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科學發展的三要素

2020-12-13 環視天下mj

現實世界,唯物自然。物性異分,自然演變。物質世界,科學至上。然科學發展,不離此三:一為物及性;二為覺識;三為智思。此三者如若缺一,科學盡廢矣!

譯文:現實的宇宙,由物質構成遵守自然規律演化。物質因屬性差異而分類,事物順應自然規律演變。在物質世界裡,科學居於首位。然而,科學發展離不開三大基本要素:一是物質及其屬性;二是能對物質及屬性產生覺知力;三是能在覺知基礎創造智慧和應用。這三者如果缺少一樣,科學就會停滯甚至荒廢!

前言

物質世界須依賴科學才能發展,但科學也要具備基本要素才能開展。科學需要哪些基本要素,未來科學能否永恆發展?

正文

科學發展的三要素:

一、物質及其屬性。

科學發展以「唯物主義」為核心,科學研究以「物質」為主體,探索物質屬性及其現象和規律。

因此,物質及其屬性是科學探索的根本前提。同理,若科學家窮儘自然物質及其屬性(科學家發現了所有自然物質、探索到一切屬性及規律)或發現未知物質且屬性不明時(無法通過科學研究的物質,如暗物質),科學繼而停滯不前。

所以,科學發展是不斷發現新物質、探索新規律的過程。

二、大腦感知力。

物質及其屬性需要藉助人腦感知力才能反映出來,缺少「感知力」不能建立科學。

因此,強大的「感知力」是科學發展的根本前提。故而,人類需要不斷開發、完善自我「感知」能力。一方面通過研發先進儀器(如望遠鏡、顯微鏡等)彌補人類自身感知缺陷;另一方通過開發人腦潛能提高自身感知能力。

