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80後村書記,能夠「走紅」完全靠實力

2020-12-22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這些80後村書記,能夠「走紅」完全靠實力

日前,上海郊區1584個村黨組織領導班子已全面完成新一輪換屆,一大批精明能幹的村幹部,即將肩負著沉甸甸的信任和囑託走上工作崗位,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獻力獻智。

近年來,上海村幹部的選派呈年輕化趨勢。參考上一屆(2015年)村黨組織換屆情況,村書記的平均年齡47歲,比2012年降低2.1歲,35歲以下佔13.6%。而最新出爐的2018年村黨組織換屆情況顯示:新一屆村書記平均年齡46.2歲,較上屆又下降0.8歲;大專以上學歷達86.1%,較上屆提升12.1%。村書記隊伍老化問題得到有效緩解,隊伍結構趨於合理。

村幹部隊伍日益年輕,是好事,也是「難事」。過去,農村多數幹部崗位長期由當地有一定口碑和威望的長者擔任。而今,有些村換上「經驗有限」的80後書記,想讓老百姓驟然接受、適應甚至擁戴,並不容易。

不過,從當下諸多實際案例來看,這些青年村幹部憑藉踏實肯幹的精氣神、謙虛恭謹的低身段,以及無窮的新鮮創意,把農村的事情辦得有章法。在上海強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當下,他們成為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迎龍村書記李天舒:拆違把家家戶戶得罪光 選舉卻獲得100%得票率

80後李天舒的微信頭像是一條龍。龍首微頷,兩條長長的須子飄逸卷翹,頗有喜感和親和力,和他本人敦實的身型、圓潤的面龐神似。

這龍是奉賢區柘林鎮迎龍村的吉祥物,可知名度遠比不上李天舒。在迎龍村做了3年村主任、1年多村書記,走在路上,百姓老遠就能認出他。李天舒比那龍,更像吉祥物。

爺爺的面子也不給

李天舒的辦公室在村委會一樓走廊盡頭,但他總也不用。每天上班,三分之二時間在村裡;剩下三分之一時間就待在大門口的小會議室裡,隨時接待有問題要解決的老百姓。

村裡難題真不少。特別是隨著近年來村居職能轉變,村委會全面承擔起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拆違、河道治理、垃圾分類、美麗鄉村建設……李天舒掰著手指一算,每一項都跟自己有關。

「過去的農村治理大都採用防禦性工作模式,事情來了再擋。可如今,不管大事小情都要主動出擊,走在和老百姓打交道的第一線。」就拿拆違來說,以前只要保證每年沒有違建增量即可,現在則要徹底消滅幾十年攢下的存量問題,前期與村民的溝通協調非常複雜。

李天舒家祖祖輩輩都是迎龍村人,拆違一開始,便有村民打起「曲線救國」的主意。「有一段時間,總是接到爺爺一位老哥們的電話,希望我看在爺爺面子上對他家網開一面。可政策規範一旦被個別人突破,老百姓對政府的信任感就會被摧毀。公平公正是底線。」李天舒必須「六親不認」。

甚至,村幹部在對自己家「動刀」時,還得格外狠一些。迎龍村委班子共有5名成員,包含李天舒在內的3人是本村人。拆違開始後,3個村幹部先把自家的違建收拾了。就連一些處在政策邊界模稜兩可的區域,也都按最嚴標準「一刀切」。

「只有自己坦蕩蕩,才有底氣說服別人。」近日恰逢迎龍村班子換屆選舉,李天舒這個在拆違中把「家家戶戶得罪光」的村書記,卻在選舉中獲得100%得票率。

村裡的「點子大王」

持續兩年的環境整治,讓迎龍村25個村組、897戶村民家變了樣。而迎龍5組、14組前的一條1公裡小路,更成了眾人參觀的「網紅小路」。

這路是用拆違中產生的廢舊磚頭和瓦片鋪成的,只花了些人工費,省了材料錢和拆違垃圾清運的錢,可以說是「負成本」。主意是李天舒出的,他有個如意算盤:「拆後荒地修復成田間小路或景觀,老百姓就很難佔用,違建不會返潮。」

