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中央實施對口援藏政策26周年。26年來,山東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幹部人才響應國家號召,舍小家為大家,以責任與擔當書寫初心使命,換來藏區翻天覆地變化、藏區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正值山東第九批援藏工作正式開始一周年,山東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特派記者李靜奔赴山東對口援助的西藏日喀則市,記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新面貌,講述援藏幹部們的奮進故事。
西藏,山高路遠地廣人稀,鄉村基層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一度落後,山東援藏26年來,通過開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村莊環境整治,從「硬環境」和「軟環境」兩方面入手,紮實推進魯藏百村生態家園建設,打造西藏美麗新農村。西藏的農村如今什麼樣?7月22日,我們到達日喀則桑珠孜區的幾個村莊。
在桑珠孜區聶日雄鄉的衝堆村,遠遠就看見三位藏族老阿媽在剛建好的村莊文化廣場散步。以前,這裡都是土路,一颳風,啥也看不見。如今村裡修建了這個廣場,他們平時散步遛彎有了好去處。
廣場不遠處是個漂亮的水塘,藍天白雲,綠樹環繞。坐在水塘邊的躺椅上,放鬆一下,很是愜意。
村委會是個嶄新的二層小樓,83歲的老黨員玉珍大媽正帶領村裡的黨員們開展「四講四愛」主題黨日活動。
說起現在的生活,這位曾經被毛主席接見過的老黨員很是感慨:「以前農奴的牛羊全是地主的,沒有吃穿,如今兒孫可以在外打工掙錢,自己還有市裡區裡鄉裡給發放的老黨員補助金,村裡還有各種黨員活動,現在的生活就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衝堆村村容村貌的變化源自山東援藏的「魯藏百村生態家園」建設,這裡投入700多萬元新建了村級基層公共綜合服務平臺,改擴建原有文化廣場,修建湖邊步道,村裡的道路也進行了硬化。廣場周邊實行了美化、淨化、亮化,成為村民生活中的精神家園。
從衝堆村離開,我們又來到邊雄鄉的甲根村,乾淨整潔的村委大院裡,村民正在集中交電費,門口的牌坊下有兩夥村民席地而坐過「林卡」。一群孩子跑來跑去,他們剛剛參加完幼兒園的畢業典禮。
看到熟悉的「五月的風」了嗎?沒錯,甲根村的魯藏百村家園項目就是由山東青島援建的。2015年「4.25」尼泊爾大地震,甲根村受災很重,在國家實施災後重建的基礎上,青島援藏投入1000多萬元,突出打造黨建真滴、教育陣地、脫貧陣地,建設了基層公共服務中心、標準化幼兒園,將甲根村打造成「魯藏百村生態家園」示範工程。走進甲根村黨群服務中心,黨員之家、圖書角、健身區、歷史博物館,各種文化娛樂設施一應俱全。
聚焦脫貧攻堅,深化民生援藏。山東援藏幹部大力推進魯藏百村生態家園示範工程建設,從去年開始投資1.1億元,新建改擴建75個村級活動場所、村居易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工程。村民辦事更方便,文化生活更豐富,一張張「魯藏百村生態家園」 的藍圖繪就在雪域高原。
相關連結:
記者探訪援藏一線(一)丨家鄉畫、家鄉人還有高壓鍋煮出來的家鄉餃子,山東援藏幹部公寓點滴儘是鄉情
記者探訪援藏一線(二)丨20年帶著藏民們建大棚種蔬果,在雪域高原村民跟著他溜溜地講著歷城話
記者探訪援藏一線(三)| 雪域高原上的「塞罕壩」背後的故事
閃電新聞記者 李靜 日喀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