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蔡倫發明紙之前,人們肯定不會燒紙,那是如何祭拜祖先的呢?

2021-01-14 李江鳴vv

筆者所知,唐朝以前用「五牲」祭祀,唐朝與宋朝用祭文,民國起狠燒紙錢!

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但紙張產量仍然很低,東晉桓玄掌權時下令,公文用紙張抄錄傳達,避免竹簡字體變形傳達錯誤命令,此後南北朝動亂紙張技術停滯,唐朝之前聚篝火象徵熱與光明通往天上,再帶上「五牲」即牛、羊、豕、犬、雞,使祖先能夠衣食無憂。

唐朝與宋朝文化發展,詩文受歡迎常被形容搶購一空,但深層次原因是紙張產量低,南唐後主李煜特別善於做廁籌,也就是嫩竹子上的膜,捨不得用紙來上廁所,但古人有視死如生情節,因此文人士大夫逝世後,會將部分書籍畫作焚燒,這是訛傳唐宋盛行燒紙的由來。

明清造紙工藝進步,民間祭祀通常會求「符咒」,但如廁還要用樹葉的年代,普通百姓花幾文錢買兩張,將之焚燒示以對祖先敬意,有錢人家相對奢侈揮灑焚燒,當清末至民國初年機器使得造紙低廉,民眾買得起紙錢便競相燒紙表達敬意,卻失去唐宋時期蘊涵的文化底蘊。

綜述:燒紙錢是漫長的演變過程,對祖先的敬畏是放在心底而非流於形式,「五牲」祭祀」體現「民以食為天」,彰顯子孫對祖先的敬重;唐宋詩詞文章傳萬世,士大夫階層更享受殊榮,因而焚燒畫作魂歸故裡;燒紙錢只是物質攀比的結果,猶如清朝的髮辮被視作「自古」的傳統,可悲!

