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論壇▏海洋電磁學及其應用

2021-02-14 溪流的海洋人生


海洋電磁學是海洋物理的一個分支學科,主要研究海洋的電磁特性,海洋中頻率低於紅外的電磁場運動形態和規律及其應用。並研究海洋的電磁特性,海洋中的電磁場和電磁波的運動形態和規律,及其在海洋科學、海洋電磁波通訊和海洋開發中的應用的學科,是在電磁波和天然電磁場應用於海洋通訊和海洋探測研究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海洋中的各種鹽類幾乎完全解離,這使海水含有大量離子而成為導體。M.法拉第早在1832年就指出:在地磁場中流動的海水,就象在磁場中運動的金屬導體一樣,也會產生感應電動勢。他在泰晤士河做過實驗,但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但他指出,在英吉利海峽必定能測出。1851年,C.渥拉斯頓在橫過英吉利海峽的海底電纜上,檢測到和海水潮汐周期相同的電位變化,才證實了法拉第的預言,由此人們開始了對海洋中的電磁現象的研究。

隨著電磁波中的超長波用於對潛艇通訊,和極長波用於對大洋深處核潛艇通訊的要求,各國相繼開始研究海水的電磁特性和電磁波在海洋中的傳播規律。19世紀70年代以來,已經開始將電磁波中的極長波用於探測研究海底巖石圈的地質構造和探礦。海洋中海天然電磁場和海水在地磁場中運動時產生的感應電磁場,都會對水下通訊和地質探製造成幹擾,這又促使人們對海洋中的天然磁場和感應電磁場進行更細緻深入的研究。

現代海洋電磁法的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它已成為一種新的地球物理探測技術。1998年由國家863計劃立項研究「海底大地電磁探測技術」,並先後在臺灣海峽和南海,黃海海域開展了海底大地電磁測深試驗,結束了我國海洋地球物理缺少海洋電磁勘查方法的歷史。隨後又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試驗,已逐步形成了我國的「海底電磁探測技術」。

⒈海水的電磁參數

海水的電磁參數包括磁導率μ、電導率σ和介電常數ε。它們與海水的鹽度、溫度和電磁場的頻率有關。海水為非鐵磁性物質,通常採用真空的磁導率μ0=4π×10-7H/m作為海水的磁導率μ。海水總電導率σ為離子電導率和偶極電導率之和,通常用經驗公式計算海水的離子電導率,它表示為鹽度和溫度的函數,一般在3~5(Ω•m)-1,海水的偶極電導率與頻率有關。當頻率低於109赫、溫度為17°C時,標準海水的電導率為4.54~4.81(Ω•m)-1,是銅的10-7倍,玻璃的1012倍,而比一般湖水或河水大千倍以上。

海水的介電常數與鹽度、頻率和溫度的關係,還只有半經驗公式。海水介電常數理論是採用克勞休斯一莫索締一德拜介電常數理論公式,但和實驗結果相差甚遠。Lgradn和Dorsey分別建立了兩個經驗公式,但也只表示相對介電常數與溫度、密度的關係,並沒有包含頻率,只適用於低頻。對高頻還要加頻率改正。當頻率小於109赫、溫度為17°C時,標準海水的相對介電常數εr約為81.5。

⒉海洋電磁場

海洋電磁場包括天然電磁場和感生電磁場。天然電磁場主要是穿過海洋的地磁場,在兩極約為(6~7)×104nT,在赤道約為(3~4)×104nT。其日變值可達數十個nT,隨緯度和季節有所不同。一般在下午3時左右達到極值。季節變化約為15~30nT,年變化可達100nT,短周期0.2~600s變化約為百分之幾到幾個nT。

當波高為lm、周期9s或波高為0.5m、周期為3s時,感生磁場約為1nT。潮汐感生的磁場約為20~30nT。寬60km、最大厚度為300m、的半橢圓截面的海流,當流速為0.514m/s(1kn)地磁場垂直分量為4.8×104nT時,感生磁場約為37nT。由感生磁場可以算出感生電場。

海水與海底接觸處的電化學過程,海底的電場可達100μV/m,15~20m深處的浮遊植物和細菌集聚區,垂直方向的電勢變化可達4mV。

大氣電離層發生的各種動力學過程,包括來自太陽的等離子流和地球高空磁層,電離層的相互作用,不斷產生頻率範圍很寬的電磁波。其中周期為數分鐘以上的,能夠穿過海水達到海底,再穿過海底沉積層到達上地慢巖石圈,甚至更深處。

