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18日,京滬線上迎來了上海鐵路局最好的列車———龐巴迪直達車,5年後,2009年7月1日,「z」字頭直達車退出歷史舞臺,由「D」字頭臥鋪動車組取代。「車型變了,車速快了,更加舒適了。」從特快車到直達車,再到現在的動臥車,列車長張萍的這句話是鐵路發展的最好寫照。
一線的列車員對於京滬線有著更真切的感受。「第一次看到直達車的時候,感受只有四個字『太漂亮了』。」在2004年直達車首發時,張萍還是一個列車員,經過重重選拔才走上了直達車。全席軟臥、設施先進,還有晚餐……「旺季,趟趟車都爆滿的。雖然旅客多也意味著服務量的增加,可當時能選上就是一種驕傲。」提起5年前的直達車列車員「遴選」,張萍的臉上依舊流露出當時的自豪。
據不完全統計,在2004年4月18日,直達車在運行上線運營至昨日「退休」的五年間,平均客座率在90%以上,由於深受商務客青睞,京滬直達車一年365天都是旺季。一位鐵路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因為「朝發夕至」的運營時間以及優等的服務,京滬直達車的開行不僅搶走了長途線上的客源,連民航也受到了一定衝擊。
「6月30日晚,最後一趟直達車駛離上海火車站,我沒有去現場,因為實在有些不舍。」張萍現在已是京滬動臥的列車長,「每次列車的升級,對於服務也是一次『更新換代』。」據介紹,京滬線動臥車隊的列車員平均年齡只有22歲左右,大部分人取得了大專學歷。
在直達車上,一名列車員負責一節車廂,而在動臥上一人要管理四節車廂。「最早在特快車上,列車員要在車廂裡不停地走動,為旅客加熱水、打掃衛生,而到了臥鋪車,旅客一上車就待在包廂裡,主動提出服務的很少。」列車員鄒蓉告訴記者,包廂裡有熱水瓶、一次性水杯,還有電視機等娛樂設施,旅客一進車廂通過一本自助服務手冊,就能了解設備如何使用、廁所在什麼方位,「我們現在是無幹擾服務,確保旅客更多的私人空間」。
「上了新車,學習的服務也更多了。」張萍舉了個例子,動車是用電的,停電的應急預案必須時刻牢記。而直達車不是用電,自然也不需要掌握這些技術。
上海和北京兩個城市之間1000多公裡的距離,正在隨著交通的不斷便利而縮短。目前,從上海到北京走高速公路需要12個多小時,乘火車需要10個小時至13個小時不等,動臥最快。在不遠的將來,京滬高鐵也將開通運營,全程只需5個小時,沿途停靠北京南、新廊坊、新蘇州、新崑山、上海虹橋等車站,沿線城市之間的「時間距離」也將相應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