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些80後村書記,能夠「走紅」完全靠實力
日前,上海郊區1584個村黨組織領導班子已全面完成新一輪換屆,一大批精明能幹的村幹部,即將肩負著沉甸甸的信任和囑託走上工作崗位,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獻力獻智。
近年來,上海村幹部的選派呈年輕化趨勢。參考上一屆(2015年)村黨組織換屆情況,村書記的平均年齡47歲,比2012年降低2.1歲,35歲以下佔13.6%。而最新出爐的2018年村黨組織換屆情況顯示:新一屆村書記平均年齡46.2歲,較上屆又下降0.8歲;大專以上學歷達86.1%,較上屆提升12.1%。村書記隊伍老化問題得到有效緩解,隊伍結構趨於合理。
村幹部隊伍日益年輕,是好事,也是「難事」。過去,農村多數幹部崗位長期由當地有一定口碑和威望的長者擔任。而今,有些村換上「經驗有限」的80後書記,想讓老百姓驟然接受、適應甚至擁戴,並不容易。
不過,從當下諸多實際案例來看,這些青年村幹部憑藉踏實肯幹的精氣神、謙虛恭謹的低身段,以及無窮的新鮮創意,把農村的事情辦得有章法。在上海強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當下,他們成為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迎龍村書記李天舒:拆違把家家戶戶得罪光 選舉卻獲得100%得票率
80後李天舒的微信頭像是一條龍。龍首微頷,兩條長長的須子飄逸卷翹,頗有喜感和親和力,和他本人敦實的身型、圓潤的面龐神似。
這龍是奉賢區柘林鎮迎龍村的吉祥物,可知名度遠比不上李天舒。在迎龍村做了3年村主任、1年多村書記,走在路上,百姓老遠就能認出他。李天舒比那龍,更像吉祥物。
爺爺的面子也不給
李天舒的辦公室在村委會一樓走廊盡頭,但他總也不用。每天上班,三分之二時間在村裡;剩下三分之一時間就待在大門口的小會議室裡,隨時接待有問題要解決的老百姓。
村裡難題真不少。特別是隨著近年來村居職能轉變,村委會全面承擔起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拆違、河道治理、垃圾分類、美麗鄉村建設……李天舒掰著手指一算,每一項都跟自己有關。
「過去的農村治理大都採用防禦性工作模式,事情來了再擋。可如今,不管大事小情都要主動出擊,走在和老百姓打交道的第一線。」就拿拆違來說,以前只要保證每年沒有違建增量即可,現在則要徹底消滅幾十年攢下的存量問題,前期與村民的溝通協調非常複雜。
李天舒家祖祖輩輩都是迎龍村人,拆違一開始,便有村民打起「曲線救國」的主意。「有一段時間,總是接到爺爺一位老哥們的電話,希望我看在爺爺面子上對他家網開一面。可政策規範一旦被個別人突破,老百姓對政府的信任感就會被摧毀。公平公正是底線。」李天舒必須「六親不認」。
甚至,村幹部在對自己家「動刀」時,還得格外狠一些。迎龍村委班子共有5名成員,包含李天舒在內的3人是本村人。拆違開始後,3個村幹部先把自家的違建收拾了。就連一些處在政策邊界模稜兩可的區域,也都按最嚴標準「一刀切」。
「只有自己坦蕩蕩,才有底氣說服別人。」近日恰逢迎龍村班子換屆選舉,李天舒這個在拆違中把「家家戶戶得罪光」的村書記,卻在選舉中獲得100%得票率。
村裡的「點子大王」
持續兩年的環境整治,讓迎龍村25個村組、897戶村民家變了樣。而迎龍5組、14組前的一條1公裡小路,更成了眾人參觀的「網紅小路」。
這路是用拆違中產生的廢舊磚頭和瓦片鋪成的,只花了些人工費,省了材料錢和拆違垃圾清運的錢,可以說是「負成本」。主意是李天舒出的,他有個如意算盤:「拆後荒地修復成田間小路或景觀,老百姓就很難佔用,違建不會返潮。」
