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女家庭,父母如何平衡孩子間關係?長大後他們才能和睦親近

2020-09-05 處處有心

多子女家庭中,排在哪個位置的孩子,最容易有心理問題呢?

相信所有的心理學家都會一致回答:第一個孩子。

第一個孩子,是唯一一個經歷過「獨生子女」和「有弟弟妹妹」兩種境況的孩子。

這種從「獨享」到「分享」的落差,帶給孩子的心理衝擊,不亞於一次創傷。

當老大感到父母的愛被奪走後,他的內心就不再平靜,

而由此衍生出了什麼,是越來越妒忌、怨恨,還是激發責任心,成為一個更有擔當的人,則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方式。

通常,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

  • 要求老大謙讓弟弟妹妹;
  • 要求老大管好自己,別添亂;
  • 要求老大幫父母一起管理弟弟妹妹。

第三種是父母們的美好願望。

具體執行中,很容易變成第一種。

而當孩子們開始哭鬧時,手忙腳亂的父母們最終會吼出第二種。

其實,換個思維模式,非但會更輕鬆,且能更好地平衡子女之間的關係:

不對老大提要求,只要求弟弟妹妹們尊重老大。

對老大提要求屬於強掰,但對弟弟妹妹們提要求,屬於順其自然。

弟弟妹妹出生時就已經有老大了,教育他們尊重老大,可謂前後一致,孩子更容易接受和執行。

但老大在出生的頭幾年,並沒有人要求他們謙讓。

幾年後,突然要他們轉變,非但難度大,而且容易引起逆反心理。

至於老大愛護弟弟妹妹,這幾乎不用教,因為當一個人被尊重時,他自然就會提高對自己的要求。

如此,良性循環。

關於手足競爭,在多子女家庭中是難免的。

這並不是一件壞事。

生活中競爭無所不在,相較於獨生子女,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今後進入社會將更有優勢。

在家庭中,相對來說,弟弟妹妹們,更常用順從的方式取悅大人。

而第一個孩子,則往往會用離經叛道的方式來獲取父母的關注

比如:叛逆、頂嘴、闖禍……

如果父母對他們大加責怪,

一來影響他們在弟弟妹妹面前的威望,造成他們破罐破摔。

另一方面,也會讓他們覺得用這些方法果然能贏得父母的關注,從而變本加厲地使用。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應對老大的挑戰呢?

正確的做法是:表揚他正確的行為,忽略他不好的行為。

哲學家薩特曾說:如果試圖改變一些東西,那麼首先應該接受許多東西。

對非原則的錯誤,眼開眼閉,忽視就好。

原則性錯誤,如:安全問題,家長就事論事予以批評糾正,但不要貶低孩子的人格。

要注意的是:批評不要比較,表揚也不要比較。

永遠不要說:你看弟弟妹妹做的那麼好,你做哥哥姐姐的卻這個樣子!

因為父母所有的比較,都會造成孩子們之間的敵對。

除了離經叛道,有些老大也會採用討好大人的方式,來獲得關注。

如果家長沉浸於孩子的討好中,認為這是教育成功的表現,那就大錯特錯了。

相較而言,逆反的孩子,在成長中,會有更多上升空間。

而討好的孩子,則很容易迷失自己。

尼採說:不能聽命於自己者,就要受命於他人。

一個人,若活不出自我,他的內心,永遠不會真正的快樂。

所以,面對討好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告訴他:可以不表態,但要說就說真實的話,做真實的自己。

與此同時,父母要給孩子創造做真實自己的環境

不能孩子一說不符合大人預期的話,就橫眉冷對,這樣孩子自然是不敢說的。

易中天說:家長不應望子成龍,而應望子成人。

而「成人」的第一條,就是:真實。

說完孩子,再說說父母的心態

不要因為怕孩子承受不了,或落下陰影,而畏手畏腳,不敢批評,不敢得罪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你的一舉一動,也同時影響著孩子。

父母不卑不亢,有禮有節,孩子也自然會去模仿

多子女的家庭中,還有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父母不公平!

但事實上,很多父母為了追求公平,從食物到衣著,已經盡了全力追求公平。

但,他們不明白,

生活不是活過的樣子,而是孩子們記住的樣子。

每個人心目中的公平,都是對別人的不公平。

孩子也一樣,唯有「偏愛」,才是公平。

這也不是什麼錯,而是現實,與其抗爭,不如用巧辦法化解。

家長應該讓每個孩子都知道:父母給他們的愛是獨一無二的。

在處理多子女關係時,

父母的作用是引領者、示範者、氛圍營造者,陪伴者,

而不是支配者、命令者。

當父母停止參與,孩子才會背起各自的責任,才真正成長。

要相信自己的教育,同時也要信任孩子們有自己的智慧。


—END—

  • 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處處有心】,每日都有微頭條,或長文章更新~

作者簡介:

處處有心

兒童發展及教育心理學專業,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心理學會會員。

營養師,教師,EAP諮詢師,婚姻家庭治療師,育兒類原創文章獲獎作者。

在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實戰經驗

相關焦點

  • 多子女的家庭,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不同,是造成兒女和睦的根本原因
    都說自己的父母是比較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子女都是一樣的。但是我們5個手指頭伸出來的時候總是不齊的,但是你嘉羿下哪個指頭他都是疼的,對於帶孩子有不同的態度,才能夠讓家庭更加的和睦,更團結。之前就有一個朋友經常在外面說,他們家三個孩子關係特別的好,從來不打架,不拌嘴這些,雖然我們聽上去很厭煩,但是不得不在心裡羨慕他們。
  • 父母如何抓住孩子的心 將心比心家庭和睦
    原標題:父母如何抓住孩子的心 將心比心家庭和睦   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是情感的需求也是成長的需要,那麼親子之間怎樣才能有效溝通呢?教育中有個普遍現象,叫作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家長的想法離孩子越遠,就越不容易被孩子接受。
  • 多子女家庭中,不孝順父母的往往是此類孩子,家長可別寵錯了
    文|好孕姐家有多個孩子,父母的教育就是大問題。教育好了,不說每個孩子都能有出息,但最起碼都知道孝順父母。但如果教育不好,孩子不成器不說,父母晚年也跟著遭罪。所以,多子女家庭,父母從小就要上心孩子的教育。一般來說,多子女家庭中,不孝順父母的往往是此類孩子,家長可別寵錯了。哪類孩子呢?家長不妨參照以下幾點,早發現苗頭早應對。
  • 如何營造父母與孩子之間和睦的關係,別讓錯誤的方法傷害了孩子
    每一對父母都有具有自己特點的育兒心得,在父母自身的影響下,不同的家庭也會選擇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在不同選擇的影響下,孩子和家長們之間的關係也會出現不一樣的情況,有的孩子可以和自己的父母天南地北的談話,什麼都可以說什麼都可以分享,有的孩子則不願意與父母有任何的交流,發生了事情也會選擇自己承擔不讓親人知道。
  • 小時候和父母親近,長大後變得疏遠,親子關係的疏離是怎麼來的?
    靜靜很開心自己可以上高中了,可是父母商量了一下之後卻拒絕了靜靜上高中的請求。「家裡窮,女孩念那麼多書是沒有用的!」靜靜雖然很體諒父母的難處,但是她知道只有出去讀書才能改變命運,於是靜靜和父母有了分歧。父母看著女兒如此堅持,於是做了一件靜靜到當下仍然不能釋懷的事,那就是偷偷地撕毀了靜靜的錄取通知書。
  • 《昨夜星辰》只有夫妻關係和睦的家庭才能教育出有愛心的孩子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他們的孩子,伴隨著孩子的成長。那麼最先拿起畫筆為他塗上第一筆的毫無疑問就是身邊和他最親近的父母。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家中父母關係的和睦和恩愛與否,直接影響到孩子長大以後的價值觀,他的為人處事和修養直接折射出當年他對父母的耳濡目染。
  • 多子女家庭中,長大後混得最差的總是這個孩子,父母別不承認
    在多子女家庭中,雖說很多父母都意識到要公平對待孩子們,但現在還是有不少家庭的父母存在著明顯的偏心。曾是父母最疼愛的兒子,如今卻混得最差孫曉剛在家裡排行老三,上面有兩個姐姐。結婚後,毫無謀生能力的孫曉剛成了名副其實的「啃老巨嬰」,一家三口的吃喝全靠父母不說,還時常要求兩個姐姐給予他經濟上的資助。俗話說「父母是條龍,偏向誰誰家窮」,有些孩子,或許從小是腦瓜聰明,能說會道,也會因此而受到父母的寵愛,但是這類孩子一點也不務實,更吃不了苦,長大後往往是混得最差的一個,父母別不承認!
  • 多子女家庭,父母該如何養育孩子?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說起這位父親去世的原因,頗有些耐人尋味,據說他是患前列腺癌,前往首都羅安達尋求治療不成功,最後保守治療後死在家鄉的。對於這麼一個龐大的家庭,很多網友都很好奇:他是咋生的孩子?之前有報導稱一個生育最多的女人,一輩子生了60多個孩子,但與這位「爹王」相比,顯然遜色不少。
  • 二胎家庭,如何平衡兩個孩子的關係?關愛並不是唯一要素
    導語:隨著國家政策的放開,越來越多的家長考慮生二胎。但是,二孩家庭同時也將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家長如何平衡兩個孩子的關係?讓兩個孩子做到互相關愛,更好的健康成長。比如二寶出生前,上午10點是戶外活動的時間,二寶出生後,每天在這個時間還是要帶著大寶去公園散步或運動。每天晚上講睡前故事,哄大寶睡覺,爸爸可以積極的參與。3.父母是調節寶寶們「平衡狀態」的關鍵。那麼到底應該如何平衡兩個孩子的關係呢?讓我們來看看孫儷是怎麼做的。
  • 「血緣關係」你和孩子親近還是和父母親近?結果出乎意料
    對你而言,父母是你最親近的人。而你的孩子,則是你和你配偶是孩子最親近的人。而兄弟姐妹的基因與你的基因基本一致,是否就是說你和兄弟姐妹的關係更為親近呢?除了父母,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更為親近,還是和兄弟姐妹的關係更為親近?
  • 二胎家庭,父母如何平衡對兩個孩子的愛?
