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曾國藩)。
疫情期間,同學發了一條動態,「自律的孩子不管在哪裡學習都會很自律」。深以為然。
前些天網上看到一個視頻,家人外出,留下孩子在家寫作業,剛開始的一分鐘時間裡孩子還能安靜的看書,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孩子注意力無法集中,注意力分散,一會摳牆,一會拽東西……做盡了各種小動作,依舊未開始寫作業。
我們也是從孩子這個階段過來的,如今為人父母,對孩子的這些特點體會太深:
◇ 上課容易開小差,做小動作、東張西望
◇ 平時做作業拖拖拉拉,粗心大意
◇ 不夠專注,很難集中精力
......
對於孩子的這些特點,我們總有一針見血的洞察力,似乎又少了幫助孩子克服的能力。
研究表明,3歲幼兒能夠集中注意3-5分鐘左右,4歲持續注意力10分鐘左右,5-6歲能保持注意力20分鐘左右。
不僅僅是孩子,作為家長的我們專注力很多時候都很難集中,周末明明想要寫一篇文章,坐在電腦前卻很難開始。
蒲松齡所說:「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良好的專注力在一個人成長中有著太深的影響,專注力的培養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難,完全可以在嬰幼兒時期通過玩的方式來獲得。
孕期五個月我就開始接觸育兒領域,從閱讀入門書繪本開始,《神奇的專注力遊戲訓練書》算得好繪本。
什麼樣的繪本才是好繪本?其中有一點「面向幼兒的文學作品,素材的親近性非常重要。其中的故事必須能讓孩子們理解。無論是多麼優秀的作品,如果遠離孩子們的生活,令孩子們無法理解,那他們就不會感興趣。故事,能夠明白才有趣」(《當孩子遇見書》)。
專注力也稱「注意力」,每個階段孩子的注意力有所區別,《神奇的專注力遊戲訓練書》在遊戲的同時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拿到書的第一時間我已經開啟了玩的模式。
《神奇的專注力遊戲訓練書》包含四冊《綜合訓練營》《圖形大猜想》《迷宮大冒險》《數字大爆炸》。
圖形大猜想:數字學習可以這樣有趣
《圖形大猜想》每一頁都會有一個小主題,以日常我們非常熟悉的場景為例(比如農場裡的動物、森林裡的奇遇、消防員的日常等),以數字排列順序為訓練目標,孩子需要將數字從小到大連起來,就看到一個場景中對應的物品。
在所有數字連起來的那一刻,這個遊戲就算是完成了,連接數字對於我們大人而言或許非常容易,但於小孩而言這樣的設計有著妙不可言的「功效」:
1、鍛鍊耐心。按照順序從1連接,可多可少,有的數字在50以上,完成時需要足夠的耐心。
2、鞏固認知與對數字的敏感性。一遍一遍的連接時,不知不覺中也訓練了孩子對數字的敏感性,還提高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迷宮大冒險:思維能力訓練
思考是人類最大的樂趣(布萊希特),獨立思考能力是科學研究和創造發明的一項必備才能。在歷史上任何一個較重要的科學上的創造和發明,都是和創造發明者的獨立地深入地看問題的方法分不開的(華羅庚)。
《迷宮大冒險》是我最喜歡的一冊,這本書中每個遊戲給出起點、終點和人物背景,孩子需要做得就是避開所有障礙找到一條通往終點的安全的路線,目標非常明確。
按照我的習慣,使用倒推法,這一切出於習慣使然,對於孩子而言,他們沒有經驗,一開始肯定會進行探索,期間可能會錯誤百出,可能會焦頭爛額,甚至會有厭煩情緒,這時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指手畫腳,而是鼓勵、引導或者靜靜陪伴。
數字大爆炸:數學啟蒙無處不在
《數字大爆炸》31個故事主題,包含了飛行棋,數獨,迷宮,找茬,匹配,勾勒,塗色,分類等多種遊戲形式,每個數字遊戲都有一個故事,有點數、連線、找規律等,題型即使有相同之處,但故事情節卻完全不重複,重複卻又不失新鮮感。
美國遊戲育兒創始人勞倫斯.科恩博士在其《遊戲力》中指出:遊戲才是生命的本質,遊戲才是孩子學習的基本方式。通過孩子們所鍾愛的遊戲來抓住他們的注意力是再好不過了,
數學貫穿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基礎的鞏固對於孩子的學習非常有幫助,當孩子了解到數學基本運算的法則和規律,做任何題目都遊刃有餘,這個過程也鍛鍊了孩子的思維力、總結力與變通能力。
綜合訓練營:綜合鞏固,內容豐富
《綜合訓練營》這套書的高階版,它將《圖形大猜想》《迷宮大冒險》《數字大爆炸》中的知識綜合在一起,好玩、有趣。
一本書可以有多種玩法,家長可以將書籍中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加以引申或者設計遊戲給孩子玩,生活本就是課堂。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母親為了讓我更好認識到數字,就通過生活小事來訓練我,而那個時候我也會積極回應,通過拿幾根蔥,幫外婆算帳(售賣土雞)...融入生活,體驗生活,大概也是從那時開始我就很喜歡數學。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注意是學習的門戶。」
專注力越高的人越自律,他們接受的事物更多的事物,學習更多的知識,在自我成長的路上不斷地精進。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自己成為更好地人,孩子亦如此。
培養孩子不是讓孩子按照自己指明的道路去成長,而是要讓他們成為更好地人,做更好地自己,這裡我們要做的是引導,是鼓勵,是以身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