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少言行記管家 少言行記
梵谷《星空》
| 關於後印象派 |
藝術史的理論家將梵谷、高更、修拉和塞尚放在「後印象派」裡面說,因為他們跟印象派所追求的是不一樣的東西。印象派們跑到戶外,用強烈的明暗和鮮豔的色彩表現客觀所見。而後印象派這四位則是致力於表達主觀。所以,儘管塞尚參加過印象派的首展,跟印象派那幾個人一直扎著堆,他的理念還是被後人歸入「後印象派」中。如果四位還活著,這種歸類的方法他們肯定也不認同,因為,他們各有特色,走著完全不同的道路。也就是說,這四位更加的個性化,有高度的「可辨識度」,任何了解美術的人都可以輕易地區分梵谷與高更,修拉與塞尚。現在,「可辨識度」已經成為一個藝術家,包括攝影師最基本的標準。
後印象派在1910年的首展不比印象派好多少,它得到的評論是:「很難選擇一個比11月5日更好的日期來揭露一個廣泛蔓延的,意在破壞歐洲繪畫整體結構的陰謀的存在。」這場展覽經受了一場「來自所有領域報紙的辱罵的颶風」。儘管這次展覽別有用心地使用了「馬奈和後印象派藝術家」的名稱,以期借用馬奈的盛名推出後印象派四個後生小子。
「廣泛蔓延的」這話說的倒中肯。二十世紀初正是「現代主義」廣泛蔓延的年代,無論多少惡水再也不能撲滅它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些「辱罵的颶風」只能讓它越燒越旺。
| 梵谷來了 |
比梵谷年長23歲的印象派大師畢沙羅說過:這小子要麼變成瘋子,要麼超過我們所有人。結果,梵谷二者都做到了。
我們從文森特·梵谷(1853——1890)的畫裡能看到一顆童心,但童心長在成人的身體裡,就麻煩了。梵谷一直到成年了,還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梵谷的家族在荷蘭根深樹大,他的幾個叔叔伯伯在當時都是「很有影響」的人物,三個叔叔都是畫商。有在鹿特丹和布魯塞爾開畫廊的,有在阿姆斯特丹生活的海軍司令。特別是文森特伯伯在海牙經營著全歐洲有名的畫廊,後來與當時世界最大的畫廊古比爾公司合股。他的外祖父是「國王的裝幀師」,裝訂了荷蘭第一部憲法。總之,他成長在藝術家族之中,不是橫空出世的天才,是百年樹人、厚積薄發的產物。他的父親是牧師,帶著梵谷一家在荷蘭南部布拉邦特省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格魯特·尊德特布道,過著清貧的生活,父親甘於清貧去布道的精神深刻影響了他,他一度想成為「父親那樣的人」。這個不知名的小地方也許就是養成梵谷骨子裡熱愛自然的幸運之地。
荷蘭,是當時歐洲大國崛起中的新教國家,包括教育在內的各種改革銳意進取。梵谷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在偏遠的省份受到了驚人的教育,他在私立學校的課程包括英、法、德三種語言,梵谷綴學之前就讀的學校一周的課程中居然包括4節藝術課……能像母語一樣熟練地運用法語和英語,成就了梵谷廣泛的閱讀,在倫敦、巴黎等藝術中心發展才有可能,也使他完成了數量驚人的書信寫作。即使抽離他的畫,梵谷也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也許,一個作家?一位思想者?正如賈樟柯,即使抽離他的電影,也會成為毫無疑問的作家。
雖然,因經濟原因綴學,他十六歲就在伯伯的古比爾藝術經紀公司海牙分店工作,幹得不錯,還被派到了倫敦的機構。綴學的他浸泡在藝術的環境之中。在倫敦工作時,他參觀博物館,去泰晤士河寫生,向心愛的姑娘求婚……過於率真而失戀,任性辭職回家。
1874年,文森特伯伯又把梵谷安排到巴黎的古比爾公司總部工作。愛閱讀的他很快墜入巴黎知識分子的思想浪潮之中。他迷上了人道主義小說家和那些反映卑賤者痛苦的畫家,也因此研讀《聖經》。本來,他可以成長為父母們樂於看見的年輕有為的畫商。但是,在這條培養現代精英的道路上,梵谷卻越來越反感物質主義。畫商雖然也是藝術工作,更多的時候卻是迎著顧客,背對藝術。他嘲諷顧客買畫的品味,不把自己喜歡的畫賣給沒有品味的人。他推薦的畫,人家不想買,想買的人他又不想賣,這能接到單子嗎?過於率真被解僱,原因是他沒請假就回家跟父母過聖誕節了,對於這件「小事」,他給提奧寫信說:「蘋果成熟了,只要微微一陣風就會掉到地上。」失業是遲早的事。從另一面看,在世界級的跨國公司,不好好做事,再牛的關係也呆不下去。
