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的數學知識難嗎?不難。翻看一年級下冊的數學課本,會發現內容一共有八個單元,主要知識要點可以劃分成100以內加減法計算、圖形識別、找規律、人民幣。不過,因為數學對「思維能力」要求高,一些家長喜歡讓孩子「多刷題」。
但是,刷題也要講究技巧。有些試題偏難、偏怪,不僅孩子「不會做」,家長遇到有時也會「暈頭轉向」。從這位家長提供的試卷中能夠看到,孩子在練習「找規律」的習題。其中第12題,孩子做不出來,家長也撓頭:( ),2,3,6,5,10,7,( )。怎麼做?
這是規律排列。孩子和家長應當「感謝」這道題的出題老師「心慈手軟」,只讓孩子填空「一頭一尾」,如果要求在題幹中間填空,這道題的難度還會增加。
先仔細分析這道題的特點:2,6,10和3,5,7。看出什麼規律嗎?前面的數列,兩數之間依次相差「4」;後排的數列,兩數之間依次相差「2」。因此,這道題,其實是「兩道數字規律填空題,揉合到一起形成的一道習題」。這樣,最前面應當填「1」,最後面應當填「14」。
做完這道題,又有家長送來一道題。這道題,也是規律填空型習題。如果說,對於第一道題很多家長表示得「比較淡定」,那麼對第二道題,一些家長已經「按捺不住自己的暴脾氣了。」
這道題,很多家長,包括一些數學老師,都曾有過爭議:畢竟一年級數學「找規律」的習題,首先培養孩子對「數學規律性問題」的初步認識。至於試題答案,許多老師有不同的答案。有家長的解題方法更是「不同凡響」。
一位家長認為,要把這道題分看兩個部分來看,不能僅僅當成一個整體。首先看外圈:前圖形外圍最小的兩個數的差就是後圖最小的數,也就是說,後圖必須含有前一個圖最小的兩個數相減的差;然後把內圈的內部數10、20、28等數分拆,根據數字出現的次數,進行數據從小到大的排序……
雖然分析得有眉有目,不過,一年級六七歲的小學生,是否有這樣複雜的思維?更有奇葩的高手家長,直接採用高等數學的線性代數。一道一年級的「找規律」,竟然動用大學裡的數學知識:這是什麼逆天操作?
對於這道題的出題人,值得「眾人膜拜」:一年級小學生的習題難度,硬生生升華到大學本科的高度。一年級小學生學習數學,適當接觸難題,可以有效促進孩子思考,培養思維能力,但是,無限度的拔高試題難度,則有些「小題大做」的意味。
特別是有些老師喜歡出偏題、怪題的,似乎「習題越難,學生們越不會解,越能顯現出老師的高水平」。這實際是一種近似變態的「自戀」:老師的水平,在於教會學生分析和思考的方法。
出題的目的,不是用一道試題把學生難倒、難哭,而是通過試題,啟發學生思考,督促學生發現自己平時知識掌握的不足,查漏補缺。不過,你會做第二題嗎?歡迎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