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將近,從理性對待祭祀活動,談對傳統和民眾的尊重

2020-12-18 崑崙山下一樹楊

中元節(俗稱「七月半」)將至,各地都在倡導文明祭祀。文明祭祀要求大同小異,但核心都是禁止焚燒祭品、燃放鞭炮,提倡所謂「鮮花祭祀、植樹祭祀、網上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

作為一個話題,要探討祭祀的文明性的時候,我們可以把這個話題分解為如下幾個部分:第一,什麼是祭祀?第二,祭祀的主要形式;第三,不文明的祭祀表現為什麼?第四,什麼樣的祭祀是文明的?

01什麼是祭祀?

我們都學過宋朝陸遊的《示兒》,裡面寫到「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什麼是家祭呢?家祭是中國傳統「禮」文化中「祭禮」的重要組成部分。

《禮記》曰:「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家祭就是祭祀祭祖,強調家庭家族的血脈傳承,強調血濃於水」的親情理念。

家祭是士人對祖先的祭祀。祭禮除了對祖先的祭祀外,還有更為隆重的祭天地、祭社稷的活動,不過這兩個禮節是天子和諸侯的專利了。

祭祀活動是嚴謹的,有相應的祭禮進行規範。

第一步是祭祀的準備。根據《禮記.祭統》曰:「外則盡物,內則盡志,此祭之心也。」,祭祀準備需要兩個方面,一個是祭品極其豐盛,二個是內心則極其虔誠、盡其心志。外在表現,則是祭品豐富和參與者的齋戒。

第二步是祭祀的過程。各地按照本地一定的儀式,向家祖致敬和獻禮,以恭敬的動作進行膜拜,以希求幫助家人達成靠人力難以實現的願望。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過程,凝聚家人、凝聚家族。

02祭祀的主要形式

祭祀祖先主要有三種形式:上墳、家祭和遙祭。

1、上墳。

這是較為普遍的方式,即在祖宗葬地舉行。時間主要是忌日和傳統重大節日(中秋除外),如除夕、清明、中元節(七月十五)等。由家裡的男人攜祭品香紙到墳前,擺放祭品、水酒,然後燒紙、焚香、奠酒、行禮。上墳習俗尤以清明上墳最為隆重,前一天早上還要去給祖先墳上「添土」,以示家族人丁興旺。大多數農村家族,兒子結婚,也要去上墳,含義是告訴祖宗,兒子成家,人口又多了。

2、家祭。

即不到墳上去,或與上墳同時進行。把寫有直系宗祖的牌位或譜系圖供在正堂或「家廟」,全家或全族人一齊祭祀,儀式十分莊重。

3、遙祭。

遙祭又稱野祭。因天氣不佳不能出門,或是離鄉客居外地 ,不能親臨墓地祭祀,便在家中或附近野外、路旁設祭,向著故鄉祖先墓地方向,舉香作揖恭請先祖享祭。

03祭祀活動中存在有哪些被認為是不文明的行為?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不文明行為?不文明行為,是指人們由於公共道德缺失而做出的違背公序良俗的舉止和動作。

那麼祭祀活動中會有「違背公序良俗的舉止和動作」嗎?至少我們都知道,祭祀不是今天才興起的。祭祀活動是伴隨著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傳承,連綿到今天。在被讚譽為「禮儀之邦」的中國,個人的言行都是被約束在社會公德的範疇內的。就文化本身來說,祭祀本身就是一種文明的表現。這強調了血脈的傳承、文化的傳承和人情關懷在裡面。

之所以在今天,祭祀活動被強調「不文明」,其根本在於今天社會各方面原因造成的環境汙染,讓人們不得不對各種可能的汙染行為特別在意。

而在傳統祭祀活動中,不論是上墳還是遙祭,都不可少香蠟和紙錢的燃燒,有的地方甚至還要燃放鞭炮。這樣的行為,讓本以嚴重的環境汙染雪上加霜。

為了維護我們的生存環境,有關部門自然對祭祀活動中的焚燒祭品、燃放鞭炮行為大加不滿,以致批評其行為為「不文明」。其實,這個「不文明」指的不是祭祀本身是否文明,而是「恨屋及烏」。

04什麼樣的祭祀是文明的?

那麼,什麼樣的祭祀才是文明的呢?真的是「鮮花祭祀、植樹祭祀、網上祭祀」才是「文明祭祀方式」嗎?