李天舒的點子還有很多,譬如讓工作人員拿著自拍杆到拆違現場多角度記錄。「遇到糾紛,迎龍村提供的視頻資料證據總是很全的。」他還逼著村委會的90後們學了PS修圖、CAD製圖、視頻製作等手藝。開村民大會,書記不講話,而是放視頻。把要講的內容剪輯成動態畫面,「原先一開會就打瞌睡的村民代表,現在都緊盯著大屏幕」。

最見成效的手段是拆違期間村委會給村民宅基做了一系列CAD模型圖,「我們把拆後修復好的效果圖給老百姓看,消除他們對拆違後留下『傷疤』的擔憂。」

迎龍村兩年拆除17萬平方米違建,通過強制手段推進的僅不到400平方米,絕大多數是老百姓主動配合,甚至自覺拆除。而今,李天舒和同事們承諾的一幅幅「效果圖」都已實現,老百姓房屋的租金收入也因周遭環境提升,不減反增。

近兩年,李天舒還在迎龍村注入許多類似城市社區的功能配置。例如,專業物業。他發現,農村獨居老人較多,但物業服務跟不上,給百姓造成極大不便。通過成立物業團隊,既解決老百姓實際需求,又增加了就業崗位。

在違建的拆後環境修復中,李天舒發現,僱傭本村村民來完成扎籬笆等簡單工程,不但老百姓認可,還可以增加收入,調動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在區鎮兩級民政部門指導下,迎龍公益服務社成立,工作人員均由50歲至60歲賦閒在家的村民組成,承接村委會河道保潔、農田水利維修灌溉、環境修復等業務。

鶴鳴村書記嚴斌:妻女出遊度假他沒份兒 留在村裡忙成「沙發癱」

「這個事交給我來辦,但那個事,你要抓緊弄哦!」掛斷電話,嚴斌笑著舒了口氣。今年初,嚴斌開始擔任浦東新區航頭鎮鶴鳴村村書記。他只有34歲,在全鎮13個村裡,是唯一的80後正職幹部。

電話裡,他答應「幫忙介紹工作」;電話那頭,村民也表示加緊拆除自家違建。「拆違是個技術活,要在幫村民排憂解難的同時,趁熱打鐵動對方的『蛋糕』,成功率會高很多。」

硬骨頭變「軟」了

嚴斌是軍人出身,做事總帶著一股衝勁。2016年初,航頭鎮打響「五違四必」戰役,在推進航頭商城區域的拆違工作中,嚴斌被派到第一線。和違章戶面對面,說難不難,但要有硬碰硬的勇氣。商城內集結著數百家小餐飲和服務類商鋪,存在大量違建、無證經營現象。嚴斌性子直,按照政策規定一家一家往下啃,「對方硬,我比他還硬」。10個月時間,商場二、三層超高違建陸續拆除。

可一到村裡,嚴斌卻突然「軟」下來。有農民要建房,按航頭鎮規定需清除自家違建後才可獲批。考慮到這戶人家經濟困難,施工期間拿不出錢來臨時租住別處,嚴斌三番五次跑到鎮裡說明情況,希望照顧「特殊情況」,暫時保留村民家裡一間違建的小屋用於居住,等新房蓋好後再拆除。

安撫老百姓,也講求方式方法。上任半年,嚴斌的手法越來越高明。不管事情能不能辦,先和老百姓交心,摸清對方情況和訴求,再尋求合適的解決機會。老百姓為啥不願清理屋前堆物?這些東西大都是柴火、舊建材,對村民而言雖然利用率不高,但棄之可惜。村委會通過「現金回收舊建材」「以廢柴換液化氣」等方式,大多數村民都主動把雜物處理了。「每一個問題都對應一把鑰匙,找到鑰匙,門就開了」。嚴斌就像一個大宅院的管家,腰間別著一大串「鑰匙」,隨時等著給村裡的老百姓開心門、解心結。

「佛系」書記重帶隊伍

嚴斌在朋友圈共發過49條動態,一半以上是和旅行相關的,哈爾濱的雪,奧地利的山……他是個好動的人。擔任村書記前,嚴斌一家每年雷打不動要出去旅行。如今,妻子獨自帶兩個女兒去了好多地方,甚至坐了熱氣球、直升機,獨獨沒有他的份兒。

