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力》:所有人都會感到不安,如何用「復原力」來化解逆境

2020-08-26 啃書少年

所有人都會不安,不安來自職場、生活、還有家庭、個人情感等一些複雜的原因。

既然所有人都會不安,那麼在當下就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這個問題為:所有人都會不安。

答案為: 利用復原力來化解這種不安。

從不安這個問題出發,然後從復原力這一解決辦法開始,了解復原力這個過程是怎麼樣的,它的結果如何,結果會產生何種影響,復原力這一辦法是否能有效解決不安這個問題。

不安

《復原力》這本書將圍繞不安開始,由終極答案「復原力」落幕,即看落幕,得看日出,還須看到太陽在一天的移動軌跡,最後再看到落幕的一剎那。

1.在日出時刻:

日出時刻需要做的是什麼,呼吸新鮮空氣,看到窗戶外透射過來的第一縷陽光,還是看太陽撥過一層一層雲朵,期待日出時刻。

日出時刻是最美的瞬間,而最美瞬間之後,隨之而來的是不安,不安這一天要做什麼,怎麼做,能不能做好,還沒有開始工作,就已經在考慮何時熬過這一天。這是一天的不安。

人有不安,《復原力》這本書有「復原力」這一解決之法。

所以,日出時刻,除了不安,了解「復原力」 是什麼,尤為重要。那何為復原力。

日出時刻

復原力指的是: 「面對逆境、困難或沉重壓力時自我適應的精神力和心理過程」。從中,我明白了一個出人意料的道理,那就是不能敵視不安。

說的複雜一點,可為人在面對逆境時,和自我適應的一個過程。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和自己「有辦法」 的妥協。

了解了不安的對頭「復原力」,再不去了解一下不安本身,不安會和你過不去,會讓你越來越不安。

不安是怎麼產生的,了解這個問題有比產生不安本身更重要。

思考的「時間軸」,將時間往前推一推,就是產生不安的時候,不安於心不在「當下」的時候產生。不安來自向未來產生的情緒。

在心理學上,不安的解釋是這樣的:不安被解釋為「用不可見的威脅、對未來的否定性預想、不明朗的前途等事而產生的憂慮、擔心的情緒」。

說白了,就是前面一片黑,不知道下一腳踩在哪裡,所以產生了不安,不安就是在踩下的那個瞬間,你的腳停留在空氣搖擺的那個時刻,不安在這個時刻產生了,然後可以想到不安就是對未來未知產生的一種情緒,情緒是在事情之後產生的。

不知道下一步踩在哪裡

比如,今天和對象散步,沒走幾步,雲朵聚集,狂風怒號,然後你的情緒產生了,不安也產生了,本可以借這次散步趁機表達自己的愛意,然而天氣變化這個原因,你的不好情緒產生,不安的主要心理狀態為搖擺不定的想法,此時此刻的想法便是:不知道下次在這樣散步的機會之下,再次表達之後,效果會不會減半。

大概有一個具體的場景之後,我們理解起來較為順手。

產生不安只是前提,在不安產生之後帶來的不良影響更為重要。

在思考上面的影響:視野狹窄,災難性思維的傾向變強,難以做出正確判斷。看到的範圍縮小,就像散步後,產生了不安,然後視野變窄,對下次的表達有了疑慮。

在行動方面:缺少自信、工作效率降低,畏懼失敗,迴避新挑戰。最主要的還是行動會變得遲緩起來。

在健康方面:疲勞容易積累,遲遲難以恢復、患上偏頭痛和睡眠障礙、導致衰老。

不安產生會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作為不安的朋友「復原力」 ,這個時候,出手相助,化解這些不安,讓自己與不安適應,而這個適應過程則需要一定的時間。

2.太陽移動的過程:

移動的過程就是「復原力」 解決不安的過程,這個過程尤為重要,洗耳恭聽是必要的。

本書作者在困頓潦倒、精神處在最低谷的時候對「復原力」 產生興趣,而導致作者消沉的罪魁禍首便是——不安。作者通過閱讀大量的書籍,參加各種研討會和講座。遇見「復原力」 作者就像在溺水時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一樣,

博尼韋爾博士說:「復原力的技巧是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的。」

既然可以掌握,那對付不安就容易多了。

對付不安之前要搞清楚這幾件事情:

首先,必須控制精神消沉的原因。就算控制不了,也要找到它,然後找到發生的原因,再順著原因到具體的事情情況,看看到底是如何產生的,了解這些之後,再試著去控制精神消沉的原因。

其次,要處理不安等情緒發生的契機。契機就是事物轉化的關鍵所在,也是一種稍縱即逝的機會,稍不留心,就會劍走偏鋒,心不在焉,所以抓住不安產生的原因是關鍵。

此外,還要有跨越障礙的經驗。就像百米障礙賽,不斷訓練,增加跨越障礙的經驗,經驗增多了,下次越過障礙的時候更容易掌握跨越的契機。

搞清楚這些事情之後,則開始真正的移動,要一步一步去訓練,而訓練的這部分,我們著重分為兩個點去簡單描述一下:

