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多語兒童
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多語言常常被認為是一個貶義詞,因為說一種以上的語言和低智商以及認知能力低下相關。儘管這些負面的假設是錯誤的,但是其中的一些還是非常流行。無數家庭被要求停止用自己的母語和孩子溝通,這是出於對學習另一種或者兩種語言不僅會讓孩子迷惑,也會妨礙這些移民孩子的融入的恐懼。這些擔心是無稽之談,並且是建立在膚色、文化和宗教身份差異基礎上的一種不信任,德胡佛說道。
一種語言的聲望對於多語種的成功而言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在歐洲,諸如英語、德語和法語這些語言普遍得到尊重和接受,而一些東歐語言諸如俄語或者波蘭語,以及一些中東語言比如阿拉伯語和土耳其語則大受懷疑。德胡佛說這樣會導致兒童喪失學習他們母語的動機。當他們的語言不被接受,她寫道,孩子們也感到他們不被認可。並且,語言歧視違反了《聯合國兒童權益公約》規定的第30條。父母會有目的地決定送他們的孩子到其所教授的語言和文化得到尊重的學校。
多虧諸如加拿大約克大學的埃倫比亞韋斯託克等研究人員,雙語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在美國,專門為少數族群保留他們的語言而設計的雙語和浸入式學校,目前正吸引來自白人、以及急切接受多語帶來的天賦的中產階級家庭。這個目的,儘管值得推薦,也許會真正推動這些學校建立所支持的目標群體。
中產階級家庭也更願意參與到社會學家安妮特拉裡奧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所宣稱的「協調教育」,一種父母為了孩子的最大可能的成功而積極培養孩子的技能和能力。但是這些孩子也面臨著時間安排過於緊張、疲勞以及缺少玩耍的時間,容易厭煩,不能發揮孩子的天性。當前,多語已經成為一種集中父母趨勢的一部分。
今天的一些父母對孩子多語種的培養和他們對孩子的營養、紀律或者上學採取一樣的方式:一種零和遊戲認為唯一正確的通向成功之路就是通過父母的犧牲和奉獻。這沒有必要,甚而至於有害。研究發現信奉緊密撫養的父母,尤其是母親,更傾向於沮喪。
另外受到攻擊的還有「越多越早越好」的想法。德胡佛說兒童學習一門外語的最佳年齡在12歲之後,注意到目前歐洲國家的趨向是在更小的年齡教孩子學習英語並沒有顯示出更好的結果。過早開始學一門語言-尤其是如果孩子正在家裡從他的父母學習一種語言-可能會導致孩子喪失學習的所有動機。
對於培養多語兒童的信息數量巨大,尤其是父母親能夠得到的其他父母的培養建議更是數不勝數。由此帶來的結果是,父母可能會變得焦慮、緊張甚而至於對他們的自己和他們的教育方法充滿懷疑。
儘管培養多語兒童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工作,但是現在是該放輕鬆的時候了。基本上,培養雙語兒童的目標並非如此獨特。據估計,也許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口會說兩種及以上的語言,並且很多人還會說方言。
而這種學習語言的行動可能帶來一種心理上的好處,最大的益處,正如南佛羅裡達大學語言學家艾米湯姆森所言多語能讓人們學會更為寬容,因為它幫助人們獲得兩種非常重要的技能-文化能力(對於人們不同交流和行為的更好地理解),以及對模稜兩可的寬容(人們如何適應新的情況)。這表明,接下來,雙語所學到的並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而是這種語言如何以及語言背後的文化。培養多語兒童就是培養思想開放、寬容而且具有全球意識的公民。而且如果真是如此的話,父母應當戰勝困難並引領時尚。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