    前幾天有寶媽給我留言,說朵媽能不能寫一寫二胎家庭,父母如何平衡對孩子的愛?「吃醋」鬧矛盾,寶媽們要做好一視同仁,讓孩子感覺父母暫時不在自己身邊,並不是不愛了,而是把愛進行了合理分配。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愛是江河湖海,怎麼給都不夠。
  • 異域採風 | 子女與父母關係反思—核心家庭與原生家庭權力關係的中德差異
    她非常嚴肅認真地與我分享,她和其他德國老師對於中國家庭的一個共識性的看法: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對子女核心家庭的幹涉過多,導致子女失去了對核心家庭事務做決定的權力和力量,祖輩與孫輩關係過於緊密並結盟形成子系統,讓孩子的父母失去了管理孩子的權力和影響力。
  • 二孩家庭如何公平對待?家長做到如下6點,孩子相處更和睦融洽
    兩個孩子,如何才能一碗水端平?如何公平地對待兩個孩子?是目前很多二孩家長面對的問題。雯文媽家裡也是兩個寶寶,姐弟兩人相處的非常融洽,互相惦記。身邊很多朋友都羨慕我們,是怎麼做到的,兩個孩子都這麼懂事!那下面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我是怎麼平衡兩個寶寶的關係的。
  • 做合格父母——感情投資篇之四:多給孩子家庭的溫暖
    家庭溫暖這麼重要,父母如何多給孩子家庭溫暖呢?所謂了解與理解,就是要求家長能與自己的子女在感情上消除隔閡,自由地交流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啟發誘導孩子逐步地正確認識人生和社會,作為家長,必須懂得,什麼樣的生活環境,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是孩子最容易、最樂於接受的;什麼樣的實踐活動,最有益於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與發展。要做到真正了解和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必須有一顆童心。有了一顆童心,與孩子感情上相通了,對一系列問題產生共鳴。
  • 夫妻關係才是家裡的核心關係,與父母和孩子的關係都應該靠後
    在明代的典籍《幼學瓊林·夫婦》中,就有「孤陰則不長,獨陽則不生,故天地配以陰陽」這樣的說法,側面反映出了夫妻關係的重要性。同樣的,德國著名心理治療大師伯特·海靈格在其《家庭系統排列》中也認為家庭關係中,夫妻關係才是核心關係,與孩子的關係,以及與父母的關係都應該靠後。
  • 《暖暖的心流》丨和睦的家庭是幸福的基礎
    家庭是一個人的避風港,它對一個人能否形成健全的人格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家庭幸福、和睦與否,雖然不能決定孩子成年之後是否成功,但在和睦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步入社會後大多具備極強的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的首要環境,是影響孩子成長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其中,父母的文化素質、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以及家庭關係的好壞都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產生重要影響。
  • 二胎家庭如何平衡孩子間的關係?父母這麼做,能營造和諧成長環境
    不能因為小就差別對待,比如說去責怪大寶不懂事這樣子,這樣子會助漲小寶的脾氣,也會讓大寶心裡覺得受到差別對待,父母絕對不能因為年紀小而去偏袒小孩。不偏不倚,不能縱容溺愛,一碗水端平才能給兩個孩子創造一個和諧共同分享成長的環境。
  • 「父母去世後,為什麼兄弟姐妹不再親近?」過來人說的原因很扎心
    其實兄弟姐妹在各自結婚後,關係就會有明顯的變化,畢竟大多數人都會圍繞自己的小家庭生活,這個時候也是只父母健在的時候,關係才會相對親近些,比如逢年過節就會聚一下,可一旦父母去世,不管兄弟姐妹間再怎麼親近,也會因為不聯繫感情變淡,關係也會越來越疏遠。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現象十分常見,那為什麼會導致這種現象的產生呢?原因有3點,很扎心。
  • 二胎家庭孩子相愛相殺,父母如何協調孩子之間的關係?
    記得我們小時候,很多都是多子女家庭,父母對待兄弟姐妹的態度一向只有一個,那就是大的要讓著小的。很多我們這個年齡階段成長起來的人,深受這個理念之害,從小老大就不如老二得到的關注多。其實,不管家長如何偏心,歸根結底是想用一方妥協的方式來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最終的目的還是不希望兩個孩子關係不好,那麼家長要怎麼做,才能真正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呢?01、偏心要講究技巧,不要偏心一個傷害一個知乎上有個問題是這樣問的:父母可以偏心到什麼程度,心理傷害有多大?
  • 父母課堂 ┃ 養育子女總綱領——整體性、階段性呵護孩子心靈成長
    雖然天下父母都喜歡自己的子女,但未必懂得如何與子女相處,隨著子女的成長程度而調節親子間的來往相處,做到整體性父親和母親如何分別按照孩子的個性、年齡、性別等因素來調節親子關係,促進子女成長,這是一門學問。不但要有知識,還要有經驗。對於獨生子女的父母來說,常缺少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不僅需要配偶間相互幫助,必要時,還要善於尋求專業人員的指點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