⒊電磁波在海水中的傳播

電磁波在海水中傳播時,電場產生傳導電流。電磁場能量通過電流轉化為熱能,致使電磁場的振幅減小,頻率愈低衰減愈慢傳播愈遠。電磁波的振幅衰減為原來的1/e時的傳播距離,稱為穿透深度D。由麥克斯韋方程組可得:其中f為電磁波的頻率,單位為赫。兆赫以上的電磁波在海水中的D小於25cm,海水對這種電磁波就成為很強的屏蔽層;而頻率低於10Hz/h的極低頻電磁波,在海水中的D可達5000m。這樣,海洋就成為完全可穿透的了。這種極低頻的電磁波,可用於陸地對大洋深處核潛艇通訊和海底地殼物理探礦,是海洋電磁學研究的一項主要內容。

海洋電磁場包括天然電磁場和感應電磁場兩大類。

天然電磁場海洋中主要的天然電磁場是地磁場,而佔據地磁場99%以上的主磁場,幾乎全部起因於地核。另外,地球大氣電離層中發生的各種動力學過程,包括來自太陽的等離子流和地球磁圈及電離層的相互作用,不斷產生頻率範圍很寬的電磁波。其中的周期為數分鐘以上的,能夠穿過海水而達到海底,再穿過海底沉積層,達到上地幔巖石圈甚至更深處。

感應電磁場海水和海底接觸處的電化學過程,巖石中的滲透過程,及海水在巖石中的擴散作用等物理作用和化學作用,在海洋中也能產生電場,其強度可達100μV/m。在浮遊植物和細菌的聚集區,也發現有生物電場。

海水的各種較大尺度的運動,如表面長波、內波、潮汐和海流等,都能感應出相應的電磁場。研究海水各種尺度運動所產生的感應電磁場,探求測量它們的方法,進而通過電磁測量來了解海水的各種運動,也是海洋電磁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⒈在海洋水文測量中的應用

蘇聯學者認為,在大洋磁流體力學領域內進行理論和實驗研究,可以建立分析海流和波浪過程運動學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並可用於研究表面波和內波在沿岸楔和大陸架出口後的變形以及內波場和海流參數的統計特徵值。並認為在可建立潮汐發電站的地方,可以利用電磁法確定進水量及能量的估算。

自60年代以來許多學者對線性波動、內波海流等感生電磁場進行研究,給出解析解。我們用Languet-Higgins海浪模型,得出了感生電磁場的解析解,並利用海浪感生電磁場的磁場強度分量的時間序列,估計海浪的能譜和方向譜。

⒉在海洋電磁波通訊中的應用

陸地、艦艇和飛機與水下潛艇進行無線電通訊時,所用的電磁波中的超長波,波長在萬米以上(頻率低於30千赫),電磁波沿地球表面和高度為70~80公裡的電離層所構成的兩個同心反射層之間傳播,然後垂直透入海水。潛艇可在水面以下30米深處收到這種電磁波。要從陸地上和藏在大洋深處的核潛艇通訊,比較可靠的手段是極低頻電磁波(波長在百萬米以上)。實驗說明:潛航於120米深的核潛艇用300米長的拖曳接收天線,能順利地收到4600公裡遠的極長波指令。使用超長波和極長波對潛艇通訊,其優點是不受磁爆、核爆炸和太陽黑子的影響。缺點是發射天線太長,只能單向通訊。

⒊在海底電磁波地質勘探中的應用

裂隙中充滿海水的巖石和硫化礦物,都能使巖石的電導率增加2個量級以上,這可以用電磁波探測到,這可以用電磁波探測到,是一種有效的探測手段。海底巖石圈的電導率與它的物理化學性質、溫度和含水量等均有關係。根據海底附近的電磁測量,推斷海底以下的上地幔巖石圈的電磁性質,可用來研究海底巖石圈的結構、熱力學過程和海底巖基的運動及海底礦床的形成。該方法不斷發展,能解決其他海洋地質調查方法所不能解決的一系列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問題。美國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把發射源放在海底,用可在海底自由散布的接收器來測量電場。在19公裡範圍內測出0.25~2.25赫的極低頻信號,提供了海底30公裡深處的上地幔導電結構模型。對深部巖石圈性質的探測,尚無其他有效的手段,故海洋電磁學在這方面的研究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⒋水下小目標探測中的應用

