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會說這麼多種語言?

2020-12-15 過於涼薄

茅草屋頂阻擋了太陽光線,但它無法保持熱帶海洋的熱度。當研究工作室的所有人都走到外面休息時,小團體紛紛裂開,聚集在椰樹樹蔭下,享受微風。我從一個小組走到另一個小組,參加討論。每一次,我都注意到談話的語言會從土著語言變成他們知道我能理解的東西,比斯拉馬或英語。我很驚訝會議的參與者在不同語言之間切換的方便,但我更加驚訝於不同的土著語言數量。

三十人聚集在南太平洋這個島上的研討會上,除了我以外,所有人都來自萬那杜這個稱為馬克魯阿的島嶼。他們住在16個不同的社區,講16種不同的語言。

在很多情況下,你可以站在一個村莊的邊緣,看到下一個社區的郊區。然而,每個村莊的居民都講完全不同的語言。根據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最近的研究工作,這個長達100公裡,寬20公裡的島嶼可能有40種不同的土著語言。為什麼這麼多?

我們可以問全球這個同樣的問題。人們不會說一種通用語言,或者甚至少數。相反,今天我們的物種共有超過7,000種不同的語言。

而這些語言並不是隨機散布在地球上。例如,在熱帶地區比在溫帶地區發現的語言要多得多。紐幾內亞熱帶島嶼擁有超過900種語言。擁有105種土著語言的俄羅斯比它大20倍。即使在熱帶地區,語言多樣性差異也很大。例如,居住在萬那杜80個島嶼的25萬人講110種不同的語言,但在孟加拉國,人口增長600倍的人口只能講41種語言。

為什麼人類會說這麼多種語言?他們為什麼如此不均勻地在全球傳播?事實證明,對於人類如何溝通這些基本問題,我們幾乎沒有明確的答案。

一些想法,但很少有證據

大多數人可以很容易地集思廣益這些有趣的問題的可能答案。他們假設語言多樣性必須與歷史,文化差異,分裂人口的山脈或海洋有關,或者老的爭吵聲大 - 「我們討厭他們,所以我們不跟他們說話。」

這些問題似乎也應該是許多學科的基礎 - 語言學,人類學,人文地理學。但是,從2010年開始,當我們的多元化團隊來自六個不同的學科和8個國家的研究人員開始審查什麼是眾所周知的,我們都驚呆了,只有十幾個以前的研究已經完成,其中包括我們自己完成了對語言多樣性的太平洋。

這些先前的努力都檢查了不同的環境,社會和地理變量與在給定位置中發現的語言的數量相關的程度。從一項研究到另一項研究的結果差異很大,並沒有出現明確的模式。這些研究也面臨著許多方法上的挑戰,其中最大的問題集中在舊統計諺語 - 相關不等於因果關係。

我們想知道在某些地方導致這麼多語言形成的確切步驟,而在其他地方則很少。但以前的工作提供了一些有關具體過程的強大理論,所用的方法並沒有讓我們更接近理解語言多樣性模式的原因。

例如,先前的研究指出,在較低緯度地區,語言通常在較小的地區使用,而不是在較高的緯度使用。越靠近赤道,您就可以將更多語言融入特定區域。但是這個結果並沒有告訴我們很多關於語言多樣性的過程。僅僅因為一群人穿越地圖上的假想緯線並不意味著他們會自動分成講兩種不同語言的兩種不同的人群。緯度可能與語言多樣性有關,但它確實沒有創造它。

簡單的模型能預測現實嗎?

識別特定模式的原因的更好方法是模擬我們認為可能創建它們的過程。模型產品越接近我們所知道的現實,我們越有機會了解工作中的實際流程。

我們小組的兩名成員,生態學家Thiago Rangel和Robert Colwell為他們對物種多樣性模式的研究開發了這種模擬建模技術。但是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法來研究人類的多樣性。

我們決定探索它的潛力,首先建立一個簡單的模型來測試幾個基本過程可能解釋在全球的一部分,澳大利亞大陸的語言多樣性模式的程度。

我們的同事耶魯大學的語言學家Claire Bowern創建了一張地圖,顯示了澳大利亞在與歐洲人接觸之前發現的土著語言的多樣性 - 共有406種 - 在澳大利亞發現。北部和沿海有更多的語言,沙漠內部相對較少。我們想看看基於一套簡單流程的模型能夠如何與這種語言多樣性的地理模式相匹配。

