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85大學生,不再愛北漂?

2021-01-07 中國新聞周刊

文/俞楊

在北京奮鬥,考驗大學生的才華與努力。不過,連北京985的畢業生,似乎都不再愛北漂。

近年來,以清北為代表的北京985畢業生,留京率不斷下跌。2019年清北兩校的本科畢業生留京率,連2成都不到。

與此同時,廣東是他們離京後最大的流向地。甚至於,廣東對上海985畢業生也有吸引力。

畢業後選擇哪座城市,無疑是打工人初入職場的靈魂叩問,大學生最終選擇用腳投票。

離京

北京就業與高等教育資源都很豐富,大學生畢業後留京工作再自然不過。

這座城市有我國數量最多的「雙一流」高校,根據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20年6月30日)》,北京共有67所本科層次高校,「雙一流」高校就有34所,幾乎佔一半。

在為數眾多的「雙一流」高校中,又以清華、北大、人大、北師大、北航、北理工、中國農大、中央民大8所985高校為最。更何況,清華、北大兩所中國最頂尖高校,同城比鄰而居。

985畢業生是大學生中的精英。根據軟科統計,北京985畢業生近年來的留京率總體下跌。2019年清華、北大、人大、北師大、北航的本科生留京率皆不足5成,清北在幾所名校中倒數。

兩校2019年就業質量報告顯示,清北本科畢業生留京率都不到2成,其中北京大學(校本部)為16.07%,清華大學為18.20%。

這已經是清北畢業生留京率連續多年下跌了。

2013年,北大本科生留京率曾高達71.79%,2014年跌到了58.04%。2013年,清華本科生留京率為30.7%,2014年微跌至30.3%。

2018年,北大本科生留京率繼續下跌到21.99%,清華本科生留京率為17.30%,跌破2成。

2019年清北本科畢業生留京率持續居於低位,皆不足2成。拉長時間來看,從2013年到2019年,北大本科生留京率從71.79%跌至16.07%,清華從30.7%跌至18.20%。

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以清北為代表的名校生的就業去向,很能代表當下大學生的就業傾向。

清北學生就業選擇的自由度更大些,更能按內心的想法去選擇工作。其他大學畢業生未必能這樣去做,但不代表他們不是這樣想。

戶籍

能不能在一座城市落戶,是很多大學生就業時著重考慮的因素。為吸引大學生前來就業,近年來不少城市放寬戶口,掀起「搶人」大戰。

樊秀娣指出,戶籍制度在現階段影響到人的就業、安家,沒有戶籍人就缺乏歸屬感。不是年輕人在乎戶籍,而是有被戶籍束縛、限制的感覺。

身居一線城市,難落戶的上海也有了鬆動。繼對清北兩校畢業生拋出橄欖枝後,2020年上海對本地的上海交大、復旦、同濟、華東師大4所985高校的畢業生也友善招手。

2020年9月23日,《2020年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申請本市戶籍評分辦法》正式發布,將之前「以清北為試點,探索建立對本科階段為國內高水平大學的應屆畢業生,符合基本申報條件可直接落戶」的政策,範圍擴大至在滬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另外兩座一線城市,廣州和深圳對大學生態度更為「友好」。在2020年深圳人才引進政策下,全日制本科且未滿45周歲以下直接核准入戶,全日制大專且未滿35周歲以下直接核准入戶。

2020年底,廣州出臺寬鬆的落戶政策。一方面,「雙一流」建設高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的青年人才,在引進單位參加社會保險即可入戶。另一方面,個別區域大專也可以落戶。

與上廣深相比,大學生在北京落戶依舊很難。2017年北京在引進畢業生的工作中強調,要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嚴控北京禁限產業引進畢業生。

樊秀娣表示,戶籍制度是國家公民的根本制度,在城鄉二元結構還沒有完全打破的現狀下,戶籍反映一個地區領導人的治理理念,最終體現在當地政治、經濟、科技、法律、文化、治安各方面,本質上都有影響地區的活力和個體的資源。

樊秀娣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相信戶籍制度會慢慢鬆動直至消失。其實只要在當地生活和交稅,就應該有保障。

