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於情緒的誤解《朱朝陽這樣的乖孩子,為什麼會出事?這3個對情緒的誤解,每個家長都該明白》這篇文章裡,我提到過一部電影《網絡迷蹤》。
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媽媽因為癌症去世,這對整個家庭的打擊都是巨大的。
電影裡的父親選擇了閉口不談,然而卻根本無法改善孩子的情緒,反而將孩子越推越遠。
我們很多中國人都不善於談情緒和情感,我們對情緒的認知就是假裝看不見,就沒事了。
其實並非如此,迴避談論不僅無助於消解這種情緒,更加重要的是,無助於人們從生活重大打擊帶來的挫折裡恢復。
那當遭遇生活的重大打擊時,比如親人去世,父母離異等等這些事情時,我們應該怎麼和孩子聊呢?
又怎樣才能建立自己包括孩子的挫折復原力呢?
我非常欣賞的做法來自於Facebook的COO桑德伯格,她在她的書《另一種選擇》(Plan B)中分享了特別有價值的經驗。
桑德伯格一直以來都是別人眼裡妥妥的人生贏家:事業有成,夫妻恩愛,家庭和睦。
直到有一次,她和丈夫戴夫一起出去度假,她在旅館房間睡覺,丈夫在健身房跑步機上跑步,結果他突然從跑步機上掉下來,倒在地上,過了一個多小時才被發現,搶救已經來不及了。
事後醫學解剖證明,桑德伯格的老公死於冠狀動脈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他是因為突然發病,才會從跑步機上摔倒。
這種突發的、意外的親人離世,可想而知,對於桑德伯格和幾個孩子來說,打擊有多大。
但是桑德伯格的厲害之處在於,即便她經歷了非常漫長的痛苦時期,但她也在積極尋求科學的方式,幫助自己和孩子應對挫折,建立挫折復原力。
一、第一:讓尊重和接納情緒成為家庭準則
下面這張圖片是桑德伯格在自己的老公、孩子的爸爸去世之後,她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制定的「家庭規則」。
我覺得所有的父母都應該認真看看這張圖片,甚至,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張類似的家庭準則。
中文版的見下圖:
爸爸因為意外去世後,桑德伯格和她的孩子們一起寫道:
「 可以悲傷,可以停止任何活動,哭一場;
可以對依然有爸爸的朋友、表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感到嫉妒和憤怒;
可以對任何人說,我不想現在談這件事。
他們應該知道這不是我們應受的懲罰。
我希望孩子在暫時擺脫悲傷的時候,一定不要有內疚感,所以,我們約定可以開心歡笑。」
上面這段話,我第一次讀的時候居然看哭了,因為它讓我看到,真正懂孩子,懂情緒,有大愛的母親是怎樣的:
沒錯,悲傷、嫉妒、憤怒都是可以的,沒有什麼丟人的,不好說出口的;
而且即便是爸爸去世這樣極度悲哀的大事,如果有一件事情暫時讓我們感到快樂,那感到快樂也是正常的,不用自責,認為為什麼自己這麼沒心沒肺。
接納自己的所有情緒,是我們從挫折中出來的第一步。
二、第二:避免心理上的三個P
桑德伯格引用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研究,指出:
想要應對挫折,一定要克服心理上的三個 P,所謂的三個P就是:
個人化(personalization):認為壞事的發生都是自己的錯;
普遍性(pervasiveness):認為消極事件會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
持久性(permanence):認為事件的殘餘效應將永久存在。
回憶一下我們曾經經歷的痛苦經歷,比如戀愛受挫,婚姻失敗,等等,在受挫的當下,是不是會不停的責備自己,認為都是自己的錯?
或者認為人生將永遠暗無天日,再也不會有美好出現?
當我們越發這麼去想,就越覺得痛苦,越難從挫折裡走出來。
對於孩子也是一樣,大人一個非常普遍的錯誤就是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所以不用跟孩子解釋太多。
但實際上,你不解釋,孩子更加會胡思亂想,而且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認為所有悲劇的發生都是自己引起的。
所以,當挫折發生時,一定要和孩子清楚的明白:
壞事的發生不是我們自己的錯,而且它也決不會永久的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要假裝看不見孩子的情緒,告訴他們:我了解你的痛苦,我就在你身邊。
來自父母的理解、陪伴和接納,是孩子未來對抗所有挫折的勇氣來源。
三、第三:學會區分內疚和羞恥
內疚和羞恥的區別,是很多人一輩子都不知道的。
而在心理學家看來,搞清楚這兩者的區別至關重要。
內疚責怪的是自己的行為;而羞恥責怪的是自己的人格,這就是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
簡而言之,內疚 = 我做了壞事;羞恥 = 我很壞。
內疚能讓我們一直努力改進,讓我們更有動力去修正過去的錯誤,在未來做出更好的選擇;
而羞恥則會讓自己感覺到渺小,可憎,自卑,也會讓人更容易具備攻擊性。
如果我們不知道兩者的區別,當自己犯了錯誤時,比如孩子在公園裡玩摔傷了:
「內疚」是我們會這麼想:
孩子摔傷了,這是我的疏忽,自己真的太大意了,以後一定要注意;
而「羞恥」是我們會這麼想:
孩子摔倒了,都怪我,我真笨,我真沒本事,我真不是個好媽媽。
同樣,如果你知道內疚和羞恥的區別,以及其中的重要性,那麼當孩子犯了一個錯誤時:
你指出孩子行為上的錯誤,孩子感到的是內疚;
但如果你罵他:「你真是個白痴,你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我為什麼要生下你」,那麼孩子感受到的就是恥辱。
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內疚」的影響是積極的,而「羞恥」的影響是破壞性的。
因為羞恥感會腐蝕我們內心原本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並做得更好的信念,而且,當一個人內心充滿羞恥感的時候,就更可能做出自我毀滅的行為。
所以,讓孩子感到內疚可以,但千萬不要讓他們感到「羞恥」。即便他們在別人那裡感受到這種「羞恥感」,一定要及時告訴孩子: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但你不必感到羞恥。
四、
我們人類,誰都無法避免一輩子不碰到一點挫折,如何從挫折中站起來重新出發,就成為一生的課題。
桑德伯格從突然失去丈夫的巨大打擊裡,花了很長時間恢復並建立挫折復原力,如今,她跟新男友訂婚,並和孩子們開啟了新的徵程。
而桑德伯格的未婚夫就是她已故丈夫的哥哥介紹認識的。
他的哥哥說:
他們都經歷過失去,僅僅因為你經歷了失去,並不意味著你沒有資格再次獲得幸福和快樂。
是的,我們都會經歷打擊和失去,但有了挫折復原力,我們就會再次獲得幸福和快樂。
謝謝你關注帝呱呱星球,這裡有傳說中的海澱、順義媽媽。因為地域和工作的原因,我們得以接觸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育兒理念,希望和你分享雞娃時代裡不一樣的育兒新認知、帝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