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會原諒嗎?就業無法解決就轉變觀念靈活就業!誰出的主意?

2020-08-16 世界史圖鑑


總說90後00後大學生不怕吃苦,誰願意看看社會縫隙之下,卑微奔忙的年輕人。


大學在擴招21年以後,大學生終於迎來了無法就業的時代。有人說這是個個人問題,但更多的人認為大學生無法就業是社會問題。但不能怎麼認為,沒有人否認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並非線性相關或線性不相關。

就業問題之所以能夠解決或無法解決主要是社會政策,學生本人以及學校多方共同決定的結果。如今社會之浮躁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在很多擺事實講例子的時候,我們總會說,20多年前的大學生,天之驕子,20年後不如農民工。讀大學有什麼用的理論。


我不想討論大學生讀書究竟有什麼用,我只想討論的是大學生他的就業如今被這個社會強行扭轉觀念,能否保證大學生對於這個時代的原諒,雖然很多人會說國家和社會培養了你,你怎麼可能會怨恨或者不原諒這個時代呢?但是,如果讓現在當下每一個失業待業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對當下的社會現實沒有任何想法,恐怕也是某些人的一廂情願。

小時候的線性教育思維灌輸給大學生等上了大學就可以有好工作,上了大學就可以輕輕鬆鬆。未來的科技發展,每一個人就工作幾個小時就可以拿到更高的工資。這一切的一切都沒有在大學生畢業之後發生,反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大學生在過去傳統教育當中十數年的,現行教育所產生的三觀,被這個社會殘忍打碎的時候,怎麼可能還要要求大學生對社會充滿愛呢?

現在的大學生不努力嗎,不怕吃苦嗎?支持這樣理論的的人是否去到社會上的一些基層崗位去看一看?風裡來雨裡去在過去驕傲的家庭獨子到社會忙碌奔走,送這送那的年輕人,到底有多麼卑微?風涼話,人人可以說。但是不要自以為你讀懂了年輕人,讀懂了年輕人對於當下社會的現實體驗。

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怪誰?就業問題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

大學生就業的第一個問題並非大學生本身,而是就業市場不完善。很多人認為大學生就業出現了問題,首先要找自己的原因,為什麼有人會就業的很好,有人不會。要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才能找到好工作,要不然肯定找不到工作呀。

但我想說的是與中國處於同一發展階段的國家與中國一樣,大學生都找不到工作。這其實與大學生本身是否有綜合能力沒有太大關係。數千所學校的國度,怎麼可能要求每一個大學生都有過硬的綜合實力。就像一個封建社會,我們總說路有凍死骨,那麼當一個人指著你的鼻子說,誰讓你家沒有土地的,你要想辦法買土地呀。而農民軍就是這樣得逼到了造反的道路上的。

就連西方最發達的社會制度最完善的北歐國家和當下世界超級強國美國都沒有辦法,也沒有資格達到這一程度,你怎麼可能要求國內的大學生必須要每一個人擁有綜合實力和綜合能力呢?而且,如果一個社會只有綜合實力強,只有專業能力強的人才能夠找到工作。那麼這個社會也是不值得存在的,因為它完全執行的是自然界的優勝劣汰,而沒有人類文明的體現。

在就業市場上,其實長期以來我們的市場都不景氣,大學生的數量供大於求。市場準入也越來越低,人才與市場的供需嚴重不平衡。其實這一問題在2005年以後就出現了。但似乎每一年都是最難畢業季。我們總是對其進行感慨,從來也沒有認真的思考,人才與市場之間究竟如何對接,所有人只是盲目的擴充規模,或者說他們根本不承認自己盲目的擴充規模。

認為一切都在可控範圍之內。而且,為了全球化的迅速,我們持續壓低國內的勞動成本。在這全球化的時代爭奪國際產業鏈,確實一本萬利。但是當進入經濟內循環以後,曾經壓制的勞動成本根本沒有我們所想要的內需購買力。而且能夠創造購買力的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望洋興嘆。