鶴鳴村今年全面打造「美麗庭院」,4.37萬平方米的拆違指標還剩一半,「我去度假,活兒就剩下了」。不能出遊度假,嚴斌調整日常消遣方式——找個沙發,躺著、癱著,「精力恢復得很快,後續工作更來勁」。嚴斌的生活態度,用現在時興的話說,很「佛系」。

鶴鳴村的村委班子平均年齡很小。除一名70後村主任外,其餘4位成員都30出頭。嚴斌不抓考勤,如果誰有急事,只要完成手頭工作,並向他報備動向,就能請假;周末加班,誰若到不了,群裡打聲招呼就行;就連開會也常常省了,每隔一段時間,嚴斌自費請大家下館子,互相通通氣,氛圍寬鬆自由。

「靠管不行」,嚴斌說年輕人有個性,也有擔當,應該充分信任他們。「基層工作壓力大,制度太死板會影響工作激情。」可寬鬆不代表鬆懈,有幾次嚴斌好奇,「如果加班時我不在,大家會不會認真做事?」結果,周末早上7時30分的辦公室裡,已經能聽見敲擊鍵盤的聲音了。拆違、創建任務一來,幹部們紛紛往上衝,沒有一個「掉鏈子」。

趙家村書記曹忠:脾氣臭骨頭硬執法必嚴 老百姓卻拿他當主心骨

閔行區華漕鎮趙家村,因美麗鄉村建設頗見成果而遠近聞名。每逢周末,這裡會迎來不少周邊村民,甚至城市居民來遊玩。

殊不知,2016年以前,這裡還是一片「髒亂差」區域。緊鄰的黃沙碼頭、廢鋼碼頭使村內塵土飛揚、泥漿遍地;違法搭建、臨時窩棚隨處可見; 村裡的幾處水塘也渾濁淤滯。2016年1月2日,一場急風驟雨般的拆違行動開始,華漕鎮把最優秀的人才挑出來放到基層,其中就包括時任趙家村村主任的80後年輕人曹忠。在村書記翟秀明和曹忠的帶領下,村裡一幫平均年齡只有30出頭的幹部只花了兩個月時間拆掉全村14萬平方米的違建,完成了當年90%的拆違任務。

曹忠本人,也因為這兩個月內強悍、果敢的表現,在今年1月升任趙家村村書記。

「瘋狂」的60天

曹忠不說話時,光看他的外形特徵,跟「傳說中」強硬氣質完全不搭界。可他一開口,洪鐘似的聲音卻有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具有威嚴和震懾。有人說,曹忠就像隱藏起來的怪獸,一旦被外界刺激觸發,立馬現出強大戰鬥力。趙家村強力推進拆違的那兩個月,恰恰就是怪獸被激活的時段。

剛接到14萬平方米的拆違任務時,趙家村裡沒人想到時間節點會是短短兩個月。上級最初布置,華漕鎮所有村應在30天內完成年度拆違任務90%籤約率,再給4個月時間循序漸進地拆,爭取在2016年中期完成目標。趙家村13個村民小組,不超過20個村幹部,曹忠臨時組織的「拆違小組」只有10個人,平均年齡不過30出頭。

為了在短時間內見成效,當時多數村都採取「廣撒網、全村同步推進」的策略,弊端是:很可能因丈量倉促造成不公平,給後續拆除工作留下隱患。曹忠脾氣耿:「寧可完不成任務,也要一口一口吃,要吃就吃透。」他把「首戰」放在全村違建最多、人員最複雜、工作最難做的村組,10個人分成5組挨家挨戶跑,同步請第三方評估公司精確丈量土地,量一家,籤一家。那30天裡,所有同事早上7時30分到村,走家串戶促籤約,晚上7時再回辦公室碰頭討論,匯總一天的工作信息,回到家往往已時22時30分。

