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天中有幾小時為自己而活?

2020-12-12 澎湃新聞

原創 看理想節目 看理想

一天之中,你有幾個小時為自己而活?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你或許需要先聽聽馬克思(Karl Marx)的意見。

一百七十多年前,馬克思提出了「勞動異化」的理論。康德曾說,人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活著,馬克思則給了這個抽象概念在工作領域中一個不一樣的定義。到底什麼時候人才是作為目的而活著,也就是為自己而活呢?

馬克思的答案是,人可以決定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東西,而不是反過來被所造物決定。當我們創造出來的外在力量,反過來統治了人,這就是一種「異化」。

在馬克思的集大成作品《資本論》裡,馬克思揭示了最深刻的異化的本質。原本工作者可以決定自己運用工具去生產些什麼,但是當機器出現後,卻發生了古怪的現象,儘管工人依然使用機器,但是他們失去了主宰機器的自由。

他們無法決定如何運用機器,更無法決定機器要生產些什麼,而是反過來,機器決定了工人該如何工作——類似於今天,大多數時候,是我們的工作決定了我們如何生活。

在工業資本的制度下,就這樣發生了這種荒謬的逆轉——本來的工具,變成了主宰人的主人。作為勞動者的我們,失去了自主權,只能在別人的規定和命令底下去出賣勞動力和時間,以換取金錢等生存物質資料。

也由此,絕大部分的時間,人本身只作為了手段而存在,而不是作為目的的存在,大部分時間便不是嚴格定義下一個完整的人。在此基礎上,你不妨再想想,一天有幾個小時是真正為自己而活?

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諸多理論,包括對資本、價值、人性、剝削、階層的詮釋,在今天依然出奇地精準。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再沒有比今天這個時刻更適合重讀馬克思了。

今天我們的生活以及整個世界的運作狀態,大多可以從馬克思的理論中得到解釋,也幾乎沒有多少人比馬克思更加深刻地改變了這個世界。

馬克思對於中國學生而言其實從來不陌生,不過卻很少有人真正去讀懂他的理論,為什麼?一方面因為學習馬克思的理論成為了一種義務,一旦成為義務,人們就不大容易產生興趣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被過度政治化和符號化了。

如果你能夠稍微擯棄這種刻板印象,試著去讀一讀馬克思,尤其是他的代表作《資本論》,或許會對今天許多看起來匪夷所思又令人痛苦的現象有一種豁然開朗的理解。

比如,

為什麼今天金錢扮演了這麼重要的作用,甚至成為一種崇拜或「信仰」?

為什麼人的欲望往往建立在商品的價格之上?

為什麼「996」制度被人詬病卻依然存在?

外賣小哥的難題真的與我有關嗎?

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趨向於一種赤裸裸的冷漠的利害關係?

……

這些問題的答案你都可以從馬克思的理論中窺知一二。他的理論依然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基本方法和框架。

當然,馬克思的許多理論是值得質疑的,甚至是被事實證明錯誤的,或者讓許多人無法認同的,但是他對世界運作的詮釋和敏銳描述卻也是無法繞開的。

基於此,看理想App也推出了有「經典擺渡人」之稱的楊照所主講的最新節目——《你好,馬克思先生:資本論及其創造的世界》,帶你一起重新閱讀馬克思,以及認識《資本論》裡複雜深刻的思想世界。

馬克思的理論和思想並不那麼好閱讀,《資本論》也是一本厚重的大部頭,如果不是專業人士,要完整讀下來難度的確太大。但是這一次,你完全可以跟隨楊照的領讀,來體會《資本論》的真正奧妙。

請放心,這不會是一門像你上學時期所聽的那種枯燥無趣的哲思課,也不是一個原教旨主義式的原意翻譯,楊照將自己曾經閱讀馬克思的經驗梳理成章,以一種更私人經驗、更完整呈現的閱讀方式,試著讓馬克思在今天重新「活」過來。

最後,分享節目評論區一位朋友@搖擺魚 很有意思的留言,他說,「一個人但凡有點理想主義,就無法對馬克思無動於衷;一個人但凡有點功利主義,就無法對馬克思深信不疑。這多有趣。」至於對這句話如何理解或者認同與否,不如先聽聽楊照講述的馬克思以及他的《資本論》吧。

講述 | 楊照

《你好,馬克思先生:資本論及其創造的世界》

01. 閱讀「禁忌書籍」的個人經驗

我出生成長在一個馬克思和《資本論》被視為大毒草,絕對不許碰、不能夠讀的臺灣社會,在那樣的一個環境下,我其實連做夢都不敢想,有朝一日可以讀到在當時臺灣主流意識形態所規定的這都是荒謬、錯誤思想的原文版本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不過對我來說有一件幸運的事,因為我從小喜歡逛書店,大了一點,喜歡到圖書館借書,再大一點剛好又遇到了臺灣的圖書館,正在陸陸續續開架化,也就是以前到圖書館借書,只能夠查書卡,後來我們可以進到書庫裡面,自己在書架上面選書。

