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春,鄧小平同志登上三鄉溫泉賓館後面的羅三妹山,下山時說了一句「不走回頭路」,這五個字被鐫刻在羅三妹山山腳下,成了全國矚目的政治宣言。自此,成千上萬的投資者從全國各地到中山創業。30多年過去,中山的市場主體數據一路高漲,「十三五」期間相繼突破20萬、30萬和40萬大關。截至今年8月底,中山市場主體達到44.79萬戶。上半年雖受疫情影響,新登記註冊的市場主體仍達到了39406戶 。
商業氛圍的濃厚,讓社會財富不斷積累,使中山人民過上了高質量的小康生活。
市場主體逆勢增長
總量已接近45萬戶
11月26日上午10時,火炬開發區通用五金電器商行總經理馬潤洲正在調配貨源和安排相關事宜。這家成立於1989年的商行,不僅讓馬潤洲全家人走上小康生活,相當部分老員工成家、立業,也紛紛過上了小康生活。疫情期間,馬潤洲又在南朗開設了一家分店,他說,「生意不進則退,發展總要向前。」
來自安徽的吳先生先後轉輾廣州、深圳等城市,2005年夫妻倆來到中山東借西湊在城區孫文東路開設了一家電動車銷售店。十多年來,起早摸黑,兢兢業業,換來的是家庭收入的不斷增長。目前,吳先生不僅在中山購買了房子、車子,兩個兒子均已從學校畢業。
30多年來,中山市場主體一直處於淨增長態勢。統計數據顯示,1984年,中山市場主體剛突破2萬戶,當時還沒有一家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佔了80%以上。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的市場主體數據分別為4.5萬戶、8.5萬戶、9.9萬戶、13.3萬戶。從統計的數據看,1990年,我市擁有315戶私營企業,2005年增加到15733戶。
如果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改革政策是吸引投資者的主要原因,進入本世紀後,我市商事制度的改革帶來營商環境的提升,則是吸引市場主體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十三五」期間是我市市場主體增長最快的五年。2015年底,我市市場主體為29.64萬戶,一年後,這個數據變為32.7萬戶。2017年底、2018年底、2019年底的市場主體分別為35.08萬戶、38.27萬戶和42.11萬戶。4年時間內,市場主體連續突破30萬戶和40萬戶,除去註銷的市場主體,「十三五」期間,年均淨增長市場主體超過3萬戶。
有艱辛,有陣痛,但發展一路向前。30多年過去,「不走回頭路」依然振聾發聵,對中山更是意義非凡。可以說,「不走回頭路」的精神,激發了千千萬萬創業者到中山投資興業,奔向小康。
中山境內外上市公司累計達34家
三鄉的古典家具、大湧的紅木家具、古鎮的燈飾、港口的遊戲遊藝,一鎮一品特色產業的發展使中山市場主體不斷壯大,一批龍頭企業和上市公司脫穎而出,截至目前,我市有境內外上市公司達34家。企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吸引了大量的人才進駐中山,他們在為中山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在逐步實現自己的小康生活。
11月26日,發布了2020年廣東省製造業500強企業研究報告,中山共有25家企業入選。而在一天前即11月25日,2020年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榜單發布,總部為中山的企業共有3家入選,分別為中炬高新技術實業集團、中順潔柔紙業、明陽智慧能源集團。多次入選廣東省製造業500強企業的廣東通宇通訊股份有限公司,誕生於1996年,其董事長吳中林當年下海創業,憑著過硬的技術和刻苦的鑽研,帶領團隊攻破一個個技術難題,20多年來潛心專注天線研發,以獨到的市場判斷力提前介入市場,使企業持續發展並成為國內通信行業第一梯隊四家企業中的一員。
隨著新基建的發力,5G市場迎來難得的商機,通宇通訊先入為主,與中興、華為等客戶形成更為緊密的關係。為借力高端科創人才,2018年在深圳企航科創園成立專門的研發部即深圳市元聖科技有限公司,在5G產品的布局方面持續投入研發。
通宇通訊原擔任元聖科技射頻研發總監的刑國清目前已回到中山總部上班,他表示,在上市公司搞技術研發,有著一份自己熱愛的事業和相當的收入,而中山是一座非常適合居住的城市,生活在這裡幸福感很強,算得上真正的小康生活。
產業發展使村民集體收入水漲船高
站在羅三妹山頂,三鄉鎮古鶴村盡收眼底。在暖陽的照射下,高19米、寬15米的花崗石牌坊顯得愈發雄偉,而黃色字體與白色花崗石的對照使對聯亦越發惹眼。在古鶴下街,今年68歲的鄭伯一邊陪孩子玩耍,一邊照看小賣部,「最近幾年古鶴變化很大,路更加寬,公園更加美,村裡分紅也一直增長,我們感覺生活越來越幸福。」
古鶴村黨支部書記陳斯能說,在古鶴人民奔小康的路上,市場主體發揮著引擎的作用。2007年,古鶴村年集體收入就已突破1200萬元,人均分紅達7000元;2017年,年村集體收入突破2500萬元;2019年突破3200萬元,人均分紅達到1.46萬元。
古鶴村村民生活的幸福感,源自近年來村容村貌的不斷提升,以及村集體收入的穩步增加,而背後是因為古舊家具產業發展的支撐。從古鶴村黨群服務中心走數百米的距離,就來到造型古色古香、藍色字體的「中山華財古玩城」牌坊,牌坊內,一家接一家的鋪面緊挨著,古舊家具、紅木家具、古玩等經營各具特色。
忠華瑞紅木家具位於牌坊右側,記者到達時,負責人邊文虎正泡著工夫茶,招待來自遠方的客人,上下兩層、面積數千平方米的賣場已開設多年,他還分別在巨龍古玩城、明清古典家具市場設有賣場。
產業發展使村民集體收入水漲船高。上世紀90年代,有澳門商人為了便於回內地收購古舊家具,最先在三鄉鎮古鶴村設了一個中轉站,嗅到商機後,不少投資者來到三鄉,在河南老家從事木匠、每天只有五六元工資的忠瑞華毅然南下,「華財古玩城所處的區域那時候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商人們來了後,最開始是露天堆放古舊家具,慢慢有了鐵皮棚的固定鋪位,六七十平方米,每月租金1000元左右。」忠華瑞表示,到了三鄉的投資者都賺了第一桶金。到了90年代後期,三鄉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古舊家具集散地。記者獲悉,2004年11月,總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的華財古玩城正式開業,歷經多年發展和升級,經營面積不斷擴大,經營方向也得到不斷調整。
來源:中山日報(記者 查九星 徐世球)
審讀:喻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