30天時限到了,趙家村幹部們果真交上90%籤約量的完美答卷。誰知,上級布置了新任務:拆違工作要見「華漕速度」,原本給的4個月拆違時間要儘可能壓縮至一個月內完成。曹忠和同事重新打起精神,一面勸說村民、企業同意提前拆除,一面遊走於各個拆違施工現場,監督施工隊安全作業。「最『瘋狂』時候,同一個時間點有七八臺挖機同時進村開工。」

偏執的「鐵漢」

趙家村的「拆違之戰」過後,曹忠「出名了」。有說他「脾氣臭」的,也有說他「不怕死」的。可村民心裡卻裝著一桿秤,曹忠「執法必嚴」,家家戶戶違建都一視同仁。

有一回,在拆除村民違建的過程中,已籤署同意書的戶主突然變了主意,拒不配合。還把院門一關,爬上樓頂露臺揚言要當眾跳下去。曹忠衝進去,撲上露臺,撿起一塊磚遞給戶主,「違建必拆,有本事你別跳,你衝著我砸,越狠越好」!

幾個回合的僵持、過招後,所有人的衣服都被緊張的汗水浸透,曹忠也說不清自己當時的心情:既擔心對方真的砸下來,自己怎麼跟妻女交待;又暗暗希望對方動手,自己因公負傷,對周邊其他違建戶也是個警示。當天,該處違建順利拆除了,有村民偷偷跟曹忠說,你做得對,只是還要學會保護自己。

拆違期間,曹忠曾經歷過幾個不眠夜,有一晚甚至險些令他意志動搖。「一個老幹部打電話說:你這樣做不對,太嚴苛,村民意見很大。我一整晚都在想,這樣大刀闊斧地拆,到底對老百姓是不是件好事情?」

直到2017年,華漕鎮匯聚各路資源到趙家村建設美麗鄉村,趙家村日益發生著肉眼可見的變化,白牆黑瓦、小橋流水的農家風貌取代了往日參差不齊的違建,原先的房屋月租金也因拆違後資源緊俏、生態環境變好而提高。曹忠的一顆心算是落了地,自己近乎偏執的堅持,沒有錯。

華嚴村書記曾耀:外來幹部腳踩「風火輪」 甘當建設鄉村「黏合劑」

曾耀頭一回踩著平衡車去奉賢區南橋鎮華嚴村走家串戶,可把老百姓嚇了一跳。「這是什麼新鮮玩意兒?像風火輪似的。」村裡路窄,行人多,平衡車既不佔地,也好控制行進速度,自然是村幹部巡村的好幫手。曾耀這個新上任的80後村書記,因頭頂草帽、腳踩「風火輪」的幾次特殊亮相,讓華嚴村的老百姓們記住了他。

在上海的村幹部隊伍裡,像曾耀這樣的並不多見。他不僅年輕,還是個來自湖南的外鄉人。一個外鄉小青年要紮根奉賢農村,當地人打交道,難過的不僅僅是「語言關」……

小曾「變了個人」

參加工作至今9年,曾耀先後擔任過南橋鎮政府辦公室的科員、副主任。2016年又調至華嚴村當村書記,基層工作一把抓。不少曾在機關裡工作的同事直呼,「曾耀當了村書記後變了個人。」

走出辦公室的曾耀,變化確實有點大。過去在機關,即便操著一口湖南口音也不耽誤做事,奉賢話更是半句也不會講;現在,他不僅聽得懂村裡百姓純正的方言,自己也能說上幾句。過去,日復一日地重複工作,很少需要動腦子自己做決定;現在,華嚴村675戶村民的生活、發展都靠他牽引,「一年之初,就知道今年要做幾件大事;每天一起床,就想新的問題該怎麼辦。」

更大的挑戰,是如何讓當地百姓認可並信任這個「外來」幹部。曾耀說,剛來村裡,他敏銳感受到老百姓隱藏在客氣背後的真實態度。「知道你是村書記,村民會主動跑上來反映些問題,可一聽你說的不是本地方言,眼神中的光芒都暗淡了」。

「我能理解村民的心情。」曾耀說,「如果是在我的家鄉,外鄉人壓根就不可能成為村幹部,很難開展工作。也就是上海這樣的城市,農村的現代化水平相對較高,外來幹部才有在農村一線發揮作用的機會。」