已經很明白,「精英」不是梵谷的道路。他著迷基督教和《聖經》。失業後,這個不斷尋求精神救贖的痛苦者來到英國小鎮拉姆蓋特擔任無償的神職工作。後來,又還跑到全歐洲最艱苦的礦區工作。與別人共同工作到深夜是他的樂趣和興奮點,在這些幫助窮人的工作中他得到心靈的滿足。作為牧師的梵谷,虔誠熱情的布道曾經深深地感染過信眾。但那份過度的自我奉獻、過剩的、多餘的情感卻得不到人們的理解。他拒絕華麗的教堂和高高在上的神學院,在神職的道路上堅定地墜入底層。他形容槁枯,衣裳破爛,眼睛裡射出犀利的激情,令鄰居們感到害怕。教區認為他有損教會形象,也不要他了。「什麼都幹不了」的梵谷被沮喪的父母帶回家。他給弟弟提奧寫信訴說前途的苦惱,提奧的回答是:成為一名藝術家。
提奧的回答那麼肯定,因為他了解哥哥,不僅源於親情的鼓勵,更是一個內行的眼光。在梵谷不被外人所知的時候,只有提奧知道他,他一直都是提奧心中最崇拜的那個人——熱愛讀書、與眾不同、富有同情心和繪畫天賦。後來的那些大作絕不是一個貧乏的瘋子能畫得出來的。他在壁爐前的家庭讀書會、在麥田、石南樹叢和松林間長大。他說過:「我們身上永遠保有一些布拉邦特的田野和石南樹叢的氣息。」在藝術之家的浸泡中,兄弟倆自小收集畫家作品的複製品、圖片、畫冊,興趣盎然地探討繪畫。畫出第一張名作之前的漫長日子裡,梵谷沒有一天不寫作、不讀書、不畫畫的。僅米勒的畫他就臨摹了幾十張,米勒的農民畫是最重要的自學老師。
梵谷自小博覽群書,有一本《論英雄與英雄主義》的哲學書對他影響最大。一種英雄主義的高尚情感,使梵谷不能在藝術經紀公司為錢過苟且的人生。這就能理解,他在神職工作中忍受的那種身體的折磨和貧困。
梵谷並非出自貧窮之家,他是一個中產出身,自小受過良好教育,並有著先天的優越職業規劃的人。他完全可以像後來的提奧一樣,成為一個在巴黎工作的成功的藝術經紀人。然而,對精神追求的絕不妥協,使他的人生窮困潦倒,不能養活自己,生活成為負擔,被精神疾病折磨,最終自殺。
提奧是最偉大的弟弟,自從他為哥哥提出做藝術家的建議後,就開始為哥哥的藝術課買單,為一切買單。梵谷死的時候,無盡懊悔內疚的提奧陪伴在他的身邊。哥倆的大量通信中有藝術探討更有篤篤深情。梵谷最重要的朋友保羅·高更(1848—1903)也是提奧介紹他認識的。在梵谷死後僅半年,提奧就去世了,仿佛他的人生就是為了成就一個曠世不遇的梵谷。提奧死後,梵谷的遺作被提奧的遺孀喬安娜經營成功,才使世人得見大師。
1885年,已經32歲的梵谷,厚積薄發創作了第一張名畫《吃土豆的人》,標誌著個人風格成型。這張畫是他艱辛尋找個人出路的成果,深思熟慮的理論造就的成熟,絕非一個拙於繪畫者偶然的處女作。這一點,看看梵谷之前的幾百張畫作便可一目了然。這張早期作品沒有他後期畫作那麼色彩鮮明,而是陰暗的棕褐色,有米勒式的質樸。在一家人圍坐吃飯的場景中,人們看到了歐洲農村貧困人家高度概括的生活縮影,每一道筆觸都有著農民的粗糙和質樸。他為此畫了幾十張農夫農婦的肖像和手,以及室內素描、小樣草稿,最終的版本包含著梵谷對農民生活的了解與情感。這些感受與他從事的神職工作有關係。梵谷說過:我希望看畫的人會感受到我的感受。他不僅做到了,他還做到:看畫的人也有了感受。這些「感受」不是一般畫家蜻蜓點水式的採風所能做到的。
梵谷第一幅名作《吃土豆的人》(1885年)。畫作雖然摒棄了平滑的三維立體的古典技法,強調了輪廓和明暗,但整個室內仍然有縱深感、空間感,光線塑造了完美的空間氣氛。
看到這張畫後,1886年,提奧邀請梵谷到巴黎來發展。
在巴黎,梵谷看到了印象派的色彩,見識了應接不暇的理念與畫作。他嘗試了印象派的隨意筆觸,點彩畫法。他還涉獵了厚塗法,用油畫刮刀和手指捏塑厚重的顏料,使畫作更具表現力,雖然這種方法魯本斯、倫勃朗和委拉斯開茲也曾用過,梵谷則是更加誇張和戲劇性,以增加表現力。