我們的模擬模型只做了三個基本假設。首先,人口將會移動,以填補沒有其他人居住的可用空間。

其次,降雨量會限制可以居住在一個地方的人數; 我們的模型假設人們在下雨的地區生活密度更高。澳大利亞的年降水量差異很大,從東北部熱帶雨林的三米多到內陸地區的十分之一米。

第三,我們假設人口數量最大。理想的團隊規模是一個較大群體(更廣泛的潛在伴侶選擇)和成本(追蹤無關個體)之間的折中。在我們的模型中,當人口增長大於最大閾值時 - 根據狩獵採集者人口規模的全球分布隨機設置 - 它分為兩個種群,每個種族都講一種獨特的語言。

我們使用這個模型來模擬澳大利亞的語言多樣性地圖。在每次迭代中,初始種群在地圖上的某個地方隨機出現,並開始隨機生長並傳播。底層降雨圖確定了人口密度,並且當人口數量達到預定最大值時,該群體就會分裂。通過這種方式,模擬人群在擴散到澳大利亞整個大陸時發展和分化。

我們的簡單模型並沒有包括群體之間的聯繫,生存策略的變化,借用文化觀念或來自附近群體的語言成分的影響或許多其他潛在過程的影響。所以,我們預計它會慘敗。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該模型生產了407種語言,與實際數字相差一個數量級。

模擬的語言地圖在北部和沿海地區也顯示更多的語言,而在澳大利亞中部的乾旱地區則更少,反映了觀察到的語言多樣性中的地理模式。

因此,對於澳大利亞大陸來說,少數因素 - 限制人口密度的降雨場所和限制團體規模 - 可能解釋了語言的數量以及在不同地點講多少種語言的許多變化。

在其他地方應用模型

但我們懷疑其他地方語言多樣性的模式可能受到不同因素和過程的影響。在其他地區,如萬那杜,降雨量與澳大利亞差異不大,人口密度可能受到其他環境條件的影響。

在其他情況下,人類群體之間的聯繫可能重塑了語言多樣性的格局。例如,說印歐語或班圖語的農業集團的傳播可能已經改變了歐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區的人口結構和語言結構。

毫無疑問,各種各樣的社會和環境因素和過程已經促成了我們在世界各地看到的語言多樣性模式。在一些地區,地形,氣候或主要自然資源的密度可能更為關鍵; 在其他國家,戰爭歷史,政治組織或不同群體的生存策略可能在塑造群體界限和語言多樣性模式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現在所建立的是一種方法的模板,可用於揭示每個地點工作中的不同流程。

語言多樣性在塑造人類群體與我們物種歷史的相互作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我們對形成這種多樣性的因素卻意外地知之甚少。我們希望其他科學家能夠像我們的研究小組一樣,對語言多樣性的地理位置感興趣,並加入我們的行列,尋求理解人類為什麼說這麼多種語言的原因

