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臺媒:大陸青少年體質連續25年下降 肥胖人口世界第一
東方網8月15日消息:臺媒稱,大陸青少年學生體質近年來持續下滑,3至6歲前幼兒的體質狀況也不太樂觀。首都體育學院副院長王凱珍指出,調查顯示,中國3至6歲學齡前的幼兒肥胖和超重率日益增加,目前已經是全球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網站8月14日報導,「中國宋慶齡普蕾兒童及青少年體育教育與健康發展專項基金」11日在北京啟動,該基金旨在推動大陸幼兒體育教育,並關注於幼兒的肥胖率、近視率等指標。開幕會上同時也邀請眾多教學界專家,對幼兒肥胖問題進行討論。
報導稱,依照教育部2012年發布的規定,3至6歲幼兒每天應參加兩個小時以上的體育活動,其中要有1小時的戶外運動。北京某教育企業創始人、CEO李宇表示,據公司一年來對多家幼兒園的調查,有超過9成的幼兒園沒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孩子每天都能進行體育活動。
王凱珍表示,大陸大多數的幼兒園只注重孩子的文化、藝術等教育,但是忽略了體育課程,甚至在孩子想要進行體育活動時,還會有老師拒絕;而所謂的體育課,基本上只是給小朋友胡亂玩耍一番而已。
「幼兒每天都在跑跑跳跳,但其實這並不是所謂的運動。」王凱珍指出,有些小朋友喜歡動腳,就會拼命去跑,但這其實不會讓孩子真正鍛鍊到,除了可能會運動過度導致受傷外,還會讓小朋友身體發展不均衡。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國辦事處教育與兒童發展專家陳學鋒11日分析,孩子運動不足,或是不使用科學方式進行運動,會在幾年或是幾十年後,在孩子身上產生負面影響。
「發達國家目前都非常重視幼兒體育。」陳學鋒指出,英國官方要求3至5歲幼兒要每天運動3小時;美國體育教育協會和美國醫學會也建議,小朋友白天需要每1小時就要運動15分鐘。
王凱珍建議,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應儘快進行討論,在管轄幼兒教育的基礎教育司與主導中小學校體育工作的體衛藝司輔助下,共同推出正確的幼兒體育政策,不要再度重演現今青少年學生體質惡化的悲劇。
另據臺灣中時電子報網站8月14日報導,大陸青少年體質連續25年下降,力量、爆發力及耐力等指標全面下滑。有專家將現在大陸學生的體質概括為「硬、軟、笨」,就是關節硬、肌肉軟、長期不活動造成的動作不協調。專家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已刻不容緩。
報導稱,依據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等單位調查,1985年至2014年,大陸7歲以上學齡兒童超重率由2.1%增至12.2%,肥胖率由0.5%增至7.3%。相應超重、肥胖人數由615萬人增至3496萬人。也有學者指出,這種肥胖現象至今仍是「有增無減」。
2016年,知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全球成年人體重調查報告,科學家在歷時40年對1920萬受調查成年人的體質指數(BMI)進行調研後發現,目前世界上胖子的數量已經超過了瘦子,而大陸肥胖人口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
大陸專家指出,在全國中小學中,肥胖比例仍不斷上升。雖然加強體育鍛鍊、增強學生體質已經引起各方重視,並且體測已被納入中高考項目,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許多學校卻擔心體育活動發生意外,非但未能加強孩子的體育鍛鍊,反而是過度保護,將孩子「圈養」起來,甚至還有學校因害怕孩子出事,不但取消了長跑、單槓等動作劇烈的項目,還不允許學生下課後到操場玩耍。反觀日本從幼兒園就開始培養運動習慣,大陸應有更科學而開放的心態面對肥胖問題。
資料圖:小學學生在進行體能訓練。 新華社發
全球三分之一人口超重 美國青少年肥胖率最高
最新研究顯示,全球三分之一人口超重。
國際在線專稿: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6月12日報導,一項6月12日發布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顯示,全世界共有20億成年人以及兒童屬於超重或肥胖,並因為過重而產生健康問題。這相當於世界三分之一人口處於超重狀態,其原因包括城市化、過量飲食,以及缺乏運動。
此項研究涵蓋了195個不同國家和地區,其中美國在兒童與青年肥胖率中以13%佔據世界首位,而埃及則在成年人肥胖率中以35%佔首位。
如果純粹看數字,中國與印度的總人口數最高,所以肥胖兒童絕對數量也最高,分別為1530萬人和1440萬人。而美國儘管總人口相對較少,但是卻有著最多的肥胖成年人口,7940萬,第二位為中國的5730萬。孟加拉國和越南的肥胖率為世界最低,大約1%。
在2015年時便有22億世界人口超重,其中7.1億人屬於肥胖,佔世界兒童人口的5%,世界成年人口的12%。
哈佛大學公共健康學院全球健康系的助理教授古德斯·丹內(Goodarz Danaei)認為:「(這些數據)大致符合我們過往對於全球肥胖問題的看法,但是數據也顯示我們很可能會在接下來的數年內在全球各種收入水平的國家中看到更高的肥胖率。」
同時,全球每年都有更多的人死於與超重有關的健康問題,例如心血管疾病,大約70%與肥胖相關的死亡都是由心血管疾病造成的。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機構主管克里斯多福·默裡博士(Dr. Christopher Murray)表示:「任何不怕體重增加的人都在一點一點地增加自己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以及其他致命疾病的風險。」
