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大地之美 獲取健康身心

2021-01-19 科學網

 

「自然缺失症」已經成為全球化時代人類共同的現代病。

 

無數的城市孩子缺乏來自於手沾泥、腳踏水的趣味體驗。這也給很多人帶來生命的缺陷。

 

由自然之友翻譯推出的《我愛泥巴:一年四季52個親子趣味綠色周末》,是開給「自然缺失症」的一劑處方,是一本給孩子的書,也是一本給家長的書。

 

書中的52種開放式戶外活動能夠引導家長和孩子一起在大自然中找到童年的快樂。讓孩子和家長一起,學習如何觀察和欣賞最基本的自然趣味。

 

《我愛泥巴:一年四季52個親子趣味綠色周末》,[美]詹妮弗·沃德著,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定價:32.00元

 

□本報記者 王卉

 

如何認識「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並不是一個醫學上的診斷,而是由美國作家理察·洛夫在他的著作《叢林中最後一個孩子》中提出的。

 

自然缺失症的具體表現就是兒童與自然的關係斷裂,這種關係斷裂導致了一系列令人擔憂的症狀,包括兒童肥胖、注意力紊亂、孤獨、抑鬱等。在美國,由於與自然的接觸不斷減少,在過去的5年間,開給兒童的抗抑鬱處方增長了一倍,甚至有人認為現在的孩子也許會成為二戰後第一代壽命比父輩短的人。

 

理察·洛夫表示,雖然自然體驗並非萬能靈藥,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在自然環境中的戶外體驗絕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活動。它是健康的童年成長不可缺失的元素。有超過100項針對兒童與成人的研究表明,與自然相處可以減輕壓力。同時也有別的研究顯示,即使是5歲的小孩,也會因為與大自然的接觸而明顯改善多動症的表現。

 

2005年美國加州教育部的一個研究發現,課程中能夠有機會沉浸於自然環境的學生,比在傳統教室裡學習的學生在科學測驗中的成績高出27%。同樣的,參加戶外活動的孩子在考試成績中明顯更好,尤其是科學科目。這些研究都在不斷地告訴人們一個事實:在自然環境中自由地玩耍能讓孩子得到健康的身體和心靈!

 

令人高興的是,理察·洛夫說,現在,在美國很多州和當地政府都開始作出反應。同時也仰賴於環境保護組織和公民活動的影響,像「讓兒童走向戶外」(Leave No Child Inside)這樣的法案也被送上官員的案頭。在美國各地,已經出現了很多推動兒童與自然聯繫的草根運動。

 

在美國以外,也能看到對這個問題的關注。比如瑞典的研究人員,觀察了得到「綠色照顧」的兒童,他們每天在戶外玩泥巴曬太陽。這些孩子的運動協調功能和注意力集中程度都要遠遠優於那些整日在教室中的孩子。

 

《我愛泥巴》的作者詹妮弗·沃德在致中國家長的信中說:很多研究都證明,在自然中度過的時光可以促進孩子們的好奇心,想像力,提高心靈的平靜,加強認知刺激,還有整體的幸福感。不論老少,與大自然相處都可以讓我們的身心得到各種益處。

 

嚴重後果在中國尚未引起足夠重視

 

自然之友理事長楊東平認為,自然缺失症在中國的後果尤其嚴重,「我們目睹了『應試教育』環境和網際網路時代,許多青少年與自然的徹底決裂,他們正在成為一個新的物種:都市中與世隔絕的『宅男宅女』。」

 

楊東平反問:雖然人與自然的危機已經到了危險的地步,但一個從小對生命和自然失去敏感的人,長大之後怎麼會關心地球環境和人類命運呢?

