成的公眾參與問題一直保持理性態度。自2006年以來,身邊因環境汙染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大大小小有14次之多,其中有幾場事件被一些幕後操手傳播謠言指向是由任增穎發起。因此,經歷過一些困境,諸如被多次談話,被調離到另外城市等等。二十年以來,任增穎便長期關注國內濱海潮間帶生態及生物多樣性保護。自2010年1月在「同飲黃河水,共思渤海灣」框架下,採用「打遊擊戰」方式,到處尋找「作戰」地點,一旦找到問題就開始深研究。

  關於黃河三角洲溼地及其附近海域的生態問題是必然切入點,以黃河入海口溼地為根基,她對國內諸多濱海潮間帶溼地生態及生物多樣性保護進行一系列調研。她多次深入山東沿海各地濱海溼地現場進行生態環境問題調研,取得一手資料,並對黃河三角洲溼地及膠州灣溼地生態保護做些具體工作。

  在2015年10月5日-13日,獨自對京杭大運河的流域生態進行8天調研,隨後寫出調研報告《京杭大運河藍藻爆發,大運河被非法挖成大運湖》,2015年12月份,得到反饋是問題已被轉交相關部門進行嚴格查辦。

  在山東沿海持續關注周邊水環境汙染問題,有效推動山東煙臺、東營及青島的幾條黑臭水體治理。煙臺夾河是煙臺母親河,從門樓水庫到夾河入海口都是一直關注區域。2015年8月,因任增穎的調研報告介入,一條直排入夾河的黑臭水體治理成為該區政府五項重點工作之一。當地環保局用一個月時間對沿河道28家排汙企業進行查處治理。

  東營的神仙溝入海故道治理,從1999年到2005年,再到2013年,任增穎不斷的想辦法,終於看到了地方政府全面治理的進程。

  

  青島墨水河汙染現場是2012年12月份在膠州灣做溼地生態調研時發現,在微博網絡廣泛傳播,當時受到諸多網友關注和評論,同時引起當地政府關注。之後再去現場時,河道已經被改變、河床已經被硬化、無原生態且水體顏色還是墨黑。於是在2014年12月21日,借力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日報》「正義中國」欄目對任增穎拍攝環保紀錄片專訪機會,在此處進行拍攝,最後《大海守望者》這個紀錄片被遞交到山東青島市政府宣傳及環保部門,有效推動墨水河及膠州灣溼地生態保護進程。

  3、與政府有關部門保持有效溝通。一直以來,任增穎對相關政策進行認真學習,注重提高自身的生態文明素養,向公眾傳播正能量。《環境法》、《海洋法》在海洋生態文明推進的當下,都是指導它前進的綱領性法律法規。

  多年來,任增穎多次主動到一些地市的海洋漁業局及生態環保局進行一些對接和溝通,她也多次聯繫各地相關自然保護管理局反映各種生態問題,得到了一些指導和支持。中國部分環境問題,五年以來就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中國環保督察制度的建立和推行,有效調動了各地相關部門的能動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等理論指導下的發展方向,有效的改觀了生態現狀。海洋生態紅線的劃定、對自然海岸帶的保護和重視、渤海灣整治聯合行動,都讓任增穎感受到了希望。

  做到及時歸零,從新開始,調整好心態

  由於這些年任增穎業餘時間在環保公益之路上的堅持不懈,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社會層面的認可,榮譽也隨之而來。面對這些榮譽,她能做到的是,清空自己、一切從頭開始,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必須要不斷地反省自己,突破懶惰的框架。人生如同爬山,跟自己在比賽,獨自爬了一些山頭,再俯視,一笑而過。任增穎注重生態調研和環保踐行,一直對名利看的很淡也少主動參評。

  最近十多年裡,在有些被動推薦的過程中,任增穎2011年入圍阿拉善全國「生態獎」,2012年入圍「中國綠色年度人物」評選,2014年6月當選「山東省江河衛士」,同年9月當選「全國十大江河衛士」,2014年10月入圍「正義中國」人物評選。2016年6月當選「全國優秀江豚保護志願者」, 2018年9月當選「全國十大海洋衛士」,2019年4月入圍「中國海洋年度人物」評選。2020年5月再度被推薦「中國綠色年度人物」評選。