雖然我國的新增勞動人口數量每年以一千萬人以上的速度增長,但這是淨增長。大學生就已經870萬,專科職校中專等等各類培訓機構每年投放的勞動力數量則高達1200萬。減去每年的退休人員,一千萬人以上的淨勞動大軍湧入,我們也只能保證每年解決九百萬人的就業問題,而這還停留在紙面上,還有我們不願意承認的已失業人口隱性失業人員和各種準失業人員在社會上不斷找尋則謀生的工作。對於這種嚴重失衡的現象,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也往往受到各種各樣的歧視和陷阱。

甚至於自己成為一個變相的消費者也全然不知

例如,自己本身去找工作,最終莫名貸款。自己本身是想去應聘結果背負莫名負債。自己為了要找更好的工作去整容最終有債務纏身。自己想要去創業公司,結果剛到公司三天,公司就被警方查封,不是涉及傳銷,就是涉及金融詐騙。又或者自己剛到一個相對來講比較安穩的公司,工作一年後工資也只有剛剛填補房租的階段。

普通人不配有好工作?大談大學生就業義務缺失問題?

難道社會上就沒有好工作嗎?當然有,而且很多。但在資本和市場競爭之下,也只有真正有實力的年輕人才能夠爭得這些好工作。但是,真正建設或者是保證一個國家持續繁榮和穩定發展的,並不是這一小撮,真正有實力的年輕人。

社會最應該關注的是大部分的普通人,而非精英人群。否則,這也違背了我們國家的國家性質,而成為跟西方一樣的精英社會。不過可能也不遠了,當我們提成素質教育的這十幾年來,我們的私立貴族豪華教育學校越來越多,這豈不就是精英社會形成的根本標誌?

很多人都在說現在的大學生就業義務缺失。大學生根本沒有在想自己能夠為社會和公司做出怎樣的貢獻,就一直想著自己要拿多少多少的月薪。這固然有大學生眼高手低的成分。但是這種眼高手低是數百萬大學生自己願意造成的嗎?在大學,我們總是抨擊大學生在課堂上睡覺,玩兒手機,甚至逃課。

一方面,這些事情難道在大學擴招期間在大學擴招之前就不存在嗎?廣泛存在。另一方面,現在的教學質量就真的能夠堪比過去嗎?照本宣科,甚至教授每一次在課堂上就讀一個大標題,小標題然後囫圇的解釋一下,就下課的老師有多少?一些人有來反駁我說好學校不會存在這樣的老師。但我說過我關注的是普通人,有很多人也說一般的學校也並不都是這樣的老師,但是只要學生們接觸過兩個以上的這種老師,我能夠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致,不受到影響。

曾經在我的大學,我最熱愛的專業都是用這種老師教出來的。那個專業我那麼喜歡,都聽不進去,又有什麼資格要求一般的同學去奮筆疾書。大學生就業義務缺失是什麼造成的?如果大學生未來生存的工作壓力,生活壓力,房貸壓力都處於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誰會如此急功近利?

找不到工作,工作壓力大,生活壓力大,買不起房子,一切的一切都要學生自己解決。你怎麼可能要求學生什麼都不顧的去奉獻。在過去,我們可以分房我們包分配,我們的生活壓力並不大,所以我們有資格有理由要求年輕的大學生們投入到社會的建設當中,到各地去奉獻,去犧牲。因為他們沒有後顧之憂也會得到國家福利的些許補償,但是在當下,奉獻了,犧牲了,35歲就被裁員了,誰還會傻到不顧一切的去奉獻?

用人單位觀念也落後嗎?估計一點兒實際呀,真正落後的不是觀念,而是利潤。大學生真的自以為是嗎?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是用人單位的用人觀念落後,我這人不否認一些用人單位的觀念是落後的,他們依然以70後80後的邏輯去找90後和00後的工人。時代真的不同了,但是真的,所有的就業單位都如此嗎?我想不過是個藉口而已。

所有的用人單位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之下,也不是以前指標性生產。沒有資金鍊,沒有貸款,沒有融資,沒有市場,銷售不出商品沒有人會在意某個用人單位和企業的死活。掙錢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打開市場,抓住銷路,獲得盈利。第二種是削減成本。對於單個公司而言,沒有辦法削減原材料的成本。