那時候全世界的貿易網絡已經很發達,日本的貨物運到歐洲,其包裝紙上通常畫有浮世繪,這些繪畫很快被苦苦尋求出路的先鋒藝術家發現。印象派的畫家都喜歡浮世繪,在構圖與色彩上受到浮世繪的影響。梵谷不例外地喜歡上了日本木版雕刻浮世繪,他「羨慕日本人作品中極度的明晰和簡潔」,向往日本版畫描繪的單純美麗的世界。開放後的日本在1867年首次參加了巴黎世博會,日本館引起了鬨動,這個時間正是印象派尋求發展的時間。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的傳統藝術開始受到質疑,並向其他文化中尋找發展的道路。就像後來的「非洲文化熱」影響了畢卡索,那時候的「日本文化熱」影響到了梵谷。法國的崇日情節至今還能找到蛛絲馬跡,一般的法國民眾會認為日本產品、汽車更好一些,日本的文化藝術仍然受到歐洲追捧,小野洋子和草間彌生充分反映了這一點,連約翰·列儂都著了迷。梵谷那個時期,影響最大的是葛飾北齋、哥川廣重的浮世繪版畫。
據說,梵谷和他在巴黎的好友高更一起逛了世博會,都喜歡浮世繪作品。梵谷還臨摹了哥川廣重的畫,使那幾張哥川的作品變得更加有名。
葛飾北齋的《神奈川衝浪》,日本畫的標誌般深入人心。
歌川廣重的畫
除過浮世繪,梵谷的畫還使人聯想到另一位畫家。早他三百多年的文藝復興時代的埃爾·格列柯(1541—1614)。格列柯是克裡克島上的希臘人,他當時就在畫扭曲的人體,放棄平滑的過渡大刀闊斧地使用色彩。他太超前了,當時的人看這些畫也太不精確了,沒有受到他的時代的重視。到了現代藝術的時代,人們從他的畫中發現了顯而易見的「現代性」,他才開始「被發現",成為大師與經典。
格列柯的畫。我覺得達利都有他的影子。
格列柯的畫。梵谷與格列柯還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對宗教精神的虔誠。
| 阿爾勒的梵谷 |
對於生長在北方低地國家的梵谷,南部的燦爛陽光召喚著他。有太多啟發和太多想法的梵谷來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勒,夢想創建自己的繪畫團體。他一定感覺到,他與印象派不是一類的,他在畫客觀生活的時候,注入強烈的個人感受和個人色彩,他應該離開巴黎,開創另外一番天地。然而,阿爾勒的藝術家拒絕了梵谷的邀請,只有高更來了。這無疑是喜出望外,對高更,梵谷有一種崇拜之情,這種貴族範的人總能令人生出此種情感,哪怕他再落破。與高更一起在阿爾勒生活的六周,一定是梵谷最幸福的日子(為此,弟弟提奧不得不支付更多的生活費)。高更也是極有個性的人,再加上不討好的貴族的傲慢。很快,高更感到與梵谷相處的緊張,他的繪畫觀點也與梵谷發生了分歧。梵谷要去戶外寫生尋找靈感,再將個人情感賦予客觀景物之上,後世稱之為「表現主義」。而高更反對戶外寫生,他更加主觀,他要畫的是徹底的心相,被後世稱為「象徵主義」。在一場舉世聞名的爭吵之後,高更與梵谷分道揚鑣。梵谷不堪忍受痛苦,跑到一家妓院去割掉了耳朵……他徹底瘋了。
每每想起這個情節,我就心疼得不行。為什麼兩個那麼單純和完美的人,那麼志同道合地厭惡物質社會,卻不能相處到一起?我體會到梵谷對孤獨的深刻恐懼,也許高更的離去是他在世間知音的幻滅。人海之中踽踽獨行的背影最孤獨,然而,那也是一種英雄式的孤獨——孤獨,是人類最崇高的情感,其中包含著多麼強大的自信。所有的俗人都是忍受不了孤獨,拼了命地往人堆兒裡鑽,使盡力氣獲得人群的認可。自信(如梵谷)或自負(如高更)經常令人討厭,但這裡面有堅定的自我認可,和不被烏合之眾綁架的強大。
如今的阿爾勒已經成為梵谷的聖地。梵谷在這裡用14個月畫了兩百餘幅畫兒,平均一個月就畫十來張,也就是不帶休息的兩天一張畫,那是怎樣瘋狂的狀態?成群的當代遊客在普羅旺斯尋找梵谷的足跡,在各個景點舉著梵谷的同款畫拍照留念。這些畫包括《黃房子》《播種者》《向日葵》《滿天星鬥下的羅納河》《夜間咖啡館》和《寢室》等最膾炙人口的名畫。
梵谷 《播種者》
梵谷 《黃房子》
梵谷 《寢室》
梵谷 《夜間咖啡館》
梵谷的主觀寫生將植物、房子、星空畫成活的、有情感的,向日葵,柏樹,橄欖樹,麥田,家具……它們扭曲著,像是有靈魂的生物,無一不反映著人類的深刻境遇。這些畫作在他活著的時候只賣出去兩張,一張是客戶買的,一張是弟弟提奧買的,以便鼓勵他「你在自食其力」。