  客觀上講,獲獎的意義變成任增穎進行環保宣傳的一種平臺和途徑。在眾多參評人選中,她能脫穎而出的原因,只是因為「腳踏實地」。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作為一個長期自費關注生態環境保護的民間志願者,任增穎時刻牢記2007年9月,她當選「中石化勝利油田首屆愛護環境道德模範」,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講的話:「只要對環境保護有利的事情,我會盡力而為。

  目前,任增穎正在努力推動中國海岸線上的兩隻國家瀕危二級保護動物海水江豚的保護工作,這項公益活動已經持續進行了9個年頭。推動海水江豚保護的工作中,從2012年11月23日得知網上曝出「壽光漁港20多頭江豬被販賣」的信息再到現場調研之後,她充分認識到保護沿海各地的「海水江豚」及其生境已迫在眉睫。這些年,她自費組織各地誌願者,對黃渤海海域的東亞江豚生存現狀的進行調研和宣傳保護。

  

  2014年6月《以山東沿海為切入點的海水江豚保護同步行動》入圍全國海洋公益項目十強。2018年9月《共同守護海水江豚的家園》晉級全國海洋公益大賽十強。

  

  現實很殘酷,據任增穎的完全不科學的調研方法,從南到北的中國海岸線上每年要死於非命的海水江豚數量超過3000頭以上,然而各個層面依然漠視東亞江豚和印度洋江豚的存在。公眾認知度極低,絕大多數人不知道不認識它們的存在,更談不上實質性的保護。

  自2018年4月份開始,任增穎在大連南部海域進行了七個月的海水江豚保護宣傳及現場調研活動。2018年10月,寫了篇稿件給有關部委領導,希望今後國內對海水江豚保護能從政府層面採取舉措。她在參加大連國際海事博覽會和大連國際海洋牧場展覽會中,深感對海水江豚的宣傳和保護,任重而道遠。2018年10月底,她開始在各公益環保群中,呼籲各沿海城市的海洋保護公益組織共同關注海水江豚的命運。對於任增穎這個「多管閒事」的熱愛大自然的人來說,最大的瓶頸是科研數據。所有的交流夥伴,幾乎都建議她寫篇論文,用科學的數據以理服人。可是她到哪裡才能找到相關的科學數據呢?擁有四年計算機網絡信息管理工作的經驗,已經讓她運用到各種環保公益活動中了。

  任增穎說,海水江豚保護是為海洋生態系統保護而特別提出的一個命題,生物多樣性保護離不開健全的生態系統,具體又深入的工作需要更多人參與。

  2019年2月15日之後,她為斑海豹保護開始再度奔波,先後撰寫發布了《讓斑海豹們回家》等文章,繼續推進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性的公眾傳播。為了有效推進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宣傳,2019年4月初開始,任增穎深度參與大連第三屆海洋文化節的運作。作為志願者,她全程參與了「海洋文化節」的各項志願工作,並借海洋文化節之力對海水江豚保護及斑海豹的保護,做了大量的實際宣傳工作。

  

  開幕式進行了3天7場文藝演出,她設計了在大連東港舞臺的現場效果,讓斑海豹玩偶出現在演出舞臺的前景中,與大舞臺背景板的斑海豹們相互映襯,最後斑海豹形象深入人心。她在現場執行「愛我,你就抱抱我」的宣傳方案,7場演出,合計超過4000多人次的公益演出陣容,共同宣傳斑海豹的保護。在第三屆海洋文化節的閉幕式系列活動中,任增穎參與了其運作和執行全過程,並為閉幕式的演出設計了5個主題宣傳片,再次重點突出了斑海豹等海洋瀕危物種的保護。

  

  2020年受全球疫情影響,她繼續參與大連第四屆海洋文化節系列活動的運行,並全程參與了文化節的閉幕式,借力重點宣傳東亞江豚保護。

  堅持自費進行環境教育公益講座及社會活動

  2000年直到2006年間,任增穎主要從網絡宣傳入手,對公眾進行環境教育。2007年到2009年間,自費建立了國內第一個「黃河三角洲環境生態信息網」。2012年到2019年間,自費建立了「致遠環保書社」公益網站。2010年12月至今,自費建立了「臨瀾環保公社」個人網站。