第一點:要控制情緒,了解控制情緒的三個基本要素。

明白事物產生的原因,再尋求相對應的解決辦法,這是許多人一貫的作風。

這三個基本要素分別為:

  • 對不安等情緒,要做到察覺,然後直面接納。

先要自我識別,而後自我診斷,接納為第一步,不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先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再接納別人。

  • 要馴服情緒產生的契機——「臆斷」。

什麼是「臆斷」,「臆斷」很多時候是被負面情緒灌輸出來的。這樣說,我們不太明白,心理學上所說的是:「歪曲的認知」。歪曲的認知要比負面情緒灌輸出來的要好理解,故意改變或者歪曲解釋一件事物,就是「臆斷」。

  • 對於頑固的消極情緒,要做到適當「排遣」,「排遣」​就是改變意識對象。

排遣不是消除心中的那些不安,而要改變對象,改變排遣的方式,也要更換意識對象。

第二點:用一個訓練來化解不安

這個訓練為「正念」訓練法。

在了解「正念」 訓練法之前,要先了解什麼是正念,正念指的是「發覺」或「專注的意識到」。

與正念相反的心理狀態是​:「心不在焉」。腦中雜念紛呈,注意力散漫,無法專注於一件事。

將「心不在焉」恢復到「心系當下」的位置就是正念。

單純從概念去了解正念不太好理解,但從相反的心理狀態去了解正念容易多了。將「心不在焉」 恢復到「心系當下」的位置就是正念。

從不專注到專注就是正念。從無法專注於一事到專注於一事就是正念。了解正念,然後再去訓練就是要做的第二步。

「三分鐘正念呼吸法」:

1.​徐緩進行;

2.將意識專注於呼吸氣流;

3.是留意腹式呼吸。

在早晨的一刻,用禪坐的方式,進行深呼吸,徐緩進行,然後將意識遍及全身,感受自己身體的狀態,再讓意識集中到頭頂,再慢慢輸送到腳尖等身體各個部位,切身感受身體每一刻的變化。

深呼吸


用這兩步,將不安化為灰燼,「復原力」就是慢慢適應的過程,在面對困難時,需要有方法的進行有效果的訓練和選擇。

3.日落時刻:

日落就是收工的時刻,最後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不安」這件事情。

不安在隨著時代和人們的生活不斷發生變化和轉移,如以前的不安是為了如何好好填飽肚子而產生不安,解決的辦法較為簡單,勞作,精耕細作便是一條相對偏安一隅的出路;現在,人們的不安主要來自工作和生活壓力,工作上每天想著如何晉升和加薪,生活上每天面對家庭、周圍各個方面的壓力,面對這些不安,有人按部就班,想著耗下去,有人選擇迎面出擊,而迎面出擊的好方法就是利用「復原力」對抗產生的不安。

還有一個應對的好辦法就是體會心流,專心致志工作。

心流狀態就是全力工作,心流作為特殊的心理狀態,已被確認具有多種優點,如充實的體驗,能帶來自髮式動機,還有自我進步。

完全進入狀態就是一種最充實的體驗,好比我們拿到心愛手機的那一刻,專心觀察每個細節就是一種充實的體驗,充實體驗有很多方面的好處,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可以想到別人想不到的,就因為你比別人多了一份專注。

且看且思:隨著不安的產生,日出即有日落,有不安則有「復原力」,日出日落自己完成任務,而面對不安也需要自己完成,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不安有哪些,是怎麼產生的,產生的時候有沒有觀察到,觀察到了有沒有接納不安。