肥胖率在所有國家中都在上升,無關貧富,說明這不僅僅是富人吃得多產生的問題。研究者表示:「食品環境中的變化很可能是主要原因。高熱量食品的價格越來越低,越來越容易買到,廣告也越來越多。這導致所有人口都過量獲取營養,體重上升。」他們還補充說,隨著城市化進展人們逐漸失去了很多進行運動的機會,這也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是不會是主要原因。(天驪)
歐洲青少年肥胖問題不容樂觀
經濟日報紐約電 記者朱旌報導:世界衛生組織日前在葡萄牙發布的報告顯示,歐洲肥胖青少年人數在不斷增多,肥胖問題不容樂觀。
報告顯示,儘管歐洲國家一直在努力解決兒童期肥胖問題,但歐洲目前每3個青少年當中就有1人超重或者肥胖;其中肥胖率最高的是南歐和地中海國家。值得注意的是,在歷來兒童肥胖率較低的東歐國家,青少年肥胖也在呈上升趨勢。
世衛:歐洲每三個青少年中就有一人超重或者肥胖
中新網5月18日電 據聯合國網站消息,在5月17日於葡萄牙舉行的歐洲肥胖問題大會上,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歐洲的肥胖青少年人數在不斷增多。
世衛組織的報告顯示,儘管歐洲國家一直在努力解決兒童期肥胖問題,但在歐洲,每三個青少年當中就有一人超重或者肥胖;其中肥胖率最高的是南歐和地中海國家。尤其令人感到關切的是,在歷來兒童肥胖率較低的東歐國家,青少年肥胖也在呈上升趨勢。
兒童期肥胖是21世紀最為嚴重的公共健康挑戰之一。肥胖兒童罹患二型糖尿病、哮喘、睡眠困難、肌肉骨骼疾病和將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大。肥胖兒童還容易缺課,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並面臨社交孤立。
更令人擔憂的是,每五個肥胖兒童當中大約有四個在成年以後仍會有體重問題,因此會把與肥胖相關的健康風險、汙名和歧視帶入成年期。此外,肥胖的長期性質會限制肥胖患者的社會活動能力,更難打破代際間貧困與健康狀況不佳的惡性循環。
報告還指出了青少年肥胖問題所折射出的不平等性。總體而言,年紀較小的青少年、男孩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青少年更容易肥胖。這表明針對兒童期肥胖而採取的促進健康與預防疾病的努力並未能夠觸及這些群體。
世衛組織呼籲在家庭、學校和更廣泛的社區環境中對肥胖風險較高的青少年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同時重視提高青少年獲得健康飲食的機會,並使身體活動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韓國男童和青少年肥胖率高出經合組織平均值
韓國男兒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高出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值。(資料圖片,圖片來源:韓聯社)
中新網10月10日電 據韓國國際廣播電臺報導,韓國男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高出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值。
據報導,韓國保健福祉部援引經合組織有關資料作出統計表示,韓國5歲至17歲的男童及青少年中,包括肥胖在內的超重比率為25%,比經濟增長的平均值23%還要高。韓國兒童的肥胖率在包括經合組織非成員國在內的40個被調查的國家中,韓國排名第12位。
報導稱,韓國保健福祉部認為,韓國男性兒童和青少年高度肥胖率和最近呈增張勢頭的成人男性肥胖率是一脈相連的,在國民健康層面,需要積極研討有關對策。
據悉,本月11日是第5屆「預防肥胖之日」,韓國保健福祉部將從12日起在為期三天時間裡在首爾奧運會公園等地舉行紀念式、論壇等有關活動,尋求兒童和青少年的肥胖問題解決方案。
臺灣地區「宅童」多 青少年肥胖率居世界第16
臺灣兒褔聯盟21日舉行記者會,呼籲各界為兒童創造良好運動環境。圖片來源:臺灣「中央社」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最新調查顯示,7成多的臺灣學童校外運動時間,每周不到2小時,看電視時間是運動的7倍,近4成以運動電玩取代真實運動。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的調查也顯示,臺灣地區小學生每周體育課約80分鐘,遠低於美國、大陸、日本或新加坡等;35%的學童曾因沒場地而不運動,還有20%的學童因空間不足,選擇「宅」在家做運動。
調查也指出,57%學童跑一圈操場就會胸痛或呼吸困難, 臺灣地區6歲到18歲的兒童或青少年肥胖盛行率達26.8%,在去年聯合國調查中,位居世界第16胖。
兒童福利聯盟表示,小學生正處於體能與心智發展的黃金期,專注課業學習外,也需重視體能發展,家長應多鼓勵孩子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並接觸各類運動,才能強健體魄和激發潛能,父母如能適時放下手邊工作,加入孩子的運動行列,也可藉此提升親子關係並維持健康。
這項調查在5月29日到6月22日間,針對小學四、五年級學童抽樣調查,有效問卷為1015份,在95%的信賴水平下,抽樣誤差不超過正負3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