  自2005年開始,她以運行線下「自然主題」教育書店的方式來進行公眾傳播,並先後自費在山東東營、煙臺、龍口等地建立了5個環境公眾交流空間的固定場所,用於對環保愛好者及青少年進行環保生態科普類圖書推廣和學習(但由於經費等方面原因,都已經陸續關停),其中還陸續在二十多所中小學校裡進行環保公益主題講座和捐贈環保生態讀物。

  從2012年開始自費運行的「綠色閱讀,傳遞文明」公眾環境教育計劃,歷時4個月在山東省9個地市開展了40多場民間環境教育活動。

  

  自2018年9月以後到2020年1月份疫情之前,任增穎每周末定期在大連自然博物館的博物館綜合教室「專家面對面欄目」進行海洋生物保護公眾科普講座,主要是針對海水江豚及濱海溼地鳥類保護的相關內容。她先後50多次在大連自然博物館及一些學校進行《共同保護海洋生物》的海洋科普公益講座,累計青少年聽眾超過2000人。

  

  2019年5月30日,任增穎參加大連海事大學110周年校慶及大連第三屆海洋文化節系列活動的《藍色基因與航海文化研討會》,與高校專家教授及中小學校長們30餘人一起,深度探討青少年海洋文化傳播教育等相關事宜。

  2019年6月5日,她全天參加生態環保部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舉辦的「六五世界環境日」的系列宣傳活動,並通過媒體進行了廣泛的傳播。6月6日,她參加大連市自然資源局在大連海洋大學校圖書館舉辦的「2019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的開幕式及系列宣傳活動。

  大連第三屆海洋文化節的吉祥物斑海豹受到了公益演員和觀眾們的喜愛。在任增穎的組織之下,2000餘名演員們在候場、休息期間紛紛與斑海豹玩偶合影做公益宣傳和留念,為宣傳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儘自己一份力量。

  

  她協調、外聯、宣傳於一身的大量實際工作,將志願服務工作持續到大連海洋文化節的閉幕階段。她用大量精力來參與「海洋文化節」的系列活動中,就為海水江豚保護和斑海豹保護感召更多的公眾參與活動,為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模式進行創新。她認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海洋領域的具體實踐,而海洋治理新秩序的核心是重建海洋的共有性,即共同生存、共同資源、共同責任。

  

  她說海洋生態文明推進,從海洋科普教育入手,讓更多的孩子們從小樹立環保意識,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任增穎一直相信,向善是一種力量,人類存在的價值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在梳理了心路之後,20年來她一直沒有停止過前進的腳步,在環保旅途中見識了很多異域風情,還遇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師友。她心存感激、秉持信念地走到今天。我們能夠留下來更多的是什麼呢?那就是精神財富。

  「神仙姐姐」任增穎,在民間環保圈中,二十多年來以特立獨行為其風格。為了濱海溼地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她付出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她始終相信,越來越多的公眾會積極參與到海洋生態文明的推進過程中,為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相關焦點