我們面對不安做出了什麼樣的反應,有什麼樣的策略在應對不安,是偏安一隅,還是迎頭痛擊,給它一棒,還以顏色,讓不安在這種自我進步和充實體驗中讓它消失。

珍惜讀過的每本書,


也請相信我說的每句話都是錯的。

註: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可以聯繫刪除。

參考資料:《復原力》

相關焦點

  • 擺脫不安和焦慮,你需要的是復原力
    每當經歷這樣的階段,不安和焦慮就像迷霧一樣圍繞四周,讓人喘不上氣卻又無法逃離。但反覆經歷過之後才發現,不論順境或是逆境,都會產生不安,有時候,不安是源於習慣性逃避;也有些時候,不安是源於居安思危。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會因為突發事件感到焦躁不安,不滿於現狀卻又抗拒改變。「想太多」帶來的不是行動,而是習慣性逃避,不安造成的不良後果也由此顯現。不安作為一種消極情緒,會阻礙我們打破自己的「心理舒適區」,最明顯的就是登臺、考試之前的緊張,可能真的會導致發揮失誤。
  • 職場中受委屈、鬧心,掌握「挫折復原力」,馴服工作中的不安
    工作中缺乏復原力的人,容易出現焦慮、煩燥、不知所措、自我懷疑、憤怒、無奈等各種負面情緒,會被糟糕的一天嚴重打擊,個人價值感、工作熱情和表現都會降低,嚴重影響一天中的工作表現。因此復原力是職場成功的重要因素,職場中讓自己養成強大的原復力,才能在遇到突發事件時,不是躲避現實或手足無措,否定自己,甚至埋怨他人,而要自我修復,緩和矛盾,避免衝突。我們先來看看挫折復原力具體指哪些能力?
  • 經常感到不安,了解這三方面,幫助你擺脫不安的心靈桎梏
    他參加了英國的積極心理學家伊洛娜·博尼韋爾博士召開的「復原力訓練」研討會,最終找到了「復原力」,讓自己恢復了更好的狀態。久世浩司在他寫的《復原力》這本書中,講述了不安是如何產生的,如何恢復自己的復原力的一些方面的認知,讓我們看過這本書後能夠抵禦自己的不安和轉化自己的不安,讓自己的有更好的狀態工作和生活。
  • 家長培養孩子的「復原力」能解決問題!
    嘗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欣欣終於崩潰了,把所有的拼圖都扔在了地上,自己一個人偷偷地哭了起來。後來媽媽怎麼叫欣欣拼圖,欣欣都不願意了。孩子一遇到挫折就放棄,常常會陷入失敗中無法自拔,其實是孩子復原力低下的表現。
  • 【Resilience系列】護理職場焦慮手冊-用Resilience治癒你的不安
    我們面臨來自求職的不安,薪資的不安,晉升的不安等等,這些不安都被籠統的歸結到「焦慮症」的名下,被放大,被誇張,告訴我們你就是焦慮症啊!於是這些不安開始變成一種壞事,變成一種負面情緒,比如厭倦,消沉和挫敗感,妨礙我們的工作甚至是職業發展。但是從來沒有人給我們提出解決方法,如何戰勝這些消極的情緒,或者說如何正確利用這些不安來讓我們變得更好。
  • 復原力:面對挫折和失敗的重要能力
    什麼是復原力美國心理學會(APA) 將復原力定義為:「指個人面對逆境復原力(Resilience)是我們面對挫折和失敗時的一種最重要的能力。心理學家卡倫·萊維奇和安德魯·夏特這樣定義復原力:「能夠從挫折中恢復原狀,從失敗中學習經驗,從挑戰中獲得動力,以及相信自己可以克服生活中任何壓力和困難的能力。」復原力的影響因素「消極偏見」不僅會讓我們情緒低落,還嚴重損害了我們的復原力,一步步把自己拉入深淵。
  • 《小恩的秘密花園》:擁有「復原力」的孩子,才有抵抗逆境的勇氣
    我把這種力量歸結為——復原力。 那麼,什麼是復原力呢?卡倫·萊維奇(Karen Reivich)和安德魯·夏特(Andrew Shatte)在《復原力的因素》一書中寫到:「復原力指的是能夠從挫折中恢復原狀,從失敗中學習經驗,從挑戰中獲得動力,以及相信自己可以克服生活中任何壓力和困難的能力。
  • 那些打不倒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 如何增強心理復原力
    本文字數2600+|閱讀預計需要5min 文|梁娟(簡單心理認證.心理諮詢師)復原力(Resilience)是我們面對挫折和失敗時的一種最重要的能力。為什麼當面對挫折和失敗時,一些人可以很快走出悲傷,重振旗鼓,而另一些人會一蹶不振,無法重拾信心呢?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復原力?又應該如何增強我們的復原力呢?
  • 心理復原力:關鍵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在很多人看來,現在的孩子越來越玻璃心,他們打不得罵不得,甚至連批評幾句都有可能離家出走,或者是做出更極端的行為。不少孩子在受到挫折或者是家庭發生變故之後,都會消極悲觀,他們不知道如何面對社會,只想一味的逃避,破罐子破摔。
  • 兒童在惡略環境的逆襲秘密--復原力
    復原力(Resiliency,又譯堅韌性)是心理資本的四要素之一,指一種能夠從逆境、不確定、失敗以及某些無法抗拒的災難中自救、恢復甚至提升自身的能力。毫無疑問,這種逆境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遇到的,能夠克服重重險阻,將會給人以極大的信心。學者們研究得出在壓力之下有四種因素能夠讓個體克服重重惡劣環境,成功完成逆襲。一、個體的特徵。