 

傳統的社會學研究,通常把中國定義為一個農業國家。在自然之友總幹事李波看來,實際上在過去幾十年的城市化過程中,也造成了這個國家主體上對土地、土壤的逐漸遠離。「今天生活在城市的人們真的不知道根在哪裡?底在哪裡?我們有什麼樣的底線?認為所有的東西只要有科技,只要靠我們自己努力都是可以創造出來的。但是自然界在擁有無限生命力的同時也是有底線的,如果不遵守這樣的基本規律,人們就要承受後果——正在湧現的種種環境問題。」

 

《我愛泥巴》這本書的翻譯全部是由參加自然之友自然體驗活動的家長們來完成的。這本書中的插圖也由志願者所做。

 

5月29日,由自然之友在京舉辦的城市兒童自然缺失症研討會暨《我愛泥巴》發布會上,作為自然之友會員,一位參與翻譯的家長談到她的體驗:「在參加自然之友活動的過程中,我逐漸感覺到,原來自然是這麼美,我也不斷把孩子引到熱愛自然的這條路上來。」

 

「這是對孩子的一個無形中的滋養。」這位家長說,就像水和食品一樣,是他生活當中必須有的東西。帶孩子走進自然,讓他趴在地上聆聽大地的聲音,讓他聽風的聲音,這是我們能夠做到的。帶領我們的孩子走進自然,喚起他對自然的熱愛,他自然而然就會對生活有熱愛,對人生有熱愛。

 

李波表示,自然缺失症在中國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整個社會對自然缺失症及其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缺乏應有的認知。家長們還是更願意把孩子送進各種學習班,而不是帶著孩子接觸大自然。孩子患上自然缺失症,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責任。

 

《媽咪寶貝》主編楊默覺得自己像成人自然缺失症的一個代表:「兒童怎麼會有自然缺失症呢?我覺得是因為他們有一些這樣的父母,有這樣一個整體的環境,其實我們成人病得比他們重多了。」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包括成人,對自然都會有天生親近的衝動。環境教育專家韓靜談到她的一個經歷:她曾經到過一個聾啞學校給孩子們上課。其中有一個孩子給她留下很深的印象。這個孩子當時目光非常冷峻,最初完全是懷疑、牴觸的態度。

 

那次活動的主題是,讓孩子們親近自然,觀察那些弱小的動物是怎麼生活的,並感知它們的形態、它們的美。參與過程中,這個孩子慢慢地從遠離,到融入,他的目光逐漸變得柔和,最後甚至還有了笑容。

 

「這是自然本身的力量。這位聾啞的孩子不是小孩子,是上高中的大孩子。」韓靜說。

 

《中國教育報》編輯郜雲燕談及兩起北京孩子以非正常方式結束自己生命的事件,她們分別是五年級和初三的孩子。「今天的孩子太脆弱了,在他們的生命中好像只有競爭,只有考試。競爭可能是一個社會中我們不能逃避的事情,但是我們是否能夠給孩子一些別的什麼,讓他們對生命、對活著的意義,有另外一些感受?」

 

郜雲燕認為,作為一個母親,必須要捨棄掉一些東西,去選擇一些可能對孩子來說更重要的東西。人生最重要的並不只有競爭和考試,所以她偶爾會幫兒子請假,一年至少兩次帶他去全國各地看看。「也許他的成績不是最優秀的,也許他不能考上名牌大學,但是一個生命需要承載這些。」

 

李波也認同這一點:我們那麼忙,能給孩子留下什麼?我們可能要請假,可能要失去一些工作上的機會,如果不這樣可能自己在某一件事情上可以做得更好,說不定可以得到年終獎,「我們捨棄了一些東西,但是完全不是一個自私的概念。如果我們給下一代一個更豁達、堅韌和陽光的生活態度,這就是對於一個社會作出的很大的貢獻。」

 

蕾切爾·卡遜說:「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科學時報》 (2011-06-02 B4 精神 生活)

