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掌管Facebook的女人,是如何給孩子最需要的「復原力」?

2020-12-23 騰訊網

在關於情緒的誤解《朱朝陽這樣的乖孩子,為什麼會出事?這3個對情緒的誤解,每個家長都該明白》這篇文章裡,我提到過一部電影《網絡迷蹤》。

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媽媽因為癌症去世,這對整個家庭的打擊都是巨大的。

電影裡的父親選擇了閉口不談,然而卻根本無法改善孩子的情緒,反而將孩子越推越遠。

我們很多中國人都不善於談情緒和情感,我們對情緒的認知就是假裝看不見,就沒事了。

其實並非如此,迴避談論不僅無助於消解這種情緒,更加重要的是,無助於人們從生活重大打擊帶來的挫折裡恢復。

那當遭遇生活的重大打擊時,比如親人去世,父母離異等等這些事情時,我們應該怎麼和孩子聊呢?

又怎樣才能建立自己包括孩子的挫折復原力呢?

我非常欣賞的做法來自於Facebook的COO桑德伯格,她在她的書《另一種選擇》(Plan B)中分享了特別有價值的經驗。

桑德伯格一直以來都是別人眼裡妥妥的人生贏家:事業有成,夫妻恩愛,家庭和睦。

直到有一次,她和丈夫戴夫一起出去度假,她在旅館房間睡覺,丈夫在健身房跑步機上跑步,結果他突然從跑步機上掉下來,倒在地上,過了一個多小時才被發現,搶救已經來不及了。

事後醫學解剖證明,桑德伯格的老公死於冠狀動脈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他是因為突然發病,才會從跑步機上摔倒。

這種突發的、意外的親人離世,可想而知,對於桑德伯格和幾個孩子來說,打擊有多大。

但是桑德伯格的厲害之處在於,即便她經歷了非常漫長的痛苦時期,但她也在積極尋求科學的方式,幫助自己和孩子應對挫折,建立挫折復原力。

一、第一:讓尊重和接納情緒成為家庭準則

下面這張圖片是桑德伯格在自己的老公、孩子的爸爸去世之後,她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制定的「家庭規則」。

我覺得所有的父母都應該認真看看這張圖片,甚至,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張類似的家庭準則。

中文版的見下圖:

爸爸因為意外去世後,桑德伯格和她的孩子們一起寫道:

「 可以悲傷,可以停止任何活動,哭一場;

可以對依然有爸爸的朋友、表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感到嫉妒和憤怒

可以對任何人說,我不想現在談這件事

他們應該知道這不是我們應受的懲罰。

我希望孩子在暫時擺脫悲傷的時候,一定不要有內疚感,所以,我們約定可以開心歡笑。

上面這段話,我第一次讀的時候居然看哭了,因為它讓我看到,真正懂孩子,懂情緒,有大愛的母親是怎樣的:

沒錯,悲傷、嫉妒、憤怒都是可以的,沒有什麼丟人的,不好說出口的;

而且即便是爸爸去世這樣極度悲哀的大事,如果有一件事情暫時讓我們感到快樂,那感到快樂也是正常的,不用自責,認為為什麼自己這麼沒心沒肺。

接納自己的所有情緒,是我們從挫折中出來的第一步。

二、第二:避免心理上的三個P

桑德伯格引用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研究,指出:

想要應對挫折,一定要克服心理上的三個 P,所謂的三個P就是:

個人化(personalization)認為壞事的發生都是自己的錯;

普遍性(pervasiveness)認為消極事件會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

持久性(permanence)認為事件的殘餘效應將永久存在。

回憶一下我們曾經經歷的痛苦經歷,比如戀愛受挫,婚姻失敗,等等,在受挫的當下,是不是會不停的責備自己,認為都是自己的錯?

或者認為人生將永遠暗無天日,再也不會有美好出現?