相關焦點

  • 祭祀何須燒紙,心誠乃傳家風,在沒有紙的年代我們祖先如何祭祖?
    有人提了一個問題,就是東漢蔡倫發明紙之前,人們肯定不會燒紙,那是如何祭拜祖先的呢?首先我覺得這位朋友可能搞錯了一件事情,蔡倫不是發明了紙,而是提升了造紙技術,使得它的產量比以前高了許多,而且也更耐用。事實上當人們通過歷史記載無法確定的時候,考古才是最佳的印證者。
  • 俗語「要想富,敬祖宗」,但如今上墳不讓燒紙錢,祭拜還有用嗎?
    在古代,孝子賢孫去掃墓的時候,大家都要帶上供奉給先人的酒食、果品、紙錢等等,來到埋葬先人的地方,將供奉的物品祭祀給先人,再將之前焚燒。到了現在,很多地方的習俗也是如此。每年清明前後,就會去買些紙錢、紙金元寶等等各種紙紮,到墳頭燒掉,以此表示對先人的緬懷。在過去都是用的一些銅錢,就像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樣。
  • 在紙發明以前,古人是怎麼拜祭先人的?
    中國人有這樣一種風俗,就是每逢清明節或者其他逝者的紀念日,人們都會燒紙錢給去世的親屬或朋友,因為人們相信焚燒紙錢就是給另一人世界親人或朋友送錢,燒的越多逝者得到的就越多,日子就越好過。但是我們都知道「紙」是東漢時期由蔡倫發明的,在東漢以前是沒有「紙」可以使用的,那麼古人是怎麼拜祭先人的呢?
  • 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沒改造之前的造紙術是什麼樣,誰發明了造紙術
    唯一能夠確定的是,東漢時期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在蔡倫之後,紙才慢慢地被製造,普遍使用。紙的出現也加快了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的速度。 雖然紙的製作方法被人們無意中挖掘了出來,可是紙仍然沒有在古代社會大規模地普及使用。因為這種製作紙張的成本太高了。好的蠶繭都是用來紡織絲綢的,沒有更多的蠶繭可以用來製作紙張。
  • 中元節是否該給祖先燒紙錢?
    中元節快到了,正安排著要去祭拜祭拜祖先。去買東西的時候,經常聽見有些人會爭吵;一個人說說:「中元節要到了,要安排個時間祭拜祭拜祖先了。」另一個人說:「祭拜什麼啊?你又不在老家,哪有時間啊;再說那都是迷信,不需要。」像這一類的情況,是當下社會很多年青人的想法。
  • 東漢明星之蔡倫與造紙術(組圖)
    直到今天,紙依然是日常使用的書寫材料,是為數不多的使用了近兩千年而沒有被淘汰的偉大發明。今天,人們公認東漢初期的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人。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首度採用麻頭、樹皮、破布之類低廉而常見的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出書寫用的紙張。
  • 秦朝能燒紙錢嗎
    秦朝能燒紙錢嗎西漢時,中國人已經發明紙,不過當時造紙原料多為絲綢等昂貴物品,造出的紙質量也很差。直到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將造紙的原料換成低廉的樹皮、破布、漁網等,使紙有機會走入尋常人家,被更多的人所認識。
  • 古代清明節祭祖習俗:燒紙錢、燒紙紮、燒僕人,亡人能收到否?
    一、燒紙錢1、燒紙錢的由來據高承《事物紀原》卷九載:「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在《史記·酷吏列傳》中也有關於紙錢的記載:「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由此可知,紙錢之俗早在漢代就有了。魏晉以後,南朝齊之時,人們普遍改為以紙寓錢祭靈。紙錢以外出現了更多的紙人紙馬等物,出現了專門的從業者(「鑿錢為業」)和商鋪(「紙馬鋪」,此俗一直沿習至今。
  • 「鬼差」不會迷路,中元節祭拜亡者沒錯,十字街頭燒紙可以停了
    正是在此基礎之上,最早的「鬼節」的概念才誕生,人們選擇在七月十五這天祭祀祖先,那時候還沒有紙錢,只能在曠野之中燃起火光,以期待能為那些遊蕩在天地之間的鬼魂點亮一盞燈,讓他們能夠乘著風回到自己家人身邊,有一剎那的相聚。
  • 人死後為什麼要燒紙錢,燒紙錢有什麼忌諱?
    活人誰也沒到過陰間,何以知道有鬼且鬼和人一樣生活,何以知道鬼需要錢呢?燒紙錢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東漢時期的蔡倫發明造紙後,生意興隆,為他賺了不少錢。他的哥哥蔡莫、嫂嫂慧娘看了非常羨慕。慧娘就要蔡莫也去和蔡倫學造紙。但是蔡莫的恆心不夠,工夫還沒到家就急急忙忙的自己開了家造紙店。結果造出來的紙品質低劣,乏人問津,兩夫妻就對著一屋子的紙張發愁。
  • 人故去之後,為何要燒紙錢?其實並非迷信,而是有歷史依據的
    有了這種轉世投胎的念想後,古人就想,在陽間我們處處都要使用貨幣,而到了陰間,他們肯定也要貨幣維持生計,於是給祖先燒紙錢這個方式便應運而生。其實古人燒紙,也與《湖西雜感詩》中"禮讓不修難致福,唯知燒紙祭淫神"燒香拜佛的理念有關。
  • 燒紙錢、燒紙紮、燒僕人,亡人能收到否?
    一、燒紙錢1、燒紙錢的由來據高承《事物紀原》卷九載:「漢以來,葬者皆有瘞錢。」在《史記·酷吏列傳》中也有關於紙錢的記載:「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由此可知,紙錢之俗早在漢代就有了。魏晉以後,南朝齊之時,人們普遍改為以紙寓錢祭靈。紙錢以外出現了更多的紙人紙馬等物,出現了專門的從業者(「鑿錢為業」)和商鋪(「紙馬鋪」,此俗一直沿習至今。
  • 知道為什麼要燒紙錢嗎?燒紙錢並非迷信
    燒紙錢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現象。即便是在大城市裡,每到清明節或七月半(更準確的時間是農曆的七月十四)路口街邊總有一些人在燒紙錢。具不完全統計,成都在2008年清明節一共燒掉100噸紙,包括紙錢和紙紮。
  • 蔡倫,「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之一!
    蔡倫,出生於桂陽郡,今湖南耒陽市人,中國「四大發明」中造紙術的改進者,「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之一。蔡倫的發明創新不止改進造紙術紙,他「監作秘劍及諸器械,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有蔡太僕之弩,及龍亭九年之劍,至今擅名天下。」
  • 農村清明祭祀掃墓,禁止燒紙放炮,千年流傳的習俗該不該堅持?
    一直以來,祭祀祖先燒香燒紙有著近千年的傳統,相傳蔡倫造紙的年代,人們就開始了又上墳祭祖燒紙的習俗,傳說是蔡倫造紙生意興隆,同時自家的嫂子也在效法學習製紙,但是由於技術不成熟,生產出紙非常粗糙,銷售不出去。於是兩口子就演了一齣戲。
  • 【紙簡介】紙的歷史與發展過程 造紙術、紙的發明
    二、紙的發明 紙在文房四寶中,較之筆、墨、硯晚出。古今中外,公認為東漢初期的宦官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人。 據範曄的《後漢書》記載:"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
  • 既然清明上墳燒紙會引發山火,那麼中國能不能禁止燒紙呢?
    你來自何方,魂歸哪裡呢?難道你要做一個漂浮在空氣中的孤魂野鬼嗎?從環保的角度來看,紙錢的主要成分就是紙,而粗糙的黃紙錢只不過是稻草或蘆葦做成的,燃燒紙錢也只不過是給環境增加了一些二氧化碳,這跟汽車尾氣相比可以忽略不計",這個說法不認同,其實主要汙染不再燒紙時,不讓燒紙主要防止火災,汙染主要在造紙階段。
  • 農村有句俗語,燒的紙多,惹的鬼多,農民為什麼執意要在墳前燒紙呢?
    在農村老人們留下了很多的俗語,可能這些俗語已經不適用於現代社會了,但是這都是過去農村老人們根據風俗習慣總結出來的,很多都是關於農村婚喪嫁娶的風俗的,農村有句俗語「燒的紙多,惹的鬼多」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在農村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
  • 為啥人們十月初一會在十字路口燒紙?風俗從何而來?聽老農怎麼說
    為此,我向一位老農進行了探尋,老農告訴我說,這種規矩是這樣形成的:一、十月初一給已故親人燒紙的來歷十月初一是指農曆十月的第一天,這一天在民間被稱為「冥陰節」、「十月朝」、「祭祖節」。在傳統的風俗習慣中,人們在這一天都會祭奠自己已逝的親人,因此,又被稱為「寒衣節」。
  • 小精靈科學—了解紙是誰發明的?筆的發展歷程及鉛筆的趣味小知識
    小朋友們;我們早在之前的一節課中了解過筆和紙的發展歷程及書寫工具的演變,今天這節課小精靈嘟嘟繼續帶領大家了解紙的故事,筆的發展歷程及了解鉛筆的趣味小知識。紙的故事,紙是誰發明的?那你們知道紙是誰發明的嗎?相信你們肯定會說東漢時期的宦官蔡倫,蔡倫在造紙方面的貢獻是巨大的;但據考古發現大約在西漢初期人們就用大麻和薴麻造出了紙。到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蔡倫經過長期的實驗改進了造紙方法,他用樹皮、破布、破漁網等多種植物纖維做原料加水蒸煮、搗爛成漿,造出了一種薄薄的紙;這種紙非常便於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