因噎廢食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都在表達一個意思。為了緩解環境汙染問題,就對祭祀活動一刀切。這個和去年,為了緩解環境汙染問題,而禁止農民家庭養豬的道理是一樣的。緩解環境汙染,不能只是行政命令的事情。

祭祀本身就是嚴肅的。說狠一點,哪家哪戶沒有祖宗?哪家哪戶不死人?死者為大。祭祀沒有文明與不文明的說法,也沒有對錯的說法。

新時代新問題面前,如何改善祭祀對環境的汙染,這更需要全體民眾的理解和支持。

至於「鮮花祭祀、植樹祭祀、網上祭祀」這樣行政命令式的「文明祭祀方式」,說的都是很美好的。估計那也只是寫給上級看的,他自己也做不到。不信,讓他來示範一下?特別是中元節的祭祀活動主要為遙祭的時候,你在路邊放一堆花?還是在路邊挖個坑來栽樹?顯然不可能。至於網上祭祀,先呵呵一下。

說到這裡,不是說在環境汙染嚴重的時候,大家還要繼續大肆焚燒祭品、燃放鞭炮。做事情,不能老是簡單的非此即彼。

在這裡面,筆者可以借鑑一些寺廟的做法,進廟送你三柱香。既避免了香菸繚繞帶來的消防隱患,又提倡了環保節約,還尊重了民風民俗。最後實實在在地減少了環境汙染,促進了環境美化。

在中元節,大家在遙祭的時候,可以這樣提倡:一家人,一對蠟,三柱香,百張紙錢寄哀思。

這樣的祭祀,難道不是文明的嗎?畢竟這樣的燃燒,還不足一家人做一頓飯的水平,肯定談不上什麼環境汙染。沒有必要一遇到問題,就把民俗民眾放到對立面去。畢竟問題根源,不是民俗民眾造成的。

