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寫作之美》 王雄 著 外文出版社
惜春作畫 劉西園 畫圖片選自《〈紅樓夢〉寫作之美》
【讀書者說】
對一部經典文學作品進行專著規模的評述,是一件多少有些冒險的事情。特別是像《紅樓夢》這樣的巔峰之作,問世兩百年來備受矚目,各類研究文章和專著汗牛充棟,甚至誕生出專門的學科「紅學」,這種情況下,不難想像,一部新的撰述的問世,一定會面對很多挑剔的目光。因為是近觀而非遠瞻,是細緻研讀而非泛泛談及,它的水平成色如何,會十分直接地顯露出來,難以討巧,也無法藏拙。
王雄先生的新著《〈紅樓夢〉寫作之美》,無疑也會面臨這樣的挑戰。但我卻敢於肯定地說,這是一本不會讓人失望的著作。
【 文字之美 】
讀這部書,在其具體論述之外,我的一個深刻印象,是看到一個愛書人與他所摯愛的對象的關係。在後記中,作者寫到了與《紅樓夢》長達數十年的不解之緣,這部書仿佛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反覆精研細讀,有豐富的感悟和收穫,一直到退休後的今天,終於有時間將它們整理撰寫出來。了解了這種背景,它的品質也就更讓人信賴。就仿佛我們看到一位戲曲演員,每日勤勉刻苦地練習唱念做打,很容易相信他在舞臺上會有出色的表現。
當然,關鍵還是要看這部著作本身。對《紅樓夢》這樣博大精深的名著,可以自眾多角度打量,從不同路徑進入,「紅學」就是一門跨越諸多學科領域的綜合性學科。作者寫作此書的目的性非常醒豁,是將其定位於一部世罕其儔的文學名著,專注於探討其「寫作之美」,也即其文學表現手法的特質,發掘其深厚的審美價值,揭示其無窮魅力的根源和奧妙。作為一名作家,作者選擇這樣的立足點也是十分自然的。
【 結構之美 】
這部專著格局嚴整,脈絡清晰,由《謀篇的技巧》《語言的張力》《修辭的藝術》《美學的意境》四個章節構成。作者的意圖很清楚,他要分別探討《紅樓夢》的「精巧精到的結構」「精細精準的語言」「精緻精巧的修辭」「精深精美的意境」。對一部文學作品來講,這四個方面,至少是囊括了它的形式和技法的最為主要和關鍵的部分,也是最能夠體現作品藝術水準的地方。每一章中,都涉及頗為廣闊的範圍和豐富的內容。
譬如在探討《紅樓夢》結構特點的第一章中,《一叢淺淡一叢深》這一節——書中每一節的標題都是這般形象生動——談論的是關於「故事延伸與小說節奏」的話題,旨在對《紅樓夢》敘事呈現出的舒緩性特徵進行分析。書中指出,小說中敘事的節奏感,分別來自情節發展產生的落差、細節的渲染、閒筆的運用等諸多方面。因為每一種觀點都是結合了鮮活生動的事例,以一種剝繭抽絲般的方式給予呈現和論證,這樣的分析和得出的結論,也就格外能夠讓人服膺。
這只是舉例說明,但卻能夠反映出整部書的風格特質。這是一種真正的「及物」的評論,所有立論都是依託於小說中的具體內容,來加以分析、闡釋和生發。這些內容可以是人物的表情動作、情緒心理,也可以是風景刻畫、環境描寫等一切構成小說的材料,具體到最為基本的單位,仿佛一座大廈的一磚一瓦。這就使得整部專著有一種鮮明生動的質感。作者令人信服地揭示出,正是因為每一個局部、片段、細節的精良完善,才有了這部巨著整體的輝煌卓越。這種尋幽探勝、嚴謹縝密的解讀方式,對引導讀者領會這部名著的妙處,肯定會大有裨益。從這一意義上,也可以將它看作一部以《紅樓夢》作為例證和指南的指導文學閱讀與寫作的書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對於這種種感受、領悟和發現,作者是用十分瀟灑靈動、活潑有趣的語言來加以表達的,這就使得閱讀這部專著的過程也成了一種享受。
【 意境之美 】
尋檢追溯起來,這部著作的運思方式和表達風格,頗有些類似金聖歎點評《水滸傳》和《西廂記》,是一種回歸傳統的姿態。金氏評點文章技法,既詳盡細緻,準確清晰,又趣味盎然,個性至為鮮明獨特,是中國文論傳統中最具有魅力的部分。反觀當下,頗有一些文藝評論文章和著作,喜好做高屋建瓴、洋洋灑灑的宏論,但於細讀深思卻大有欠缺,讀來難免給人凌空蹈虛、大而無當之感。這種時候,就越發認識到學術研究中腳踏實地、誠篤勤懇作風的可貴,就像這部《〈紅樓夢〉寫作之美》體現出的那樣。
如果說,《紅樓夢》像是一棵參天大樹,兀立於時間的廣袤原野之中,歷經風雨剝蝕始終鬱鬱蔥蔥,那麼,閱讀《〈紅樓夢〉寫作之美》這部專著時,我們仿佛看到這樣一個人,他長久地佇立在這棵大樹的旁邊,以一種既充滿虔敬又不乏審視的目光,仔細地端詳這棵大樹,時而仰觀樹冠,時而俯察樹根,時而摩挲枝葉,時而觸摸樹幹。這種觀察既宏觀整體,又細膩入微。因此,他既熟知它在日光月華下的姿態,也清楚它在風晨雨夕中的韻味。
當他基於從這樣的觀察中獲得的感受,來為這棵大樹畫像時,也就容易做到形神畢肖,栩栩如生,而觀看者自然也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彭程,系光明日報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