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早的大學,影響中國兩千多年,是確保中華文化統一的根基

2020-12-17 前程影史

比歐洲名校更久遠的中國最古老的大學,出了無數名人,影響中國幾千年

提起古代學校,特別是大學教育,可能很多人首先會想到那些在中世紀就已經建立的歐洲名校。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有著非常了不起的學術交流的類似於大學教育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稷下學宮。

「稷」是齊國都城臨淄的一個城門。顧名思義這所學校就建在這裡。它最初就是那位在扁鵲面前諱疾棄醫的蔡桓公也叫齊桓公,名曰田午建立的。要按這個時間算,它可是和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這些屬於同一時期的人呢。為什麼說它是大學呢?我們看看經常出這裡的名人和他們每天所做的事情就知道了。

齊國最初的老祖宗是姜子牙。但是他的子孫們傳了十幾代之後就變得蔫了,愣是被自己的家臣姓田的給奪了政權。好在姓田的還不算臉皮太厚,幹了壞事之後有點心虛,就老想在天下人面前給自己弄一個名正言順的名頭。

怎麼辦?就建了所學校招攬一些有名望的人養著,讓他們為自己說話吧!當然,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齊國在當時各諸侯國中力量算是比較弱的。建一所大學,招一些讀書人,給他們提供個人思想發揮的平臺,做自己的智囊總沒有壞處的。沒想到這種自私的想法,卻給當時處於混沌狀態的中國人的思想找到了光明的出口。

由於地理位置好,待遇好,果真來了許多當時最有名的學者。比如盛讚齊威王一飛沖天的馬屁高手淳于髡,亂世中的修身聖人也是位理想主義大師孟子,認為所有人都是壞蛋的荀子,就連商鞅在去秦國之前也來這兒和人辯論過。另外還有當時許多的學術流派。法家、道家、兵家、墨家、陰陽家等等,他們的代表人物都來了。整天沒事兒吃完飯就在這兒辯論辯論打打嘴仗,然後教教學生寫寫書。生活過得也算是有聲有色。

值得羨慕的是,在以後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中,那些思想家學者們可從來沒有也不敢這樣快活了。這就形成了這一時期有名的百家爭鳴的局面。在這個過程中,各種思想相互碰撞,相互補充融合,使後來中國乃至整個東方人的最重要的思想從這裡發散開來。所以說這所大學並不遜色於世界任何一所高等學府。