廣東

清北畢業生選擇離開北京,而離京之後最大的就業流向地是廣東。

2018年北大本科畢業生留京率降低到21.99%,而去廣東的比例則增加至32.62%。2018年清華本科畢業生留京率為17.3%,而去廣東的佔20.3%。

也就是說,2018年清北本科畢業生留在北京的,還沒有去廣東的多。軟科搜集的2019年畢業生就業數據顯示,廣東已經連續三年榮獲清北畢業生除北京外首選的就業地。

廣東的吸引力,從本地大學生的留粵率可見一斑。2018年42.47%的中大本科生選擇在廣州就業,深圳23.99%,珠三角其他城市11.43%,合計77.89%,遠高於清北本科生的留京率。

不僅如此,廣東還吸引東北、中西部的985畢業生跋山涉水而來。2019年,19.5%的哈工大畢業生從北到南幾乎跨越整個中國去廣東就業,高於12%的留黑率。武漢大學畢業生本省就業率僅為28.87%,流向廣東的畢業生則達到23.63%。

甚至於,廣東對上海985畢業生也有較大的吸引力。復旦、交大的畢業生如果不留在上海,去外地最多的也是廣東。

廣東承載了大量外溢的京校學子,除了硬科技產業,清北畢業生對教育行業也頗為熱情。

2019年,深圳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高級中學發布2020屆畢業生擬聘名單,20個錄取者中有19人畢業自清北,引發輿論熱議。2020年,深圳大學70萬年薪招聘教師再次引發熱議,薪水誘人,招聘中不乏清北等頂級高校畢業生。

樊秀娣認為,珠三角對人才有吸引力是件好事,區域、城市間的競爭很有必要,人才大循環,能夠促進人才與職業需求匹配。珠三角和其他各地區是聯動發展的,最終有助於整體提高。