當我們越發這麼去想,就越覺得痛苦,越難從挫折裡走出來。

對於孩子也是一樣,大人一個非常普遍的錯誤就是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所以不用跟孩子解釋太多。

但實際上,你不解釋,孩子更加會胡思亂想,而且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認為所有悲劇的發生都是自己引起的。

所以,當挫折發生時,一定要和孩子清楚的明白:

壞事的發生不是我們自己的錯,而且它也決不會永久的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要假裝看不見孩子的情緒,告訴他們:我了解你的痛苦,我就在你身邊。

來自父母的理解、陪伴和接納,是孩子未來對抗所有挫折的勇氣來源。

三、第三:學會區分內疚和羞恥

內疚和羞恥的區別,是很多人一輩子都不知道的。

而在心理學家看來,搞清楚這兩者的區別至關重要。

內疚責怪的是自己的行為;而羞恥責怪的是自己的人格,這就是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

簡而言之,內疚 = 我做了壞事;羞恥 = 我很壞。

內疚能讓我們一直努力改進,讓我們更有動力去修正過去的錯誤,在未來做出更好的選擇;

而羞恥則會讓自己感覺到渺小,可憎,自卑,也會讓人更容易具備攻擊性。

如果我們不知道兩者的區別,當自己犯了錯誤時,比如孩子在公園裡玩摔傷了:

「內疚」是我們會這麼想:

孩子摔傷了,這是我的疏忽,自己真的太大意了,以後一定要注意;

「羞恥」是我們會這麼想:

孩子摔倒了,都怪我,我真笨,我真沒本事,我真不是個好媽媽。

同樣,如果你知道內疚和羞恥的區別,以及其中的重要性,那麼當孩子犯了一個錯誤時:

你指出孩子行為上的錯誤,孩子感到的是內疚;

但如果你罵他:「你真是個白痴,你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我為什麼要生下你」,那麼孩子感受到的就是恥辱。

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內疚」的影響是積極的,而「羞恥」的影響是破壞性的。

因為羞恥感會腐蝕我們內心原本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並做得更好的信念,而且,當一個人內心充滿羞恥感的時候,就更可能做出自我毀滅的行為。

所以,讓孩子感到內疚可以,但千萬不要讓他們感到「羞恥」。即便他們在別人那裡感受到這種「羞恥感」,一定要及時告訴孩子: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但你不必感到羞恥。

四、

我們人類,誰都無法避免一輩子不碰到一點挫折,如何從挫折中站起來重新出發,就成為一生的課題。

桑德伯格從突然失去丈夫的巨大打擊裡,花了很長時間恢復並建立挫折復原力,如今,她跟新男友訂婚,並和孩子們開啟了新的徵程。

而桑德伯格的未婚夫就是她已故丈夫的哥哥介紹認識的。

他的哥哥說:

他們都經歷過失去,僅僅因為你經歷了失去,並不意味著你沒有資格再次獲得幸福和快樂。

是的,我們都會經歷打擊和失去,但有了挫折復原力,我們就會再次獲得幸福和快樂。

謝謝你關注帝呱呱星球,這裡有傳說中的海澱、順義媽媽。因為地域和工作的原因,我們得以接觸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育兒理念,希望和你分享雞娃時代裡不一樣的育兒新認知、帝都新生活。

