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離不開社會的,在社會中生存,需要語言溝通能力。很多語言能力強的人,在小時候就開始鍛鍊了。
李女士在參加同學聚會的時候把自己的兩歲孩子帶了過去,在聚會現場,被一位同學帶來的孩子吸引住了目光,這個孩子一個人拿著一本書,在給其他同齡的孩子講故事,聲音洪亮而且繪聲繪色,十分的可愛,李女士看到自己的孩子還只會說幾個簡單的詞彙,感到很慚愧,於是就去與這位孩子的媽媽交流,學習她的語言啟蒙方式。
1、六個月之內的孩子,向孩子解釋他們接觸到的物品
年齡在六個月以內的孩子,只會發出一些聲音,還不能稱之為語言,雖然父母聽不懂,但是孩子卻是在認真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父母需要告訴孩子他媽看到,摸到的東西是什麼。
媽媽可以在孩子情緒高漲的時候,正對孩子的臉龐,保持二十公分的距離,面帶微笑,嘴巴的形狀可以稍微誇張一點,讀音要清晰,告訴孩子他看到或者是摸到的東西的名稱。平時要多這樣和寶寶面對面的講話。孩子的聽覺,視覺健康的話,能夠聽到媽媽的發音,看到媽媽的口型,也就能夠慢慢的模仿,發出與之相似的語言。
2、七到十二個月的孩子,幫助孩子增加詞彙量
在這個年齡的孩子,父母不要局限於家中孩子能夠看到的事物,可以多帶著孩子外出走走,去一些能夠讓孩子看到平時沒有見過的事物的場所。每當孩子的目光落其他事物上,媽媽就可以和孩子介紹這個事物。不僅僅是事物的名稱,還有它的顏色,形狀等等方面,這對於孩子的語言能力的培養能夠產生刺激,在今後的學習中就會產生很多相關的聯想。
3、一到三歲的孩子,讀繪本給孩子聽
當孩子一到三歲的時候,父母需要儘可能多的抽出時間給孩子讀繪本,在讀的時候要注意聲情並茂,語言可以儘量誇張一些,語速要降低,不要抱有完成任務的想法,對於繪本中一種優美的詞句要著重讀給孩子聽。在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也要注意根據孩子年齡的增長要改變讀物。
4、引導寶寶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年紀越是小的孩子,越是會利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低級語言。隨著孩子的成長,語言也是需要升級的。父母需要在生活中引導他們使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多孩子之所會有語言懶惰的現象,主要還是父母不重視,沒有明白孩子的真正想法,只是看到孩子這麼樣就去做,這就導致孩子越來越不喜歡說話。
5、教孩子分辨聲音
孩子在生活中會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這是鍛鍊寶寶聽力最好的機會,父母可以在生活中給孩子指出不同聲音的聲源,幫助寶寶認識他們。
6、和孩子玩過家家的遊戲
過家家遊戲就是角色扮演,通過讓寶寶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夠讓寶寶主動帶入這個角色中去,表達扮演這些角色所需要的想法。
7、積極的回應寶寶的提問
當寶寶有一定的語言能力的時候,就會反問父母一些問題,這都是他們在生活中見到的,進行一些簡單的思考之後提出的,是一種難得可貴的成長。雖然還是有一些斷斷續續不連貫,蔻馳不清晰,但是父母在聽到之後不要急著去打斷,去教育,要有耐心的聽完孩子講的話,用孩子說話的口吻去回答孩子的問題。
8、避免過於複雜的語言環境
在孩子學習語言的時候,學習的環境最好要單一一些,創造一個說標準普通話的環境。過於複雜的語言環境會讓寶寶在學習的時候產生困惑,長時間會混淆不同的語言,最後就會由於困惑而不說話。
9、多創造機會與同齡的孩子玩耍
同齡人之間似乎更有交流的興趣,對於孩子也是如此,在生活中,父母就需要給孩子創造這樣的機會,這能夠積極的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孩子語言能力的成長不是速成的,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與正確的引導,這能夠給孩子創造很多成長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