相關焦點

  • 世界未解之謎系列——為什麼人類能夠講這麼多種語言?
    為了更好地溝通,有的人會講多種語言,更有的人竟然會講多達上百種語言。那麼,人類為何會講這麼多種語言呢?關於這個問題,《聖經》中有這樣一段描述:人類一直以來都是用一種語言來進行交流溝通的,直到有一天,諾亞的後人要建造一座巴比倫通天塔,然而上天的主宰神一一耶和華得知這個消息後,害怕人類團結起來的無比巨大的力量動搖到他的神位,於是就想了個既不傷害人類,又能達到阻止人類繼續修建通天塔的辦法。
  • 為什麼人類會說不同的語言?在未來,人會不會只說一種語言呢?
    隨著人們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原始人類群體的數量就不斷增加。漸漸地,就有了以血緣為特徵的大群體。所以,在一些部落中,他們形成了共同的通用語言,並且所有的人都有血緣關係。先輩們的祖先群體彼此離得太遠,以部落的形式結合在一起。部落社區是一種新的、更高級的社會組織形式。
  • 柬埔寨網紅男孩子會說十多種語言,語言學習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柬埔寨網紅男孩會說十多種語言,喜歡中國,目標是北大。據香港英文版《南華早報》6月23日報導,一位會說十多種語言的柬埔寨網紅男孩沙利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的北京大學。這個網紅男孩為什麼會這麼多國語言呢?原來他在吳哥窟向遊客兜售紀念品時學會了多國語言。
  • 人類語言是「吃軟食」吃出來的?它改變了人類的語言能力
    語言不僅讓我們能與其他人進行交流,更好地尋找適宜的居住地,能夠徵服全球各個角落,並在人類文明中逐漸發展出了寫作、數學、哲學等文明的碩果。但近年來研究人員在其他動物的通信系統中,同樣找到許多語言的基本設計特徵。例如,某些動物甚至可以通過特定的組合方式,來明確某些意義較為複雜的事物。
  • 新加坡開始大量使用機器人:會說多種語言 還會唱歌
    (北青網訊)為了幫助清潔新加坡的酒店、購物中心和政府大樓,數百個會說多種語言、會唱歌的「友好」機器人正在高科技新加坡鋪開。這些機器人中的四個已經開始工作,有望在明年3月前投入使用,這些機器人的頭部呈橢圓形,眼睛有燈光。
  • 為什麼同時接觸多種語言不會導致兒童語言發育遲緩?
    為什麼同時接觸多種語言不會導致兒童語言發育遲緩?請和我一起想像這樣的場景。有一個人坐在你對面,他在說一門外語A。有兩個人從你旁邊經過,用B語言交談。電視上有一個C語言的節目。這三種語言,就像三條河流向你,源源不斷地向你湧來。
  • 人類,動物界生態浩劫的罪魁禍首。《人類簡史》為什麼這麼說
    但為什麼到了45000年前就突然滅種?當然,如果雙門齒獸是當時唯一滅絕的大型動物,可能就純粹是運氣問題。然而,當時除了雙門齒獸之外,全澳大利亞超過90%的巨型動物都從歷史上消失。雖然我們只有間接證據,但要說這麼湊巧,智人就這樣在所有巨型動物都死於嚴寒的時候來到澳大利亞,實在很難令人信服。
  • 《聖經》是對的:人類最初只有1種語言
    《聖經》中說,從前天下人都講一樣的語言,都有一樣的口音,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由於大家語言相通,同心協力,高塔越建越高,直插雲霄。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高塔終於半途而廢,人類自此各散東西。
  • 谷歌發布萬億參數語言模型,語言模型何時超越人類語言能力?
    這一切都表明,語言模型領域正處於「快速升溫」的階段,未來如何,我們拭目以待。在短短幾年時間裡,深度學習算法經過了飛速的進化,已經具有了可以打敗世界最頂尖棋手的水平,並能以不低於人類識別的準確度來精確地識別人臉。 但事實證明,掌握獨特而複雜的人類語言,是人工智慧面臨的最艱巨挑戰之一。 這種現狀會被改變嗎?
  • 哪種語言最難?32種語言翻譯官這麼說……
    學這麼多語言,訣竅是?有人問,怎麼能學會這麼多種語言呢?他說,funny。這也是他生命中的一個關鍵詞。小時候,每次在克裡特島的海灘上聽到遊客們說不同的語言,Ikonomou 雖然無法理解他們在說什麼,卻總是聽得津津有味。
  • 印度人為什麼會講多種語言?
    印度的多語言政策不論是在保留印度當地語言,或者強化國際競爭力上都有其貢獻。就保留印度當地語言而論,印度藉助正式的學校教育傳承及延續本土語言的生命。這種重視各地區母語教學的態度,不僅是平等對待所有印度當地語言,進而有助包容各種語言文化,正是對各語言使用族群的尊重。
  • 程式語言Python為什麼這麼火?