  • 如果你受「不安」困擾,我還要說恭喜!
    世界上有這麼一類人,想做嘻嘻哈哈的樂天派,也羨慕那種天生自信,但被現實分分鐘打臉,意識到自己並不是樂觀主義者,卻也清楚自己算不上悲觀主義。我們會感到不安,也會為了避免壞情緒影響他人,而選擇獨自面對。直到我遇見了《復原力》,終於可以堅定地恭喜大家:世界上的很多優秀領導人同我們一樣,也不是樂觀主義,也經常會有不安的情緒。
  • ASK BAZAAR丨面對生活中的波瀾,如何提升復原力?
    心理復原力又被稱為心理韌性或彈性,指個人面對生活逆境、創傷、悲劇、威脅及其他生活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能力。本期ASK BAZAAR:如何提升復原力?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經歷各種挫折和逆境。而面對各種打擊和意想不到,我們能復原嗎?我博士攻讀的專業是組織行為學。多年來,我的研究專注於行為學和心理學的交叉領域,心理復原力(Resilience,又稱心理韌性、彈性)便是我研究領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美國心理學會(APA)將復原力定義為個人面對生活逆境、創傷、悲劇、威脅及其他生活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能力。
  • 「病態的」職場人,急需的不是「吃藥」,而是努力提升挫折復原力
    只有當我們相信,自己能夠改變自己的觀念時,也就是當我們可以建立起自我效能信念時,我們就可以滿懷信心地坐在面對挫折,這些挫折在你想提高自我挫折復原力時一定會遭遇到。也就是說,那些為你提高自我挫折復原力所做的努力將把你錘鍊成一個挫折復原力的人。
  • 3招提升復原力:面對挫折和失敗的重要能力
    你可能會很好奇,為什麼有些人在經歷失敗以後從此就一蹶不振,而有些人卻可以若無其事地拍拍身體,從跌倒中爬起來繼續前行?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在於他們的「復原力」程度,意思就是一個人從逆境中回彈的能力。而每個人現在的復原力程度其實都來自於過去的成長經歷和資源。這種能力並不是天生註定,而是可以培養的,然而學校卻很少教會我們。
  • 羅永浩今日直播帶貨:人生路上,彪悍的復原力到底多重要?
    一個很大的可能是,他成年後一直在他擅長的、舒適的領域做事,沒經過內心強大的人在新領域撞的頭破血流之後的適應調整過程……其實真的沒什麼。」高復原力的人,能把「頭破血流」的痛苦,只當做必需的適應過程。思維陷阱,讓我們的復原力打折復原力是我們每個人天生的能力。
  • 《另一種選擇》深陷困境時,如何增強自己的復原力,走出困境?
    親人離世、失戀失業、車禍疾病、自然災害……生活中總是會出現大大小小的挫折和不幸,殺得我們措手不及,但是,同樣是面對逆境,有的人因此輕生;有的人卻選擇堅持;有的人不僅能面對逆境,還能讓自己有所成長。那如果是我們自己遇到逆境,會做如何選擇呢?是退縮逃避,還是勇敢面對?
  • 紫荊-索菲亞FMBA雲畢業典禮:生長復原力,乘風破浪!
    史丹福大學"寬恕"課題項目主任Frederic Luskin為同學們講授《復原力與成功》,索菲亞大學MBA項目主席Steven Gold講授《超個人的倫理模型:顛覆組織心理學的管理應用》,國際兩性關係權威、超個人心理學國際聞名專家Kathlyn Hendricks講授《逆境中的復原力》,帶來一場酣暢淋漓的思想盛宴。
  • 孩子陷入悲傷中無法自拔,培養孩子心理復原力,克服成長障礙
    孩子由於心理髮育不成熟,所以對一些事情很容易陷入悲傷無法自拔,孩子的心理素質不好,家長想要幫助孩子改善這點,就需要了解心理復原力」。一,什麼是心理復原力心理復原力指的是人在面對逆境,或是較大的心理打擊後,人的內心會像彈簧一樣,雖然經過了壓縮,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能夠恢復如初。
  • 新劇被嘲,33歲趙麗穎強勢反擊:有復原力的女人,誰也傷害不了
    01趙麗穎身上體現出來的「韌勁兒」,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對應的名稱——復原力。它是指我們在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過程,也就是面對困難的恢復甚至提升自身的能力。而擁有復原力的人,通常會有以下三個典型特徵:1)接受現實並敢於挑戰的勇氣在趙麗穎的演藝生涯中,她遇到最大的偏見是她的圓臉。
  • 心理踐行錄 | 10 從拜登看挫折後高度復原力
    婚姻、孩子、自我、事業,關係如何經營把握?答案遙遠,只因心中不解。心理踐行錄,由兩位專業家庭教育導師、心理諮詢師分享,從西方心理學、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遇見眾生象,多維探討人的內心世界,閱覽世事、照見自己,一起踐行更幸福自在的人生路。最近,很多人都在關注美國大選,而拜登最終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