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明代大儒湛若水是這樣理解的

2020-12-12 古今意不意外雜談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出自《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這段話很有名,不少思想家都討論過。例如,朱熹認為,沒有對仁和智極其深刻的體悟,絕對不能作出這樣的形容。

明代大儒湛若水則有一下的解釋(翻譯自湛若水的《天關精舍講章》)。

湛若水像。

孔子說:「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智者好動,仁者好靜。智者快樂,仁者長壽。」

個人認為天理的本體不可以區分為仁和智,仁和智的情形可以通過喜好表現。為什麼這樣說?理只是一,智者看見說是智,智者所喜愛的,是水;仁者看見說是仁,仁者所喜愛的,是山。

智者為何喜愛水?水的特點是動,智者的性情也好動,動與動相互感應而產生感情,所以智者喜愛水。仁者為什麼喜愛山?山的特點是靜,仁者的性情也好靜,靜與靜之間相互應和而出現感情,所以仁者喜愛山。

智者的性情好動,那麼他自得的妙處,周流而不會停滯,所謂順應而不會窮盡,事情很多而不會被困擾,怎會不快樂呢!仁者的性情好靜,那麼他人生之路的暢通,安靜而長久,所謂樂天而知命,安居本土而為人仁厚,怎會不長壽呢!

仁和智只是一理,山和水只是一物,動和靜只是一個徵兆,快樂和長壽只是一個功夫。只是有些人的領悟未能完全,導致稱說有所偏頗,喜好有所區別。本來是合而為一的,不過有些人只看到各種不同,是因為不能明白「至一」的道理。如果能體認到一的奧秘,那麼仁、知、山、水、動、靜、樂、壽等,其實是能夠一以貫之的。

這裡的仁者、智者,兩者都是指別人的言論,與《易經》說的「智者看見說是智,仁者看見說是仁」相同,都只是關於仁、智的片言隻語。

聖人希望形容仁、智的情形、功用,不如這樣說吧:希望學習者去深刻體會,懂得其中情形,探究精深內涵,就可以懂得仁和智全部都具備於一心,另外,把仁和智一以貫之的關鍵在於我們自己。

因此,一陰一陽才叫做道,偏向陰或偏向陽的都不是道;動靜合一才叫做神,偏向動或偏向靜的都不是神;樂壽都能得到才叫做有德,偏向樂或偏向壽的都不是德。仁和智都難以用言語表達出來,仁以厚重為本體,仁的本體不可見,山是可見的,所以用山來比喻仁的情形,觀察山,那麼可以看到仁的情形了;智以流動為本體,智的本體不可見,水是可見的,所以用水來比喻智的情形,觀察水,那麼可以看到智的情形了。

比喻山水還是不足夠,因而又補充說智者好動,用智者喜愛水去表達智的動,向動求智,那麼智的情形可以懂得了;又補充說仁者好靜,用仁者喜愛山去表達仁的靜,向靜求仁,那麼仁的情形可以懂得了。

比喻動靜還是不足夠,因而又補充說智者快樂,沒有固定的形態,不被周邊的惡習所侵染從而沒有什麼不利的事情發生,有什麼快樂可以相比呢,懂得其中快樂,那麼智的功用就顯著了;又補充說仁者長壽,出生與萬物共生,為理想而奮鬥終生,有什麼長壽何以相比呢,懂得這個長壽,那麼仁 的功用顯著了。

聖人反覆叮囑,用各種形容、以實物去比喻兩者的情形和功用,不過是希望人們察見仁和智的本體合一,體認這個天理,理會「全體大用」罷了。我擔心學生們糾結於言語和經驗,各自用主觀的偏見去理解,導致和這句話的真意相距甚遠啊。偏向動,尋求智於水、於動、於樂,而不知道已經陷於偏於一面的動;偏向靜,尋求仁於山、於靜、於壽,而不知道已經陷於偏於一面的靜。這就是智者看見說是智,仁者看見說是仁,與人們每天接觸而不懂得其中道理相同,因而懂得君子之道的人很少。

如今特意與你們說破,希望大家各自勤加體認,各自以仁和智去體認,又以仁智合一未分去體認,才是體認天理的功夫,做學問的最高境界。權作勉勵!