相關焦點

  • 一起感受大地教育之美
    走過三十多年的幼兒教育之路,在大地看來,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成人之美,成就每個孩子的美好人生,讓孩子成長為完整兒童。,把教育元素融入到每一處環境之中;堅持以「愛笑力美」作為校園文化,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下健康成長;堅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讓父母參與到幼兒園的教育中,並構建0-6歲一體化的早教體系,讓孩子的成長得以更好的延伸發展……正是這些方方面面的堅持與執著,讓大地的孩子得以更好地成長。
  • 回歸本真之美——讀劉衛的詩集《大地的乳汁》
    她的詩,無心批判,也無力救贖,只是自然而然地陳述,用簡單、真實的白描法,卻寫出暗湧的張力,體現出詩歌的「本真」之美。詩人的這種質樸與真誠幾乎貫穿了整本詩集,幾乎每一首詩都是真實地生長於大地的一顆小樹,有的青蔥,有的筆挺,有點根深葉茂,有的直聳雲天。——沒有一首是飄忽的,沒有一首是脫離大地的,讀著,可以聞到泥土的氣息,給人真誠、踏實、厚重之感。語言的通透性。
  • 英語短篇美文:英語美文摘抄"美是大地的微笑"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語美文>正文英語短篇美文:英語美文摘抄"美是大地的微笑" 2015-04-01 14:06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作文感受自然之美(精選五篇)
    篇一:作文感受自然之美  什麼才是「自然之美」?我想很多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 臺灣:新竹五峰鄉溫泉勝地,在山間泡湯感受山嵐之美
    部落客「小腹婆大世界」在社團中介紹了一間近期在新竹隆重開幕的新溫泉會館,不僅可以享受極佳溫泉還可以欣賞山嵐之美!▲在山間泡湯感受山嵐之美,臺灣在1990年解嚴以後,各類媒體休閒娛樂旅遊節目爭相報導,許多溫泉區紛紛引進日本溫泉的經營模式,強調溫泉的養生、健康、美容與休閒的功能,促使溫泉旅遊業快速發展。
  • 在忙碌的城市中放鬆身心,感受別樣休閒愜意生活
    所以我們在忙碌之中要給自己的身心做一個緩衝,勞逸結合方能走得更遠。都說旅行能夠修養身心,讓疲憊的心靈休息,讓被重擔壓著的身體得以放鬆…… 在忙碌之餘,去周邊旅遊吧! 石家莊 位居忙碌城市榜首的石家莊,其實也是有很多能休閒放鬆好去處,比如太平河綠道,愛騎行的你可以騎著自行車尋找別樣風景;龍泉湖溼地,一個景美卻不收門票的地方,溼地風光旖旎,兩岸綠意蔥蘢,漫步湖邊,感受湖風徐徐,也是別有情境。
  • 魔獸懷舊服:提升280點攻強的大地之擊,如何獲取?戰地任務攻略
    畢竟,完成戰地任務後可兌換的「大地之擊」,可是超強力的物理系爆發飾品!那麼,這個戰地任務到底要如何做呢?怎麼做會更簡單呢?讓小零為你慢慢道來。戰地任務的兌換獎勵其實,除了最著名的「大地之擊」之外,戰地任務還有一些別的獎勵物品可以兌換。其中,能提高法傷,同時增加命中的「巖石怒火護腕」,對法師玩家比較有吸引力;而能提高奶量和暴擊的「塞納留斯之拳」則對奶騎比較有吸引力。
  • 感受自然之美作文(精選五篇)
    【感受自然之美:篇一】  清晨,早早地起床,洗漱完畢,外出跑個步。
  • 感受音樂之美,體驗生活之趣
    為了充分發揮校外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藝術素養,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學生度過一個快樂、健康 針對學生不同年齡段,音樂老師們設計了相應的教學方法,學習內容有音樂欣賞、音樂律動遊戲等,通過主題突出,形式活潑,內容豐富,寓教於樂的音樂活動,學生們能感受音樂
  • 《與自己和解》1個動作、7項練習,回歸健康身心
