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目標:
如何正確的把Excel當Word來用
今天不聊函數,不講公式,就說說:把Excel當成Word來用,怎麼能用的更好。
上周我們做了第5期的Excel三天體驗營,連續直播了3天,每天2個小時左右。
雖然講課只有3天,但是這個項目,從前期招生、拉人進群、上課通知、課後服務等等,整體籌備要至少7天。
人員方面除了講課的我之外,幕後還有3個社群運營、2個數據運營,一起多人協作。
一個6~7人的小團隊,忙活了7天,少不了要做項目總結,從投入到產出做一個完整的復盤。
前天,項目負責的同事,把最終的復盤報告發給了我,一個在線石墨文檔,4000多字。
圖片做了脫敏處理 ↑
看了不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太長了。
我常常用「把Excel當成Word來用」來形容基礎差的學員,現在明白為什麼,他們要把Word內容放在表格裡了。
我把這個4000多字的復盤文,按問題挨個拆分梳理到了Excel中,舒服了!
Excel對比Word的優勢,就是可以按行、列對信息梳理分類。
- 逐行記錄問題:用列表梳理問題,完成一個劃掉一個,整體掌控感更強。
- 按列整理分類:一個問題按照問題、原因、改善方法、責任人等維度拆解,不重不漏,問題的追蹤、改善更容易落地。
這個表格,其實是我在富士康做了8年,每天都要做的「每日交接表」,同事來回換了四五波了,但是這個表的格式一直沒變過。
就是靠著這個表格,無論是誰寫「每日交接表」,無論做的什麼產品,都可以把問題描述的清清楚楚,改善也都實實在在的落地實施。
這個表格究竟厲害在哪裡呢?我總結了3個部分,一定能對你有所啟發。
- 表達問題,用好2W1H
- 分析問題,理清問題分類
- 改善問題,做好狀態跟進
表達問題,用好2W1H「每日交接表」中的數據列非常多,表格也非常寬,這是後來為了更詳細的記錄問題,不斷追加進去的。
其實「每日交接表」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列,只有3個:
- 問題描述,即What,發生了什麼問題?
- 原因分析,即Why,為什麼發生這個問題?
- 改善對策,即How,怎麼去改善問題?
這3列其實是用填空的形式,把大家約束到2W1H的表達框架中,強制你用這種方式來描述問題。
很多人之所以描述問題的時候抓不到重點,因為我們都喜歡把情緒和感受加入到描述中。
比如下面這段話:
這期課程增加了每節直播課的練習素材,可以帶著大家互動練習,學習體驗感其實看起來不是很明顯,需要在這個部分在強化一下,讓大家更大程度感知到學以致用這個點
我們能夠感受到是有問題的,但是核心問題是什麼呢?不夠清楚。這種模稜兩可的表達,非常容易造成溝通上的誤解,製造溝通障礙。
用2W1H的框架來表達,問題可以改成這樣:
問題描述:新增隨堂練習文件,對學習體驗提升不明顯
很多人並不知道如何學習和使用練習文件
原因:練習目標不明確,未形成學習驅動力
練習文件發放時間過晚無法體驗感知問題,並自己動手操作。
案例內容較多,討論時無法形成話題重點。
改善1:練習文件改為反饋效果更好的函數公式、條件格式等效果
迭代練習文件,要讓學員獲得:
1- 掌握複雜函數的技能,學會一個函數,通過其他數據確認函數處理結果。
2- 學會更炫酷的可視化效果,比如條件格式,自動標記考勤合格的記錄
改善2:減少案例內容量,深化每個細節,突出整體效果
用一個案例,貫穿一個知識點。讓每個知識點的收穫感,更好的落地。
是不是清晰了很多?
刪掉情緒、感受上的修飾詞,開門見山、一針見血指出問題,讓溝通效率大幅提升。
雖然讓人感覺有些不留情面,但是會議上的刀光劍影,要好過角落裡看不見的火苗,否則就是幾十萬個0.99相乘的結果。
拋開情緒、感受來描述問題事實的方法,我是從《用事實說話》這本書裡學到的,我和崔永元老師、樊登老師傾情推薦閱讀。
8D報告再引申一下,多囉嗦兩句。
尤其是像富士康這樣的巨頭製造商,幾十萬的員工,日常交流溝通的過程,要清晰、透明到極致,這種極致在問題追蹤上的表現就是:8D報告。
8D報告中的D是Disciplines約束的意思,可以理解成2W1H的高級版,目的使用一套模板,來讓不同級別、不同經驗的員工,擁有統一的問題解決能力。
- D0:計劃:針對要解決的問題,確認是否要用到8D問題解決法,並決定先決條件。
- D1:建立團隊:建立一個團隊,由有產品或製程專業知識的人員組成。
- D2:描述問題:用可以量化的何人(Who)、何物(What)、何地(Where)、何時(When)、為何(Why)、如何(How)及多少錢(How much)(5W2H)來識別及定義問題。
- D3:暫行對策:定義暫行對策矯正已知的問題,並實施並確認此對策,避免用戶受到問題的影響。Immediate action + Immediate correction
- D4:問題改善:確認、識別及確認根本原因及漏失點(escape points),找出所有可以會造成此問題的原因,並且找到為何在問題發生後沒有注意到有問題。所有的問題原因都需要經過確認或是證實,不只是單純腦力激蕩的結果。可以用五問法或是魚骨圖來根據問題或是其影響來標示其原因。Root cause found + Fish bone analysis.