我看過一個英劇片段:梵谷穿越到今天的一個美術館中,發現滿牆都掛著他的畫兒,而且這個展廳是最熱鬧的一個,人們絡繹不絕地前來看畫,在畫前凝神深思。領著他穿越的那位精靈隨機採訪了幾位觀眾,每一位都對梵谷無比崇拜,對他的畫作讚賞有加……看到這一切,還戴著那頂破草帽的文森特熱淚盈眶。
| 梵谷對後人的影響 |
梵谷生前沒有獲得成功,死後卻成為大師。而且很快,就在他那個時代。他死後僅僅三年,愛德華·蒙克受到影響,創作出了《吶喊》。
愛德華·蒙克(1863—1944)的《吶喊》
一種來自心靈深處的恐懼與力量,激發著更多的後來者。他們都在梵谷的畫中看到了自身深處的可能性。
愛爾蘭畫家 弗朗西斯·培根(1909—1992)的畫 。
弗朗西斯·培根說過:「繪畫是某人自己的神經系統投射到畫布上的一種方式。」 梵谷的畫便是如此。繪畫從印象派的看向外部世界,發展到後印象派的看向內心世界,經歷的是翻天覆地的變革,之後,反映內心與自我的存在,成為現代藝術的強勁之風。繪畫的功能,從最早的為期最久的宗教畫開始,到肖像和風景畫,一直都是為他者,為神、為貴族、為客戶服務。印象派開始畫客觀所見,梵谷開始畫內心的感受,給客觀添加強烈的表達。梵谷在先,並很快成功,有其道理。他的內心開敞美麗,充滿著橙紅與鈷藍,檸檬與松綠,一派童真的世界,這些悅目的畫作比後來畫家表現內心陰憂可怕的畫作更容易被接受。
梵谷的故事婦孺皆知,至今激勵著懷著畫家夢想的孩子們。他傳奇的人生經常傾向於被塑造成一個貧寒出身的勵志故事,或者,一個瘋子的天賦故事。其實,擁有這兩者,都遠遠不能成為梵谷。
如今,許多學畫機構會打出"小小梵谷"的招牌吸引孩子們。學習梵谷,並不是學著畫他的畫,畢竟那也是一百多年前的畫了,畫得再好也是模仿秀的佳作而已。廣泛閱讀,獨立思考的精神,與生命熱戀的激情,才是梵谷的精髓。
| 梵谷的啟示 |
成就梵谷這樣開先河的大師,只有繪畫天賦是不夠的,最多能和米勒畫得一樣好,那又怎樣?先賢已在,只能是個畫匠。
梵谷給我的啟示:一個人真正的天賦是他的思想,無論他做的是什麼。
用唐·麥克萊恩(Don Mclean)一首好聽的民謠Vincent(文森特)結束梵谷的篇章吧。
Starry starry night
繁星點點的夜晚
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ey
在你畫板上塗抹了藍和灰的油彩
look out on a summer's day
在某個夏日裡,你向外張望
with eyes that know the darkness in my soul.
雙眸似可看穿我的靈魂
Shadows on the hills
你變幻山巒間的陰影
sketch the trees and the daffodils
勾勒樹林與水仙花
catch the breeze and the winter chills
捕捉拂面清風和冬日寒冷
in colors on the snowy linen land.
色彩幻化在雪白亞麻畫布上
And now I understand
現在我終於知道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你想對我傾訴什麼
and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眾醉獨醒,你有多麼痛苦
and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眾生愚愚,你有多想讓他們自由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 did not know how
但那時他們不聽,更不懂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也許,此時的他們想聽了
Starry starry night
繁星點點的夜晚
flaming flowers that brightly blaze
殷紅的花兒,恍若燃燒的火焰
swirling clouds in violet haze
雲捲雲舒,籠罩著薄薄紫煙
reflect in Vincent's eyes of China blue.
映在文森特湛藍色的雙眸