不論在地球表面還是地球以外的直接觀測都表明地球的周圍存在著磁場,並且對於整個地球表面而言,磁場是不均勻的。正常地磁場在幾米範圍內可以認為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均勻場,其梯度(空間二點的磁場差值)很小,約為5nT/km,如果在正常的地磁場內,有一鐵磁性物體存在,局部改變了地磁場的正常分布,就稱磁異常。磁法探測的特點是它能連續、快速地測量地磁場及其微小變化,可在較大磁梯度環境下正常工作,不受空氣、水、泥等介質的影響,能準確檢測出鐵磁物質所引起的磁異常。鐵磁體的磁場與距離立方成反比,鐵磁物體的存在進而引起的磁異常是決定磁性探測原理的基本條件。這種磁異常不受海水、泥砂等介質的屏蔽,對磁性探測呈現「透明」特性,使得磁法探測具有不同於聲、電及水下電視等設備鮮明特徵。海洋磁力測量的這一特點也為海底小目標的探測提供了機會。

⒌微波在海洋要素測量中的應用

海浪不同的波高和波長相當於海面具有不同的粗糙度,對微波能量的散射不同。用微波對海浪掃描,接收海浪對微波散射的能量,可以得出海浪波高和波長的統計分布。微波還可以探測海汙、海溫、海流、海霧、海冰和海風(通過海面的粗糙度)。海面水汽大、雲霧重、可見光和紅外遙感受限制,微波卻能穿透,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的優點,因而衛星微波遙感能同時測量全球海況,成為海洋遙感的主力。


海底天然氣水合物不僅是一種重要的能源,而且是影響海底陸坡穩定性和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在海底天然氣水合物探測中,地震學方法得到了廣泛應用。利用地震學方法探測水合物的關鍵是尋找似海底反射層(BSR),然而,許多蘊藏天然氣水合物的區域,由於水合物穩定區下部沒有自由氣體,地震學探測結果並沒有出現似海底反射層,且利用地震資料難以確定水合物層頂界和水合物穩定區內部的結構特徵。因此,在海底天然氣水合物探測中,地震學方法仍面臨許多挑戰。與地震勘探相比,海洋電磁法能夠方便地得到海底的導電性參數,可以為天然氣水合物研究提供重要的電性信息。國外已有研究表明,海洋電磁法能夠在水合物探測中取得較好的應用效果。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域的總面積約為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其中蘊藏有豐富的油氣資源。開發並利用這些資源對於解決我國的能源問題、發展國家經濟、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然而,在海洋油氣勘探方面,國內所用的方法目前仍然只限於三維地震勘探,而對於海洋可控源電磁法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與國外相比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目前,二維模型正反演目前應用較普遍,隨著三維數據採集標準化,三維模型正反演將無疑成為常規處理的一部分。

近年來,人們也開始向三維方向進行研究。如為了測試海洋電磁法在我國天然氣水合物探測中的適用性,2012年4~5月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查與試採工程」項目支持下,利用自主研發的海洋電磁探測儀器,在我國某海域開展了海洋電磁探測試驗,獲得了我國海洋可控源電磁探測的首批寶貴資料。


■本文依據網絡資料綜合編寫

相關閱讀推薦:

論文專區▏基於FPGA的銫光泵磁力儀頻率計設計

知識窗︱海洋磁力測量與水下小目標探測

論文專區▏一種陣列式海洋磁力測量系統

外軍動態▏日本更新船載海洋磁力儀和海洋重力儀

航空物探▏航空電磁法


相關焦點

  • 電磁學及其應用
    2 節/星期 1 小時/節 習題課 2 節/星期 1 小時/節 Interactive Tutorials (optional): 2 節/星期 2 小時/節 課程級別 本科生 翻譯 徐熠興 學士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上海交通大學舉辦海洋傳感技術創新論壇
    他表示,海洋開發之難在於海洋感知之難,海洋信息的感知、傳輸和計算應用對於開發海洋、經略海洋、保護海洋至關重要;而海洋傳感器處於感知海洋的最前端,我國在海洋傳感器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海洋傳感器技術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有相當大的差距,無法滿足我國海洋科學研究和海洋裝備發展的需要。希望能通過本次論壇,充分探討海洋傳感領域的發展和研究成果,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推動海洋傳感技術創新發展。
  • 中國海洋發展研究高端論壇在中國海洋大學召開
    9月28日,由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共同主辦的中國海洋發展研究高端論壇在中國海洋大學召開。本次論壇主題為「百年大變局中的海洋擔當」。於志剛在致辭中指出,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在中國海大即將迎來建校95周年之際,學校組織召開此次高端論壇,是在新時代背景下針對我國海洋事業大發展進行的名家匯聚的探索與爭鳴,將為我國海洋事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也將助推學校「海洋發展」學科群的建設。近年來,中國海洋大學「藍色智庫」建設初見成效,在國家發展的關鍵機遇期,展現了海大的智慧與力量。
  • 龐中英:全球海洋治理——中國「海洋強國」的國家目標及其對未來...
    由以倫敦為基地的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主辦的香格裡拉論壇(The Shangri-La Dialogue)號稱亞洲地區最重要的國際安全會議。從2002年到現在,該論壇其持續不變的聚焦之一正是南海問題。美國認為,其海軍的「自由航行行動」(FONOPs)在南海遭遇中國的挑戰,所以,不斷地在南海執行「自由航行(以及自由飛越)」。美國的「航行自由」受到包括印度等海洋國家的支持。
  • 首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建所...
    1月8日至9日,首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在廣州舉行。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對南海海洋所建所60周年作出批示,副院長、黨組成員相裡斌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同時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揭牌。  白春禮在批示中指出,南海海洋所是我國面向開拓南海區域海洋科學事業的第一個海洋研究所。
  • 航海學院舉行「海洋工程概論(2020)課程暨海洋科技雲端論壇」系列...
    西工大新聞網5月27日電(閆海震 鞏廣宇)5月19日,由楊坤德副院長邀請的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陳鷹,在線上為航海學院的師生講授「海洋工程概論(2020)課程暨海洋科技雲端論壇5月2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於非研究員,在釘釘群為航海學院的師生講授「海洋工程概論(2020)課程暨海洋科技雲端論壇」系列講座(四)。
  • 「海洋牧場建設—科技支撐與挑戰」論壇在青島成功舉辦
    8月12日,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會議「海洋牧場建設——科技支撐與挑戰」分論壇在山東省青島市成功舉辦,本次分論壇由中國海洋湖沼學會、青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協辦,全國30餘家政府相關部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海洋牧場相關企業和海洋智能產業等單位的90餘名領導、專家學者和企業負責人參加了論壇。
  • 2020海洋生態文明(長島)論壇在長島成功舉辦,達成長島共識
    、煙臺市生態環境局承辦的「2020海洋生態文明(長島)論壇」在長島綜合試驗區成功舉辦。本屆論壇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海洋實踐為主題,深入探討我國海陸統籌體制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科學與政策,交流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經驗、新模式、新路徑、新理念。論壇設有「生態產品核算與價值實現」「海洋自然保護地與國家公園建設」「膠東半島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發展機制與路徑」三個分論壇。
  • 計算電磁學及其應用「三好三有」研究生導學團隊掛牌
    校領導為第三屆「三好三有」研究生導學團隊掛牌西電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禕心)4月28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電磁學及其應用團隊她說,計算電磁學及其應用團隊能夠榮獲第三屆「三好三有」研究生導學團隊榮譽稱號,離不開團隊師生的共同努力。「三好三有」系列工作經過3年創新突破,已經由一項學生活動發展為學校的研究生思政教育品牌,這些成績離不開各參評團隊的辛勤付出和大力支持。希望團隊師生能夠再接再厲,積極籌建導學文化示範基地,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為學校研究生培養提供經驗。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黨委書記獨國社代表學院致辭。
  • 2020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開幕 推進各國海洋領域深度合作
