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小恩的秘密花園》描述的是主人公小恩,因家庭遭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無法維持正常的生活,父母只能把小恩送到舅舅家寄養。小恩帶著滿滿一手提箱的種子和信紙,來到蕭條落敗、灰暗的大城市,和性情乖僻,不苟言笑的舅舅生活在一起。並用她帶來的種子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播種,給舅舅的麵包店增添了一抹亮色,也給顧客帶來了歡笑,最後,在希望中盼來了和家人的重新團聚。
繪本的作者薩拉·斯圖爾特和戴維·斯莫爾是一對夫妻,他們分別是美國著名的童書作家與插畫家。薩拉·斯圖爾特熱愛大自然、閱讀和寫作,擅於刻畫堅強自主的女性角色。而戴維·斯莫爾則多次榮獲美國凱迪克大獎,代表作品有《小恩的秘密花園》《妞妞的鹿角》和《如果你想當總統》等。
一、「復原力」是逆境生存的內生力
作者向我們刻畫了一個堅強又友善的女主形象,讀完之後我們不難發現,小恩身上有著一種力量。我把這種力量歸結為——復原力。
那麼,什麼是復原力呢?卡倫·萊維奇(Karen Reivich)和安德魯·夏特(Andrew Shatte)在《復原力的因素》一書中寫到:「復原力指的是能夠從挫折中恢復原狀,從失敗中學習經驗,從挑戰中獲得動力,以及相信自己可以克服生活中任何壓力和困難的能力。」
心理學家發現,那些能夠在逆境中迅速恢復的人,身上大多具備復原力。
《小恩的秘密花園》中的主人公小恩,就是這樣一個有「復原力」的孩子。故事背景發生在美國,故事中第一封信的落款是1935年8月27日,從這個特定的時間我們可以知道故事的發展背景,是30年代美國金融大危機,儘管當時美國已經爬出了最災難深重的谷底,但大蕭條的陰影仍籠罩在美國上空。我們通過書中的12封信件,看到她在1935年8月27日至1936年7月11日近一年時間裡的生活經歷:爸爸失業,媽媽也接不到活計。於是小恩只有離開家去投靠城裡的吉姆舅舅。
故事中的小恩大概也就十來歲左右,生活突遭困境,她必須獨自一人乘坐火車到另一個陌生的城市投靠舅舅。我們試想一下,一個十來歲的孩子,面對這樣的境況,內心得多無助和害怕。可是故事中的小恩,卻很快的接受了這樣的變故,並且主動去面對。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堅強,勇敢、努力自救的形象。這點從她寫給舅舅的信件就能感受到:「雖然我個子小,但是我很強壯。只要我會做的,我都可以幫忙。」
為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呢?但改變是生態的本質,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經歷變化或是變故。我們希望,當孩子遭遇困境時,能有「自救&34;推動搖籃的手是推動地球的手。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長久的老師。父母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是怎麼樣的父母,就會養育什麼的孩子。
故事中小恩的父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生活遭遇困難,但小恩的父母沒有埋怨,沒有放棄,而是勇於面對困境,積極想辦法應對。父母努力生活的態度,小恩是能看到和感受到的,所以當她去到舅舅所在的城市時,雖然跟自己所想像中的城市完全不一樣,但是,她用自己堅強、樂觀、以及對周遭事物的友善態度去擁抱這種生活中的不如意。就像她在信中跟奶奶提到舅舅住的地方所有的窗臺上種花的箱子都是空的,我以為下一頁會是表達她沮喪的心情,沒想到她說的是:我好開心啊!這裡有好多花臺,它們好像都在等著我一樣!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也在他自傳裡說過,他現在之所以會致力於公益事業,完全是受他母親的影響,因為他母親自己就是一個慈善家。
在2006年的時候,史丹福大學的一名心理學畢業生Rodolfo Cortes Barragan和斯坦福的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以18個月的嬰兒為研究對象做了一項實驗,並提出,也許「一些孩子天生比其他孩子更善良」,但是,研究並沒有止步,他們決定對兒童的利他行為做更詳細的研究。後來,他們的研究報告表明,利他主義的行為並不只是受先天因素影響,同時還會受到環境因素影響,而互惠的關係能夠引發孩子作出更多善意的舉動。簡單來說,如果你想要一個善良友好的孩子,必須要滿足他們情感上的需求,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在這項研究的實驗中,嬰兒們被分成兩組,一組和成年人有著反覆的互動關係(一起玩耍、做互動遊戲等),另外一組則和成年人待在一起,但各做自己的事。結果發現,有互動關係的一組比沒有互動關係的一組在更願意去幫助成年人。
可見,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建立起聯繫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當我們與孩子建立起一段關係(即使是很短暫的關係)並贏得信任的時候,能更容易引發孩子的善意行為。
作為成人,平時除了被孩子氣急了發脾氣之外,我們總是習慣性對孩子隱藏我們的感受。和孩子分享你的感受。同時,也鼓勵孩子和你分享ta的感受,比如壓力、焦慮、害怕等等。讓他們知道,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是非常合理的事情。但要注意,當孩子向你訴說他們的壓力事件時,及時給予回應和幫助。引導孩子尋找解決方法,而不僅僅只是抱怨和責怪。比如:孩子跟你描述ta單獨在家會感覺到害怕時,你可千萬別說出「傻瓜,這有什麼可害怕的呀,你得勇敢一點」這樣的話,那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理解。如果你能說:「是的,媽媽小時候自己單獨在家時,也會覺得害怕。那麼下次如果你單獨在家,可以做點什麼事來分散一下注意力,讓自己不那麼害怕呢」,那麼孩子會覺得自己被接納、被理解了。如果你對這件事情的反應是抱怨,孩子從你的反應中只能獲得兩種信息:第一,遇到這種事情我應該抱怨;第二,我沒有辦法解決。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小恩的秘密花園》,小恩的父母與小恩正是坦誠溝通的親子關係。家庭有困難,但父母並沒有避諱讓小恩知道,也沒有在小恩面前強顏歡笑,而是讓小恩知道,我們全家人一起來共度難關。所以小恩也很勇敢,對於要暫時離開家這個事實,她坦然接受了。
《小恩的秘密花園》向我們詮釋了,一個有復原力的孩子,才有抵抗逆境的勇氣。
復原力並非與生俱來,它需要我們去幫助孩子塑造、加強,所以任何時候開始培養都不晚。
寫在最後:
大概9年前,在一次繪本培訓活動上,我有幸聽到兒童作家梅子涵教授講到這本《小恩的秘密花園》。繪本封面在大屏幕上顯示出來的時候,我並沒有太多的想法,第一感覺就是畫風清新,可是隨著梅教授一頁一頁的解讀,我不禁越聽越入迷,待他講完,頓時覺得,這書的生命力厚重起來。回到家後,我迫不及待自己買來,又細細的讀了幾遍。我想,好的兒童作品就是有這樣的魅力,不僅能打動孩子,還能感動成人。
《小恩的秘密花園》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圖畫書,直到現在,我仍然偶爾會拿出來看一看,讀一讀。不管什麼時候,都會被感動。
最後,送上一首普希金的詩來作為結束吧: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 不要心急
在憂鬱的日子裡需要鎮靜
要堅信,那幸福的日子即將來臨
去期待,那光明的未來
即使此刻你並不快樂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將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
就會成為親切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