    這就奇怪了,一門看似專業人士才會用到的計算機語言,現在居然「出圈」了,形成了學習熱潮,這是為什麼?要是你對Python稍有了解,還會覺得更奇怪,因為Python並不是一門新出現的程式語言啊,它早在1991年就發布了,為什麼幾十年之後突然就火了呢?PYTHONPYTHON你可能會好奇,這麼多人學Python,學了到底有什麼用呢?
  • 中國100多種語言正在消失,你說的語言還安全嗎?
    截至2013年,全球有6000多種語言,但是80%的人口使用的是其中主要的83種語言,剩下的語言裡面,有2500種被列為瀕危語言,其中有大多數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由於全球化等原因,越來越多人趨向於使用更為通用和實用的語言,而逐漸放棄自己的族群特有的語言。每一種語言的消失都是人類文明的慘重損失。不同的語言可以幫助語言學家、認知科學家和哲學家更深入的認識人類思維,同時語言也承載該地區獨一無二的文化和歷史。在中國,有144種語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瀕危語言。
  • 貓咪沒有語言的,只會對人類喵喵喵
    平時我們經常聽到貓咪喵喵的叫,我們這時候都以為這是貓咪的一種語言,甚至以為他也用這種語言與自己的同類進行溝通。 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目前為止,根據動物行為學家的研究,貓咪沒有自己的語言,貓咪喵喵叫是他本身的一種本能行為反應,也就是說當貓咪生理上有反應或者有需求的時候,通常會發出喵喵的叫聲,而這種叫聲,實際上本身並不包含任何的意義。
  • 如何培養會說多種語言的孩子
    培養多語兒童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多語言常常被認為是一個貶義詞,因為說一種以上的語言和低智商以及認知能力低下相關無數家庭被要求停止用自己的母語和孩子溝通,這是出於對學習另一種或者兩種語言不僅會讓孩子迷惑,也會妨礙這些移民孩子的融入的恐懼。這些擔心是無稽之談,並且是建立在膚色、文化和宗教身份差異基礎上的一種不信任,德胡佛說道。一種語言的聲望對於多語種的成功而言也起著一定的作用。
  • 這麼多程式語言,為什麼少兒編程青睞Python和Scratch?
    在家長諮詢少兒編程的問題時,總會被告知要學習Python,Scratch作為入門程式語言,因為他們簡單、易學又好用,然而剩下這麼多程式語言卻甚少被科普。所以現在讓我們來好好了解分析一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程式語言被開發出來並且與此同時都各自擁有著不同的用戶群體。
  • 語言天才?俄3歲男孩會說多種語言 漢字學一次就記住
    中新網10月10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一名俄羅斯巴什科爾託斯坦共和國年僅3歲的男孩馬克西姆亞魯林,會說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巴什基爾語、俄語以及漢語等多種語言。學習漢字,他一次就能記住,認識,不需要去背。
  • 人類語言消亡簡史
    早在20年前,美國知名語言學家麥可·克勞斯教授在美國語言學會中說:如果有一天,地球上90%的人類語種滅絕了,那麼語言學就是歷史上惟一一門看著自己消失的學科。中國的瀕危語言情況也不容樂觀。貴州的木佬語目前僅有一個90多歲的老人會說。雲南的子君語也只有十幾個老年人會說。
  • 人類幼崽的哭聲,為什麼這麼大!!!
    「嚎啕大哭」這個漢語詞彙,最適宜的使用情景就是一個人類幼崽拼盡全力的放聲大哭。可謂小小的身體,大大的能量。而且更可氣的是,哪怕把耳機的降噪開到最大,嬰兒啼哭帶來的那種莫名其妙的煩躁,還是不能消解半分。於是你可能會想:為什麼,為什麼哭聲這麼大?人類為什麼進化成這個樣子,就不能小點聲嗎?不怕招惹叢林中的野獸嗎?我要是野獸我就一口把這家人叼走(開個玩笑)。
  • 人猿為什麼會脫去毛髮?人類脫毛的基因與進化原因大揭秘!
    無數現代人(特別是白種人)每天早晨照鏡子時都會問自己同樣的問題:為什麼我這麼毛茸茸的?作為一個商業社會,我們每年花費數億美元用在唇部打蠟、修眉、雷射脫毛、刮臉和刮腿上,更不用說我們每年交給理髮店的錢了。但事實證明我們問錯了問題——至少研究人類遺傳學和進化的科學家是這樣認為的。對他們來說,最大的謎團是為什麼我們如此少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