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是對的:人類最初只有1種語言

2020-12-16 中國青年網

  《聖經》中說,從前天下人都講一樣的語言,都有一樣的口音,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由於大家語言相通,同心協力,高塔越建越高,直插雲霄。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高塔終於半途而廢,人類自此各散東西。

  《聖經》說得對,天下人確實都曾講一樣的語言,世界近7000種現代語言都起源於5萬至7萬年前早期非洲人說的一種本地語言。

  但《聖經》對人類語言種類如此之多的解釋並無科學性,因此,這是一個需要科學解答的問題:人類是怎樣從一種語言發展出無數種語言的?

  作為人類的近親,黑猩猩的語言就沒這麼複雜。如果你把一隻出生在北京動物園裡的黑猩猩放回到它的非洲家鄉,在交流上它不會有什麼障礙。

  對人類中多種語言並存的現象,科學家曾經是這樣解釋的:大約在5萬年前,現代人開始創作石窟藝術和骨制手工藝品,並且開發更先進的狩獵工具,他們逐漸產生了抽象思維意識。這種創造力不尋常的飛躍帶來了人類語言的革新:語言更加豐富和複雜,語言的表達力更加深刻和抽象。

  當人類從非洲向外擴散時,如此複雜的語言顯然不能完全帶走。一些社會群體遷徙到新的地方後,為了適應新的環境,對原有的語言習慣進行改編,並創造了新的詞語,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變化之後,便形成了與故鄉截然不同的語言形式。 這種文化演變的過程與新物種的形成很相似——同一物種的兩個群體分開後各自演化直到不再雜交繁殖。

  然而,這樣的解釋過於簡單粗糙,無法解釋語言變化的更多細節。比如,為什麼拉丁文語法十分複雜,而其「姐妹語」現代羅曼語系(包括法語、義大利語、羅馬尼亞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等等)卻遵循較簡單的文法?為什麼某些語言,比如中國的普通話,音調可以使詞意發生變化?

  最奇怪的是,在生物種類豐富的熱帶雨林地區,語言也呈現出更加複雜的多樣性,這又是為什麼呢?

  氣候與環境對語言的影響

  多虧大量新的研究,現在我們可以開始回答這些問題了。事實上,與物種要適應某種棲息地類似,語言也要演化以適應不同環境下人類表達的需要。一個地區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都會對語言產生一定的影響。

  黑猩猩的語言只是那麼幾個簡單的音節,它們無論到了哪裡,語言的交流都是那麼簡單,沒有產生新變化的必要,因此黑猩猩的語言發展不出多樣性。

  人類就不同了,人類的所思所想遠比黑猩猩複雜,所以我們進化出了一套複雜靈活的語言來表達思想,以便能夠更好地交流。

  當人類來到一個新的環境時,環境的變化使他們的思維方式也發生變化,為了表達新的思想,人們重新組合詞句、還常常會創造新的詞句,於是,語言的分支出現了,新的語言萌芽了。

  再經過500年左右的時間後,這種新語言就會進化成一個獨立的語言分支,並且,語言的變化又反過來促進了思想的裂變。

  在生物種類格外繁多的熱帶雨林地區,人類語言的多樣性也格外突出。世界上近7000種語言,有大約60%分布在熱帶雨林的兩大生活帶上,一個是非洲,另一個橫跨亞州南部和太平洋。

  語言種類最繁多的要屬南太平洋的巴布亞紐幾內亞,這塊面積不大、人口不多的地方竟然存在著近千種語言。

  生物與語言之間有什麼關聯性嗎?

  有語言學家認為,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的環境同樣有利於語言的多樣性,因為這樣的環境常常隔絕成很多不同的區塊,不同區塊之間互相獨立,交流很困難,所以能更快形成各自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社會團體,這些團體各自發展出自己的語言。

  想想看,一馬平川的平原上的人們,交往範圍比熱帶雨林地區要大得多,交往次數也頻繁得多,他們的語言肯定沒那麼多分支。在中國,中原地區語言的統一性就遠遠大於西南熱帶雨林地區。

  語言學家還發現,在熱帶地區盛行的語言,元音使用得更頻繁,而且習慣於將元音和輔音分開 ,它們很少有像英語「linguistics」這樣元輔音靠得很近的詞彙。

  比如歐洲南部的義大利語,其元音和輔音都有很好的間隔,朗讀起來有一種鮮明歡快的節奏——這些都是北歐語系中沒有的。

  這是因為,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人在戶外說話時間更多,而在比較空曠的戶外,元音比大多數輔音更容易被聽到;相比之下,生活在寒冷氣候地區的人更習慣於室內交談,因此多喜歡用比較低調的輔音說話。