相關焦點

  • 那個掌管Facebook的女人,是如何給孩子最需要的「復原力」?
    那當遭遇生活的重大打擊時,比如親人去世,父母離異等等這些事情時,我們應該怎麼和孩子聊呢?又怎樣才能建立自己包括孩子的挫折復原力呢?這種突發的、意外的親人離世,可想而知,對於桑德伯格和幾個孩子來說,打擊有多大。但是桑德伯格的厲害之處在於,即便她經歷了非常漫長的痛苦時期,但她也在積極尋求科學的方式,幫助自己和孩子應對挫折,建立挫折復原力。
  • 家長如何給孩子最需要的「復原力」?
    我們稱這種能力為復原力,這種能力也是孩子們最需要的。那當遭遇生活的重大打擊時,比如親人去世,父母離異等等這些事情時,我們該怎麼和孩子聊,怎樣幫助孩子建立挫折的復原力呢?沒錯,悲傷、嫉妒、憤怒都是可以的,沒有什麼丟人的,不好說出口的,告訴孩子即便是親人去世這種極度悲哀的大事,如果有一件事暫時讓我們感到快樂,那麼感到快樂也是正常的,不用自責,認為為什麼自己這麼沒心沒肺接納自己的情緒,是我們從挫折中走出來的第一步。
  • 孩子一遭遇挫折就頹廢?家長培養孩子的「復原力」能解決問題!
    我們也可以把復原力理解為一種恢復能力,復原力越強的孩子,越容易從挫折、悲傷中恢復過來,更好地適應環境。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遭受數不清的挫折和磨難,只有復原力足夠強的人,才不會被困難打垮,才不會向逆境低頭。
  • 孩子受不起挫折、逆商低?心理復原力:關鍵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只有復原力足夠強的人,才能夠不被外界幹擾,不被創傷擊垮,努力開拓一條更寬更平坦的光明大道。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相比,家庭因素對於一個人復原力的強弱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如果人們在原生家庭中能夠得到父母積極的教育,有一個溫馨民主的生長環境,那麼他們就會有更好的復原力。
  • 《復原力》:所有人都會感到不安,如何用「復原力」來化解逆境
    既然所有人都會不安,那麼在當下就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這個問題為:所有人都會不安。 答案為: 利用復原力來化解這種不安。 從不安這個問題出發,然後從復原力這一解決辦法開始,了解復原力這個過程是怎麼樣的,它的結果如何,結果會產生何種影響,復原力這一辦法是否能有效解決不安這個問題。
  • 孩子陷入悲傷中無法自拔,培養孩子心理復原力,克服成長障礙
    在電視劇《遇見幸福》當中有一個片段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甄開放得知丈夫出軌後,選擇了離婚,最終孩子和房子車子都歸她,而丈夫則是擁有所有的存款。由於失去了經濟支柱,離婚後的生活變得十分困難,她每天都要奔波於生計,對於孩子的教育逐漸變得力不從心,幼兒園一次活動需要爸爸參加。
  • 孩子懼怕挫折,「心理復原力」很重要,家長應該知道這三點
    家長的這些做法都是很不正確的,因為這會讓孩子失去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心理復原力。可惜的是,有些家長並不知道這種能力是什麼樣的。ONE 什麼是「心理復原力」?心理復原力指的是在面對挫折的時候迅速地調整好心態走出失落的能力。
  • 擺脫不安和焦慮,你需要的是復原力
    不安作為一種消極情緒,會阻礙我們打破自己的「心理舒適區」,最明顯的就是登臺、考試之前的緊張,可能真的會導致發揮失誤。久世浩司認為,「復原力」可以幫助人們把控不安,減少不良影響。復原力指的是:「面對逆境、困難或沉重壓力時,自我適應的精神力和心理過程。」久世浩司曾就職於寶潔等國際知名公司,在工作的過程中常遇到因不安而彷徨的人們。在意識到復原力的積極作用後,他轉向了復原力的研究,並創辦了積極心理學學校,將學術與經驗相結合,著有《抗壓力》等暢銷作品。
  • 《另一種選擇》深陷困境時,如何增強自己的復原力,走出困境?
    謝麗爾的朋友、沃頓商學院知名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告訴謝麗爾,我們可以採取一定的方法,一步步從支離破碎的不幸與災難中復原。我們不是生來就擁有復原力的,復原力需要我們在後天培養和提升。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聊身陷困境的時候,我們知道如何來增強自己的復原力,重新獲得快樂
  • 兒童在惡略環境的逆襲秘密--復原力
    如果父母中有一位與孩子關係親密,給孩子給關愛,給予一定的高期望,監控孩子的活動,安排好家庭環境,這樣的父母就能增強孩子的復原力。雖然當下的社會,寒門難出貴子,但寒門之下父母的關愛,定能促進孩子的復原力的增長,完成人生的逆襲。
