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女家庭中,排在哪個位置的孩子,最容易有心理問題呢?
相信所有的心理學家都會一致回答:第一個孩子。
第一個孩子,是唯一一個經歷過「獨生子女」和「有弟弟妹妹」兩種境況的孩子。
這種從「獨享」到「分享」的落差,帶給孩子的心理衝擊,不亞於一次創傷。
當老大感到父母的愛被奪走後,他的內心就不再平靜,
而由此衍生出了什麼,是越來越妒忌、怨恨,還是激發責任心,成為一個更有擔當的人,則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方式。
通常,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
第三種是父母們的美好願望。
具體執行中,很容易變成第一種。
而當孩子們開始哭鬧時,手忙腳亂的父母們最終會吼出第二種。
其實,換個思維模式,非但會更輕鬆,且能更好地平衡子女之間的關係:
不對老大提要求,只要求弟弟妹妹們尊重老大。
對老大提要求屬於強掰,但對弟弟妹妹們提要求,屬於順其自然。
弟弟妹妹出生時就已經有老大了,教育他們尊重老大,可謂前後一致,孩子更容易接受和執行。
但老大在出生的頭幾年,並沒有人要求他們謙讓。
幾年後,突然要他們轉變,非但難度大,而且容易引起逆反心理。
至於老大愛護弟弟妹妹,這幾乎不用教,因為當一個人被尊重時,他自然就會提高對自己的要求。
如此,良性循環。
關於手足競爭,在多子女家庭中是難免的。
這並不是一件壞事。
生活中競爭無所不在,相較於獨生子女,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今後進入社會將更有優勢。
在家庭中,相對來說,弟弟妹妹們,更常用順從的方式取悅大人。
而第一個孩子,則往往會用離經叛道的方式來獲取父母的關注。
比如:叛逆、頂嘴、闖禍……
如果父母對他們大加責怪,
一來影響他們在弟弟妹妹面前的威望,造成他們破罐破摔。
另一方面,也會讓他們覺得用這些方法果然能贏得父母的關注,從而變本加厲地使用。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應對老大的挑戰呢?
正確的做法是:表揚他正確的行為,忽略他不好的行為。
哲學家薩特曾說:如果試圖改變一些東西,那麼首先應該接受許多東西。
對非原則的錯誤,眼開眼閉,忽視就好。
原則性錯誤,如:安全問題,家長就事論事予以批評糾正,但不要貶低孩子的人格。
要注意的是:批評不要比較,表揚也不要比較。
永遠不要說:你看弟弟妹妹做的那麼好,你做哥哥姐姐的卻這個樣子!
因為父母所有的比較,都會造成孩子們之間的敵對。
除了離經叛道,有些老大也會採用討好大人的方式,來獲得關注。
如果家長沉浸於孩子的討好中,認為這是教育成功的表現,那就大錯特錯了。
相較而言,逆反的孩子,在成長中,會有更多上升空間。
而討好的孩子,則很容易迷失自己。
尼採說:不能聽命於自己者,就要受命於他人。
一個人,若活不出自我,他的內心,永遠不會真正的快樂。
所以,面對討好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告訴他:可以不表態,但要說就說真實的話,做真實的自己。
與此同時,父母要給孩子創造做真實自己的環境。
不能孩子一說不符合大人預期的話,就橫眉冷對,這樣孩子自然是不敢說的。
易中天說:家長不應望子成龍,而應望子成人。
而「成人」的第一條,就是:真實。
說完孩子,再說說父母的心態。
不要因為怕孩子承受不了,或落下陰影,而畏手畏腳,不敢批評,不敢得罪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你的一舉一動,也同時影響著孩子。
父母不卑不亢,有禮有節,孩子也自然會去模仿。
多子女的家庭中,還有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父母不公平!
但事實上,很多父母為了追求公平,從食物到衣著,已經盡了全力追求公平。
但,他們不明白,
生活不是活過的樣子,而是孩子們記住的樣子。
每個人心目中的公平,都是對別人的不公平。
孩子也一樣,唯有「偏愛」,才是公平。
這也不是什麼錯,而是現實,與其抗爭,不如用巧辦法化解。
家長應該讓每個孩子都知道:父母給他們的愛是獨一無二的。
在處理多子女關係時,
父母的作用是引領者、示範者、氛圍營造者,陪伴者,
而不是支配者、命令者。
當父母停止參與,孩子才會背起各自的責任,才真正成長。
要相信自己的教育,同時也要信任孩子們有自己的智慧。
—END—
作者簡介:
處處有心
兒童發展及教育心理學專業,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心理學會會員。
營養師,教師,EAP諮詢師,婚姻家庭治療師,育兒類原創文章獲獎作者。
在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實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