當然,樊秀娣指出,希望珠三角能把吸引人才政策落到實處,不能只靠吸引幾個名校學生做「噱頭」,還要把眼光放在其他學生身上。

一個地區的發展,可能需求量最大的是高技術人才,是藍領。

相關焦點

  • 大學生都不愛「北漂」了?留在北京的高校生越來越少,原因很現實
    「我國一共有39所985大學,其中北京有8所數量最多的城市,上海擁有4所緊隨其後。
  • 「我畢業於北京985大學,終於,我也放棄了北漂」
    在面對考研擇校的時候,北京的高校是所有同學都逃不過的參考項。無論是教育資源的極大豐富,還是就業環境的無窮機會,都賦予了這座城市無限的榮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充滿了夢想和希望的城市,現在卻留不住學生了。「在北京上學還可以,但在北京工作就算了」,畢業於清華大學的小倪同學如是說。
  • 北京985畢業生留京率不斷下跌:清北本科畢業生留京率不到2成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北京985大學生,不再愛北漂?不是不愛,而是愛不動了。在北京奮鬥,考驗大學生的才華與努力。不過,連北京985的畢業生,似乎都不再愛北漂。近年來,以清北為代表的北京985畢業生,留京率不斷下跌。2019年清北兩校的本科畢業生留京率,連2成都不到。與此同時,廣東是他們離京後最大的流向地。
  • 承接北京外溢教育資源「北漂」中產的下一代不再求學難
    有「北漂中產」透露,非京籍孩子想在北京上學,對證件的要求非常高,且辦證過程繁瑣。在北京,不管你是985的博士,還是上市公司的高管,只要你沒有北京戶口,孩子的上學就難上加難,都要經歷現實的毒打。北京戶口落戶難 「北漂」孩子入學難比如,非京籍孩子想在北京讀小學,要麼符合按本市戶籍對待的條件,要麼必須準備北京市教委公開的此類群體在京幼升小需提供的四證,滿足條件後,才能進行幼升小信息採集等入學工作,由於辦證過程繁瑣,不少家庭在這個過程中就選擇了退出。
  • 當清北畢業生也不再選擇「北漂」,北京怎麼才能留住人?
    記者 | 周姝祺1首都北京,聚集著我國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最多的就業機會。「985工程」高校北京有八所,「211工程」高校有26所位居此地。畢業後繼續留在北京是許多年輕人自然而然的選擇。但是數據顯示,這些名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卻不再願意「北漂」。界面職場對公開資料整理發現,以清華北大為代表的北京985高校畢業生,留京率正在不斷下跌。
  • 北漂:不再死磕北京,我掙錢買生活!
    我選擇死磕北京啊。」「房子買北京?我呸,一輩子也買不起,買新一線城市我看就不錯。」二狗子:為什麼買新一線城市,作為一畢業就帶著女友直奔北京的二狗子,這個鄭州土著,放棄鄭州的就業優勢,經歷了半年的北漂生活的捶打之後,恐怕最有發言權。臉紅脖子粗的二狗子端著酒杯,開始了他的表演,「要我說,房子還是買鄭州,知道為啥不,因為北京房價實在高的嚇人,像咱們這普通小老百姓三五年的誰熬得出首付?
  • 985研究生北漂4年,辭職回縣城當公務員,總結出4條忠告
    2013年,我從北京一所985高校畢業後,跟很多畢業的同學們一樣,帶著夢想和憧憬,堅定地留在了一線城市。那年,我們專業留在北京工作的比例達到了75%。相比絕大多數北漂一族,我總以為我是幸運的,而且與眾不同。
  • 北漂「蟻族」勵志電影《唐家嶺》北京首映
    北漂「蟻族」勵志電影《唐家嶺》北京首映 (1/7) "← →"翻頁
  • 北漂,請昂頭挺胸來一句:去你大爺的北京
    京房子問過很多的北漂:為什麼選擇到北京當北漂?有的說我來北京是見世面。有的說我來北京是為了掙錢。有的說不堪忍受縣城青年不思進取的混日子狀態,不屑與之為伍。然後到了北京,覺得每天都在奮鬥,內心十分踏實。還有的留戀北京的無數咖啡館,大牌衣服,大牌化妝品,這些都是小城市裡沒有的。還有的北漂迷戀北京的「公平」,認為北京是一個公平的城市。還有的北漂覺得老家縣城裡的農村小孩兒不思進取,思想不一樣,尿不到一壺,在北京可以找到一起奮鬥的小夥伴。
  • 對話40歲北漂族:在北京你能把握中國和時代的脈搏
    對話「北漂」一族:北京!北京!  「初到北京,看到了城市之大,感受到她乾燥的空氣和擁擠的交通,但微薄的收入與她格格不入;慢慢地,開始體會到她的包容,看到機會和選擇的權利,看到好的未來。」這是某網絡論壇上一位「北漂」的心聲。在幾千條的討論帖裡,形形色色的「北漂」們討論著「堅守還是離開」。
  • 教育部通知,211、985不再招收專升本學生?同時傳來一個好消息
    由於現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一直存在,大學生貶值的話題也經常在茶餘飯後被大家討論,有網友覺得現在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除了外界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因素,比如有的大學生在大學四年基本是在混日子,混個文憑,並沒有學到真材實料,整天在宿舍裡玩遊戲!
  • 大學生放棄「北漂」甘當瓜農 用微信賣瓜設計宣傳畫