大學二年級,我到臺大法學院去修日文課,順便也就去逛了臺大法學院的圖書館,逛啊逛啊逛就逛到了那個書庫的地下室,那是一個光是從樓梯要走下去的時候,遠遠就可以聞得到灰塵氣味的地方,反覆走過書架好幾趟,我早已經猜測應該在那裡的書真的就在某一個底層的書架現身了,那就是分成上中下三冊,日本巖波文庫版的日譯本《資本論》。

02. 什麼是「偉大的書籍」

在熱衷於有關臺大法學院地下書庫的同時,我又發現了另外一個寶庫,也是當時很少有一般大學生會進去的地方,那是臺大總圖書館的參考書區。

我在這裡看到了一套在文學院圖書館也有收藏的重要的參考書。那是196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所出版的叫做Great Books,直譯可叫做《偉大書籍》,或者《西方巨著》,那是他們認為的選出來人類文明當中的偉大書籍大全。

當我找到擺在那裡的《偉大書籍》,眼光一掃,心跳就加快了——因為我一眼就看到總圖書館的這一套書,比文學院圖書館那一套多了一本,這本書的書背上只有短短的4個字母——Marx。我儘量維持讓自己手不要發抖,佯裝若無其事把那本大書取下來,快速地翻過。

沒錯,那裡面就是《資本論》英文版的全文。

以大家無法想像的方式,在我大學時代,我的衣櫥裡,而不是我的書架上,有了日譯本跟英譯本的《資本論》,我用這兩種譯本逐句對讀,讀完了這三大卷。

03. 理解現代社會,繞不開馬克思

1987年,我到美國留學,在哈佛廣場的附近找到了那一家專賣左派書籍的革命書屋(revolution book store),在那裡進去,我所買的第一批書,第一是《毛澤東選集》,再下來就是德文原本的《資本論》,這都是我以前在臺灣地區絕對不可能有機會可以看得到的書。於是我又把《資本論》當作是,因為那個時候在哈佛大學我的博士考必須要靠第二外國語,剛好《資本論》就變成了我精進德文的教材。再把英文本跟德文本對讀,再讀了一遍。

我是用這種方式接觸了《資本論》,讀過了《資本論》。我必須把這個經驗告訴大家,因為我相信這種經驗跟大家都不一樣。

我是在這樣一種壓抑、被禁止的情況底下,因而激發了最強烈的動機。我不只是讀《資本論》,而且我仔細地讀《資本論》,我仔細地想要弄清楚,馬克思究竟在《資本論》裡面他要說什麼。

所以對我來說,《資本論》是一座大寶藏,在反覆的閱讀的過程當中,一點都不覺得無聊,而且第一次讀、第二次讀、第三次讀,每一次都挖掘過去讀的時候沒有讀到的東西。

《資本論》是一座我們繞不過去的大山。我們要理解今天這個世界究竟是怎麼來的,所謂的現代生活、現代思想、以及現代社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在各個不同的面向稍微一閱讀,我們就會遇到馬克思,就會遇到《資本論》。所以,如果不了解馬克思,不了解《資本論》,許許多多連接,到了這裡就斷掉了。

因為累積了這樣的閱讀經驗,我希望找到一種方式,當然也希望有機會可以更完整地來呈現我所認識的馬克思跟《資本論》。

04. 我希望讓十九世紀和馬克思「活」過來

而當我在講完整呈現的時候,最關鍵的一件事情,是希望讓大家可以認識到,這是一個活在19世紀,但是眼睛一直不斷地往未來看、對未來的規劃充滿了熱情和興趣,一個活生生的人。

他預言的未來,他期待甚至他參與打造的未來,在相當程度上就是我們今天所遭遇到的現實,以及剛剛過去的20世紀。

我也希望藉由這種完整認識馬克思的方式來讀《資本論》,大家可以取得分析看透現實的社會科學的觀念跟工具。

我必須誠實地告訴大家,解讀《資本論》,不會是一套容易聽的節目,但是我能夠承諾的是,在解讀的過程當中,儘量不枯燥,儘量能夠讓那個時代在我的解讀當中活過來,讓馬克思這個人在我的認識和我的描述當中活過來。這不會是乾巴巴的教條,讓大家可以體會、可以認知活生生的、真切的時代與人。