李天舒的點子還有很多,譬如讓工作人員拿著自拍杆到拆違現場多角度記錄。「遇到糾紛,迎龍村提供的視頻資料證據總是很全的。」他還逼著村委會的90後們學了PS修圖、CAD製圖、視頻製作等手藝。開村民大會,書記不講話,而是放視頻。把要講的內容剪輯成動態畫面,「原先一開會就打瞌睡的村民代表,現在都緊盯著大屏幕」。
最見成效的手段是拆違期間村委會給村民宅基做了一系列CAD模型圖,「我們把拆後修復好的效果圖給老百姓看,消除他們對拆違後留下『傷疤』的擔憂。」
迎龍村兩年拆除17萬平方米違建,通過強制手段推進的僅不到400平方米,絕大多數是老百姓主動配合,甚至自覺拆除。而今,李天舒和同事們承諾的一幅幅「效果圖」都已實現,老百姓房屋的租金收入也因周遭環境提升,不減反增。
近兩年,李天舒還在迎龍村注入許多類似城市社區的功能配置。例如,專業物業。他發現,農村獨居老人較多,但物業服務跟不上,給百姓造成極大不便。通過成立物業團隊,既解決老百姓實際需求,又增加了就業崗位。
在違建的拆後環境修復中,李天舒發現,僱傭本村村民來完成扎籬笆等簡單工程,不但老百姓認可,還可以增加收入,調動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在區鎮兩級民政部門指導下,迎龍公益服務社成立,工作人員均由50歲至60歲賦閒在家的村民組成,承接村委會河道保潔、農田水利維修灌溉、環境修復等業務。
鶴鳴村書記嚴斌:妻女出遊度假他沒份兒 留在村裡忙成「沙發癱」
「這個事交給我來辦,但那個事,你要抓緊弄哦!」掛斷電話,嚴斌笑著舒了口氣。今年初,嚴斌開始擔任浦東新區航頭鎮鶴鳴村村書記。他只有34歲,在全鎮13個村裡,是唯一的80後正職幹部。
電話裡,他答應「幫忙介紹工作」;電話那頭,村民也表示加緊拆除自家違建。「拆違是個技術活,要在幫村民排憂解難的同時,趁熱打鐵動對方的『蛋糕』,成功率會高很多。」
硬骨頭變「軟」了
嚴斌是軍人出身,做事總帶著一股衝勁。2016年初,航頭鎮打響「五違四必」戰役,在推進航頭商城區域的拆違工作中,嚴斌被派到第一線。和違章戶面對面,說難不難,但要有硬碰硬的勇氣。商城內集結著數百家小餐飲和服務類商鋪,存在大量違建、無證經營現象。嚴斌性子直,按照政策規定一家一家往下啃,「對方硬,我比他還硬」。10個月時間,商場二、三層超高違建陸續拆除。
可一到村裡,嚴斌卻突然「軟」下來。有農民要建房,按航頭鎮規定需清除自家違建後才可獲批。考慮到這戶人家經濟困難,施工期間拿不出錢來臨時租住別處,嚴斌三番五次跑到鎮裡說明情況,希望照顧「特殊情況」,暫時保留村民家裡一間違建的小屋用於居住,等新房蓋好後再拆除。
安撫老百姓,也講求方式方法。上任半年,嚴斌的手法越來越高明。不管事情能不能辦,先和老百姓交心,摸清對方情況和訴求,再尋求合適的解決機會。老百姓為啥不願清理屋前堆物?這些東西大都是柴火、舊建材,對村民而言雖然利用率不高,但棄之可惜。村委會通過「現金回收舊建材」「以廢柴換液化氣」等方式,大多數村民都主動把雜物處理了。「每一個問題都對應一把鑰匙,找到鑰匙,門就開了」。嚴斌就像一個大宅院的管家,腰間別著一大串「鑰匙」,隨時等著給村裡的老百姓開心門、解心結。
「佛系」書記重帶隊伍
嚴斌在朋友圈共發過49條動態,一半以上是和旅行相關的,哈爾濱的雪,奧地利的山……他是個好動的人。擔任村書記前,嚴斌一家每年雷打不動要出去旅行。如今,妻子獨自帶兩個女兒去了好多地方,甚至坐了熱氣球、直升機,獨獨沒有他的份兒。
鶴鳴村今年全面打造「美麗庭院」,4.37萬平方米的拆違指標還剩一半,「我去度假,活兒就剩下了」。不能出遊度假,嚴斌調整日常消遣方式——找個沙發,躺著、癱著,「精力恢復得很快,後續工作更來勁」。嚴斌的生活態度,用現在時興的話說,很「佛系」。