所以,當人類「感知」受到限制時,科學同樣會停滯不前。

三、人腦智力。

科學的最終目的是應用自然規律(研究物質了解其屬性及規律),進行科技創造。科技發明依賴於人腦智力。

人腦智力一方面體現在對物質及屬性的探索能力,另一方面是對自然原理的變相應用能力。智力越高,創造力越強,科技成果越突出。

因此,人腦智力水平決定了科學發展的速度。

所以,只有不斷提高人腦智力才能加快科學發展步伐。

結語

科學不是宇宙終極,卻是物質世界的根本。科學發展與自然世界及人體自身(大腦功能)息息相關,如果人類滅亡了,科學必然消失,但自然未必唯物。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人類發展選擇了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到底是什麼?
    在一定時期、一定人群選擇了認可唯物主義,而唯物主義也更好地解釋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對於人類發展的解釋能更好地讓人信服。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理性思維的人也越來越多就會越來越認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相比對人類的解釋更能讓人證實,在邏輯上也能自圓其說。
  • 恩格斯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與發展
    儘管《論歷史唯物主義》表面上只是恩格斯自己翻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英文版導言》的德文譯本,但恩格斯在翻譯過程中做了很多改動和補充,可以說從標題、概念表述、行文段落都有所不同,因而前者可以被視為一個具有獨立研究價值的文本,通過追蹤這一文本,也可以讓我們更好理解恩格斯晚年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貢獻。
  • 歷史唯物主義的未來性向度
    因此,如果離開了歷史的發展規律,沒有關於現存的資本主義社會以及它的必然發展趨勢的自覺意識,就無從談起無產階級的歷史目的和任務,更無從談起共產主義的科學內涵以及它的現實可能性。即便已有人談起,共產主義也會「為烏託邦寓言的雲霧所掩蓋」。
  •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亦稱「唯物史觀」。關於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剩餘價值學說並稱為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期創立的。它是19世紀資本主義大工業及與之相應的社會經濟關係和階級關係等特定社會歷史的產物,是人類認識發展的必然結果。毛澤東指出,人們能夠對於社會歷史的發展做全面的歷史的了解,把對於社會的認識變成了科學,這只是到了伴隨巨大生產力——大工業而出現近代無產階級的時候,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
  • 經濟決定論的歷史唯物主義評判
    理論上,當時西方學界實證主義大行其道,伯恩施坦、考茨基、拉法格等第二國際理論家深受實證主義的影響,將恩格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闡釋和發展擱置一旁,把它曲解為「經濟決定論」。他們用「唯一」代替了恩格斯所言的「歸根到底」,把經濟因素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唯一決定要素,機械化、絕對化地對待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的關係,缺乏辯證思維,忽視乃至否棄非經濟因素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
  • 重解歷史唯物主義:路徑與意義
    列寧關於馬克思主義三個來源的典型說法,正是歐洲不同國家啟蒙運動的最大成果,恩格斯也肯定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思想乃是歐洲啟蒙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唯物史觀對啟蒙思想的批判與轉化關係,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如何出離當時眾多的社會思潮(諸如空想共產主義及各種社會主義、浪漫主義、歷史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無政府主義),並成為當代思想的核心,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 何為「歷史唯物主義」?
    當我們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概念來指稱馬克思的相關理論與思想時,我們並沒有先行辨明這一概念的確切涵義,由此導致在馬克思哲學或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中多種解讀模式多元並存的理論格局,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邊界被高度模糊了,甚至歷史唯物主義到底是哲學還是科學也成為一個難以決斷的公案了。這嚴重影響到馬克思哲學或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深化與發展。
  • 唯物主義辯證法與自然科學的關係,馬克思怎麼說
    當恩格斯把《反杜林論》的三章單獨成冊,以《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為名出版時,馬克思為他寫了序,把該書稱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現在隨著MEGA2的出版,人們逐漸知道了馬克思對自然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在MEGA2第四部門,即筆記卷中,有馬克思對自然科學,比如化學、地質學、礦物學和其他自然科學的大量摘錄。此外,人們也早就知道了馬克思對數學的濃厚興趣,馬克思的數學書稿早就出版了。
  • 沈江平:經濟決定論的歷史唯物主義評判
    第二國際主流理論家在解析資本主義問題時,用一種實證的歷史科學或經濟學理論取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的、歷史的辯證法,導致理論與實踐、結論與方法、科學與價值分裂和對立,從而在理論和實踐雙重視域中掉入了「經濟決定論」泥潭,削弱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
  • 胡大平 | 哈維的空間概念與歷史地理唯物主義
    哈維的空間元理論包含著三個核心思想:關係性空間、社會性空間以及空間觀念的多維性。這三個基本思想乃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點和辯證法思想的產物,其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理論便是以此為基礎從空間維度對當代資本主義進行的批判,它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相關思想,對於左翼政治學具有重要意義。
  •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典範——趙光武教授學術思想述要
    《唯物主義的歷史與理論》一書以揭示唯物主義實質為中心,把有關理論知識與歷史知識,哲學的知識與具體科學知識,連貫起來、結合起來,用歷史與邏輯統一的方法,從不同的方面進行專門探討:(1)從總體上直接揭示唯物主義的實質,如唯物主義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唯物主義對哲學基本問題的認識與解決。(2)從不同的聯繫上揭示唯物主義的實質。
  • 歷史唯物主義不是針對歷史的
    唯物史觀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簡稱,雖然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有學者開始探究唯物史觀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區別,其實兩者只是表達方式不同,是同一種理論的兩個不同的表述,實質上是統一的,區別只是表面上的,中學教師可以等同視之。歷史唯物主義以整個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研究的是社會生活的本質、社會發展的客觀過程和一般規律。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 堅持唯物主義科學觀
    這些批評對於把科學加以神話和迷信的做法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其中突顯的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科學觀的差異則有必要進一步加以分析,以澄清其本質區別。雖然歷史唯心主義可以對於科學的創新和發展持肯定態度,但與歷史唯物主義相對照,二者隱含的邏輯有著本質區別。這個區別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科學技術從何而來?二是科學技術與人民大眾有何關係?這兩個區別從本質上區分了評價者的不同立場。
  •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 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歷史唯物主義是一個發展的、開放的體系,不是一種僵化的、封閉的學說。這決定了,我們只有學習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堅持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才能從認識上有效遏制歷史虛無主義。只有研究某一社會或某幾個社會的全體成員的意向的總和,才能科學地確定這些意向的結果。其所以有各種矛盾的意向,是因為每個社會所分成的各階級的地位和生活條件不同。」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方法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方法,特別是要堅持階級分析法、歷史分析法和辯證分析法。  其一是階級分析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是劃分為階級的。
  • 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
    按照不同時期對「物質」的認識水平不同,唯物論包含三種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用自然原因去解釋自然現象,一般把物質的具體形態作為物質概念。近代形上學,用近代科學研究成果來解釋自然界,把構成物質的元素作為物質的概念。辯證唯物主義,將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自然觀和唯物社會歷史觀相結合,把各種物質的總和作為物質概念。
  • 精品乾貨 |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知識提綱.
    形態世界本源例評價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五行、陰陽、氣天地之變,陰陽之化/氣者,理之依也進步性:堅持唯物主義的基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局限性:①沒有科學依據。②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近代形上學唯物主義原子/元素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進步性: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
  • 實踐轉向:唯物主義心靈哲學的出路
    但在物理主義蓬勃發展的同時,其在本體論和方法論上的局限性也逐漸暴露出來,唯物主義心靈哲學需另覓新的出路。以實踐為基礎的實踐唯物主義心靈哲學主張以下基本觀點。實踐唯物主義心靈哲學不是一種新行為主義,它允許主體的信念在不同的環境中有不同的活動表現,或者根本不表現出來,而且允許以意向性來描述主體的實踐活動。
  • 馬克思對唯物主義歷史觀要點「扼要的闡述」
    1883年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對這一思想做了通俗而透徹的闡述:「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群眾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出發點
    歷史唯物主義,恰好相反,它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理論出發,認為物質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直接從事物質生產的人民群眾則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歷史的主體,是基於下述歷史事實做出的理論概括:(1)人民群眾的生產實踐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前提和基礎。
  •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新時代思想的理論特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貫穿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的活的靈魂,學習和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必須要真正領會其科學方法論,從而指導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