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為何要擄掠漢人,而且連俘虜都優待,讓他們在漠北安家落戶

2020-12-18 騰訊網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在秦漢時代,中原地區最大的威脅,一直是長城以北的匈奴,而且在實力上,特別是軍事實力上,匈奴在漢初甚至一直佔據優勢,不過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匈奴還是弱於漢族的。匈奴人俘虜漢人不殺,還優待漢人,無非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點,恢復種族人口

匈奴人生活在塞北大漠之中,生活條件艱苦,一些必須的生活物資緊張,導致了匈奴人口數量偏少,一旦遭遇戰爭或天災,人口大量損失,就會恢復得非常緩慢。

因此掠奪生活在中原邊境的邊民,就成為了一種快速恢復人口數量的方法。這裡的掠奪邊民,不僅僅局限於男丁,對待女性也是一樣的。

而且匈奴出兵劫掠邊民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一個村鎮一個村鎮的俘虜,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打包帶走,然後作為奴隸在各個部落之間做交換。

這樣一來,既及時補充了損失的人口數量,還及時補充了生產力,要比匈奴人自己幹挺,靠著自己的族人繁衍後代,恢復生產力快得多。

第二點,學習先進技術

雖然在漢初時期,在軍事實力上匈奴人佔據上風,經過連年徵戰的中原王朝還處於一個休養生息,緩慢恢復的時代。

但是中原地區所掌握的科學生產技術,卻是匈奴人所不曾掌握的,想要光明正大的來中原學習,對不起這是戰略技術不外傳。

那就只能搶會這些技術的漢人過來,讓他們來傳授技術。不過人畢竟是搶過來的,想留住這些人,那就要優待了,賜賞錢財,才安排美女相伴,過的比在重要好,顯得比在中原手中時,自然也就有點「樂不思蜀」的意思了。

