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院工程院評選2019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南大物理學院參與項目入選

2020-12-16 南京大學

導語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導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使公眾進一步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的動態,對宣傳、普及科學技術起到了積極作用。以下便是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的評選結果:

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

我國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恆星級黑洞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新型類腦計算晶片

世界首臺百萬千瓦水電機組核心部件完工交付

「太極一號」在軌測試成功 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邁出第一步

最新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約24%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撲結構

我國科學家解析「奇葩」光合物種硅藻捕光新機制

我國自主研發臨床全數字PET/CT裝備獲準進入市場

科學家發現16萬年前丹尼索瓦人下頜骨化石

2019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人類首次「看到」了黑洞

DNA顯微鏡研製成功

隼鳥2號首次降落小行星「龍宮」並採樣

谷歌研究人員宣布成功演示「量子優勢」

科學家合成世界首個含18個碳原子的純碳環

新型人造DNA結構 信息密度可加倍

人體生理年齡首次成功逆轉

愛滋病治療奇蹟再現 「倫敦病人」或被治癒

科學家培養新型大腸桿菌能以二氧化碳為食

全球首支伊波拉疫苗獲歐盟批准上市

「最新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約24%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撲結構」這一科技進展中,南京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獨立、同時發表的兩篇論文的作者均出自南大系,一位是南京大學教授萬賢綱,一位是南京大學校友翁紅明。趕快和小藍鯨一起來了解這項科技進展與它背後的南大人吧!

最新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約24%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撲結構

2019年2月28日凌晨,來自中科院物理所、南京大學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3個研究組分別在《自然》雜誌發布了最新相關研究成果。

他們的研究表明,數千種已知材料都可能具有拓撲性質,即自然界中大約24%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撲結構。拓撲,描述的是幾何圖形或空間在連續改變形狀後還能保持不變的性質。

當 「拓撲」這一數學概念被引入物理學領域後,一方面推動了基礎物理學研究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促使大量新穎拓撲材料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獨立、同時發表的兩篇論文的作者均出自南大系,一位是南京大學教授萬賢綱,一位是南京大學校友翁紅明

近年來,拓撲量子態是物理學、材料科學領域的前沿熱點課題。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拓撲絕緣體、Dirac半金屬、Weyl半金屬、nodal line半金屬、鏡面陳絕緣體、Hourglass費米子、Higher-order拓撲絕緣體,各種新的相層出不窮。這些拓撲材料具有普通材料所沒有的獨特物性,例如拓撲保護邊界態、手徵反常、費米弧等,在電子、信息和半導體技術等諸多方面有很大的應用潛力

此前,人們主要是通過直接計算拓撲不變量去找尋各種拓撲相,這種方法效率較低,所以目前人們知道的拓撲材料數目還很有限。因此發展出新的理論方法,從而系統地找到理想的,有實用價值的拓撲材料體系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第一作者:唐峰通訊作者:萬賢綱第一單位:南京大學論文doi: 10.1038/s41586-019-0937-5

1.發展了一種對稱性指標,在所有的230種空間群內,所有可能的非磁性化合物中進行搜尋,發現上千種可能的拓撲材料。

2.重點強調了241種拓撲絕緣體以及692種拓撲半金屬。

第一作者:Tiantian Zhang, Yi Jiang, Zhida Song通訊作者:方辰,翁紅明第一單位:中科院物理所論文doi: 10.1038/s41586-019-0944-6

1.利用對稱性,發展了一種用來快速計算拓撲不變量的通用算法;

2.通過這個算法,在39519種晶體材料中找到了8,056餘種拓撲非平庸材料。

3.所有發現的材料資料庫可以在交互式網頁app上進行查詢,查詢網址:http://materiae.iphy.ac.cn/

萬賢綱

萬賢綱,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1990年至2000年在南京大學學習,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01起在南京大學歷任講師,副教授,2010年任教授。主要學術成績為:提出了新型拓撲量子態—Weyl 半金屬,引發了國際上Weyl 半金屬的研究熱潮;發展了一套計算磁性相互作用的方法並確定多個複雜體系的基態磁構型;參與發展了symmetry indicators方法,並用其對所有非磁材料拓撲性質進行了判斷。獲得2014年度香港大學Daniel Tsui Fellowship。2015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6年被評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翁紅明

翁紅明,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2005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學系,獲博士學位,導師董錦明教授。2005年~2007年,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博士後,獲2007年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博士後獎學金。2007年-2010年,日本北陸先端大任助理教授。2014年獲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資助。研究領域:計算凝聚態物理。主要研究方向: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和程序發展,過渡金屬氧化物等磁性機理研究、非線性光學和磁光效應計算,拓撲量子態及拓撲材料計算研究等。迄今發表SCI論文60餘篇,包括1篇SCIENCE,3篇Nature子刊,5篇PRL,4篇PRX,MRS Bulletin和Advances in Physics受邀綜述各1篇等,總引用1400餘次。