鶴鳴村的村委班子平均年齡很小。除一名70後村主任外,其餘4位成員都30出頭。嚴斌不抓考勤,如果誰有急事,只要完成手頭工作,並向他報備動向,就能請假;周末加班,誰若到不了,群裡打聲招呼就行;就連開會也常常省了,每隔一段時間,嚴斌自費請大家下館子,互相通通氣,氛圍寬鬆自由。
「靠管不行」,嚴斌說年輕人有個性,也有擔當,應該充分信任他們。「基層工作壓力大,制度太死板會影響工作激情。」可寬鬆不代表鬆懈,有幾次嚴斌好奇,「如果加班時我不在,大家會不會認真做事?」結果,周末早上7時30分的辦公室裡,已經能聽見敲擊鍵盤的聲音了。拆違、創建任務一來,幹部們紛紛往上衝,沒有一個「掉鏈子」。
趙家村書記曹忠:脾氣臭骨頭硬執法必嚴 老百姓卻拿他當主心骨
閔行區華漕鎮趙家村,因美麗鄉村建設頗見成果而遠近聞名。每逢周末,這裡會迎來不少周邊村民,甚至城市居民來遊玩。
殊不知,2016年以前,這裡還是一片「髒亂差」區域。緊鄰的黃沙碼頭、廢鋼碼頭使村內塵土飛揚、泥漿遍地;違法搭建、臨時窩棚隨處可見; 村裡的幾處水塘也渾濁淤滯。2016年1月2日,一場急風驟雨般的拆違行動開始,華漕鎮把最優秀的人才挑出來放到基層,其中就包括時任趙家村村主任的80後年輕人曹忠。在村書記翟秀明和曹忠的帶領下,村裡一幫平均年齡只有30出頭的幹部只花了兩個月時間拆掉全村14萬平方米的違建,完成了當年90%的拆違任務。
曹忠本人,也因為這兩個月內強悍、果敢的表現,在今年1月升任趙家村村書記。
「瘋狂」的60天
曹忠不說話時,光看他的外形特徵,跟「傳說中」強硬氣質完全不搭界。可他一開口,洪鐘似的聲音卻有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具有威嚴和震懾。有人說,曹忠就像隱藏起來的怪獸,一旦被外界刺激觸發,立馬現出強大戰鬥力。趙家村強力推進拆違的那兩個月,恰恰就是怪獸被激活的時段。
剛接到14萬平方米的拆違任務時,趙家村裡沒人想到時間節點會是短短兩個月。上級最初布置,華漕鎮所有村應在30天內完成年度拆違任務90%籤約率,再給4個月時間循序漸進地拆,爭取在2016年中期完成目標。趙家村13個村民小組,不超過20個村幹部,曹忠臨時組織的「拆違小組」只有10個人,平均年齡不過30出頭。
為了在短時間內見成效,當時多數村都採取「廣撒網、全村同步推進」的策略,弊端是:很可能因丈量倉促造成不公平,給後續拆除工作留下隱患。曹忠脾氣耿:「寧可完不成任務,也要一口一口吃,要吃就吃透。」他把「首戰」放在全村違建最多、人員最複雜、工作最難做的村組,10個人分成5組挨家挨戶跑,同步請第三方評估公司精確丈量土地,量一家,籤一家。那30天裡,所有同事早上7時30分到村,走家串戶促籤約,晚上7時再回辦公室碰頭討論,匯總一天的工作信息,回到家往往已時22時30分。
30天時限到了,趙家村幹部們果真交上90%籤約量的完美答卷。誰知,上級布置了新任務:拆違工作要見「華漕速度」,原本給的4個月拆違時間要儘可能壓縮至一個月內完成。曹忠和同事重新打起精神,一面勸說村民、企業同意提前拆除,一面遊走於各個拆違施工現場,監督施工隊安全作業。「最『瘋狂』時候,同一個時間點有七八臺挖機同時進村開工。」
偏執的「鐵漢」
趙家村的「拆違之戰」過後,曹忠「出名了」。有說他「脾氣臭」的,也有說他「不怕死」的。可村民心裡卻裝著一桿秤,曹忠「執法必嚴」,家家戶戶違建都一視同仁。
有一回,在拆除村民違建的過程中,已籤署同意書的戶主突然變了主意,拒不配合。還把院門一關,爬上樓頂露臺揚言要當眾跳下去。曹忠衝進去,撲上露臺,撿起一塊磚遞給戶主,「違建必拆,有本事你別跳,你衝著我砸,越狠越好」!
