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子的一位朋友,說自己的胃不好,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食慾減退、吃點就飽,還經常反酸,讓她苦惱不已。她問華子這是什麼原因,要怎麼辦才好,能不能自己養好,還是說需要吃藥?
華子告訴她,從她的症狀來看,很可能是胃有慢性炎症的表現。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胃部疾病,引起的原因有很多種。對付胃病要「三分治,七分養」,找到原因才能制定具體的治療方案。
一、造成胃病的原因
1、幽門螺桿菌(Hp)感染:幽門螺桿菌是唯一可以在胃酸中存活的細菌,經口傳播,在中國的感染率近70%。許多的胃病,都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
2、長期精神緊張:人體在精神緊張時,會抑制消化功能。如果長時間處於焦慮、憂鬱、恐懼、緊張等負面情緒下,就會對胃腸功能造成影響,引發胃病。
3、食用刺激性食物:大量或是長期飲用烈酒、食用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會造成胃黏膜的損傷,而發生胃病。
4、藥物副作用: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鐵劑、降壓藥中的利血平、四環素類抗生素等藥物,都可能造成消化道損傷,引起胃病。
5、生活不規律:作息時間紊亂,或是環境的改變,比如旅行時跨越時差過大、寒熱的溫差過大時,人體在短時間內難以適應,就會造成胃部的神經功能紊亂,引起胃病。
二、胃病的「三分治」
如果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就需要用藥才可以清除。大多數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不會發生症狀,可以根據個人意願選擇是否進行治療。但是對於已發生症狀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則需要進行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
對幽門螺桿菌的治療現在常用「四聯法」,指的是聯合應用4種藥物,以14天左右為一個療程。在服藥期間忘記服藥、隨意停藥是導致治療失敗的常見原因。所以接受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的人,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用藥。
對於消化道症狀比較嚴重的人,也要進行相應的對症治療。比如說症狀主要是易飽、胃脹的人,可以使用促消化道動力藥,促進胃腸蠕動;主要症狀是食慾低下、消化不良的人,可以用消化酶製劑,輔助消化;主要症狀是反酸、上腹疼痛的人,需要使用制酸劑、胃黏膜保護劑進行對症治療。
大家要明白一件事,用藥不是解決胃病的關鍵,但是在需要用藥的時候,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按照醫囑進行用藥。用藥一定要足量、足療程,不能半途而廢,才能產生有效的治療效果。
三、胃病的「七分養」
胃每天都要分泌胃液消化食物,同時又要再生黏膜,修復每天進食對自身的磨損以及抵禦胃液對自身的消化,所以胃是一個再生功能很強的器官。所以說,只要不是長期、持續性的對胃造成損傷,大多數的胃病都是可以養好的。
但是養胃並不是要長期喝粥,因為人體器官會「用進廢退」,總吃過於容易消化的食物,反而會減弱胃本身正常的消化功能。華子所說的養胃,就是別去傷害胃。比如說不要吃燙食、冷食,避免過甜、過酸、過辣的飲食,戒菸戒酒,避免服用傷胃的藥物,平時按時睡覺,讓自己多保持一個好心情,經過3~6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把胃養好了。
總結一下,胃病是「三分治,七分養」。大家要了解胃病的產生原因,只有在消除病因之後,胃病才能養好。治療胃病時,藥物雖然起的是輔助作用,但在用藥時也不能「馬虎」,一定要按醫囑用藥才可以。在用藥時發現問題,請及時諮詢醫生或是藥師。我是藥師華子,歡迎關注我,讓我成為您身邊的藥劑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