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所知,唐朝以前用「五牲」祭祀,唐朝與宋朝用祭文,民國起狠燒紙錢!
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但紙張產量仍然很低,東晉桓玄掌權時下令,公文用紙張抄錄傳達,避免竹簡字體變形傳達錯誤命令,此後南北朝動亂紙張技術停滯,唐朝之前聚篝火象徵熱與光明通往天上,再帶上「五牲」即牛、羊、豕、犬、雞,使祖先能夠衣食無憂。
唐朝與宋朝文化發展,詩文受歡迎常被形容搶購一空,但深層次原因是紙張產量低,南唐後主李煜特別善於做廁籌,也就是嫩竹子上的膜,捨不得用紙來上廁所,但古人有視死如生情節,因此文人士大夫逝世後,會將部分書籍畫作焚燒,這是訛傳唐宋盛行燒紙的由來。
明清造紙工藝進步,民間祭祀通常會求「符咒」,但如廁還要用樹葉的年代,普通百姓花幾文錢買兩張,將之焚燒示以對祖先敬意,有錢人家相對奢侈揮灑焚燒,當清末至民國初年機器使得造紙低廉,民眾買得起紙錢便競相燒紙表達敬意,卻失去唐宋時期蘊涵的文化底蘊。
綜述:燒紙錢是漫長的演變過程,對祖先的敬畏是放在心底而非流於形式,「五牲」祭祀」體現「民以食為天」,彰顯子孫對祖先的敬重;唐宋詩詞文章傳萬世,士大夫階層更享受殊榮,因而焚燒畫作魂歸故裡;燒紙錢只是物質攀比的結果,猶如清朝的髮辮被視作「自古」的傳統,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