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語言能力將我們與動物王國的其他生物區分開。
語言不僅讓我們能與其他人進行交流,更好地尋找適宜的居住地,能夠徵服全球各個角落,並在人類文明中逐漸發展出了寫作、數學、哲學等文明的碩果。
但近年來研究人員在其他動物的通信系統中,同樣找到許多語言的基本設計特徵。例如,某些動物甚至可以通過特定的組合方式,來明確某些意義較為複雜的事物。
這些線索讓我們明白,語言能力其實也是生物學的一部分。
一項最新研究證實了一個之前被嘲笑很久的語言學理論。這項令人驚訝的新研究表明,人類語言產生的各種聲音不僅是在新石器時代之後進化而來的,而且是由於吃軟性飲食導致人類咬合的生物學變化引起的。
借鑑古人類學,語言生物力學,人種學和歷史語言學的證據,科學家證實,我們的古代祖先之所以首先出現了新的語音,是因為他們的下顎和牙齒進化到了足以處理新飲食的程度。
這是如何被發現的?
1985年,語言學家查理斯·霍克特提出,唇齒音(英語中包括「f」和「v」)可能隨著飲食逐漸變軟而進化,隨著人們不再狩獵和採集食物,轉而從事農業和工業食品加工而進化。
他認為這些變化改變了人類的咬合,使新的聲音更容易發出。
瑞士蘇黎世大學語言學系的研究人員達米安·不拉西和斯蒂文·莫蘭認為這個假設很有趣。他們招募了一個高度跨學科的研究小組,分析了當代語言中唇齒音的分布。
他們研究了不同語系的印歐語系(包括英語、印地語和西班牙語)的聲音是如何隨時間變化的,然後用語言的計算模型模擬產生了唇齒音,並搜尋了古人類學證據。
他們的研究表明,唇齒音是10000-4000年前才出現的,正如霍克特所假設的那樣,唇齒音確實來源於飲食和咬合的變化。
為什麼?是什麼導致了
這種突然出現的新一類語音?
為了理解相關過程,我們需要快速深入研究一些生物人類學。
所有的靈長類動物口腔都是上下牙齒前後差位配置的——簡單來說就是牙齒通過類似剪刀的兩片刃錯位剪切來咬合(剪式咬合)——同時包括了乳牙和恆牙。
舊石器時代邊緣到邊緣的咬合(左)和現代的剪刀咬合/覆蓋咬合(右)
在古代較為堅硬的食物會迫使年輕個體的剪式咬合逐漸在成年後發展成邊緣對齊的咬合方式。
而隨著農業的發展,質地較為柔軟的食物普遍代替了先前較為堅硬的食物,那些更柔軟的食物意味著人們將剪刀咬合保持得很好,直到成年期。
例如,考古證據顯示4300年前於今天的巴基斯坦發現的成年頭骨就顯示了很好的剪刀咬合。人類牙齒咬合的變化為唇齒音融入口語發音鋪平了道路。
產生'f'聲音的生物力學模型
人類牙齒咬合的變化為唇齒音融入口語發音鋪平了道路。布拉西解釋說:「軟性飲食導致了覆咬合和覆蓋(是指牙尖交錯時,上頜牙蓋過下頜牙的水平距離。前牙覆蓋是指上切牙切緣與下切牙切緣之間前後向的水平距離,正常約為2-4mm)的保存,這是人們現在吃的大多數食物的特點。」這讓唇齒音更「容易」產生。
以前,重磨損的飲食會產生邊緣對邊緣的咬合,因此上齒不會突出,因此產生這些唇齒音比較困難。你可以自己試試——把你的上下牙齒接觸,然後試著產生一個「F」。
目前,有超過2000種不同的語音在全世界大約7000種口語中發揮作用。
研究小組的研究表明,這些聲音起源於歐洲和亞洲青銅時代之前不久。這些語音的聲音範圍包含:從大多數語言中無處不在的主要元音(i,a和u)到在南部非洲使用的少數幾種語言中發現的罕見輔音。
親愛的麵粉們,現在是不是終於知道,為什麼我們人類可以擁有這麼多種語言了?人類在農業方面的崛起永遠改變了我們說話的方式,才會形成現在這種——使用各種不同語言的人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