  • 黃渤海經濟區發展致候鳥棲息「潮間帶」幾近消失—新聞—科學網
    數以百萬計的水鳥依賴渤海灣「潮間帶」遷徙 「潮間帶」是指大潮漲至最高時被海水淹沒至潮水退到最低時露出水面的範圍,屬濱海溼地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最具生態價值和生物多樣性的地帶。周海翔說,單在遼寧的泥質灘涂海域,就生活著80多種生物物種。 「潮間帶」還是候鳥的重要棲息地。
  • 圍填海工程致黃渤海潮間帶灘涂減少 威脅候鳥生存
    由於大量圍填海工程上馬以及海參養殖迅猛發展,這些潮間帶灘涂正面臨消失的危險  ◆本報記者原二軍 童克難 田陽陽  位於我國東部的黃渤海潮間帶灘涂,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通道上的咽喉地帶,目前這一灘涂正面臨消失的危險。  由「讓候鳥飛」公益基金髮起的「黃渤海潮間帶調查項目」在歷經兩個月後,日前正式結束。
  • 中國海岸線現狀令人害怕,潮間帶已萎縮37%
    在中國,科學家意外發現過去40多年裡中國18000多公里海岸線上的潮間帶急劇萎縮,消失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對此,科學家表示,中國海岸線現狀令人擔憂,潮間帶的喪失或使中國大陸沿海生態系統面臨崩潰,更對人類棲息環境造成威脅。
  • 澎湖民宿候鳥潮間帶 留住溼地生態最幸福(圖)
    在澎湖城前小村落的海角一邊,有棟外觀宛如停靠在岸邊的白色帆船建築,這裡擁有一片專屬、獨一無二的私人海灘,左邊是一片溼地,退潮時有機會可以見到彈塗魚、小魚群、小螃蟹、招潮蟹等生物,從溼地裡冒出來,漲潮時部份土地會淹沒在海裡,在白天見到的是海天一色,在這個沒有甚麼鄰居的地方,你可以安靜的賞海,在夜晚星夜爭輝,你可以伴著海潮聲入眠,而這裡就是位在澎湖、臺灣少有的生態民宿
  • 小琉球景觀崢嶸曲奇 潮間帶更迷人(圖)
    小琉球景觀崢嶸曲奇 潮間帶更迷人(圖) 2008年08月11日 18:0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琉球的傳統菜   中新網8月11日電 據臺灣媒體介紹,屏東東港海上的小琉球島,承載著豐富的生態美,覆蓋全島的珊瑚礁地質,塑造崢嶸曲奇的景觀,海邊潮間帶更迷人
  • 大連濱海溼地水鳥——白尾海雕
    本種在中國屬於國家I級保護鳥類,隨著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工程的開展,金州灣生態環境已有較大改善,2021年1月已觀測到有14隻白尾海雕在此越冬。濱海溼地:是海平面以下6米至大潮高潮位之上與外流江河流域相連的微鹹水和淡淺水湖泊、沼澤以及相應河段間的區域。
  • 上海中心站完成金山三島枯水期潮間帶調查
    日前,上海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圓滿完成了金山三島枯水期潮間帶的調查。調查期間,技術人員相繼採集和分析了大金山島南北兩側和小金山島南側三條斷面高、中、低潮的潮間帶生物樣品18個,獲取數據18組。中心站項目負責人介紹說,受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務中心委託,上海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自2012年5月以來,對位於上海杭州灣北岸海域的金山三島和周邊海域實施了水文、水質和生物生態調查,目前已相繼完成了金山三島平水期、豐水期及枯水期的潮間帶調查。金山三島的大金山島、小金山島和浮山島,均為基巖型無居民海島。
  • 小琉球珊瑚島潮間帶進入休養期 明年4月開放
    小琉球觀光客日益增多,潮間帶生物卻持續驟減。(許智鈞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琉球鄉海岸潮間帶魅力無法擋,每年吸引數十萬遊客湧入,但也伴隨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日益減少。生態團體為防止情況惡化,決定自行律定潮間帶休養期,自12月起至隔年3月底,期間不得帶遊客進入潮間帶。
  • 趕海去》劉毅博士帶你尋寶潮間帶!
    出差途中,完成本職工作後,我還會考慮是否有機會去周邊的潮間帶看看。通常,一系列的安排在出差前就要制定好,包括當地的潮汐、接駁的交通和住宿。潮間帶觀察是靠天吃飯,首要的是遵循潮汐規律,才能保證安全,並有所收穫。如果潮汐時間算錯了,真正想看的東西都被海水淹沒了,那就功虧一簣。所以,有時需要半夜出發,有時則是凌晨三四點爬起來,有時上身淋著雨下身還擊著浪,一不小心,手機就跳海了。
  • 生機充盈潮間帶
    呵護好這片潮間帶什麼是潮間帶?不難理解:漲潮時,潮間帶被水淹沒;退潮時,潮間帶露出水面,潮間帶就是介於高潮線和低潮線之間的區域。水島之旅足以令人領略到,對於大海來說,「潮間帶」是一個重要的、美妙的區域。
