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7日是第29個世界母乳餵養周,主題為:「支持母乳餵養,守護健康地球」,旨在呼籲社會各界更多關注母乳餵養,重視母乳餵養與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之間的重要關聯,激勵大家通過支持母乳餵養來改善地球和人類的健康。
2020年世界母乳餵養周
六大核心信息
1、母乳是天然的、可再生的、環保的;
2、母乳餵養是證明人類健康與自然生態具有深厚關係的最佳例證;
3、保護、促進和支持母乳餵養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4、母乳餵養是拯救嬰兒生命和改善個人和國家健康、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最佳投資之一;
5、創造一個有利於嬰幼兒最佳餵養模式的環境是全球的當務之急;
6、認識到母乳餵養對糧食安全和環境保護的貢獻,從而減少母乳代用品因生產、包裝、分銷等對環境和氣候造成的影響。
到處都在宣傳母乳餵養好,但是在堅持母乳餵養的過程中,新手媽媽時常會被一些「假象」所迷惑,正是這些「假象」造成的困惑逐步擊潰母乳媽媽的堅持。
假象-「我覺得」我的奶水不夠
寶寶剛出生幾天奶還夠吃,過了幾天之後每次吃奶都哭鬧,好像沒有吃飽。
當出現快速生長期,寶寶表現得更容易餓,這個時候母乳可能相對顯得不太充足,但並不是母乳減少,而是因為寶寶吃得多了。因此,媽媽每天要多餵幾次寶寶,隨著寶寶吸吮次數的增多,奶量一定能增長上去。
出生後第1天,寶寶的胃容量約為5ml~7ml,相當於玻璃彈球大小;第3天寶寶的胃容量約為22~27ml,相當於大號玻璃球大小;第5天寶寶的胃容量約為43~57ml,相當於桌球大小。
頻繁的餵養能保證寶寶獲得所需要的母乳量,同時也確保泌乳量能滿足寶寶的需求。
第一天之所以讓寶寶頻繁吸吮,最重要的目的是通過寶寶的吸吮刺激媽媽儘早儘快下奶——「寶寶是最好的催乳師。」
——摘自《新生兒嬰兒護理養育指南》
假象-寶寶不願意吃奶
寶寶每次吃奶都吸得滿臉通紅,感覺總是吃不到,有的時候寶寶太用力吸,甚至還把乳頭吸破了。寶寶覺得吃奶很費力,就不怎麼願意吃奶了。
科學的餵養姿勢很重要,要學會讓寶寶正確吃奶!
媽媽哺乳時,儘量讓寶寶的口和下頜緊貼媽媽的乳房,這樣寶寶就會主動把整個乳暈都含在口中。
寶寶正確含乳是要把乳頭和大部分的乳暈都含入口中。
寶寶正確含乳才能更有效地刺激媽媽泌乳,也可以避免乳頭皸裂。
媽媽在哺乳時,注意不要讓乳房壓住寶寶的鼻子,媽媽最好輕輕地把乳房向裡按得凹陷一點兒,給寶寶留出呼吸空間。
另外,總的原則是寶寶身體呈一條直線,不能讓寶寶扭著脖子吃奶,那樣寶寶會不舒適,也就不能好好地吃奶了,甚至連乳頭都含接不好。
——摘自《新生兒嬰兒護理養育指南》
假象-奶水很稀沒有營養
我的奶水很稀,看著顏色,不像其他媽媽那樣很白很稠。
初乳與成熟乳
初乳是母親分娩後最初幾日產生的特殊乳汁,很稠,顏色為黃色或清亮。
初乳中蛋白質含量特別高,脂肪和乳糖含量則較少,對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和抗感染能力十分重要。初乳中維生素A、維生素C和牛磺酸的含量頗豐富。7天後,初乳漸漸轉化為過渡乳、成熟乳。
成熟乳量大,此時乳房充盈,變硬、變重,有些人稱這個轉變過程為「下奶」。
前奶與後奶
根據每次哺乳的前後時間區分,二者沒有嚴格的界限。
前奶:每日哺乳最初幾分鐘的奶。前奶較後奶藍些,富含大量水、蛋白質、乳糖及其他營養物質。嬰兒吃了大量前奶後,會從中取得他所需要的全部水分,這相當於寶寶的開胃菜,能夠幫寶寶解渴,因此嬰兒在6個月前,甚至在熱天也不需要補充額外水分。
後奶:每日哺乳幾分鐘之後的奶。外觀較前奶白,富含高熱量的脂肪,這種脂肪為母乳提供較多的能量,是寶寶的正餐,更加耐餓。這就是讓嬰兒吸吮儘可能長一點兒的重要原因,可以保證寶寶吸吮到足夠的後奶。
——摘自《新生兒嬰兒護理養育指南》
造成「假象」是因為哺育知識的缺乏
哺育知識的儲備是促進母乳餵養成功的第一步
母乳餵養成功需要家庭成員共同努力和支持,而母乳餵養信心的建立和維護更是需要建立在具備相關哺育知識的基礎上。
沒有基礎,只要孩子一哭鬧,母乳餵養的信心就會徹底崩塌。
更多揭開母乳餵養「假象」和助力母乳餵養成功的哺育知識全在《新生兒嬰兒護理養育指南》。
逐天、逐周、逐月講解
0~1歲嬰兒護理養育重點及方法
微信關注童芽,童芽商城購買
一起漲知識,助力母乳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