那麼招人的人工成本畢竟是其所能夠完全掌握的。你又怎麼可能要求每一個公司都要有一個正確的用人觀念?尤其是在社會財富轉入存量邏輯以後。社會上,由於房地產這個大海綿,可流動的錢並不多,各種企業還要爭相爭奪市場。所謂開源節流,不過如此。

此外,還有很多人說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不成熟,總認為自己是個人才,但卻從來沒有關注自己與社會發展究竟是否相符,這麼說自然也對。但是說一句實話。從上幼兒園一直到大學畢業這20年的時間裡,誰教過大學生們去看待這個社會?大學生又是在哪裡能夠真正認識這個社會?

他們所認為的最基礎的社會都是20年的基礎教育當中根深蒂固的社會形象是刻意教出來的,而不是感受事實感受出來,書本裡寫的和真實的感受能一樣嗎?雖然我們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真正能給大學生真正認識這個社會不同面,甚至是黑暗面的機會又能有多少?出校門之後一個一個的社會大坑。你又怎麼可能讓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是你所想像的那樣成熟,而不是畸形。

社會每一年所創造的新增就業崗位越來越少,由三年前的1100萬轉到了當下的九百萬,並且其質量也在逐年下降。原先我們認為的工作是由正經的工作時間,約定的工作強度,有保證的工資發放,包括各種保險養老金的繳納。甚至當下很多社會上的普通人,包括大學生,都認為只有這樣的工作才是真正的工作。但是未來大學生如果想要找到這樣的工作,恐怕是一個夢想。

基本只會存在於企事業單位和國企之中。對於在市場上廣泛競爭的高科技企業和產業內。996的現象越來越多。而且996也只是個表面。公司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比如說班車早到晚退等一些方式在996的基礎之上再延長兩三個小時。未來大學生所面臨的種種問題還不僅如此。

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就能解決就業問題。馬克思去學了太久,但專家涉及到社會實際問題的時候,卻依然是意識決定物質

為什麼要讓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就是讓大學生放棄對原先工作定義的認知。通過自己在社會的縫隙當中找尋自己的事業。不論掙不掙錢掙錢的多少,只要大學生不在家裡閒著,就算是就業。這種現象未來會越來越多,也不必大驚小怪,更不必嗤之以鼻。其實本質上,這並不是所謂的大學無用論。

大學生不值錢回到教育的本質,誰說過,學歷和文憑一定會解決就業問題。40年來其實根本沒有人說過,只是市場的一個表現。如今市場變了,這種表現自然就會出現變化,甚至不復存在。但是上大學與不上大學,一個人的氣質和一種內在的區別是有本質不同的。

因為市場而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最終必然也會回歸到市場去解決這一問題上來。但是市場真的能夠解決本質性的就業問題嗎?因為市場解決不了才會出現問題的呀。當面對著靈活就業也是就業的時代,那些曾經接受了20多年線性思維教育的大學生們,究竟是否能夠原諒這個時代?