- D5:永久對策:針對問題或不符合規格部分,選擇及確認永久對策:經過試量產來確認永久對策已經解決客戶端的問題。Corrective action
- D6:效果確認:實施永久對策,並確認對策落實效果。
- D7:預防措施:為了避免此問題或類似問題再度發生,修改管理系統、作業系統、實務及流程。
- D8:感謝團隊:認可團隊整體的貢獻,需要由組織正式的感謝此團隊。
分析問題,理清問題分類問題的發生過程非常的複雜,涉及到不同的影響因素,這些因素一多起來,分析問題的時候就容易顧此失彼。
把問題問題影響因素分類,在表格中添加一列專門記錄相關因素,在分析問題時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避免疏漏。
「每日交接表」中的「問題分類」「重要等級」這兩列的作用,就是這樣的。
問題分類
眼睛只是盯著問題本身,很難打開思路。
按照問題的影響因素,對問題拆分、分類整理,更容易找到突破口。
問題分類的方式有很多、很多,各個公司、各個行業都不相同。
富士康的工作方法中,非常流行一個通用的分類方法:5M法。即:
- 人,Man:導致這個問題的人是誰?
- 機,Machine:問題和哪些工具、平臺相關?
- 料,Material:前提準備物料是否合格?
- 法,Method:過程中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確?
- 測,Measurement:判斷問題的標準是否正確?
在分析「Excel訓練營」問題的時候,按照5M的分析方法,我把問題分成下面幾個類型
- 人:學員反饋或投訴
- 機:學習平臺問題
- 料:課程產品改進
- 法:運營動作改進
按照分類重新統計問題,很明顯下一步的改善動作,要重點放在「運營動作改善」上面了。
問題分類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李忠秋老師的「結構思考力」這本書,裡面提到的MECE法則,是任何分類方法的基準,推薦你閱讀。
重要等級除此之外,我還建議按照問題的「重要等級」來分類。
比如,在「每日交接表」中會把問題分成下面3種等級:
- 一般的:產品的一些小瑕疵,會對感官上的體驗有影響的小問題。
- 嚴重的:功能上的缺陷,驗證影響用戶使用體驗。。
- 致命的:導致產品無法正常使用,造成用戶損失的問題。
「重要等級」分類的優勢,會在年終復盤、客戶審核時,大幅的提升關鍵信息的篩選效率。
我在富士康時,和外籍客戶開「品質周會」,只要「致命」這一欄沒有紅燈,這個會議就會非常的順利,非常簡短。
改善問題,做好狀態跟進
問題未能及時得到解決的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指定「責任部門」和「責任人」。
會議上大家都「心照不宣」,異口同聲的說這個問題要改,要馬上改,但都不願說誰改,更沒人會主動搭檔。這樣的會議開完肯定沒有結果。
「每日交接表」的「責任部門」「責任人」這兩列的作用,就是避免解決問題時找不到人。
責任部門
在會議上定好「責任部門」和「責任人」,直接寫到表格裡,會議結束前,按照這兩列,跟每個人確認好,後續推動問題的時候,會省很多心力。
在備註「責任部門」時,最好具體到人,而且按照每個問題都指定具體責任人,讓每個問題都能落地有聲。
另外「預計完成日期」也非常重要,即便我們知道對方無法按時完成,用他自己立的flag督促,要好過我們不厭其煩的跟催。
狀態最後,再加上一列「狀態」,標記問題當前的進度,通常我常用下面3個狀態:
- Closed:問題已經找到原因,對策已經落地,效果也得到確認,就可以關閉掉。
- On-going:問題正在解析,對策正在落實,效果還未顯現,都是在進行中。
- Open:問題沒有人分析,找不到責任人,一直處在無人接管的狀態,就是完全Open。
和「重要等級」的分類類似,「狀態」這一列的作用,在「復盤」會議上可以對責任部門形成很好的施壓和督促的作用。
另一方面,當看到「致命的」「Open」的狀態都變成0,也會給責任人帶來更多的動力和鼓舞。
總結快速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
1- 表達問題,用好2W1H拋開情緒和感受,開門見山直接指出問題,讓溝通清晰、透明。
2- 分析問題,理清問題分類按照問題的影響因素,對問題拆分、分類整理,更容易找到突破口。
3- 改善問題,做好狀態跟進確定好問題的責任人,讓每個問題都能落地有聲,按照「狀態」統計問題,在復盤會議上對責任部門督促。
下載「每日交接表」模板關注公眾號:拉小登,後臺回復「每日交接」,就可以獲取這個表格模板。
如果對你有幫助,記得點讚、轉發、好看哦!
我是拉小登,一個會設計表格的Excel老師
= = 推薦文章 = =
教你一個排版方法,堪比女生化妝前後
我有一個高效的寫作方法要送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