  不同地區的人們使用輔音的習慣也大異其趣:n、m這樣的鼻音在溫暖地區較為常見,而像t、g這樣的阻礙音在寒冷地區則更為常見。

  音素和語法的不同變化

  對人類基因圖譜的研究表明,人類故鄉非洲的基因多樣性最為豐富,隨著人類遠離非洲,雖然種族數量不斷增加,但基因多樣性卻反而下滑。

  這是因為,隨著人類遷徙得越來越遠,他們的一些基因在移民途中逐漸丟失了。沿著古代人類遷徙路線,基因多樣性隨著離開非洲距離的增加而非常平穩地降低。

  語言學家發現,語言竟然也與基因有著相似的路線圖,隨著人類從非洲越走越遠,語言音素(即音標)的多樣性也在逐漸降低。

  其中,非洲音素多樣性最為顯著,多樣性最差的地方分別在南美洲和大洋洲。非洲波札那的語言使用了約110個音素,英語只有48個,而大洋洲巴布亞的語言的音素只有11個。

  語言音素的不斷減少,與基因多樣性降低是同一個道理。 因為人類從非洲故鄉分離出去後,他們遺棄了一些不常使用的音素。而隨後,遷徙到更遠地方的群體又丟棄了一些音素。一代接一代下來,音素就越變越少。

  不同的語言不僅發音迥異,而且語法也是千差萬別。看看這句"He walked out"。英語中walk這個動詞用過去時來表明事件發生在過去;而在漢語中則是這樣表達的:「他出去了」,動詞不用變換形式——簡單添加一個詞就可以表明時間概念;而秘魯語言必須在5個不同的動詞詞尾中做出選擇,來表達事情具體發生在哪個時間段,幾個小時前、幾天前、幾周前、幾個月前還是數年前。

  語言學家在對2000多種語言分析後發現,複雜的語法在小語種中——那些很少與外界接觸的群體中——更為常見,比如秘魯的土著語言。語法規則較為簡單的語種,往往是那些與外界接觸較為廣泛的大規模群體操持的語言,比如英語和漢語。

  從古羅馬語言的變化過程,我們也可以看到語言在廣泛使用過程中,語法是如何由繁入簡的。古羅馬的拉丁文語法很繁瑣,根據名詞在句子裡作用的不同可以有6種形式變化。

  當羅馬向外擴張,給外地人帶去拉丁語時,那些外地人就將複雜的拉丁語言簡化成了通俗的形式,最終形成了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法語和其他語言——每種語言都缺少拉丁語系的某種複雜形式。

  英語也有類似的變化過程。接連不斷的殖民潮帶來了大量混住在一起的各地移民,當操不同語言的人都要學習英語時,他們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的某些母語混雜到英語中,導致了移民地區英語的變異,摻雜了大量外來語,而且語法變得更加簡單。語

  言學家比較了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之間的差別,發現美語中摻雜了大量其他語言,而那些成人易學的常用詞彙,在美國也使用得更加頻繁。

  語言學家預測,英語正在世界各地被拖拽至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方向發展,未來英式英語、美式英語和澳式英語之間的鴻溝可能會不斷擴大。