本文出自旗下編輯:明明如月 。內容原創,圖片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見字如面——2020中華家風文化主題展」在中華世紀壇開幕
    展覽現場 主辦方供圖  國際在線消息:12月16日,由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和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共同主辦的「見字如面——2020中華家風文化主題展」在中華世紀壇開幕。  據策展人、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副館長張丁介紹,2020「中華家風文化主題展」聚焦家書,通過四個版塊32封精選古今典型家書文本和故事,以凝練意向化的展陳形式,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新媒體,生動展示其中的文化內涵,使觀眾在參觀互動中受到美好家風的滋養。
  • 中國古代「文化」概念的「軟實力」內涵
    中國古代思想家從「人文化成」的角度,對「文化」具有「化入人心」的無形而巨大的力量提出了系統的思想理論。關鍵詞:中國文化軟實力 一人們普遍認為,「軟實力」(Soft Power)是20世紀90年代國外的國際政治理論中產生的一個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全球戰略專家約瑟夫
  •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根文化」
    我們應該如何界定河洛文化在中華歷史文化中的位置?  劉慶柱:河洛文化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區域文化之一,學術界一般認為河洛地區以今洛陽為中心,地理範圍包括今豫西、晉南一帶。河洛文化不是一般的中國古代區域文化,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區域文化中的「核心區域」文化,屬於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中的「根文化」。
  • 日本號稱兩千多年的建國史,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怎麼說?
    可日本自公元前660年建國,第一代天皇被稱為「神武天皇」,而後又經歷了奈良、幕府、軍國主義等時代,時至今日,日本實行的依然是天皇制度,日本號稱兩千多年的建國史,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怎麼說?這也讓很多認為日本就是世界上建國最長的國家。
  • 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十一位歷史人物!
    1.秦始皇,歷史上第一次統一中華大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建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建立歷史第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文字是不相同的,如果沒有秦始皇的統一,中華大地很可能會像現在的歐洲一樣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國家,秦始皇為中華大一統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礎
  • 我國最早的一部婦女通史,現今成了韓國國寶
    《列女傳》約成書於公元前20-18年,距今已兩千多年的歷史,是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編著,也有人認為,現在流傳的版本是後人在劉向所做版本基礎上,又增加若干篇得來。劉向是中國第一個寫婦女傳記的作者,其《列女傳》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著作,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婦女通史。「列女」即「諸女」,諸多女子之意。
  •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就是要在全社會,特別是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民本:中華文化的價值追求。民本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基本理念,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集《一統》播出,秦始皇統一中國,影響深遠的中央集權制度就此啟程
    《中國》的前三集,講述了春秋戰國時代,思想的萌芽和碰撞。而第四集《一統》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篇章:幅員遼闊的秦朝建立,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統一,塑造了中國國家形態與精神內核的根基,「統一」從此成為中國人內心不變的追求。
  • 漢字: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
    瑞典漢學家高本漢曾評價說:「中國不廢除自己特殊的文字而採用我們的拼音文字,並非出於任何愚蠢和頑固的保守性。中國的文字和中國的語言情形非常適合,所以它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特別先秦兩漢更是如此。
  • 黃河文化符號重構與中華文化認同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代表  在中國大江大河體系中,黃河幹流並不算最長,流域面積也不算最大,但是黃河對於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而言,其象徵意義並不是其他大江大河所能比擬的。黃河從青藏高原一路東下,跨越中國地理的三大階梯,直奔大海。其中黃河中遊與中下遊之交最具代表性的河洛文化和關中文化,構成了中華文化的核心。
  • 從最原始的貝殼到如今的紙幣,談談中國古代貨幣千年來的發展歷程
    中國承載著中華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有著無盡的文化被傳承下來,其中就有貨幣文化。「衣食住行」四個字幾乎包含了人的一生所需,但是這些都離不開一樣東西,那就是貨幣。從人類誕生以來,就產生了貨幣,只是這時的貨幣還屬於以物換物的狀態,就是「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
  • 劉邦、漢文化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劉氏文化
    兩千年前的漢朝和當時西方的羅馬帝國並稱為世界「兩大明珠」。漢朝的偉大,不僅僅在於她擁有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王朝歷史,而且在於她將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推演到當時歷史發展的一個頂峰。漢朝的偉大,更在於這長達400年的輝煌促進了漢民族的形成,為後人留下了中華漢文化的豐厚歷史遺產。
  • 學術引領 | 歷史課標解析與史料研習叢書•中國古代史——早期中華文明
    這種史觀影響很大,直至近現代也還有一些學者相信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僅起源於黃河中下遊地區。過去史家總是用「禮失求諸野」[10]的觀點來推測區域間文化發展變化的關係,把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當作中華文明起源的中心。這就是本土起源說中的「一元論」。李先登在《關於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若干問題》(載《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2期)一文中也贊同「一元論」。
  • 他創辦中國最早的私立學校,提出「有教無類」,如今已兩千多年了
    萌妹導讀:他創辦中國最早的私立學校,提出「有教無類」,如今已兩千多年了孔子是中國私立學校的開創者,作為私立學校的校長然而正是以這樣的方式,平民百姓才有了接受教育的資格,也才有了後來的三千門生以及七十二賢者,可以說「有教無類」起到了最關鍵的作用,孔子也得以流傳千古,至今已經兩千多年了。
  • 中國趣味是中華文化的名片
    今年是恢復高考的重要紀念年頭,因為40年了,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重要的標誌。從中央領導人到各地的著名人物,77級、78級的佔了很大比重,雖然很快會退出歷史舞臺,但畢竟恢復高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現象。在大學,我一開始沒有選擇古代文學,其中有種種原因,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封資修」的批評影響太大了,覺得古代是封建主義。
  • 乾貨|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
    今天小歷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的答題規律,十個小點讓你破解難題,簡單又好記,你值得擁有!三個特點: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諸侯國(分封制);依據血緣的親疏,血緣紐帶與政治關係相結合,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三個趨勢:即分相權集皇權,形成君主專制;分散地方權力,集中於中央,形成中央集權;對思想控制日益加強的趨勢。
  • 中國人民大學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由於這一活動的持續性與廣泛性,每年都會吸引校內外很多學生和人士參與,在社會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2.創新國學教育,培養具有深厚傳統文化根基的人才作為一所以人文社科為主的研究型綜合性重點大學,人民大學文史哲類學科專業具有傳統的優勢和實力,為人才培養奠定了濃厚的傳統文化教育氛圍。
  • 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人與自然的統一,天人合一;多民族融合統一,也是一樣。中國從政治、從治國理政再往上提高一層,我們叫天人之學、天人之際,這涉及到哲學的宇宙觀,就是注重合,不注重分。 傳統價值觀的特色。如果我們把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近代文化,西方近代的價值觀作為一個比較的對象,我們怎麼來把握在社會層面的中國傳統價值觀體系,它的特點是什麼?因為習總書記最近一直在講我們有中國的國情。
  • 從古代貨幣看中國與緬甸的友好關係
    他們通過貿易,政治,文化,宗教的交流和相互影響,建立了友好的友誼。而貨幣作為貿易的基礎最能反映兩國關係。其中貝幣就是出現最早,並且流通最久的貨幣形式。之後的中國銅幣,比如開元通寶也流入緬甸。緬語稱中國為「 德由」( 意即「 一個面貌」 ) , 緬甸人民暱稱中國人民為「 胞波」 意即「 同胞兄弟」) , 且限定這稱呼只能是對中國人民的專稱。
  • 陳來: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怎麼把握中國傳統文化裡邊主流的治國理政理念?   首先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這四個字是見於《管子》,中國講的以人為本有鮮明的特色,這個特色就是從西周以來,中國文化就向著一個新的方向發展。全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都是以神為本,中國早期歷史在商以前也是以神為本,但從西周開始,從周公封於魯開始,他的思想就從以神為本的文化開始轉向以人為本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