  • 天津濱海新區今年生態補水8000餘萬方
    日前,在潮白新河北側引潮三站附近,新區市民薛東風用魚網撈上來許多小白條魚,滿載而歸的他開心地告訴記者,這幾年潮白新河水質改善,連魚都多了起來。今年以來,塘沽地區通過潮白新河、永定新河生態補水,已補水8000餘萬立方米,目前補水仍在持續中,下一步還將實施河道拓寬等工程,提升補水能力。目前,塘沽區域內地表水環境質量保持穩定,都在五類水質以上。
  • 濰坊濱海:從「鹽鹼白」走向「生態綠」
    濱海人,用行動給出了答案。路該怎麼走?濱海沒有捨本逐末,以生態修復為核心,採用「林、水、技」鹽鹼化綜合治理措施,形成「大綠化、大水面、大公園」生態循環發展模式。前文提及的道路綠化恰是大綠化的一部分。濱海以「綠」覆鹽,按照生態用地與建設用地6:4比例,規劃全域生態建設,通過實施白浪河生態示範帶、沿海防護林、三年大綠化等生態工程。
  • 復地「蜂巢」來了 壹號灣啟幕濱海「星」時刻
    壹號灣營銷中心盛大開放現場,復地還攜手天津「國名腕錶」品牌海鷗表,舉辦的「禮讚中國芯」時光展,這也是海鷗表的陀飛輪機芯全球首展。復地與海鷗,作為復星產業生態內的兩大IP,聯合推出天津城市主題款手錶,也代表著復星體系內產業協同、依託FC2M幸福生態為城市發展注入活力的拳拳之心。
  • 2019中國(天津濱海)國際生態城市論壇:共創生態城市安全態
    中新網12月13日電 12月11日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指導、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主辦,天津市濱海新區商務和投資促進局、至頂網承辦的2019中國(天津濱海)國際生態城市論壇暨2019數字經濟創新峰會召開。
  • 讓我們一起認識潮間帶的美味食材與知識!
    讓我們一起認識潮間帶的美味食材與知識!蛤蠣湯、蚵仔煎、燒酒螺、九孔、鮑魚,不論是夜市或辦桌,各種傳統美食絕對不會少了充滿鮮味的貝類料理。今天小編為您分享貝類與潮間帶的知識,讓我們平常享受美味的同時,也能對食材、生態多一份了解。
  • 浙江省生態海岸帶海寧海鹽示範段:河口海塘最生態,觀潮文化第一景!
    《方案》提出,要按照河口田園型、濱海都市型、濱海溼地型、山海兼具型四種示範模式,為全省生態海岸帶示範段建設提供模式路徑,發揮引領推動作用。即日起,「浙江發改」特推出「浙江省生態海岸帶示範段」系列文章。本期向大家介紹的是海寧海鹽示範段的發展藍圖。規劃範圍 東起南北湖景區東側的長山河入海口,西至鹽官觀潮景區西側的上塘河入錢塘江口。
  • 科學家利用30年的衛星圖像,首次創建測繪潮間帶地圖3D模型
    西澳大利亞羅巴克海岸潮間帶3維高程模研究人員利用陸地衛星30年的數據,建立了澳大利亞全部海岸線的首個三維模型。由於月球、太陽和重力的原因,海陸交匯處並非一條固定不變的海岸線。這片永遠變化著的區域被科學家稱為潮間帶。全球的潮間帶包含一系列生態系統:沙灘、巖石海岸、潮汐塘、泥灘、海草床、紅樹林和邊緣珊瑚礁。非常多的生命形式已經適應了這個過渡地方,它們在食物鏈和在營養與碳循環方面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例如,潮間帶對鴴鷸類鳥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覓食地,特別是在其遷徙期間。對人類來說,潮間帶提供了娛樂消遣的地方,也是抵禦大海的第一道防線。
  • 解密潮間帶 青島同安路小學研學旅行拉開帷幕
      信報訊 探秘海洋·解密潮間帶——青島同安路小學研學旅行拉開帷幕,通過本次研學旅行,讓學生走近海洋,親密海洋,解析潮間帶,學習潮間帶定義,探究潮間帶海洋生物特點及生存之道,讓同學們更深入了解海洋,關愛海洋,從小樹立起保護海洋的責任和意識。
  • 夏青林任天津濱海高新區黨委書記(簡歷)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1月26日電 (於子青)近日,天津濱海高新區網站「領導之窗」欄目更新,顯示夏青林已於今年11月起任天津濱海高新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公開簡歷顯示,他此前擔任濱海新區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
  • 濰坊濱海大力推進鹽鹼地生態改良 昔日「鹽鹼白」今朝「生態綠」
    濰坊濱海,昔日「鹽鹼白」已變成了「生態綠」。 幾十年來,濰坊濱海人大力開展治鹼改窪工程。2012年4月,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工程全面動工,曾經廣袤荒蕪的白浪河畔披上了花紅柳青草綠的霓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