當時的戰略物資——鐵,這種高級地生產技術,匈奴人也是沒有掌握的。金屬冶煉和兵器製作,都是漢人佔優勢,就要挖技術人才,俘虜過來的漢人就是一筆隱藏的財富。

第三點,瓦解漢人鬥志

兩軍交戰,攻心為上,雖然匈奴在一些方面落後,但是對於兩軍之間的攻伐計謀,與漢人打了這麼多年的仗,還是有所領會和發展的。

大漢帝國知道優待歸降的匈奴族人,為的是讓匈奴人知道不僅不會殺他們,歸降大漢可以過好日子,過上從來沒過過的日子。

而匈奴對此也是有體會的,不殺普通士兵,在交戰時,包圍漢軍,就可以更大機率的促使漢軍投降,減少己方傷亡的同時,還能獲得更充足的生產力。

優待投降的漢軍高層將領,甚至可以從內部高層瓦解漢朝對匈奴的敵對態度,將領的抵抗意志弱了,士兵也自然沒有了抵抗力

本文章為狼君歷史原創,表達僅為作者自己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

關於文章的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評論,支持狼君歡迎留言點讚轉發。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做匈奴俘虜太幸福,好吃好喝還給免費給老婆,其實你想多了
    比如漢朝將軍李陵,兵敗被俘之後,匈奴的單于竟然把自己的女兒都許配給了李陵。李陵到是沒有再回去,和匈奴公主生了不少的小娃娃,這些小娃娃不斷的繁衍生息,演變成了今天的吉爾吉斯坦人。那為什麼匈奴人都要給漢人俘虜送上女人呢?
  • 優待俘虜的政策比日內瓦都早,日軍戰俘:共產黨軍隊是仁義之師
    有人說他們無惡不作,屠殺工農,燒殺搶掠,民憤極大,必須嚴懲;有人說他們都是為虎作倀的反動派幫兇,不能輕饒;有人說殺降不祥,但起碼也要讓他們皮肉受苦,才能觸及靈魂。他們也是工人、農民出身。也是強迫當兵的,只要放下武器,就要同等對待,並要受到優待。」 在整個井岡山時代,二十八畫生同志,不是一次,而是多次不厭其煩地去「嘮叨」。 我想很多朋友,可能對我軍優待國民黨軍和民團俘虜,還能理解,對優待鬼子兵,卻未必能接受。
  • 匈奴起源於哪裡?與大漢朝徵戰130餘年的匈奴,最後又去了哪裡?
    另外據《史記》、《漢書》等典籍記載,匈奴早期便與河西走廊各國接觸,發動戰爭擄掠財物,不少中亞白人被匈奴人虜走,這也正好解釋了匈奴人中有白人的原因。 到了商末周朝,鬼方則換了一個名字叫獫狁,他們活躍於陝西、山西北部、甘肅、漠南一帶,與鬼方同樣的是他們中有一部分人具備著典型的白人特徵,到了西周末期,他們的名字換成了犬戎,一度攻破周王宮,「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俘虜,滅亡了西周,從此以後,犬戎成為中原王朝之心頭大患。
  • 公元五世紀後,匈奴人消失在史書之中,他們究竟去了哪裡?
    有人說,所有的匈奴後裔最後都融合到了漢族,匈奴人在與漢族人生活的過程中,逐漸被漢化,最終完完全全融入到漢族裡,並且還為漢族後代貢獻了不少遊牧民族的遺傳基因。 可以說,現代有不少人的祖先是曾經的匈奴人,有個研究院專門對現存的匈奴人和漢族人的基因進行比對,再經過統計學分析,得出匈奴人與現代漢人在遺傳結構上存在著顯著差異性。
  • 日本對待戰俘一向殘忍,但卻優待一種俘虜,還陪著他們野炊釣魚
    戰事進行4月,美菲聯軍已是彈盡糧絕,喬納森·溫萊特認為抵抗已經沒有意義,投降說不定還能保住性命,因此於4月9日向日軍投降,78000人的美菲聯軍成了俘虜。
  • 漢武帝劉徹當了54年皇帝,為何要用44年的時間去攻打匈奴?
    漢武帝劉徹當了54年皇帝,為何要用44年的時間去攻打匈奴?漢武帝劉徹作為西漢第七位皇帝,在位期間不僅做出了很多的政治成就,而且在軍事戰略上也有很大貢獻,他還是一名詩人。他在位的54年,對歷史的影響很深遠。
  • 古時候的匈奴是現在的什麼地方人呢?
    自此林胡、樓煩向北遷徙,進入匈奴的領地,逐漸融入匈奴,匈奴也就成為了緊挨著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曾經隔著兩個大部族,看不清中原的花花世界,如今都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匈奴人終於嘗到了和中原接觸的甜頭了,缺啥去中原搶一波就完事啦,自己啥都有了。
  • 擄獲了俘虜
    很多念聖經的人也對擄獲了俘虜(弗四8)這句奇怪的句子摸不著頭腦。一般的教導認為俘虜指舊約的聖徒,他們雖然得救,但仍活在某些無形的捆綁中。據說耶穌曾去到陰間(地獄),將他們從囚禁中奪回來,並帶到天上。然而,這樣的教導實際上是建基於羅馬天主教的傳統,而不是聖經,跟這句子的意思完全不吻合。
  • 侵華日軍在中國擄掠4萬勞工,死亡6830人,倖存者死不瞑目
    簡介:在二戰時期,日本的青壯年多數都投身軍隊之中,很多經濟建設工程都不能開展。為了彌補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侵華日軍在中國的東三省擄掠了大量的中國勞工,送往日本的勞工有4萬多人。這批勞工在日本受到了非人的待遇,死亡6830人,倖存者回國後死不瞑目。
  • 我軍優待俘虜,但太原戰役後,為什麼將綏靖公署中將參謀長槍決?
    我們都知道,解放軍在戰爭時期,有優待俘虜的政策。但是在太原戰役結束之後,綏靖公署中將參謀長卻被槍決,這是為何呢?這個人名叫趙世玲,他是山西山陰人,很早以前就進了太原北方軍校,後來他加入晉綏軍,一直在晉綏軍裡擔任職務。
