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缺失症」已經成為全球化時代人類共同的現代病。
無數的城市孩子缺乏來自於手沾泥、腳踏水的趣味體驗。這也給很多人帶來生命的缺陷。
由自然之友翻譯推出的《我愛泥巴:一年四季52個親子趣味綠色周末》,是開給「自然缺失症」的一劑處方,是一本給孩子的書,也是一本給家長的書。
書中的52種開放式戶外活動能夠引導家長和孩子一起在大自然中找到童年的快樂。讓孩子和家長一起,學習如何觀察和欣賞最基本的自然趣味。
《我愛泥巴:一年四季52個親子趣味綠色周末》,[美]詹妮弗·沃德著,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定價:32.00元
□本報記者 王卉
如何認識「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並不是一個醫學上的診斷,而是由美國作家理察·洛夫在他的著作《叢林中最後一個孩子》中提出的。
自然缺失症的具體表現就是兒童與自然的關係斷裂,這種關係斷裂導致了一系列令人擔憂的症狀,包括兒童肥胖、注意力紊亂、孤獨、抑鬱等。在美國,由於與自然的接觸不斷減少,在過去的5年間,開給兒童的抗抑鬱處方增長了一倍,甚至有人認為現在的孩子也許會成為二戰後第一代壽命比父輩短的人。
理察·洛夫表示,雖然自然體驗並非萬能靈藥,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在自然環境中的戶外體驗絕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活動。它是健康的童年成長不可缺失的元素。有超過100項針對兒童與成人的研究表明,與自然相處可以減輕壓力。同時也有別的研究顯示,即使是5歲的小孩,也會因為與大自然的接觸而明顯改善多動症的表現。
2005年美國加州教育部的一個研究發現,課程中能夠有機會沉浸於自然環境的學生,比在傳統教室裡學習的學生在科學測驗中的成績高出27%。同樣的,參加戶外活動的孩子在考試成績中明顯更好,尤其是科學科目。這些研究都在不斷地告訴人們一個事實:在自然環境中自由地玩耍能讓孩子得到健康的身體和心靈!
令人高興的是,理察·洛夫說,現在,在美國很多州和當地政府都開始作出反應。同時也仰賴於環境保護組織和公民活動的影響,像「讓兒童走向戶外」(Leave No Child Inside)這樣的法案也被送上官員的案頭。在美國各地,已經出現了很多推動兒童與自然聯繫的草根運動。
在美國以外,也能看到對這個問題的關注。比如瑞典的研究人員,觀察了得到「綠色照顧」的兒童,他們每天在戶外玩泥巴曬太陽。這些孩子的運動協調功能和注意力集中程度都要遠遠優於那些整日在教室中的孩子。
《我愛泥巴》的作者詹妮弗·沃德在致中國家長的信中說:很多研究都證明,在自然中度過的時光可以促進孩子們的好奇心,想像力,提高心靈的平靜,加強認知刺激,還有整體的幸福感。不論老少,與大自然相處都可以讓我們的身心得到各種益處。
嚴重後果在中國尚未引起足夠重視
自然之友理事長楊東平認為,自然缺失症在中國的後果尤其嚴重,「我們目睹了『應試教育』環境和網際網路時代,許多青少年與自然的徹底決裂,他們正在成為一個新的物種:都市中與世隔絕的『宅男宅女』。」
楊東平反問:雖然人與自然的危機已經到了危險的地步,但一個從小對生命和自然失去敏感的人,長大之後怎麼會關心地球環境和人類命運呢?
傳統的社會學研究,通常把中國定義為一個農業國家。在自然之友總幹事李波看來,實際上在過去幾十年的城市化過程中,也造成了這個國家主體上對土地、土壤的逐漸遠離。「今天生活在城市的人們真的不知道根在哪裡?底在哪裡?我們有什麼樣的底線?認為所有的東西只要有科技,只要靠我們自己努力都是可以創造出來的。但是自然界在擁有無限生命力的同時也是有底線的,如果不遵守這樣的基本規律,人們就要承受後果——正在湧現的種種環境問題。」
《我愛泥巴》這本書的翻譯全部是由參加自然之友自然體驗活動的家長們來完成的。這本書中的插圖也由志願者所做。
5月29日,由自然之友在京舉辦的城市兒童自然缺失症研討會暨《我愛泥巴》發布會上,作為自然之友會員,一位參與翻譯的家長談到她的體驗:「在參加自然之友活動的過程中,我逐漸感覺到,原來自然是這麼美,我也不斷把孩子引到熱愛自然的這條路上來。」
「這是對孩子的一個無形中的滋養。」這位家長說,就像水和食品一樣,是他生活當中必須有的東西。帶孩子走進自然,讓他趴在地上聆聽大地的聲音,讓他聽風的聲音,這是我們能夠做到的。帶領我們的孩子走進自然,喚起他對自然的熱愛,他自然而然就會對生活有熱愛,對人生有熱愛。
李波表示,自然缺失症在中國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整個社會對自然缺失症及其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缺乏應有的認知。家長們還是更願意把孩子送進各種學習班,而不是帶著孩子接觸大自然。孩子患上自然缺失症,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責任。
《媽咪寶貝》主編楊默覺得自己像成人自然缺失症的一個代表:「兒童怎麼會有自然缺失症呢?我覺得是因為他們有一些這樣的父母,有這樣一個整體的環境,其實我們成人病得比他們重多了。」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包括成人,對自然都會有天生親近的衝動。環境教育專家韓靜談到她的一個經歷:她曾經到過一個聾啞學校給孩子們上課。其中有一個孩子給她留下很深的印象。這個孩子當時目光非常冷峻,最初完全是懷疑、牴觸的態度。
那次活動的主題是,讓孩子們親近自然,觀察那些弱小的動物是怎麼生活的,並感知它們的形態、它們的美。參與過程中,這個孩子慢慢地從遠離,到融入,他的目光逐漸變得柔和,最後甚至還有了笑容。
「這是自然本身的力量。這位聾啞的孩子不是小孩子,是上高中的大孩子。」韓靜說。
《中國教育報》編輯郜雲燕談及兩起北京孩子以非正常方式結束自己生命的事件,她們分別是五年級和初三的孩子。「今天的孩子太脆弱了,在他們的生命中好像只有競爭,只有考試。競爭可能是一個社會中我們不能逃避的事情,但是我們是否能夠給孩子一些別的什麼,讓他們對生命、對活著的意義,有另外一些感受?」
郜雲燕認為,作為一個母親,必須要捨棄掉一些東西,去選擇一些可能對孩子來說更重要的東西。人生最重要的並不只有競爭和考試,所以她偶爾會幫兒子請假,一年至少兩次帶他去全國各地看看。「也許他的成績不是最優秀的,也許他不能考上名牌大學,但是一個生命需要承載這些。」
李波也認同這一點:我們那麼忙,能給孩子留下什麼?我們可能要請假,可能要失去一些工作上的機會,如果不這樣可能自己在某一件事情上可以做得更好,說不定可以得到年終獎,「我們捨棄了一些東西,但是完全不是一個自私的概念。如果我們給下一代一個更豁達、堅韌和陽光的生活態度,這就是對於一個社會作出的很大的貢獻。」
蕾切爾·卡遜說:「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科學時報》 (2011-06-02 B4 精神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