受益女兒「外交」

最初的磨合過程,的確很艱難。曾耀還記得剛到村裡,為了樹立威信,故意把臉繃起來,「跟誰都敢吵架」。結果,好多老百姓怕他,說他兇。

曾耀還做了一些讓他至今後悔的事。「為騰出空間發展,我把老的村委會拆掉了,沒有考慮到老一輩村民和老幹部的懷舊感情。為造更高規格的老年活動室,我先把舊的拆除,結果因土地審批等原因,新的至今沒建成」。

即便是這樣,還是有人漸漸喜歡這個敢拼敢幹,也敢認錯、敢承擔的外來幹部。一位常住村裡的老伯因為拆除違建,和曾耀前後打了五六次交道。老伯家經濟較困難,房子有兩處違建,按政策一併拆除後,居住成了問題。但倘若不全拆,有可能讓周邊村民產生政策「不公平」的誤解。了解情況後,曾耀做主,先只拆除其中一處,讓老伯一家可以安身。其他村民質疑,他頂上前去溝通解釋。

曾耀說,拆違政策只有一種,但違建的成因卻有十幾種,實際操作中如果強行「一刀切」,會造成新的不公平,必須充分了解每戶村民的實際情況,在政策範圍內做必要的調整。

「強硬」的曾耀還有一張「柔軟」的王牌,是他的女兒。偶逢周末,他會把女兒帶到村裡踏青,或是到宅基上,和當地的爺爺奶奶們聊聊天。雙方雖然語言溝通有些障礙,可老人家待孩子的善意和溫柔卻寫在眼睛裡,就連曾耀也沾女兒的光,和這些老百姓們愈加親近了。

曾耀自己是農村人,父母和親人也住在湖南老家。他說,全天下的農民都一樣,希望日子過得越來越富裕。而今,拆違為上海農村生態修復打下底色,走好了鄉村振興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接下來,應該讓老百姓的腰包真正鼓起來。

今年,華嚴村召集村內35名鄉賢共同成立「華嚴村鄉賢匯」,其中包括企業家、政府官員、農場主、律師、學校校長、規劃師、外資企業員工等,共同為華嚴村的未來發展貢獻智慧和資源。「中國人對土地都有感情,這些鄉賢會不遺餘力地為自己的家鄉奉獻力量。」而這個外來幹部曾耀,則像是一個黏合劑,把原本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力量,牢牢粘在了一起。