    身心合一的過當下每一刻。當下這一刻,沒問題,那就是沒問題。沒有對過往回憶,沒有對未來的擔憂。 正念是療愈內在小孩的良藥,滋養正念能量,時刻保持覺察,以便負面情緒來時,可以有能力去接觸到潛意識裡的正念種子,去擁抱痛苦,轉化痛苦,保持正念的呼吸,正念的行走。
  • 以手作之名,感受自然之美
    當我們把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中,便會擁有十分幸福的情緒體驗,那是像水流一樣自發不斷湧動的感受。通過手作,我們可以遠離快捷的生活方式,回歸專注本身,放鬆身心,找回屬於自己的生活。以下,我們分享一些熱愛手作的人的作品,希望可以為你帶去生活的靈感。
  • 帶孩子浸潤自然,感受生命力和美的薰陶,有利孩子身心發展
    傍晚時分,帶上一個小手電,出發到公園,等待天空漸漸的披上幕布,感受夜晚一點一點降臨。天完全黑透的時候,我們鑽進公園的林子裡,開啟這段黑夜的自然體驗之旅。家長真的用心感受、與之互動,在其中體驗到樂趣了,發自內心的喜歡,這種自然而然散發出來的能量,會影響孩子主動的發現和觀察。
  • 啟航教師·大地之愛
    原名嚴家聲,生於哈爾濱「大地之愛」詩會是由人民日報社、《環球人物》雜誌社、《小說選刊》雜誌社、中國演講協會、新教育研究院、「大地之愛」詩會等聯合推出。由全國著名演講專家、主持人進校演出,通過誦讀國內外經典詩歌作品,讓民族精神深入人心,社會各界反響強烈。
  • GF健康養生酒店,為追求身心靈完整健康的旅行者而生
    作為全國首個健康養生度假酒店,GF健康養生酒店針對全球亞健康群體,將旅遊度假與健康養生完美結合,通過酒店服務體系與非醫療化、非侵入式的健康管理相結合,以宣導客人養成健康生活方式為目的,促進亞健康的改善,為客人提供身心靈完整健康的自在旅居體驗。
  • 臺灣宜蘭旅遊推薦,細細感受小鎮之美
    除了衝浪聖地-外澳海灘、IG必拍-蘭陽博物館、八角瞭望臺,還有許多景點可以將山海風光盡收眼底,細細感受小鎮之美!龜山島龜山島又稱龜嶼,坐落於宜蘭頭城鎮海岸以東10公裡處,也是臺灣地區尚存的活火山,是宜蘭人的精神象徵。
  • 感受數學之美
    數學之美是指從數學裡得出的美學。有數學家從數學中得到美的愉悅,形容數學是一種藝術形式,或是一種創造力活動,就如音樂和詩歌。
  • 墨象|李庚:馬勒「大地之歌-2018」
    《大地之歌》是馬勒根據漢斯·貝格的《中國之笛》中李白、錢起、孟浩然和王維所作七首德譯唐詩創作的。馬勒對現世的告別。 這是一首悲觀主義者對現世的厭倦, 對彼岸的憧憬,和讚美大地的最後的頌歌。《大地之歌》寫成於1908年,沒有演奏過。
  • 非遺文化,大地藝術,田園生活……呂巷水果公園的未來美爆了!
    非遺文化,大地藝術,田園生活……呂巷水果公園的未來美爆了! /// 田園屋舍,十裡果香 呂巷,金山私藏的」秘境「 來這裡體驗非遺文化,感受大地藝術
  • 今夜我在德令哈:到青海大柴旦感受西北之美
    大柴旦翡翠湖可以與茶卡鹽湖媲美的另一處天空之鏡,尚未開發,保存在原始純粹之美。湖水清澈,鹽面完整,頗具原生態韻味。形態迥異、深淺不一的鹽池宛如一塊塊晶瑩剔透的「翡翠」。天空之鏡結束語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海子一切都空曠無比,大地空空,美麗的戈壁空空,一切都不屬於我。但是這大柴旦的美是屬於我們的。
  • 一所建在山裡的學校,大地之野讓孩子和自然更親近
    在接受i黑馬採訪時,大地之野聯合創始人芒果卻表示:「大地之野並不是一個設計好的創業項目,而是不得已的絕處求生。」 天目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按相關政策,不能做商業建設,而且天目山遊客以度假的老年人為主,消費低,回頭客少。傳統旅遊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尋找新模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