相關焦點

  • 【孔子誕辰】《智者樂水》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誕辰】《智者樂水》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2019-09-28 0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姓氏人物丨湛若水之體認於心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號甘泉,廣東廣州府增城縣甘泉都(今廣州市增城區新塘)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大儒。湛若水在繼承陳獻章學說的基礎上,以「隨處體認天理「為宗,提出「格物為體認天理」與「為學先須認仁,仁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理念,創立了「甘泉學派」,終至自成理學的一大門派,與王陽明的「陽明學」被時人並稱為「王湛之學」。
  •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濰坊這座小城,智者仁者都能尋到自己的樂趣
    人們常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但不管你是智者還是仁者,都能夠在安丘找到喜樂之地。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論語·雍也》記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是說聰明人樂於水,有仁德的人樂於山。對此說法,他的幾位弟子有不同的理解。顏回卻這樣回答:「一個有智慧的人,首先表現為有自知之明,才能有可能了解別人;一個有仁德的人,首先應該自愛,才有可能愛護別人。」孔子聽後,十分高興。脫口說出:「顏回的主張,正是士君子的主張。比別人都高出一籌啊!」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孔子一生的作為就已有了答案,他一生中不斷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古人學習,通過接觸社會,廣泛向社會學習。
  • 湛若水在徽州的講學活動及其與祁門謝氏家族的交往——以新發現的祁門謝氏家族與湛若水交往文書為中心
    但自明代中葉以降,隨著徽商的經營成功,程朱理學對徽州社會的影響漸趨衰落,王陽明和湛若水心學則異軍突起,陽明弟子和甘泉學派之創始人湛若水紛紛來到徽州講學,一批徽州本地學者開始拋棄程朱理學,轉而追隨王陽明或其弟子以及湛若水等,致力於心學的習學與傳播,祁門王源和謝村謝氏家族即是其中之佼佼者。
  •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你的理解都錯了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是我不知道從哪裡知道的這句話,曾經還很多次用過這句話,其實,後來讀《論語》,才知道原來的理解都錯了。「仁者樂山」,按原來的理解,也就是絕大部分人的理解,意思就是仁慈的人喜歡山,或者是仁的人喜歡山,「智者樂水」,意思是智慧的人喜歡水或者是聰明的人喜歡水,因為水性流動。這樣理解,真的是大錯特錯了。《論語》原文是這樣的,「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你知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樂」怎麼念嗎?
    其中的一段話是這樣寫的:「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這段話中出現了多個「樂」字。大家都知道「樂」是個多音字,那麼你知道這裡的幾個「樂」,分別應該讀什麼音嗎?這些「樂」分別又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你有閒,那麼今天就和我一起來「咬文嚼字」吧!「樂」字最常見的讀音和語義主要有這樣兩個:1. 「lè」,快樂。2.「yuè」,意為音樂。
  • 作者是明代大儒,一首五律描寫生動,值得反覆細讀
    下面介紹的是作者是明代大儒,一首五律描寫生動,值得反覆細讀。獨坐明代:李贄有客開青眼,無人問落花。暖風燻細草,涼月照晴沙。客久翻疑夢,朋來不憶家。李贄是明代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他幼年喪母,隨父讀書,善於獨立思考,中舉後就不再參加進士考試。他在文學上反對一味地擬古,注重創新,他開設的講座總是座無虛席,甚至滿城空巷。但是李贄的思想過於反對傳統,卻讓很多人不理解,甚至遭到一些人的圍攻。
  • 嶺南大儒,陽明教父.∣ 明朝陳獻章書法欣賞.
    陳獻章是廣東唯一一位從祀孔廟的大儒,是明代心學的奠基者。從陳獻章倡導涵養心性、靜養「端倪」之說開始,明代儒學實現了由理學向心學的轉變,成為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可以說,白沙心學、甘泉心學和陽明心學,構成有明一代心學。
  • 仁者樂山,登福建明溪君子峰
    又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朱熹對此注曰:「智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 。車行至明溪夏坊鰲坑村,往泰寧大龍方向的山路繼續行走,至坡頂,有一廟院,是從原山頂君子峰寺搬遷而來的新寺院。車停此處,整裝登山。上山線路很清晰,畢竟是通往山頂寺院,大部分路段還有古石階。不過近些年來,山頂寺院無人主持,沒有香客前往,路逐漸荒廢了。
  • 高峰 | 仁者樂山 智者樂水
    印象.脈 / 900×1500cm / 2013 / 紙上水彩畫家 | 高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她對山的認識已不僅停留在表象的圖形上而是深入到山內在精神浮冰 / 38x54cm / 2018 / 紙上水彩高峰在近十年來把注意力放在山的表現題材上,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她對山的認識已不僅停留在表象的圖形上,而是深入到山內在精神。
  • 你知道成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含義嗎?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成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說的,但以前一直不解其意,按字面意思,「知者樂水」就是聰明的人喜歡水;「仁者樂山」就是仁慈的人喜歡山。但是為什麼這樣,始終也沒搞明白,一直到讀了《論語》和看了南懷瑾老先生的解釋,才恍然大悟,咱們先看《論語》裡的原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按原來的理解,水裡的魚、烏龜、泥鰍應該都算是智者了;山上的老虎、獅子、猴子都應該算是仁者了,這顯然是大錯特錯了。
  •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什麼意思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選自《論語.雍也》。意思是說,仁厚的人喜歡山,智慧的人喜歡水。字面上看,普遍說成是指人喜歡山水的一種極致的心境和意念。但是深問一句,為什麼喜歡山的人就一定是仁厚的,喜歡水的人就一定是智慧的呢?
  • 他是王陽明湛若水的主要對手,認為陽明不能表達格物的廣泛含義
    他是明代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明史》記載,在明代天下言學者,不歸王守仁則歸湛若水的時期,獨守程朱不變的人,只有羅欽順與呂柟了。羅欽順出身於官宦之家,自小聰明好學。弘治五年(1492年)參加鄉試,中解元,第二年殿試中探花。之後,他被授予翰林編修,遷南京國子監司業。當時南京國子監祭酒是章懋,兩人互相欣賞,共倡求真務實的學風。
  •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景之道便是如此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當一個草缸裡既有山,又有水的時候,這樣的缸是最美的。石景總是更吸引眼球。看似簡單,卻又不簡單。看似複雜,卻又不複雜。 橫看成嶺側成峰,真是如此!
  • 古詩詞裡的壯麗風光: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中國自古就有「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說法,一起來看看古詩人筆下的祖國山水是什麼樣的吧! 泰山雄偉,東嶽泰山是五嶽之首,有「岱宗」之稱。「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公元735年,偉大的詩人杜甫遊歷齊魯大地,遠望泰山,寫下了這充滿激情和浪漫的千古絕唱。
  • 每日一句學英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日一句學英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2011-03-23 10:52 來源:新東方 作者: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