Colors changing hue
色彩幻化萬千
morning fields of amber grain
黎明的田野,琥珀色的麥穗
weathered faces lined in pain
和那飽受風霜的臉
are smoothed beneath the artist's loving hand.
在文森特手中緩緩流出
And now I understand
現在我終於知道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你想對我傾訴什麼
and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眾醉獨醒,你有多麼痛苦
and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眾生愚愚,你有多想讓他們自由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 did not know how
但那時他們不聽,更不懂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也許,此時的他們想聽了
For they could not love you
儘管他們不曾愛過你
but still your love was true
但是你依然真情切切
and when no hope was left in sight on that
但當希望日漸消逝,終究不敵歲月
starry starry night.
在一個同樣繁星點點的夜晚
You took your life as lovers often do,
你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像其他熱戀著的人經常做的那樣
But I could have told you Vincent
假如我在,文森特,我會對你說
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as beautiful as you.
俗世紅塵,命中注定不可能擁有,你這般美好的人兒
Starry starry night
繁星點點的夜晚
portraits hung in empty halls
你的自畫像,掛在一個個空蕩的展廳中
frameless heads on nameless walls
無框的頭像,懸在一面面不知名的牆上
with eyes that watch the world and can't forget.
懇懇的雙眸注視著這世界,令人無法忘卻
Like the stranger that you've met
如你曾經際遇過的每個陌生人
the ragged men in ragged clothes
那些失魂的看客 掙扎在襤褸衣衫裡
the silver thorn of bloody rose
血色玫瑰上銀色荊棘的刺
lie crushed and broken on the virgin snow.
被摧折粉碎,化作塵埃飄向初雪的大地……
And now I think I know
現在我終於知道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你想對我傾訴什麼
and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眾醉獨醒,你有多麼痛苦
and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眾生愚愚,你有多想讓他們自由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re not listening still
但那時他們不聽,現在仍不得悟
perhaps they never will.
也許,他們永遠不會
原標題:《後印象派,梵谷 | 讀書《現代藝術150年》(4)》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