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高校被爆出,學生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以此來粉飾就業率的情況。小編也為之一驚,這麼「靈活」的辦法究竟是出自何人之手,身為教育工作者最起碼的「師德」又在哪裡?教育部明令禁止之下,一些高校卻依舊頂風作案。
據統計,2020屆高校畢業生高達874萬人,然而,不幸的他們卻剛好碰上了新冠疫情,各種企業的招聘人數大幅縮水,有媒體透露,招聘率整整下降了20%,但就是在這種嚴峻的就業形勢之下,一些高校的就業率依舊達到了90%,這個一看就是「摻水」的數據背後,是高校屢出奇招給學生帶來的「假就業」。
怎麼摻水呢,碰到核查就說是在做自媒體,鑽空子的做法讓人氣憤。鑽的什麼空子呢,國務院確實發文,把自媒體等納入就業範圍。
我們統計就業率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提供翔實可靠的數據,而絕對不是為了瞞天過海,粉飾太平。今年疫情,我們看到了國家為大學生就業所盡的最大努力,研究生擴招,公務員考試更多面向應屆畢業生,等等一些做法,而個別高校的這種做法不僅起不到息事寧人的作用,反而更引人矚目,大家不加思考也能看出他存在的問題。
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才是王道。這就好比小學生考試成績,你愣是把成績改了你不可能達到的水平,也終有一天會露餡,只會面對更嚴峻的場面。其實我們的專業確實也提出了一些解決的辦法,比如,高校的就業率由第三方統計,這樣更加客觀,或者建立跟蹤調查制度,跟蹤畢業生3到5年的就業情況。這兩種辦法不失為一種獲得更加客觀的數據的好辦法。
「上面要什麼數據,就有什麼數據」,無所不能的上行下效之風,要想真正解決,並不是那麼容易,或者說,作為我們這一種體制的弊病根本無法解決。高校這般舉動也是無可奈何之舉,或許我們對於低於60%的這個率就停招的這個規定還有待商榷。
開設自主創新項目,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提供自主創新知識,這是高校可以也很容易達到的,也更可能為大學生提供更加靈活的真正靈活的就業方法。當我們陷入「教育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這個國家的教育就出現了較大的問題,教育傳授技能,引導學生掌握社會化所需要的能力,在這其中,這個學校的教育氛圍對學生影響更大。
或許很多人說「一直都是這樣啊」,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把他當作理所當然的或者習慣就好了的態度去對待這個事情,一切都走了個形式化,更大的問題個隱患就會一直存在,甚至會有變大的趨向,當他終於爆炸的時候,你才想起去解救,會不會為時已晚呢。教育之本,不可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