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杭州4月1日新媒體專電 題:公益只是「附屬品」?——杭州廢舊衣物回收桶事件調查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黃筱
廢舊衣物去哪兒了?近日,杭州市廢舊衣物回收桶中衣服去向成了全城人民關注的話題,有媒體暗訪發現,這些廢舊衣物並沒有實現老百姓的愛心心願,流向困難人群,而是被企業變賣牟利,一時間廢舊衣物回收桶「蒙塵」,質疑聲、憤怒聲不絕於耳。
杭州廢舊衣物回收桶怎麼走了樣?
2014年開始,在杭州許多社區門口都出現了這樣一隻「大熊貓」,它們專「吃」市民的廢舊衣物,成為市民捐贈舊衣物給有需要的人的主要渠道。這個由環保組織、廢品回收企業以及民政、城管委等部門聯合推出的公益項目大受好評,自啟動後廢舊衣物回收桶的數量從最初的20只增長到了目前的近2000只,幾乎覆蓋了整個主城區。
然而,3月31日記者在走訪一些小區時,卻發現部分廢舊衣物回收桶上,被市民寫上了「騙子」「黑心企業」「根本不是捐贈」等字跡。
事情的起因是一隻裝在舊衣服裡的跟蹤器,通過追蹤發現舊衣物根本沒有運到市民們想像中的貧困地區或者貧困家庭,而是被運往上海、江蘇等地的舊衣服收購站處理。據了解,這些舊衣物經過倒賣,一噸可賺四五千元。
老百姓的愛心成為企業盈利工具,杭城許多市民難以接受,才出現了部門市民在廢舊衣物回收桶上塗畫洩憤的情況。家住杭州城西桃源春居小區的李先生說:「捐贈的衣服被拿去賣了錢,這樣的消息令人震驚,我也覺得很難接受,感覺被騙了。」
在杭州市民心中,廢舊衣物回收桶不僅收集了大家的愛心,而且是城市的一道風景線,體現了城市的社會風尚。而在此之前有關廢舊衣物回收桶的報導,大多數也是集中在愛心公益上。
經營盈利是主業,公益只是「附屬品」?
在諸多質疑聲中,廢舊衣物回收項目的運營機構——杭州申奇廢品回收連鎖有限公司出具了回收桶近期的廢舊衣物處理數據:2015年總共回收舊衣物1018噸,2015年至2016年3月共通過民政系統渠道捐贈71448件,覆蓋青海、新疆、貴州等地,捐贈量佔總回收衣物量的5%-10%,其餘的部分絕大部分用於下遊舊衣物企業收購。
該公司副總經理李震表示,「我們是一家專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企業,把能夠捐贈的較新衣物拿出來做公益是公司業務衍生出的『附屬品』。」
而在2014年與申奇公司接洽的政府管理部門——杭州市城管委市容環境衛生監管中心副主任鄭勝全表示,當時企業主動聯絡,出發點是參與城市垃圾分類,從垃圾源頭減量入手。「該企業布點回收桶後,進入焚燒廠和填埋場的可利用衣服數量減少明顯。一部分流入可回收物渠道。」
「這不僅僅是一個回收衣物的公益項目,公益僅僅是其中一個元素。」公司營運主管李康說。2014年4月發起時,和環保組織「綠色浙江」以環保、公益、垃圾減量為主題宣傳引導,和杭州市城管委以「三化四分」(「三化」指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四分」指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利用、分類處理)進行推廣,和杭州市商務委以資源循環再生利用體系建設為工作進行,後期民政對接需要捐贈的群體,由申奇公司清洗消毒後幫困救濟管理。
做資源回收利用的企業項目是如何「演變」成公益項目的呢?李震說,在前期推廣宣傳的過程中,為了引導民眾積極參與,確實存在一些宣傳上放大公益屬性的行為,讓公眾誤解,同時企業在衣物回收過程中也存在不規範的地方,後續的公益行為不夠公開透明,傷害了民眾的感情。
李震表示,近兩個月公司會在廢舊衣物回收桶上明確標示衣物流向包括回收循環利用和愛心捐贈兩種途徑,希望老百姓能夠繼續支持這個城市資源回收體系。
公益、經營混淆誰來負責?
面對民眾提出「企業把公益和經營混淆,到底是誰的責任?」這樣的疑問,相關管理部門也是各執一詞。
杭州市商務委特種行業管理處處長趙東方表示,該部門監督的內容是回收規範,並且把舊衣物銷售到有資質的企業,而對企業運營過程中的不規範行為沒有督辦到底是管理上的缺失。
杭州市民政局救災救濟處處長葉元青說,民政部門負責的是對接捐贈渠道的百姓需求,溝通受助信息,「從公司運送過來用於捐贈的舊衣服,我們負責登記、錄入管理,而企業經營部分不歸我們管理。」
鄭勝全表示,一開始推廣時涉及很多社區,由城管來協調各個社區,先布設一批廢舊衣物回收桶進去,「現在就是對企業收運的情況進行協調、指導,但清運和處置不是城管負責的範圍。」
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呂鑫認為,相關監管部門在事件發生後有相應的監督義務,需要去審查活動是否符合募捐所宣稱的慈善目的,以及是否基於公益原則和非營利性的要求,並及時向公眾公布調查結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多位法學專家表示,「大熊貓」項目推廣中的不當行為使活動的性質變複雜,超出了一般民間慈善活動的範圍。同時,相關管理部門也需對事件過程中的監管缺失承擔相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