    在北京讀完大學,找工作屢次受阻。為了愛情來到合肥,懷著一腔熱情投資開店,卻以虧本收場。在26歲的安徽碭山小夥許帥低落之時,肥西女友家的一片片空地讓他眼前一亮。於是他和女友決定回肥西當農民,承包下11畝地種西瓜。  今年6月份,許帥種植的首批西瓜成熟上市,他進入本地西瓜銷售點,成為合肥首位大學生「瓜農」。
  • 北京有哪些985大學?
    985大學:1998年5月提出,國家決定建設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學校985大學一直都是國內名牌大學的象徵,本期為大家帶來北京市985大學名單、簡介,供同學們在擇校時參考查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簡稱「北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選「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
  • 天津已成為沒有北京戶口的北漂孩子的高考聖地
    北京今年的一本升學率竟然45.8%,也就是考生上線本科的一半都能錄取到一本院校,當然因為北京985和211學校遠超其它任何城市。北京的985、211肯定偏向北京戶籍,現在就到了這種程度,竟然45.8%是屬於一本。天津一本弱於北京也沒有懸念,但是恐怕按照推測超過40%也很正常。搞不清楚是一本增多還是怎麼回事?原來的二本現在很多升級一本?一本擴招太厲害?這些我們並沒有研究。
  • 國內文學史上第一部北漂詩選面世
    他們懷揣夢想,從大江南北天涯海角來到燕山腳下,前僕後繼進入首都的各個行業,分布在京城的各個角落,為自己也為北京奉獻才華和心血。他們的社會名氣、經濟實力都各有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詩人。作為高速流動時代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北漂」一族身歷物理與精神的位移,與詩歌更是有親近的天然基因。把這些北漂詩人的詩意收集起來,呈現出來,將是怎樣一種面貌呢?
  • 高雄人在北京——大號樂手李旌佐的「北漂」生活
    新華社北京10月12日電(記者齊菲)「我很喜歡有歷史底蘊的城市,北京是非常完美的選擇。」臺灣青年李旌佐說,儘管已經路過天安門、正陽門無數次,但下次看到還是會很激動。  33歲的李旌佐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高雄師範大學畢業後,他先赴海外深造,2017年來到北京,成為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的一名大號樂手,並在學校任教。
  • 北漂一族,到底讓孩子在北京上學好,還是回家鄉城市上學好?
    每對北漂父母在孩子長到五六歲幼兒園畢業要上小學的時候,就開始犯難、糾結,不知道是在北京上學好還是回自己家鄉二三線城市上學好究竟在北京上學好還是回家鄉二三線城市上學好?這確實是一個兩難的選擇。有的北漂覺得在北京打拼都這麼多年了,甚至其中一部分人已經在北京買了房子,徹底結束了居無定所的租房的日子,以為從此就穩定下來,不再漂泊。其實不然。在北京這種一線城市,解決不了戶口問題,你永遠沒有歸屬感。尤其是當你的孩子面臨入學升學的時候。
  • 「北漂歌手」楊坤的豪宅與豪華機車夢
    這是楊坤在北京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他感激地說不出話。可沒過半年,楊坤便被解僱,原因就是:不喜歡說話,也不愛迎合客人,只唱自己喜歡的歌曲。楊坤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會因為「性格問題」再一次失業,他除了感慨世道不公,什麼也做不了。沒了工作就沒了收入,吃和住成了楊坤最操心的問題。五棵松青塔小區的地下二層防空洞是楊坤住得最破爛的地方,每個月的房租是150元。
  • 富二代大學生:不靠爸爸 寧願做北漂
    王志寧願做一個辛苦的北漂族,也不想在父親的不信任中接手家族企業。城陽一價值過億元廣告公司私營業主的兒子王志(化名)迎來了大四下半學期實習,但他沒有選擇進入父親的公司,而是選擇進入北京一科研企業。王志寧願做一個辛苦的北漂族,也不想在父親的不信任中接手家族企業。富二代成北漂一族「我知道自己當時草率了,老爸對我失望了。反正我對接班也沒興趣,我要和同學一起去北京實習上班。」
  • 紀錄片《2020年的北漂》定檔12.23 聚焦疫情下的北漂群體
    由北京小象快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青年導演周寧,王兵監製;製片人常智人、翟冠成、吳凱旋,聯合明星孫楠、張歆藝、張天愛、馬蘇、阿悄公益發聲的紀錄片《2020年的北漂》,定檔12月23日溫情上線。據了解,該片記錄了2020年新冠疫情之下普通北漂一族的生活現狀,同時也呈現了孫楠、張歆藝、張天愛等藝人過往的北漂經歷。紀錄片將鏡頭聚焦於北京這座夢想之都,將當下北漂的各種生活展現的真實而有意味。2020年,新冠疫情給全球75億人口帶來了巨大改變,直到目前,抗疫持久戰仍在繼續。在這一年裡各行各業都十分艱難,幾經困難。北漂群體的生活和狀態同樣發生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