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10月8日訊(記者徐穎 通訊員楊濤 張蓓)10月7日下午,湖北省作協主席李修文新書《致江東父老》武漢分享會,在時見鹿書店舉行。
李修文分享新書創作心得
在新書《致江東父老》裡,李修文記錄下很多身邊平凡的、常常被忽略的典型中國式面孔:落魄的民間藝人、與孩子失散的中年男人、過了氣的女演員、流水線上的工人,靠歌唱獲取勇氣的窮人……作者寫下他們,寫下生活的掙扎,掙扎中的力量、勇氣與情義。
李修文和張執浩分享兩人曾一起在長陽一座「孤島」上與猴為伴的難忘寫作經歷
當日,《漢詩》主編、湖北省作協副主席張執浩,畫家李蕾,中央戲劇學院學生陶宇,武漢大學真趣文學社的同學參加了分享會,分享自己閱讀《致江東父老》的感受。「江東父老從來不是別人,是我們記憶深處的父老鄉親,是我們前行路上的同伴和親人,是那些在生活中掙扎的人,也是我們自己,是所有人。」
來自孝感的讀者分享自己的閱讀感悟
有讀者從《致江東父老》中讀到了「慈悲」,與作者分享。李修文說,他一直想要用寫作表達,此時此刻的中國人身上、獨特的、不能被混淆的面貌是什麼。「如果我僅僅用一個詞彙去描繪它,有可能會矮化它。」那種賈寶玉要出家,賈政在一片風雪中最後一次見兒子時的慈悲,林衝在大雪紛飛中劇烈地喘息著,終於安定了自己的慈悲,這些中國典型的文化場景,依然像明明滅滅的燈盞,跳蕩活躍在我們此時此刻中國人的生活中。「我有沒有可能通過我的寫作,把它拽近到我們的近旁來,這是我寫作時最深的感受。」
來自中央戲劇學院的學生陶宇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
相比較與前一部散文集《山河袈裟》,《致江東父老》不同又在哪裡呢?李修文與媒體和讀者分享說,寫《山河袈裟》時他有一種強大的寫作衝動,寫《致江東父老》時他更加的冷靜、克制,更加注重如何給每個人物最合適最體面的呈現方式,一些篇章的布局構思經過了反覆的思考。他說,「光有一顆真心、一顆叛逆之心是不夠的,還要有使之體面、合理呈現的本領。每一篇文章的寫作背後,是哽咽的,是嚎啕的,還是沉默的?在寫每一篇文章的時候,想像文章的結構是一片森林、一片荒漠、一片戈壁,還是一座夜晚的庭院?這也很重要。」
李修文為讀者籤名
不少讀者關心李修文作為專業作家、影視編劇監製的雙重身份,對此,李修文表示,「對於我來講,我首先要把自己還原為一個貨真價實的生活中的人,知道此時此刻的人間是多麼寬廣和闊大的人,我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動手能力的人,而不是關在書房裡、被過度的專業生活閹割掉的人。影視這件事,需要我經常出門,需要泥沙俱下地去和人打交道,經常忙活了半天一件事都幹不成,這樣的場域中,賦予我除了創作之外的別的動手能力。」
他說,古代文人和文章的領域從來都是十分寬廣的,從沒有人是專業的作家,每個人都在生存,他們留下的詩篇文章是他們生活為人的證據,而不是他們活著就是為了寫作。
當日,張執浩在分享會上表示,他最佩服李修文的兩點,一是他不被生活所擊垮的強大的意志力和寫作的紀律;二是他每個階段創作的文本的有效性,從最早的小說集《心都碎了》非常先鋒的寫作,到長篇小說《滴淚痣》《捆綁上天堂》的萬般柔情,到影視創作《十送紅軍》的大主題,到《山河袈裟》《致江東父老》的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人民」。
「我親眼目睹過李修文萬箭穿心的時刻,他走投無路、對自己的寫作抱有深深懷疑時的情狀。《山河袈裟》《致江東父老》所寫下的每一個字、詞、每一個人物,與他20多年來顛沛流離的生活息息相關。」張執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