相關焦點

  • 威克裡夫聖經翻譯協會稱:現今已完成近700種語言的聖經譯本
    圖源:pixabay.com 現在已經將近有700種語言擁有完整的聖經譯本威克裡夫聖經翻譯協會(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的最新數據顯示,現在已經有698種語言擁有完整版聖經,比2018年的683種有所上升。擁有完整版《新約聖經》的語種也從去年的1534增加到如今的1548,同時擁有部分譯本的語種也從1133上升至1138。
  • 人類的語言,究竟是神授還是人造?
    另一種乃人創說或勞動創造說,恩格斯認為「語言是從勞動中並和勞動一起產生的」。但他不知道,非洲部落的野蠻人從事著人類社會最簡單的勞動或幾乎不勞動,卻擁有人類最複雜的語言。 語言到底是神授還是人造?筆者將從大家最熟悉的漢語說起。
  • 人類的語言是如何產生的?
    真正的語言是人類所獨有的,包括發明的文字,符號以及主觀賦予的意義,然後通過組合形成無數種表述。人類的語言可以用於思維,想像,可以講述有關過去和將來的事情,其它動物是做不到的。繼語音之後,人類又演化出了讀寫能力,可以用很多介質記錄當時所發生的事件。那麼人類的語言是在什麼條件產生的呢?人類語言又是在什麼時期出現的呢?
  • 漢字和漢語,能否成為人類未來的"理想語言"?
    漢學家們沉迷於"漢字密鑰"的探索,希圖找到打開漢字創造的秘密,解讀出人類最初存在時——也即伊甸園時代的創世秘密——漢字的古老性表明它最初的創造,是與客觀外界的事物息息相關的,而不是一種聲音的拼寫。兩千年的文化交流中,漢字和漢語在中日韓以及越南各國扮演著重要角色,曾是東南亞的通用語言。最遲截止到上一世紀六七十年代,漢字還在韓國和越南廣泛通行,他們文字的拼音化只是近幾十年的事。
  • 基督教刊|聖經中的人類觀
    在神所創造的萬物當中,人類是最高級、最複雜的生靈。但是人類因著驕傲,常常忘記自己的造物主,就是全能的神,並且忘記了自己乃是受造物,也忘記了需要依靠神。本文考察了聖經的人類觀。 神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 1.聖經明確指出神照著自己的形象和樣式造人,這是神的一個特殊決定(創1:26-27)。
  • 整本聖經已經被翻譯為700種語言,可供57億人現在使用
    根據威克裡夫聖經翻譯協會的報導,這一裡程碑是在最近幾周內達成的,共涉及700種語言的66本全本聖經。協會的執行董事詹姆斯·普爾(James Poole)表示,這個裡程碑「代表著全世界範圍內聖經翻譯者們所作出的巨大工作」。
  • 聖經《和合本》語言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列舉
    (太7∶1)還有,不少學者把《馬太福音》中「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太13∶12)這一論斷歸納為「馬太效應」,來形容社會中的經濟現象。所有這些,均證實了朱自清先生早年說過的話:「近世基督教聖經的官話翻譯,增富了我們的語言。」同時,聖經《和合本》還對漢語文學語言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黃心川也說:「中文聖經譯本對我國現代文學的影響不可低估。」
  • 學課心得No.7 | 聖經故事,我的故事
    所有的聖經經卷,都具有同等的權威,都可以作為教義的基礎,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上帝的話來」(彼後1:21)。既然聖靈只有一位,祂所說的話(每一卷聖經)就具有同等的權威。至多,我們只能說某卷書在某種功能上比其他書捲來得重要,但權威還是一樣。除了聖經,上帝給人類的另一個特別啟示就是耶穌基督。
  • 聖經人物傳1:要不是人類始祖亞當吃錯東西,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
    最近想寫一寫基督教經典《聖經》中的人物事跡,在歐美《聖經》人物幾乎家喻戶曉,而國內可能只有信基督教的人才知道,所以流傳不是太廣。喵哥覺得《聖經》中很多人物,他們的故事非常精彩又發人深省,所以很希望把這些故事分享給大家。這個系列叫聖經人物傳,會按照時間順序,把《聖經》中的知名人物,一個個的介紹給大家。
  • 人類雖進化出了語言,卻付出了「慘痛代價」,只有黑猩猩得以倖免
    先秦之前,中原地區跟周邊部落語言不通,在秦國一統天下之後才實行「書同文,車同軌」,語言開始統一。語言是從什麼時候誕生的,無法具體到時間,不過文明誕生之初,語言就以某種特殊的形式存在了,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瀕危語言圖譜》來看,全世界有7000種語言,但這些語言在不斷的消亡。