相關焦點

  • 內蒙古「80後」村書記幫民眾擺脫「一畝三分地」 走上致富路
    中新網烏蘭察布11月18日電 題:內蒙古「80後「村書記幫民眾擺脫「一畝三分地」走上致富路作者王鳴遠「以前村民生活主要靠種地的收入,辛苦一年,很難攢下錢。現在村裡發展了肉牛養殖項目,村民有了其他收入。」
  • 丁真的家鄉理塘又現「80後白髮書記」,他說:丁真火了,我們村也有...
    「丁真火了,我們村也有希望了。」四川省理塘縣漢戈村第一書記文雪松笑著說道。12月10日,文雪鬆手捧家鄉特產的照片在網上熱傳,吸引網友的不只是他手裡的黑青稞餅乾,更是這位扶貧幹部的一頭白髮。去年開始駐村的他,今年才37歲。
  • 抱著女兒把家搬到沂源去——「80後」第一書記桑達駐村記
    入冬後的趙家莊村分外美麗。村民繞著小橋散步拉呱,新建的「鄉村大舞臺」剛剛結束一場文化表演——這裡原本的荒地雜草被清理後,春天時村民種上的冬青樹依然翠綠蔥蔥,自帶「村光無限」濾鏡。對來自淄博市人大常委會的「80後」女駐村幹部、自2019年7月起擔任沂源縣南麻街道趙家莊村第一書記的桑達來說,趙家莊村是她的第二個家。
  • 學生的成長成才不能單單靠老師!聽教育界駐村書記與人大代表「雲聊...
    這是廣西河池市都安縣教育局派駐菁盛鄉義德村第一書記黃強治村兩年多來思考最多的問題帶著這些疑問在一片農田裡黃強打開手機開啟了遠程連線屏幕另一端是全國人大代表此外,也應該要更加重視高校畢業生長遠的職業規劃,通過制定各種培訓計劃,開展技能培訓,讓表現優秀的大學生能夠得到真正的實惠,讓他們看到在農村的廣闊天地確實是有上升的空間的。我們這裡有一所完全小學,這幾年,政府十分重視這裡的教育,加大投入,把學校建設得漂漂亮亮。
  • 【砥礪奮進的五年】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山西80後女第一書記的扶貧記
    【砥礪奮進的五年】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山西80後女第一書記的扶貧記 原標題:   以夢為馬 不負韶華 80後女第一書記的精準扶貧記 ——記澤州縣晉廟鋪鎮北羅西村第一書記申雲  黃河新聞網訊(記者 錢龍)翻開山西省晉城市信息中心駐村第一書記申雲的工作日誌
  • 【法治嘉祥】駐村第一書記 | 縣司法局駐村第一書記為「軟弱渙散村...
    但經過觀察發現,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王愛軍同志政治覺悟高,年富力強想幹事、村會計老孟同志工作經驗豐富、計生專職姚六霞同志對每家每戶的情況非常熟悉、村委成員同時也是後備幹部的陳冉冉同志年輕有活力,這些同志都有自己的優點,培養好了都是村裡工作的一把好手。問題在於面對村裡遺留問題的複雜程度,對自己、對工作缺乏信心。
  • 古田縣駐村第一書記抗疫側記
    防控疫情中一直過的是緊張、繁忙而清苦的生活,「只要村子能夠安然度過這次疫情,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黃金泉說道。 不聚集,不扎堆是防疫工作的關鍵。 「雖然工作繁瑣,但做好一件事就是築牢一道疫情防線,村民們的安全就靠這些,我們每個人都不敢放鬆,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我們的責任。」
  • ...第一書記當先鋒——記汶川縣映秀鎮一碗水村第一書記易磊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映秀鎮一碗水村,了解第一書記易磊的扶貧事跡。個子高高大大的,對人總是笑臉相迎,田間地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有什麼事找到他,都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這就是映秀鎮一碗水村的第一書記——易磊。孫國清因殘致貧,在2014年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後,不僅基本生活有各項兜底政策保障,在易書記的幫助下,通過到戶項目的支持,他還發展起了種養殖業,在2017年順利脫貧。「現在收入很不錯,上半年蜂糖賣了5000元,下半年還可以賣雞、鴨這些,感謝共產黨。」孫國清說道,如今他靠著種植中藥材和養殖40餘箱蜜蜂,30餘只跑山雞,每年收入可達10000餘元。
  • 彭勇剛:接地氣的「駐村第一書記」
    彭勇剛說,對於農村工作的直觀感受,還是來自《第一書記》《馬向陽下鄉記》等影視劇,從表面了解了一些「駐村第一書記」的工作情況。 儘管如此,彭勇剛還是很快融入了新角色。他告訴記者,作為「駐村第一書記」,首先要處理好四個關係,才能輕裝上陣,安心開展工作。 「到合發村後,我面臨的第一個需要處理的問題就是與村支部書記呂志之間的關係。
  • 「聰敏」書記的治村經
    原標題:「聰敏」書記的治村經   象山縣塗茨鎮旭拱岙村,農家小院遍布花草,人工湖畔笑語歡聲,文化禮堂歌聲嫋嫋。美麗鄉村風光,讓人流連忘返。   誰想得到,這個國家級鄉村治理示範村、省級善治示範村、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全國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工作會議現場考察點,8年前卻是一個「說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的落後村。