  • 那些打不倒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 如何增強心理復原力
    本文字數2600+|閱讀預計需要5min 文|梁娟(簡單心理認證.心理諮詢師)復原力(Resilience)是我們面對挫折和失敗時的一種最重要的能力。為什麼當面對挫折和失敗時,一些人可以很快走出悲傷,重振旗鼓,而另一些人會一蹶不振,無法重拾信心呢?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復原力?又應該如何增強我們的復原力呢?
  • 困境之中,怎樣擁有復原力?
    困境之中,怎樣擁有復原力? 我們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失業、減薪等各種艱辛時刻,這時候,擁有復原力的人往往能快速重振旗鼓,煥發新的生機。尤其在這次疫情中,復原力的重要性更是超過以往。公眾號「哈佛商業評論」總結了獲得復原力的三個關鍵因素。 一是,對現實有清醒的認識。
  • 孩子經不起挫折?鍛鍊心理復原力,父母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
    前幾天同事帶兩個孩子去滑雪場滑雪,兩個孩子可高興了,以為滑雪場和遊樂園一樣很好玩。到了滑雪場,同事就把兩個孩子交給專業的滑雪教練,剛開始兩個孩子別提多興奮了。學了兩個小時後,教練提出給兩個孩子做一個測試,不過在測試中兩個孩子都摔跤了。
  • 孩子面對挫折止步不前?「心理復原力」影響孩子面對挫折的心態
    導讀:孩子面對挫折止步不前?「心理復原力」影響孩子面對挫折的心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面對挫折止步不前?「心理復原力」影響孩子面對挫折的心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小恩的秘密花園》:擁有「復原力」的孩子,才有抵抗逆境的勇氣
    我把這種力量歸結為——復原力。 那麼,什麼是復原力呢?卡倫·萊維奇(Karen Reivich)和安德魯·夏特(Andrew Shatte)在《復原力的因素》一書中寫到:「復原力指的是能夠從挫折中恢復原狀,從失敗中學習經驗,從挑戰中獲得動力,以及相信自己可以克服生活中任何壓力和困難的能力。
  • 「病態的」職場人,急需的不是「吃藥」,而是努力提升挫折復原力
    從概念上來講,挫折復原力是指人們在面對困境和挫折時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實際上,大部分人都擁有挫折復原力,並且能夠獨自應對挫折,只有很小一部分人會在經歷嚴重事故之後產生精神上的疾病,這個時候需要尋找心理醫生進行治療。一般地我們都可以通過個體機能進行自我復原。
  • 新劇被嘲,33歲趙麗穎強勢反擊:有復原力的女人,誰也傷害不了
    01趙麗穎身上體現出來的「韌勁兒」,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對應的名稱——復原力。它是指我們在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時的良好適應過程,也就是面對困難的恢復甚至提升自身的能力。而擁有復原力的人,通常會有以下三個典型特徵:1)接受現實並敢於挑戰的勇氣在趙麗穎的演藝生涯中,她遇到最大的偏見是她的圓臉。
  • 何為「挫折復原力」?能讓你在職場上遊刃有餘的一股力量
    昨晚開始閱讀一本與心理學相關的書籍《挫折復原力:成功者都具備的隱藏素質》。其中「挫折復原力」這個詞讓我深有感觸,所以用接下來的文字談談自己的一些感想:職場上如何有意識地鍛鍊自己的「挫折復原力」。我們先來看看書中對「挫折復原力」的定義。「挫折復原力」這種心理特質,不只是關乎成敗,也可以讓個體在困難的情形下、在重重壓力的考驗下,保持沉穩、鎮定,一如既往地相信自己和自己的能力。
  • 向上者的人生,拼的是復原力
    每個人都有各自生活的難,而對於成功者的人生來說,拼的就是復原力。懂得放下當年胡歌因為出演《仙劍奇俠傳》紅極一時,然而,不到一年時間,一場車禍就把處於事業巔峰時期的胡歌,拉入深淵。劫後餘生的胡歌,展示出了強大的復原力,沉著應對命運的打擊和讚譽,放下擰巴和較勁,退去浮華和光鮮,用他的話來說,他只是做好了一名演員該做的事。懂得等待奧普拉曾說:「我堅信,所有障礙都有意義,能否敞開心扉從這些挑戰中學習,就是成功與被困之間的差距。」
  • 職場中受委屈、鬧心,掌握「挫折復原力」,馴服工作中的不安
    因此以佛繫心態應對工作拋給我們的種種經歷,無法產生長久的挫折復原力。一旦放任職場中的情緒問題,還會嚴重損害了我們的復原力,一步步把自己拉入深淵。因此復原力是職場成功的重要因素,職場中讓自己養成強大的原復力,才能在遇到突發事件時,不是躲避現實或手足無措,否定自己,甚至埋怨他人,而要自我修復,緩和矛盾,避免衝突。我們先來看看挫折復原力具體指哪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