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在擴招21年以後,大學生終於迎來了無法就業的時代。有人說這是個個人問題,但更多的人認為大學生無法就業是社會問題。但不能怎麼認為,沒有人否認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並非線性相關或線性不相關。
就業問題之所以能夠解決或無法解決主要是社會政策,學生本人以及學校多方共同決定的結果。如今社會之浮躁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在很多擺事實講例子的時候,我們總會說,20多年前的大學生,天之驕子,20年後不如農民工。讀大學有什麼用的理論。
我不想討論大學生讀書究竟有什麼用,我只想討論的是大學生他的就業如今被這個社會強行扭轉觀念,能否保證大學生對於這個時代的原諒,雖然很多人會說國家和社會培養了你,你怎麼可能會怨恨或者不原諒這個時代呢?但是,如果讓現在當下每一個失業待業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對當下的社會現實沒有任何想法,恐怕也是某些人的一廂情願。
小時候的線性教育思維灌輸給大學生等上了大學就可以有好工作,上了大學就可以輕輕鬆鬆。未來的科技發展,每一個人就工作幾個小時就可以拿到更高的工資。這一切的一切都沒有在大學生畢業之後發生,反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大學生在過去傳統教育當中十數年的,現行教育所產生的三觀,被這個社會殘忍打碎的時候,怎麼可能還要要求大學生對社會充滿愛呢?
現在的大學生不努力嗎,不怕吃苦嗎?支持這樣理論的的人是否去到社會上的一些基層崗位去看一看?風裡來雨裡去在過去驕傲的家庭獨子到社會忙碌奔走,送這送那的年輕人,到底有多麼卑微?風涼話,人人可以說。但是不要自以為你讀懂了年輕人,讀懂了年輕人對於當下社會的現實體驗。
大學生就業的第一個問題並非大學生本身,而是就業市場不完善。很多人認為大學生就業出現了問題,首先要找自己的原因,為什麼有人會就業的很好,有人不會。要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才能找到好工作,要不然肯定找不到工作呀。
但我想說的是與中國處於同一發展階段的國家與中國一樣,大學生都找不到工作。這其實與大學生本身是否有綜合能力沒有太大關係。數千所學校的國度,怎麼可能要求每一個大學生都有過硬的綜合實力。就像一個封建社會,我們總說路有凍死骨,那麼當一個人指著你的鼻子說,誰讓你家沒有土地的,你要想辦法買土地呀。而農民軍就是這樣得逼到了造反的道路上的。
就連西方最發達的社會制度最完善的北歐國家和當下世界超級強國美國都沒有辦法,也沒有資格達到這一程度,你怎麼可能要求國內的大學生必須要每一個人擁有綜合實力和綜合能力呢?而且,如果一個社會只有綜合實力強,只有專業能力強的人才能夠找到工作。那麼這個社會也是不值得存在的,因為它完全執行的是自然界的優勝劣汰,而沒有人類文明的體現。
在就業市場上,其實長期以來我們的市場都不景氣,大學生的數量供大於求。市場準入也越來越低,人才與市場的供需嚴重不平衡。其實這一問題在2005年以後就出現了。但似乎每一年都是最難畢業季。我們總是對其進行感慨,從來也沒有認真的思考,人才與市場之間究竟如何對接,所有人只是盲目的擴充規模,或者說他們根本不承認自己盲目的擴充規模。
認為一切都在可控範圍之內。而且,為了全球化的迅速,我們持續壓低國內的勞動成本。在這全球化的時代爭奪國際產業鏈,確實一本萬利。但是當進入經濟內循環以後,曾經壓制的勞動成本根本沒有我們所想要的內需購買力。而且能夠創造購買力的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望洋興嘆。
雖然我國的新增勞動人口數量每年以一千萬人以上的速度增長,但這是淨增長。大學生就已經870萬,專科職校中專等等各類培訓機構每年投放的勞動力數量則高達1200萬。減去每年的退休人員,一千萬人以上的淨勞動大軍湧入,我們也只能保證每年解決九百萬人的就業問題,而這還停留在紙面上,還有我們不願意承認的已失業人口隱性失業人員和各種準失業人員在社會上不斷找尋則謀生的工作。對於這種嚴重失衡的現象,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也往往受到各種各樣的歧視和陷阱。
甚至於自己成為一個變相的消費者也全然不知
例如,自己本身去找工作,最終莫名貸款。自己本身是想去應聘結果背負莫名負債。自己為了要找更好的工作去整容最終有債務纏身。自己想要去創業公司,結果剛到公司三天,公司就被警方查封,不是涉及傳銷,就是涉及金融詐騙。又或者自己剛到一個相對來講比較安穩的公司,工作一年後工資也只有剛剛填補房租的階段。
難道社會上就沒有好工作嗎?當然有,而且很多。但在資本和市場競爭之下,也只有真正有實力的年輕人才能夠爭得這些好工作。但是,真正建設或者是保證一個國家持續繁榮和穩定發展的,並不是這一小撮,真正有實力的年輕人。
社會最應該關注的是大部分的普通人,而非精英人群。否則,這也違背了我們國家的國家性質,而成為跟西方一樣的精英社會。不過可能也不遠了,當我們提成素質教育的這十幾年來,我們的私立貴族豪華教育學校越來越多,這豈不就是精英社會形成的根本標誌?