相關焦點

  • 拉薩當雄縣為大學生解讀就業政策 轉變就業觀念
    西藏日報拉薩訊(記者 盧文靜)就業是經濟的「晴雨表」,是社會的「穩定器」,也是民生的「壓艙石」。近日,共青團當雄縣委員會和當雄縣人社局聯合舉辦2020年當雄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座談會。西藏愛樂福聯合創始人、西藏宗八吉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富民國有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等受邀參加座談會。2020年應屆畢業生、往屆未就業大學生、在校大學生,共計153人參加。
  • 有感於李克強的「轉變就業觀念」
    9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了出席2013夏季達沃斯論壇的企業家代表,並回答了有關中國就業問題的提問。李克強指出,要營造一種社會氛圍,使就業人員轉變就業觀念,或者說形成一種適應就業需要的觀念。(人民網) 就業是每個政府都要面對的突出問題。
  • 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新鮮出爐,靈活就業未來或成年輕群體的剛需
    2020年,一場突然而至的疫情使得大學生群體的就業環境變得更加嚴峻。面臨不可抗的外部環境,大學生群體的就業觀念是否有所轉變?就業現狀如何?是否會考慮多元化的靈活就業方式?大學生就業難度增加,就業觀念趨於理性受疫情影響,經濟受到重創,企業裁員、現金流吃緊現象頻發,總體用工需求擠壓,對應屆畢業生的需求也同步降低。
  • 金柚網研究院聯合豆豆兼職發布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靈活就業未來或...
    2020年,一場突然而至的疫情使得大學生群體的就業環境也變得更加嚴峻。面臨不可抗的外部環境,大學生群體的就業觀念是否有所轉變?就業現狀如何?是否會考慮多元化的靈活就業方式?面臨相對嚴峻的外部就業環境,大部分畢業大學生更傾向於先就業再發展,據金柚網研究院調研數據顯示,54.7%的大學生畢業後計劃求職進入就業狀態,78.2%的大學生傾向於選擇全職穩定的工作,同時,67.5%的大學生會考慮長期從事兼職工作。由此可見,大學生在就業觀念上更趨理性。
  • 高校畢業生就業要轉變「固定工」觀念
    當採用這一定義時,更多任務會被歸類為非標準就業,包括電子辦公和其他形式的遠程辦公。國際勞工組織2016年11月發布《世界非標準性就業:理解挑戰、塑造未來》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將非標準就業分為四種類型:臨時性就業;非全日制工作;臨時介紹所工作和其他多方僱傭關係;隱蔽性僱傭關係和依賴性自僱就業。
  • 安徽大學生就業方式與就業觀念改變調研報告
    當下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更是就業問題中的重中之重。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麼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如何擺脫就業困境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在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面臨著新舊就業觀念的衝擊碰撞和人生價值的重新定向。
  • 王亞棟:大學生要轉變觀念 企業、社區和農村就業前景廣闊
    2009年2月26日15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副司長王亞棟接受中國政府網專訪,就「採取切實有效措施、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與網友在線交流。    [主持人]其實大學生就業壓力大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就業觀念不正確,因為大學生往往是眼高手低,低不成、高不就,在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問題上我們應該做好哪方面工作?
  • 非標準就業漸成市場主流 高校畢業生就業要轉變「固定工」觀念
    現今社會不少青年對就業的態度發生轉變,他們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但內心卻將自己的興趣愛好放在第一位,事情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去做。這樣的文化觀念對就業帶來的影響就是不喜歡受約束的有組織的固定工作,偏好自由職業、自主創業、非全日制工作等非標準就業方式。
  • 就業價值觀影響大學生就業質量
    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有助於弱化大學生的職業聲望觀念,幫助大學生將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相結合,以自身長遠發展為導向,尋找適合自身特點、符合長遠利益的工作崗位,這有利於緩解部分就業結構矛盾,優化就業市場的資源結構,提高就業質量。
  • 轉變擇業觀念提高就業水平
    在競爭激烈的社會浪潮中,中職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相當嚴峻,因此,進一步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努力提高中職畢業生的就業率,對於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一、轉變擇業觀念當前,在各類畢業生劇增,而就業崗位相對較少的情況下,中職畢業生應拋棄過去那些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舊的擇業觀念,將實現個人意願與適應社會需求相結合,樹立自主、競爭的擇業意識,大膽走向「雙向選擇」的舞臺,勇於推銷自己。首先,必須將自己的擇業觀建立在社會需要的基礎上。