  • 漢朝唐朝都很強大,為何我們叫漢人而不是唐人,真相如此
    漢朝唐朝都很強大, 為何我們叫漢人而不是唐人,真相如此最初,華夏民族被稱為「漢人」。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了六國,實現了中國第一次歷史意義上的大一統。從此「秦人」便成了華夏民族的代名字。到了東漢時期,班固在《漢書》中也還稱漢民族為「秦人」,但是隨著漢朝的統治時間越來越長,更重要的是在這四百多年的統治中,漢朝討伐匈奴、連通西域、平定西羌、東徵朝鮮,與鄰國的交往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自稱為漢人。
  • 北方有匈奴人血統,匈奴戰敗去了哪裡?和匈牙利有什麼關係
    在中國記載的近千年的歷史中,中國的老對手經常出現在記載中,它就是匈奴。匈奴是東北,西北的少數民族,過著遊牧的生活,由於北方的乾旱,匈奴人就探查南方,發現水資源豐富,於是不斷分兵南下,經歷最多的是漢,那麼匈奴為何突然消失,他們去了哪裡?
  • 漢人的救星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戰神 竟背負一千多年的罵名
    漢人的救星,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戰神,竟背負一千多年的罵名。嶽飛,文天祥,這些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歷史英雄,值得大家稱讚,但有一個人顯然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個英雄,拯救了中華文明,重新獲得了我們的生活空間,但它被淹沒在浩瀚的歷史書中,不僅如此,而且還背負了一千多年的罵名。他是十六國時期冉魏的創始人。
  • 歷史上的匈奴是現在什麼地方的人?過得如何?你可能永遠猜不到
    匈奴在唐朝之前一直生活在我國的北方地區,對我國歷代中原王朝的發展影響深遠。可是自從唐朝之後,史書上就再也沒有記載過有關於匈奴的歷史,匈奴也像是從人間蒸發了一般,沒有了任何的消息。有關於匈奴後來的故事,一共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為法是曹操時期北匈奴都被趕到了歐洲,而南匈奴逐漸的被漢人吸收。
  • 不惜窮兵黷武打了匈奴44年,漢武帝跟匈奴為何苦大仇深
    漢武帝在位的53年時間裡,其中有40多年都在打匈奴人,為什麼漢武帝會對匈奴人這麼的恨之入骨,並且一定要打呢?這件事情還要從建立漢朝的劉邦說起,公元前201年,韓王信突然就叛亂了,然後劉邦率大軍去鎮壓,結果韓王信有備而來,還聯合了匈奴大軍來攻打劉邦。 當時劉邦不知道匈奴人的虛實,於是問了幾十個謀臣意見,結果這些東西都是酒囊飯袋,紛紛說匈奴不過如此,於是劉邦一想,這不就是打一個韓王信嗎?何懼之有?
  • 日本俘虜為何會加入八路軍?夥食優待有尊嚴,到前線勸說日軍反戰
    1939年1月,山西省的八路軍前方總指揮部舉辦了一場元旦晚會,不同尋常的是,有3名日本人參加了晚會。他們曾是戰俘,但即將要加入八路軍,其中,一名叫前田光繁的人走到了舞臺前發表感想,表示堅決反對日本法西斯發動的侵華戰爭。
  • 匈奴後裔大概分成有多少個民族?都有著怎樣的歷史?
    作為從先秦時代冒頓單于擊敗東胡開始算起,到五胡十六國時期赫連夏的國君赫連昌被北魏俘虜跨度長達六七百年。在這中間匈奴與其他民族融合繁衍,能人輩出。這還不算到歐洲抽打羅馬帝國和蠻族的上帝之鞭阿提拉等西遷的匈奴人。接下來我們就匈奴後裔的流向做一下淺顯的梳理。匈奴在史書的起源:從周朝開始我國北方主要的少數民族敵人稱為戎狄。
  • 此民族佔了中國一半江山,有血緣關係,後人落戶洛陽成為漢族人!
    不過,這次對峙局面和以往不同,以前都是漢族自己的內鬥,而這次由於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統一了北方,佔據了中原一半的土地,從而形成了與漢族建立的南朝對峙的局面!鮮卑族原先是在大漠一帶以畜牧業經濟為主,來到中原後,先後建都平成,遷都洛陽,疆域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所謂因地制宜,在中原這片大地上,鮮卑族的遊牧經濟已經不能適用了,所以他們也開始向農業轉型,然而,最讓人吃驚的並不是這些!
  •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這樣對待俘虜的清軍,結果讓他們都不想回來
    要說起晚清時期的甲午中日戰爭想必大家都很了解,雖然清朝的官兵士氣高昂,但是面對日本軍隊還是失敗了,這也讓清朝賠償了大量的錢財,割讓了很多的領土。很多人認為這場戰爭應該是不會失敗的,但是因為朝廷方面的原因,畢竟還是失敗了。
  • 曹操只用三招就擺平了匈奴 傳令官偷笑:種地的匈奴還叫匈奴嗎?
    這所謂的「三郡烏丸」的三郡,一般是指遼西郡、上谷郡、右北平郡,而烏丸(也作烏桓)是東胡的一支,原本都是歸匈奴管的。咱們今天要講的故事就是曹操巧使連環計,讓匈奴首領「樂不思匈」,匈奴百姓扛起鋤頭去種地。 那麼曹操是靠什麼能讓原本極其兇悍而且桀驁不馴的匈奴(匈奴分化成了好多分支,為了方便起見,咱們統稱其為匈奴,不管他是烏丸還是鮮卑)變得俯首帖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