歡迎大家和我一起開啟一段理解《資本論》的豐富旅程。

節 目 主 講 人

原標題:《你一天中有幾小時為自己而活?》

相關焦點

  • 你把一天24小時過成了多少個小時?
    疫情期間隔離在家,有一位媽媽神總結一家人的一天,「吃飯睡覺玩遊戲,被罵與罵人」。網友調侃:太真實了~這就是我們家!雖然一天24小時,但是吃飯睡覺玩遊戲這主旋律頂多也就12小時。雖然這只是疫情特殊時期的一個縮影,但是實際上疫情期間如何對待時間、如何對待生活、如何對待自己也是對待人生的態度。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除去吃飯睡覺工作16個小時,剩下的差不多8個小時。而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這第三個八小時是如何過的。
  • 致我們:為自己而活
    我就不停的看手機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的熬著,最終工作了29天,而有不少和我一起去的大學生有的做了半天或者一個小時就嫌累不幹了。當時我想的是,如果不願意上學,至少要能吃苦,這樣才能養活自己。可是,一天下午我要去上夜班,我站在路邊等公交車的時候,天色微黑,我看著對面的萬家燈火,突然感覺到自己的可悲。我在心裡問自己,「沈御宸,難道你打算這樣過一輩子嗎?每天髒兮兮的,累的半死,掙錢也僅夠養活自己罷了。
  • 38天×24小時 她說不再只為自己而活
    新冠肺炎康復者 孫丹平:當時就覺得自己要死了,我自己心裡很明白,我那時候一天不如一天。 當時在中日友好醫院接管的病房裡,有一半以上是像孫丹平這樣的危重症患者。因為正值疫情暴發的初期,人們對於新冠病毒的陌生和恐懼,病情的各種反覆和不確定性,曾一度讓無奈的情緒在病房中瀰漫。
  • 《24小時:再活一天》上線 再掀美劇熱播潮
    該劇再度延續前八季的原班人馬,其靈魂人物「小強」哥傑克● 鮑爾此次也沒有讓諸多粉絲失望,最新一季《24小時:再活一天》在首播兩集後,在搜狐視頻美劇用戶中產生口碑熱潮。   搜狐視頻第一時間引進   《24小時》系列被稱為史上最刺激、最精良的驚悚反恐類電視劇,前八季從2001年在全球開播就迅速席捲億萬粉絲,開啟反恐美劇的徵程。
  • 股指期貨交易時間一天有幾小時
    股指期貨交易時間一天有幾小時 2017-1-18 17:10:00來源:金投期貨網編輯:yangshuntao 摘要股指期貨交易時間一天有幾小時
  • 《24小時:再活一天》曝預告 危險迫近小強歸來
    時光網訊 迷你劇《24小時:再活一天》將作為FOX今年春季的重頭戲推出,如果反響強烈,也有望再度作為系列劇活躍。FOX今日曝光了首支有劇情預告片,此次小強活躍的背景變為了倫敦,而保護美國總統免於被暗殺,讓世界不陷入新的戰火之中,成為了他的新任務。
  • 人,不能不為自己而活,但也不能只為自己而活
    儘管這些年做生意賺了點錢,有房有車,可心裡還是遺憾,人在年輕時候還是要多去看看世界,只有明白世界有多大,才會懂得人生的關鍵選擇就那麼幾個。而三十歲後再想明白,其實已經是晚了,自己的慣性,家庭的束縛,各個方面都是羈絆,不是掙脫不出,而是不想掙脫了。
  • 一天上班十個小時,一人幹十個人的活,還被領導罵,你傻吧?
    你的付出不是一點價值都沒有的呀,一天上班十個小時,一人幹十個人的活這麼大的付出,就算沒有功勞不被認可,也不能忽略苦勞罵你一文不值吧。不是領導故意對你痛下黑手,就是你太傻太天真了。這種情況應該儘早發現並及時避免。一旦成為習慣,就會讓你更倒黴,不僅僅是被罵那麼簡單。
  • 為你自己活一次
    你有沒有想過你為誰而活為什麼而活?你將為追求實現何種價值和生存狀態而活?攝於廣州市黃埔區這些問題聽起來很虛、很遠、很哲學,它們看似不接地氣,多咀嚼幾遍你就能嘗出這些其實是最熟悉的配方,最本真的味道。因為它們滲透在我們的一舉一動,一呼一吸中。
  • 你是你自己的,但不僅僅為自己而活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人生只有一次,所以我要為自己而活。」我認為我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活,我為了我父母、我丈夫、我孩子,還有一切和我有關係的人而活。難道伴侶成為了你的累贅,難道孩子成為你的累贅。大家都不結婚,大家都不生孩子,我們這個國家就沒有未來了。我認為家庭生活是很幸福的,我認為自己是一定要有個家的。
  • 跟資優生做一天同桌:你憑什麼一天有26個小時?
    很多同學都非常不會規劃自己的學習,看起來非常努力,甚至大量擠佔自己的休息時間,最終成績卻只是一般。其實整體的時間規劃大家基本沒有問題,出問題就出在細化安排和落實上。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學一學,資優生如何細化安排自己的一天。