幾個回合的僵持、過招後,所有人的衣服都被緊張的汗水浸透,曹忠也說不清自己當時的心情:既擔心對方真的砸下來,自己怎麼跟妻女交待;又暗暗希望對方動手,自己因公負傷,對周邊其他違建戶也是個警示。當天,該處違建順利拆除了,有村民偷偷跟曹忠說,你做得對,只是還要學會保護自己。
拆違期間,曹忠曾經歷過幾個不眠夜,有一晚甚至險些令他意志動搖。「一個老幹部打電話說:你這樣做不對,太嚴苛,村民意見很大。我一整晚都在想,這樣大刀闊斧地拆,到底對老百姓是不是件好事情?」
直到2017年,華漕鎮匯聚各路資源到趙家村建設美麗鄉村,趙家村日益發生著肉眼可見的變化,白牆黑瓦、小橋流水的農家風貌取代了往日參差不齊的違建,原先的房屋月租金也因拆違後資源緊俏、生態環境變好而提高。曹忠的一顆心算是落了地,自己近乎偏執的堅持,沒有錯。
華嚴村書記曾耀:外來幹部腳踩「風火輪」 甘當建設鄉村「黏合劑」
曾耀頭一回踩著平衡車去奉賢區南橋鎮華嚴村走家串戶,可把老百姓嚇了一跳。「這是什麼新鮮玩意兒?像風火輪似的。」村裡路窄,行人多,平衡車既不佔地,也好控制行進速度,自然是村幹部巡村的好幫手。曾耀這個新上任的80後村書記,因頭頂草帽、腳踩「風火輪」的幾次特殊亮相,讓華嚴村的老百姓們記住了他。
在上海的村幹部隊伍裡,像曾耀這樣的並不多見。他不僅年輕,還是個來自湖南的外鄉人。一個外鄉小青年要紮根奉賢農村,當地人打交道,難過的不僅僅是「語言關」……
小曾「變了個人」
參加工作至今9年,曾耀先後擔任過南橋鎮政府辦公室的科員、副主任。2016年又調至華嚴村當村書記,基層工作一把抓。不少曾在機關裡工作的同事直呼,「曾耀當了村書記後變了個人。」
走出辦公室的曾耀,變化確實有點大。過去在機關,即便操著一口湖南口音也不耽誤做事,奉賢話更是半句也不會講;現在,他不僅聽得懂村裡百姓純正的方言,自己也能說上幾句。過去,日復一日地重複工作,很少需要動腦子自己做決定;現在,華嚴村675戶村民的生活、發展都靠他牽引,「一年之初,就知道今年要做幾件大事;每天一起床,就想新的問題該怎麼辦。」
更大的挑戰,是如何讓當地百姓認可並信任這個「外來」幹部。曾耀說,剛來村裡,他敏銳感受到老百姓隱藏在客氣背後的真實態度。「知道你是村書記,村民會主動跑上來反映些問題,可一聽你說的不是本地方言,眼神中的光芒都暗淡了」。
「我能理解村民的心情。」曾耀說,「如果是在我的家鄉,外鄉人壓根就不可能成為村幹部,很難開展工作。也就是上海這樣的城市,農村的現代化水平相對較高,外來幹部才有在農村一線發揮作用的機會。」
受益女兒「外交」
最初的磨合過程,的確很艱難。曾耀還記得剛到村裡,為了樹立威信,故意把臉繃起來,「跟誰都敢吵架」。結果,好多老百姓怕他,說他兇。
曾耀還做了一些讓他至今後悔的事。「為騰出空間發展,我把老的村委會拆掉了,沒有考慮到老一輩村民和老幹部的懷舊感情。為造更高規格的老年活動室,我先把舊的拆除,結果因土地審批等原因,新的至今沒建成」。
即便是這樣,還是有人漸漸喜歡這個敢拼敢幹,也敢認錯、敢承擔的外來幹部。一位常住村裡的老伯因為拆除違建,和曾耀前後打了五六次交道。老伯家經濟較困難,房子有兩處違建,按政策一併拆除後,居住成了問題。但倘若不全拆,有可能讓周邊村民產生政策「不公平」的誤解。了解情況後,曾耀做主,先只拆除其中一處,讓老伯一家可以安身。其他村民質疑,他頂上前去溝通解釋。
曾耀說,拆違政策只有一種,但違建的成因卻有十幾種,實際操作中如果強行「一刀切」,會造成新的不公平,必須充分了解每戶村民的實際情況,在政策範圍內做必要的調整。
「強硬」的曾耀還有一張「柔軟」的王牌,是他的女兒。偶逢周末,他會把女兒帶到村裡踏青,或是到宅基上,和當地的爺爺奶奶們聊聊天。雙方雖然語言溝通有些障礙,可老人家待孩子的善意和溫柔卻寫在眼睛裡,就連曾耀也沾女兒的光,和這些老百姓們愈加親近了。
曾耀自己是農村人,父母和親人也住在湖南老家。他說,全天下的農民都一樣,希望日子過得越來越富裕。而今,拆違為上海農村生態修復打下底色,走好了鄉村振興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接下來,應該讓老百姓的腰包真正鼓起來。
今年,華嚴村召集村內35名鄉賢共同成立「華嚴村鄉賢匯」,其中包括企業家、政府官員、農場主、律師、學校校長、規劃師、外資企業員工等,共同為華嚴村的未來發展貢獻智慧和資源。「中國人對土地都有感情,這些鄉賢會不遺餘力地為自己的家鄉奉獻力量。」而這個外來幹部曾耀,則像是一個黏合劑,把原本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力量,牢牢粘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