  • 泰安大四生轉變就業觀念 放下身段當保安
    原標題:"史上最難就業年",低年級大學生早行動 就業直通車"招來"大二生  齊魯晚報6月19日訊  "現在並不是就業崗位難找,而是畢業生就業觀念難變。"19日上午,在泰安市"就業直通車"進校園活動上,市就業辦相關負責人說。
  • 教育部公布多種新職業引大學生熱議,「新就業」轉變新觀念
    新興領域的快速崛起,非常鮮明地反映出了人民的喜惡,而教育主管部門的名單調整,也是一次觀念的突破、一次勇敢的嘗試。隨著畢業季的到來,數百萬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成為了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焦點,而教育主管部門突破傳統觀念,將多種「新職業」(包括網際網路營銷工作者、公眾號博主、電子競技工作者)納入到就業數據統計名單裡的做法,也引起了大學生的熱議。
  • 大學生靈活就業政策、機會、心得篇
    省會及省會以下城市要取消進人指標、戶口指標等限制,以利於高校畢業生就業。    取消限制高校特別是專科(高職)畢業生合理流動的政策規定,允許高校畢業生跨地市、跨省(自治區、直轄市)就業。    2.教育部19號文件中指出,取消對接收高校畢業生收取的城市增容費、出省(自治區、直轄市)費、出系統費和其他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費政策。
  • 為什麼大學生就業這麼難?
    不知從哪一年,網絡上開始喊大學生就業難,於是,似乎每一年都是「史上最難就業年」。大學生就業真的這麼難嗎?為什麼這麼難?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些領域的人才競爭非常激烈,許多學生未能獲得有效的就業機會。即使他們失業,他們也不願在西部地區工作。在西部地區,找不到畢業生的職位很多,可謂求賢若渴。(三)大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和就業市場的對接存在一定差距。當前高等教育升學率越來越高,高等教育已經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眾教育,需要當代大學生對此有深刻的認識。
  • 幫助殘疾大學生解決就業問題
    除了就業方面的偏見,競爭力也成了殘障人群就業受阻的一大原因之一。大多數企業會在考量之後選擇學歷並不突出的健全人士,而放棄招聘學歷佔優勢的殘障人士。而大部分殘障大學生都希望得到一份穩定、專業對口而且工資待遇好的理想工作。
  • 找不到工作就填「靈活就業」!粉飾下的大學生就業真實情況怎樣?
    據統計,2020屆高校畢業生高達874萬人,然而,不幸的他們卻剛好碰上了新冠疫情,各種企業的招聘人數大幅縮水,有媒體透露,招聘率整整下降了20%,但就是在這種嚴峻的就業形勢之下,一些高校的就業率依舊達到了90%,這個一看就是「摻水」的數據背後,是高校屢出奇招給學生帶來的「假就業」。
  • 大學生就業問題究竟如何解決
    高校畢業送外賣、做中介合適嗎雖說職業不分高低貴賤,但在父母和長輩的眼中,這些替換性高的工作誰都能勝任,所以不由得替孩子感到焦慮。當然,也有許多大學生扎堆於公務員考試中。幾千比一的招考比例,崗位卻是一個小小的「街道辦」。
  • 「靈活用工」「靈活就業」現已成為就業趨勢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靈活用工」和「靈活就業」是怎麼樣的一種「靈活」我們先從個人出發,當作為一名求職者的時候,我們首先會關注到公司給予自己工資的情況,然後就延伸到了公司福利待遇這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社保問題,我們都知道,公司與員工之間一旦形成勞動關係並籤訂合同後,公司是有義務有責任為員工購買社保的,這從法律上面來說都是有強制性的,而且都是有法律法規規定的
  • 專家談丨屈曉東:新職業呼喚就業新觀念 大學生做好準備了嗎
    此外,大學生也要轉變就業觀念,積極擁抱新職業的機遇。知識與技能,才是就業市場上的「硬通貨」,大學生要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積極順應市場力量,找準需求定位,增強核心競爭力。它們的出現,不僅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帶來了新的就業機遇。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874萬人,受疫情影響,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新職業的出現,對高校畢業生來說,是一種利好。此外,大學生也要轉變就業觀念,積極擁抱新職業的機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觀念不改,很難看到身邊的就業機會,而事實上,這些新職業與我們的生活很密切。
  • 經濟學家華生:大學生今年要轉變觀念 先就業再說莫嫌企業小
    中小企業減負是最難的,政策利好最終惠及他們難度也會更大。減稅、減社保這些固然比較重要,但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要讓經濟能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因為小企業需要訂單,包括大企業對其產品的需求。讓中小企業活下去,要雙管齊下,一方面減少他們稅費負擔,尤其是那些小微企業,政府就乾脆免稅算了。那些需要「輸血」解決資金流困境的,能不能適當降低貸款門檻,貸款利率上做出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