很多人都在說現在的大學生就業義務缺失。大學生根本沒有在想自己能夠為社會和公司做出怎樣的貢獻,就一直想著自己要拿多少多少的月薪。這固然有大學生眼高手低的成分。但是這種眼高手低是數百萬大學生自己願意造成的嗎?在大學,我們總是抨擊大學生在課堂上睡覺,玩兒手機,甚至逃課。
一方面,這些事情難道在大學擴招期間在大學擴招之前就不存在嗎?廣泛存在。另一方面,現在的教學質量就真的能夠堪比過去嗎?照本宣科,甚至教授每一次在課堂上就讀一個大標題,小標題然後囫圇的解釋一下,就下課的老師有多少?一些人有來反駁我說好學校不會存在這樣的老師。但我說過我關注的是普通人,有很多人也說一般的學校也並不都是這樣的老師,但是只要學生們接觸過兩個以上的這種老師,我能夠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致,不受到影響。
曾經在我的大學,我最熱愛的專業都是用這種老師教出來的。那個專業我那麼喜歡,都聽不進去,又有什麼資格要求一般的同學去奮筆疾書。大學生就業義務缺失是什麼造成的?如果大學生未來生存的工作壓力,生活壓力,房貸壓力都處於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誰會如此急功近利?
找不到工作,工作壓力大,生活壓力大,買不起房子,一切的一切都要學生自己解決。你怎麼可能要求學生什麼都不顧的去奉獻。在過去,我們可以分房我們包分配,我們的生活壓力並不大,所以我們有資格有理由要求年輕的大學生們投入到社會的建設當中,到各地去奉獻,去犧牲。因為他們沒有後顧之憂也會得到國家福利的些許補償,但是在當下,奉獻了,犧牲了,35歲就被裁員了,誰還會傻到不顧一切的去奉獻?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是用人單位的用人觀念落後,我這人不否認一些用人單位的觀念是落後的,他們依然以70後80後的邏輯去找90後和00後的工人。時代真的不同了,但是真的,所有的就業單位都如此嗎?我想不過是個藉口而已。
所有的用人單位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之下,也不是以前指標性生產。沒有資金鍊,沒有貸款,沒有融資,沒有市場,銷售不出商品沒有人會在意某個用人單位和企業的死活。掙錢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打開市場,抓住銷路,獲得盈利。第二種是削減成本。對於單個公司而言,沒有辦法削減原材料的成本。
那麼招人的人工成本畢竟是其所能夠完全掌握的。你又怎麼可能要求每一個公司都要有一個正確的用人觀念?尤其是在社會財富轉入存量邏輯以後。社會上,由於房地產這個大海綿,可流動的錢並不多,各種企業還要爭相爭奪市場。所謂開源節流,不過如此。
此外,還有很多人說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不成熟,總認為自己是個人才,但卻從來沒有關注自己與社會發展究竟是否相符,這麼說自然也對。但是說一句實話。從上幼兒園一直到大學畢業這20年的時間裡,誰教過大學生們去看待這個社會?大學生又是在哪裡能夠真正認識這個社會?
他們所認為的最基礎的社會都是20年的基礎教育當中根深蒂固的社會形象是刻意教出來的,而不是感受事實感受出來,書本裡寫的和真實的感受能一樣嗎?雖然我們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真正能給大學生真正認識這個社會不同面,甚至是黑暗面的機會又能有多少?出校門之後一個一個的社會大坑。你又怎麼可能讓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是你所想像的那樣成熟,而不是畸形。
社會每一年所創造的新增就業崗位越來越少,由三年前的1100萬轉到了當下的九百萬,並且其質量也在逐年下降。原先我們認為的工作是由正經的工作時間,約定的工作強度,有保證的工資發放,包括各種保險養老金的繳納。甚至當下很多社會上的普通人,包括大學生,都認為只有這樣的工作才是真正的工作。但是未來大學生如果想要找到這樣的工作,恐怕是一個夢想。
基本只會存在於企事業單位和國企之中。對於在市場上廣泛競爭的高科技企業和產業內。996的現象越來越多。而且996也只是個表面。公司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比如說班車早到晚退等一些方式在996的基礎之上再延長兩三個小時。未來大學生所面臨的種種問題還不僅如此。
為什麼要讓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就是讓大學生放棄對原先工作定義的認知。通過自己在社會的縫隙當中找尋自己的事業。不論掙不掙錢掙錢的多少,只要大學生不在家裡閒著,就算是就業。這種現象未來會越來越多,也不必大驚小怪,更不必嗤之以鼻。其實本質上,這並不是所謂的大學無用論。
大學生不值錢回到教育的本質,誰說過,學歷和文憑一定會解決就業問題。40年來其實根本沒有人說過,只是市場的一個表現。如今市場變了,這種表現自然就會出現變化,甚至不復存在。但是上大學與不上大學,一個人的氣質和一種內在的區別是有本質不同的。
因為市場而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最終必然也會回歸到市場去解決這一問題上來。但是市場真的能夠解決本質性的就業問題嗎?因為市場解決不了才會出現問題的呀。當面對著靈活就業也是就業的時代,那些曾經接受了20多年線性思維教育的大學生們,究竟是否能夠原諒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