    9月22日,2020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暨青島國際海洋周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開幕。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業界精英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匯聚一堂,共同推進各國海洋領域的深度合作。2020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暨青島國際海洋周開幕式 (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宣傳部供圖)本屆論壇由自然資源部、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青島市人民政府、山東省港口集團承辦,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會執行,由「一主、四分、一賽、一展」七大板塊組成,包括主論壇、國際健康海洋高端論壇、東亞海洋文化和旅遊發展論壇、東亞港口聯盟大會、國際海藻與健康產業論壇
  • 2018中國海洋生態文明論壇初步達成《海洋生態文明長島共識》
    齊魯網煙臺10月13日訊10月13日到14日,2018中國海洋生態文明長島論壇在中國山東省長島縣舉行。本屆論壇以「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海洋智慧」為主題,匯聚國內政產學民媒各利益相關方代表,致力於探討陸海統籌體制下海洋生態文明領域的重大熱點問題, 推動全國海洋生態文明和海洋強國建設。64家單位120名代表參加論壇交流,27位專家圍繞陸海統籌體制下海洋綜合管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經驗交流、海洋國家公園建設、海洋高質量發展等四個主題發表演講,10位嘉賓參與了沙龍討論。
  • 2020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深圳開幕:推動技術應用產業化
    本屆海博會以「開放合作、共贏共享」為主題,以更高標準、更大規模推出展會、論壇和配套活動,全新打造集技術交流、產品展示、成果交易、高端論壇、招商引資於一體的海洋經濟國家級展會,助推全球企業融入共贏共享的藍色經濟。而海博會作為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平臺,也將成為一張「金色名片」。
  • 2020海洋生態文明(長島)論壇舉辦
    9月19日-20日,由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中國生態學學會主辦,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管委會、煙臺市生態環境局承辦的2020海洋生態文明(長島)論壇在山東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舉辦。
  • 中國海洋生態文明論壇在長島舉行
    10月13日~14日,由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中國生態學學會、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聯合主辦,以「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海洋智慧」為主題的「中國海洋生態文明(長島)論壇」在山東省長島縣舉行。
  • 第四屆海洋氣象論壇暨大連市氣象學會學術年會召開
    12月8日,第四屆海洋氣象論壇暨大連市氣象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在大連市氣象局召開。  此次論壇主題為「推進氣象科技創新 助力東北亞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是大連科協年會分論壇。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科學類專業介紹
    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系統而紮實的數學、物理基礎,掌握海洋科學基本理論、現代海洋調查和資料分析技術以及計算機應用與信息處理技術,了解海洋科學及海—氣相互作用的研究前沿,具有從事海洋科學研究和海洋調查基本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 中國海洋能發展概述
    中國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年會暨論壇作為國內海洋能領域的一項常態化盛會,已連續舉辦了6屆,逐步成為國內海洋能領域極具影響力的專業交流溝通平臺,推動了我國海洋能產業的快速發展。與會者共聚一堂,深入交流,集思廣益,為促進我國海洋能發展發揮了「智庫」作用。2012年4月11日~12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年會暨論壇,以「機遇與挑戰,我國海洋能發展展望」為主題,200多位業內專家圍繞海洋能政策與規劃,海洋能技術研究、應用與示範,推動海洋能產業化3個版塊,開展了討論交流。
  • 日本京都大學徐培亮博士做客海洋科技論壇
    12月16日,海洋學院第16期「海洋科技論壇」在J9—535會議室舉行,日本京都大學徐培亮博士做測繪學院陽凡林院長,海洋學院、測繪學院以及石油大學部分教師及研究生參加了報告會。報告會由海洋學院周興華院長主持。
  • 全媒體快報|「海洋工程技術」國際學術交流論壇舉行
    今天上午,中國(浙江)自貿試驗區「海洋工程技術」國際學術交流論壇在舟報傳媒集團多功能廳舉行。來自國內外研究(設計)院所、高等院校、船舶與海工裝備企業、航運企業、海洋科技企業、相關學會和協會的百餘名專家學者參加論壇。本次論壇由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和市科學技術局聯合主辦,烏克蘭馬卡洛夫國立造船大學、舟山報業傳媒集團、海運圈網共同協辦。
  • 海洋慕課 |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海洋生物學基礎
    《海洋生物學基礎》課程擬面向海洋科學專業及非專業社會人員講授海洋生物的基礎內容,通過對海洋中不同典型生物的生理特徵及其生活環境的可視化講解,科普並推廣海洋生物知識,使更多的聽眾能夠了解海洋生物、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