  • 人類的語言--原始語言
    前面所說的九種語言群,並不包括新石器時代最初形成的所有語言。這些僅僅是殘存下來的語言,替代了更加原始的語言。可能還有許多沒有形成的語言中心,它們被殘存下來的語言吞沒了,最初語言也消失不見。在世界上,我們會發現一小撮古怪語言,它們與周圍的其他語言沒有絲毫聯繫。
  • 人類能重建「通天塔」嗎?專家:漢語和英語可能會發展成統一語言
    學習外語非常不容易,記單詞,學語法,花了幾年時間學會了一門外語,也不能在世界各國都暢通無阻,因為你雖然學會了甲國的語言,在乙國卻可能派不上用場。人類有沒有可能重建「通天塔」,發明一門在全世界通用的世界語言呢?(一)「通天塔」存在過嗎?
  • 思高聖經-新舊約導論
    以後希臘語文也成了羅馬帝國的通用語言,宗徒們在各地宣講福音,為了方便起見,即時常利用這部希臘文聖經,為此這部希臘文聖經(包括 46卷)自初即為教會所尊重,並具有極大的權威。新約各書,全部是以希臘文寫成,只有《瑪竇福音》,原文雖為阿剌美文,但很早即已失傳;今所留傳的,只有希臘文本。《舊約全書》的寫成,凡經一千餘年(約由公元前1300-100年),而逐漸匯為一集。
  • 人類的語言--雅利安語
    那種類似於人類語言的東西可能從未出現過。關於舊石器人的語言,我們一無所知,甚至不清楚他們是否會說話。舊石器人對外形已經很敏銳,他們的繪畫能夠體現出這一點;有人認為,他們可能是用姿勢傳達想要表示的意思。阿瑟·伊萬斯爵士認為,美洲的符號語言要比口語出現的早,因為對於北美的印第安人來說,符號語言是通用的,而口語是各別的。最初的語言可能是極少的感嘆詞和名詞,通過不同聲調表示不同的含義。
  • 英文聖經:耶穌對人類的愛,是一場單戀
    了解我的人,只有老天了吧。人不知而不慍,這是君子聖人。翻開《聖經》新約,我們看到一個名叫耶穌的人,他正直善良誠摯,溫柔又剛烈。他像一個有著哲人情懷的詩人,又像一個語言簡樸但又擲地有聲的領袖。反覆讀反覆揣摩,你似乎能看到他對你說話時眼中的認真,和叮嚀囑託的關切。
  • 為什麼紐幾內亞有1000種語言,中國只有8種?
    今天的中國無論在政治上、文化上或是語言上似乎都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至少在外行人看來是這樣。它在公元前221年就已在政治上統一了,並從那時起在大多數世紀中一直保持著統一的局面。自從中國開始有文字以來,它始終只有一個書寫系統,而現代歐洲則在使用幾十種經過修改的字母。在中國的12億人中有8億多人講普通話,這是世界上作為本族語使用的人數最多的語言。
  • 聯合國工作語言,為何只有這六種?
    在聯合國的六大官方語言,也就是包括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漢語和阿拉伯語等六種工作語言(working language),由於英語在世界上的通用程度和適用範圍
  • 聖經注釋 推廣
    1起初上帝創造天地。  起初。這個詞彙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就是人類的一切事物有一個起點。只有坐在寶座上超越時間的至高上帝,祂是無始無終的。聖經開篇的頭一個詞彙就在一切屬乎人類的、暫時的、有限的事物與那位神聖的、永恆的、無限的上帝之間標誌出了一個明顯的區別。
  • 愛德研發目前世上「最薄紙」 用該種紙張所印《聖經》只有3釐米厚
    愛德所印精裝版聖經(圖:愛德印刷官網) 目前世界上最薄的「報刊印刷紙」已經由愛德印刷廠研製成功,這種紙張每頁只有約0.03毫米厚,用該種紙張列印的聖經也只有3據揚子晚報網報導,在國內第一部印刷業專著《金陵印跡》的首發儀式上,愛德印刷廠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用來印刷《金陵印跡》的每平方米28克的紙張還不是最薄的,目前最薄的是每平方米只有22克的紙張。這種紙張使用於印刷如《聖經》等大部頭書籍,這將減少紙漿使用量,更加綠色環保。「最薄紙」目前還未投放市場,因為成本較高,是普通A4列印紙的4倍左右。
  • 人類歷史上最暢銷的10本書排行榜,會讀書的人都看過了 榜單
    No.7《摩門經》(尚無電子版)摩門經是一部可與聖經相提並論的神經典,是神與古代美洲居民之間交往的紀錄,包含圓滿的永久福音。這本摩門教教義典籍始出版於1830年,全球銷售1.2億本。《魔戒》最初在公元1954年至1955年之間出版,是託爾金早期作品《哈比人》(TheHobbit)的續作,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都得到了擴展。目前已被翻譯成38種語言。這部經典作品自出版以來,在全世界售出1.5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