  • 人生的旅途中,唯有善待自己,為自己而活
    現實生活中,你一定要明白這一點,人生是為自己而活,並不是為了迎合別人的看法及期待。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活出自己的精彩。從我們出生來到這個世界,再到逝去,這一生總會不缺少對你品頭論足、好為人師的人,當你蹣跚學步的時候,就會有人議論你的成長;當看到你期末成績的時候,就會有人預測你的一生;當你步入婚姻的殿堂,同樣會有人議論你將來的生活……在人生的旅途中,誰都會遭受到別人的非議以及異樣的眼光,這時候,我相信每個人的內心難免會心生波瀾,為此感到憤怒不已
  • 我們首先為自己而活才能為他人而活
    他說:「有了家庭的之後,他已經很久沒有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但即使這樣一個家還是矛盾不斷,讓我感到很疲憊。」聽到這裡我們也不想他再繼續嘮叨下去,然後我只問了一句:「一個家的樣子完全取決於自己是否為自己活過沒有」。現在的社會變了,不像原來蘿蔔青菜就能養活一大家子人,現在你想照顧家庭首先你得自己吃飽。
  • 《時間管理7堂課》:這本書讓我一天活出了25個小時!
    二、學會「碎片管理」,化零為整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碎片管理」這一章,原因很簡單,我在讀完這一章後就馬上在生活中應用了。你如果感覺不到自己身邊正在流逝的時間的話,不如計算一下「分薪」,也就是你每分鐘的「薪水」。怎麼樣,是不是感覺到金錢一分一塊地流失?作為一個實習生,按照實習補貼來算的話,我的分薪大概是一毛多,雖然不比大多數職場人士,但每天少浪費幾十分鐘也是能省下幾包辣條的。
  • 五旬大媽每天練10個小時架子鼓:我要為自己而活
    (原標題:鐵道橋下的女鼓手:為自己活一回)   張士敏越來越不喜歡沒有進步和成長的生活。
  • 為別人著想,為自己而活
    為別人著想,為自己而活。為別人著想,才不失活得高尚;為自己而活,才不失活得灑脫。我嘆世事多變幻,世事望我卻依然。那時的大院裡,住的大多高幹子女,有一戶人家,父母雙職工,家庭條件很不錯。一次,他家的孩子被派往外地生活。有一天,家裡接到一封信,上面就五個字:速寄五十元。他的父母看到後,並沒有按兒子信中所說把錢寄出去。
  • 被時間宰制的我們,就算一天多幾個小時,一切會好轉嗎
    差別在於近幾百年來,我們是因為已經早上七點鐘了,所以才起床的。我們每天固定時間上學、上課、上班,不是因為感覺最自然合適,只是因為那是別人安排好要我們遵守的時間。我們把生理直覺交給時鐘來掌握。漸漸地,不再是時間輔助我們,反而是我們為時間效力、為時間發愁。我們常常發現自己盼望一天能再多幾個小時,但就算成真也不會有幫助。
  • 有人生孩子一天一夜,有人卻只用幾個小時,為什麼呢?原因在這裡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有人生孩子一天一夜,有人卻只用幾個小時,為什麼呢?原因在這裡生孩子,對於大多數寶媽來說,都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兒,有人難產,可能一天一夜都生不下來,讓寶媽痛苦不堪,甚至有些無法忍受的,早早地就順轉剖。
  • 王徽之|為自己而活
    一個真正能活出自我的人,必須具備完全的內心自由,任何一個還被外物牽連的人,其實都不可能活出自我,在晉人眼裡也不可能真是個值得別人仰慕的高人。         這樣的人,不是你字寫得好,還是歌唱得好,對於有這樣境界的人來說,所有的才藝不過都是外在,只有自己對世界的感受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屬於自己的,而人的境界差異就在這裡。
  • 工地幹一天活300貴不貴?包工頭、工人,針鋒相對,你怎麼看?
    工地幹一天活300貴不貴?包工頭、工人,針鋒相對,你怎麼看?前不久看了一個帖子,講的是樓主(發帖的人)去勞務市場找工人來搬點東西,聽到一個包工頭,與幾個農民工,之間的談話。誠心講我在成都一天才220,工地上長期幹活的小工基本是180-200。因為一個工地最少能幹幾個月,外面零時的小工,開300真正的工地老闆是不會要的。因為要照顧工地上長期的工人。所以從我的角度來說,真貴的離譜。2、小工要三百真是瘋了!最多最多200。說不貴的都是本事不夠的,我找小工的頂天一百一天,就八個小時,還沒有技術含量。你憑什麼要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