  • 37歲第一書記滿頭白髮成網紅:別關注我 看我們村
    」後卻滿頭白髮的扶貧幹部,引起網友關注。他就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濯桑鄉漢戈村第一書記文雪松。 文雪松出生於1983年是甘孜州菸草專賣局巴塘縣局副局長2019年5月他主動申請到高海拔的理塘縣漢戈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 記玉田縣鴉鴻橋鎮劉現莊村黨支部書記白利國
    鐵肩擔責任 赤誠獻百姓—記玉田縣鴉鴻橋鎮劉現莊村黨支部書記白利國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記者 今朝)在冀東名鎮鴉鴻橋,這裡的村民擁有城裡人都羨慕的種種幸福:村民住在和城市無二的新民居工程裡;人人擁有健康檔案,接收「村民健康保健中心」的免費體檢;村民擁有資金專業合作社,隨時解決經營中的資金問題;村裡創辦《百姓》村刊,村民精神世界豐富飽滿;全村人均純收入已達到1.2萬元……說起這些,村民們總要幸福地提起一個名字——白利國,劉現莊村的當家人、村黨支部書記。
  • 這些沒有年輕人的「花甲村」,靠誰來發展?
    當前,部分地方的農村老齡化趨勢加劇,青壯年普遍外流,部分村莊成了只有白髮人駐守的「花甲村」。如何讓青年人帶著活力與動力回到鄉村,紮根鄉村,讓廣大農村不再為「鄉村振興,靠誰振興」發愁?希望在產業,更在有競爭力的機制與平臺。
  • 做好零陵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區委書記唐燁強調了這些!
    12月19日上午,區委書記唐燁主持召開全區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集體談心談話會議。他強調,全區上下要按照黨中央和省委、市委、區委的總體部署和工作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嚴實的工作作風,依法依規,有力有序,高標準高質量圓滿完成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唐燁強調,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是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切實增強做好換屆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進一步壓緊壓實第一責任人責任。
  • 村書記、村主任是怎麼成為公務員的?
    這部分人員一般年齡比較大的,有些還接近45周歲,女的工作10年就可以按事業單位或公務員身份退休了,退休後按事業編制或公務員身份領取退休工資,養老問題就解決了,總體上來說還是比較「誘人」的。村主幹指的是村(社區)的黨組織書記和主任。
  • ​「貼心女書記」 駐村留美名——記察右中旗黃羊城鎮大北村駐村...
    駐村的日日夜夜,她「舍小家,為大家」,休息天也常常出現在田間地頭走訪調研,深入群眾中了解情況、把診號脈。特別是村民反映的一個個困難、提出的一件件訴求……這些都在鞭策著她,促使她加快村情民情的調研步伐,看實情、定方案、抓落實,一刻也不敢耽擱。鄉村富不富,黨建是關鍵。
  • 火影忍者:忍村實力那麼強,為何還處處都要受到大名的限制
    忍村的實力在火影之中我們可以看到每個忍村的影基本都是具有超強實力的那種,更別說木葉最開始的千手柱間和宇智波斑了。他們兩個在疾風傳之前可是名副其實的最高戰力,靠兩個人的實力就可以統治整個忍界了。要知道連曉組織的蠍在很久之前就曾經靠著「百機操演」這麼一個忍術直接攻打下一個國家的這個戰績,而那個時候的蠍也絕對沒有影級實力了。但是就算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從來沒有看到過有哪個忍村去推翻大名的統治過。
  • 湖北80後駐紮廣州「淘寶村」 年賺30萬(圖)
    廣州有個著名的「淘寶村」犀牛角。在淘寶網,以關鍵詞「女裝、廣州」搜索,80%來自這裡。  鮮為人知的是,犀牛角更像是湖北的一塊「飛地」。  這兒駐紮著6000多名漢川籍老鄉,其中4000多人來自同一個地方——中洲農場。他們不僅放下鋤頭觸「電」趕潮,更在淘寶網創下了一段傳奇。
  • 鶴壁這些駐村第一書記為您薦書
    鶴壁這些駐村第一書記為您薦書 2020-07-02 20: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所賀州「高口碑」小學走紅,靠實力出圈,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賀州,來自廣西的一個城市,當地的小學教育在近年來一直都在不斷地完善,很多實力強勁的小學,讓不少的家長都在選擇時挑的「眼花繚亂」。接下來,小編為大家盤點幾所來自當地的優質小學,三所賀州「高口碑」小學走紅,靠實力出圈,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