來源 | 科學網,侯印國老溼

美編 | 喬奕瑋

相關焦點

  • 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20-01-15 來源:教育部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22屆,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
  • 2019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三項有湖北貢獻
    楚天都市報1月13日訊(見習記者 李碗容 通訊員 王瀟瀟)11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京揭曉。當選項目中,有三項項目有湖北科技貢獻。
  • 全國僅清華和中科大全部入選2019年十大科技進展
    這三項榜單分別是由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主辦、兩院院士投票評選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由教育部科技委組織評選的「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由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和媒體人士共同評選出的「2019年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
  •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9...
    2019年度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已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產生,1月11日在北京揭曉。
  • 清華大學6位教師8位校友新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李景虹、醫學院教授董晨、生命學院教授謝道昕和航天航空學院教授鄭泉水共4位教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鄭緯民、建築學院教授莊惟敏共2位教師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此外,還有8位校友分別獲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 北京大學王恩哥/江穎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2019年1月2日,由兩院院士評選的「2018年度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北京揭曉。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王恩哥院士和江穎教授帶領的「首次揭示水合離子微觀結構」研究成果入選。這是繼2016年之後,該團隊研究成果第二次入選「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2019「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揭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果入選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22屆,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並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贏得了較高的聲譽。教育部科技委於2019年9月下旬至12月中旬組織開展了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評選工作。經過地方和高校遴選及公示、部門形式審查、學部初評和專家綜合評議4個階段,最終推選出10項2019年高校重大科技成果。
  • 山東科技大學「2019年度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近日,山東科技大學「2019年度十大新聞」評選揭曉。過去一年裡,全體山科人在校黨委帶領下幹事創業、銳意進取,以頑強拼搏精神寫下學校發展史上新的篇章。為回顧一年的精彩,更好的描繪2020年,校黨委宣傳部會同相關部門,經推薦、投票等環節,評出2019年度十大新聞。山東科技大學「2019年度十大新聞」評選活動於2019年12月18日正式啟動。
  • 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揭曉,「機器學習模擬上億原子」等入選 | AI日報
    兩院院士評選2020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揭曉,「機器學習模擬上億原子
  • 南京大學多項成果入選「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南京大學多項成果入選「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其中,南京大學獲得一項基礎研究類獎項與兩項應用研究類獎項,此外,還有一項重要參與成果入選。「中國光學十大進展」評選活動由中國雷射雜誌社於2005年發起,旨在傳播中國光學科研人員發表的具有重要學術和應用價值的論文,促進光學成果的傳播。
  •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揭曉 上海這所高校入選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昨天,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揭曉。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饒子和院士團隊的「揭示抗結核新藥的靶點和作用機制及潛在新藥的發現」研究項目入選。此研究項目首次勾畫了小分子抑制劑精確靶向MmpL3及其超家族質子內流通道的三維圖像,為由分枝桿菌引起的疾病(結核病、麻風病等)的藥物研發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該成果刊登在國際頂尖生命科學期刊《Cell》上,同時針對該靶點設計的抗結核小分子化合物已申請PCT專利。該成果一經發表,在學術界和產業界引起了轟動並受到廣泛關注。
  • 中國科大又上榜!兩項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月27日,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有兩項成果入選,具體為「實現對引力誘導量子退相干模型的衛星檢驗」和「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 【科技資訊】2019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1月11日在京揭曉。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26次。
  • 2015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15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5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經過形式審查、學部初評、項目終審評選專項工作和項目公示等流程後在京揭曉。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18屆,這項評選活動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並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贏得了較高的聲譽。  現將2015年度入選項目名單(附後)予以公布。入選項目名單按主持單位拼音順序排序,排名不分先後。
  • 南信大廖宏教授團隊成果入選「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
    中國江蘇網6月1日訊(通訊員 王海君 林雯 記者 羅鵬)在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2019年度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正式揭曉。記者獲悉,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廖宏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成果「我國近地表臭氧汙染加劇成因及協同控制策略」榮列其中。
  • 高校歷年十大科技進展入選項目排行榜揭曉,這才是大學的硬實力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是國家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於1998年開始的一項旨在推動高等學校的科技創新和創新人才培養的年度評選活動,該項活動的的開展對提升高校科學技術的整體水平和科技進步產生了很大的作用,高校入選項目和次數的多少日益成為衡量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標,並得到全社會的廣泛認可
  • 2017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日前,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7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經過高校申報和公示、形式審查、學部初評、項目終審等評審流程後在京揭曉。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20屆,這項評選活動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並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贏得了較高的聲譽。
  • 4次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這所「雙一流」高校實力超硬核
    校友會2016-2019年中國大學十大科技進展排行榜。其中,西南交通大學位列第11名。艾瑞深校友會網2016-2019年中國大學十大科技進展排行榜是以最近4年來中國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榮獲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獎為數據基礎統計得出,旨在為我國社會各界全面了解2016-2019年中國大學綜合發展實力、學術研究水平和學科競爭力提供權威參考。
  • 285個項目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附名單)
    原標題:285個項目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附名單) 11月22日,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辦公室發布《關於下達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項目的通知》 ,《分子植物》《工程》等285個項目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分獲資助。
  • 燕山大學田永君教授當選2019年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11月27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第28屆院士大會在義大利開幕,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46位學者新當選TWAS院士,其中14位為中國大陸科學家。燕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田永君教授當選2019年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