相關焦點

  • 中元節已過,我們對待傳統節日的態度是不是太簡單粗暴了?
    2020年的中元節是9月2日。距離現在,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回頭看看,我們會發現,我們對待傳統節日的態度並不友善,甚至帶有一種惡意。或許我們應該想想,中元節以後是否會被禁止?2010年,中國文化部還將中元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中元節本身源自祭祀,意義在於敬祖。它的重要性在於祭祀活動中,傳承中華民族文化永遠不斷的「孝道」。傳統祭祀活動一般有三種方式,上墳、家祭和遙祭。而中元節祭祀的時候,一般採取的遙祭方式。
  • 中元節祭祀引爭議 傳統風俗淘汰還是繼續?
    原標題:中元節祭祀引爭議 傳統風俗淘汰還是繼續?  原標題:中元節祭祀引爭議傳統風俗該淘汰嗎?   火燒火燎,隔幾米就一個火堆堆……昨日,微博上一張四川達州城區河岸邊燃燒祭祀物品的圖片震撼了不少網友。明天就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傳統風俗該淘汰還是該繼續?對此,民俗專家和環保專家站在各自的立場給出了不同的觀點。
  • 「中元節」,祭祀不要忘了文明
    一年一度的中元節即將來臨,在我國的一些地方,有上墳掃墓,焚燒冥紙,祭祀先人的傳統習俗。中元節,為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全國性的傳統節日。人們在這一天,通過虔誠的祭祀活動,表達慎終追遠的情懷。
  • 衡陽望城路社區開展倡導「中元節」文明祭祀宣傳活動
    「您好,中元節要到了,請不要在城區焚燒紙錢等物,這裡是宣傳手冊麻煩您看一下。」2020年8月25日,在「中元節」即將到來之際,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望城路社區為了讓社區居民過一個文明、環保、安全的中元節,樹立文明祭祀新風,確保中元節祭掃安全有序進行,開展以「保護環境 文明祭祀」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旨在引導社區居民「講文明、除陋習、樹新風」,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科學的生活方式,進一步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果。
  • 資訊:中元節,請文明祭祀!
    中元節2019/8/15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海外華人華僑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這四節會寄批銀,否則便會被人認為是對祖宗不敬,對長輩不孝,對妻子不負責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換一種方式祭祀未嘗不可!
  • 中元節,緬懷先人,文明祭祀!
    中元節的來源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都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中元節,它也被稱為七月半,鬼節,地官節等。中元節最主要的傳統習俗就是祭祖,祀亡魂,一般人們都會用焚燒紙錢的方式來緬懷先祖和逝去的親人們。中元節的習俗中元節祭祀祖先是本土文化的產物,但是包含的節日習俗比較複雜,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在焚燒紙錢和祭祀食物這兩種基本的傳統習俗之外,各地也有一些不一樣的習俗。
  • 中元節:讓我們一起文明祭祀
    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文明祭祀倡議書全縣廣大團員青年朋友們:又是一年一度中元時,在中元節這個悼念故人、寄託哀思的傳統祭祀節日到來之際,作為新時代新青年,讓我們在緬懷英烈、祭奠逝者的同時,積極倡導社會新風尚,提升文化品位,進一步保護我們的城市環境。
  • 放河燈、祭祖,看看中元節這些古老的祭祀活動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與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三大傳統祭祀節日。中元節這天有哪些祭祀活動呢?因各地各省各民族不同,祭祀活動也不同。先整理幾個比較常見的祭祀活動,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個重要的傳統節日的寓意和內涵。
  • 中元節|祭祀「防火」不可缺
    這次起火原因可不是菸頭,而是,中元節期間附近居民燒紙祭祖,不慎引燃周邊雜草引發火災。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老百姓也把它叫做「七月半」。中元節屬於中華民族傳統祭祖大節,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天,老百姓會前往祖先墓地焚香,燒紙進行祭祀,以表示對逝去先人的懷念。中元節風俗。
  • 中元節移風易俗 文明祭祀我先行
    為樹立文明祭祀新風尚,保護城市環境,共建美好社區,9月1日下午6點半,城中街道東興社區開展文明祭祀活動。為保證轄區居民有序進行文明祭祀,城中街道東興社區工作人員向居民發放《禁火令》宣傳單、張貼宣傳單等方式,倡導現代感恩理念,宣講文明祭祀掃改革方面的知識和意義,讓居民更加深入了解中元節的文化內涵。並號召大家在祭祀時不要燃放鞭炮。焚香燒紙,避免發生火災,提倡居民以植樹祭祀、鮮花祭祀、也可以網上祭祀等健康、文明祭祀方式祭奠、緬懷親人。
  • 中元節|文明祭祀莫「惹火」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同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祭祀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的傳統。傳統的焚香燒紙的祭祀方法,既不環保,又不安全,特別在農村地區,幾乎每逢清明、中元節重大祭祀活動,都會發生嚴重的火災事故。在一些老舊小區的周圍,依舊會有不少市民隨意在空地上、樓梯口焚燒紙錢,甚至有的個體戶索性就在店鋪門口的大街上、人行道上支起一個小茶桌,設置供臺,燒紙點蠟,也有人帶著紙錢和祭祀品上山,到親人的墓前燒紙錢。
  • 祭祀先祖的日子—中元節 這些傳統習俗您知道嗎?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俗稱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同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 中元節:緬懷新形式,祭祀新理念
    中元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祭奠逝者、悼念先人、寄託哀思也是中元節的傳統習俗。每年此時,很多人會習慣焚香、燒紙錢祭拜祖先。同時,燃燒紙錢、燃放孔明燈等不文明祭祀行為也會造成消防隱患,每年因此而引發的安全事故都讓人觸目驚心。現如今,傳統的燒香、焚紙祭祀方式已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中元節源遠流長,祭奠的目的在於表達哀思,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至於祭奠方式如何、在哪裡祭奠,並不是最重要的。
  • 鐘山區荷泉街道提前打好中元節文明祭祀「預防針」
    2020年中元節來臨之際,為弘揚傳統文化,引導居民打開中元節文明祭祀正確方式,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科學的文明祭祀「習慣」。鐘山區荷泉街道積極發動轄區黨員、志願者在轄區內加大宣傳和巡查力度,提前打好中元節文明祭祀「預防針」。
  • 中元節(又稱鬼節)祭祀,祭祀可以改變運勢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三大節日。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 七月半為什麼是鬼節 中元節最大的傳統便是祭祀
    中元節在民間俗稱「鬼節」,又稱「七月節」、「七月半」,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並稱為我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   中元節不僅在民間享有盛名,更為佛、道兩家所重。在佛教中,中元節又稱為「盂蘭盆會」。傳說人死後,有的升為天神,有的下地為鬼,而其主要依據則是當事人是否有功德。
  • 倡議:中元節期間 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文明祭祀
    廣大市民朋友:一年一度的中元節到來,每年的中元節期間,焚紙錢、燒冥物、放鞭炮等方式祭奠先人、緬懷逝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然而,隨意祭祀導致城市環境汙染,消防安全隱患突出。在這慎終追遠、緬懷故人、寄託哀思的時節,為深入倡導文明祭祀,樹立文明新風,確保中元節祭祀安全有序,雲陽縣文明辦向市民發出倡議。一、轉變觀念,摒棄傳統祭奠陋習。
  • 中元節燒紙有什麼講究 中元節祭祀需哪些物品中元節祭品盤點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元節,而在海外漢字文化圈內的國家或地區,農曆七月半這天也是人們祭祀先祖、鬼魂,或慶祝豐收的節日。而說到中元節祭祀,豐盛的祭品自然是少不了的,而關於中元節祭品可是很有講究的,那麼今天就為你介紹,中元節祭祀需哪些物品,中元節祭品常識你知道多少。
  • 中元節原來這麼好玩!除了祭祀還有這些購物和娛樂活動
    農曆七月十五是傳統中元節,俗稱「鬼節」。中元節因為這個俗稱背上了封建迷信的惡名,漸漸遠離了我們的生活。實際上,舊時北京人過中元節並不陰森恐怖,而是歡樂、喜慶的。中元節恰逢北京的初秋,天涼暑消,瓜果成熟,許多瓜果都被做成樣式獨特的燈,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述:「鏤瓜皮,掏蓮蓬,俱可為燈,各具一質。結伴呼群,遨遊於天街經壇燈月之下,名鬥燈會,更盡乃歸。」
  • 永州:中元節 文明祭祀是最好的緬懷
    紅網時刻8月24日訊(零陵分站記者 楊坤)農曆七月十五是傳統節日中元節,為倡導健康、文明的祭祀新風尚,減少環境汙染,連日來,永州市零陵區持續開展中元節文明祭祀專項行動,宣揚文明祭祀新風,引導市民破除祭祀中陳規陋習,確保中元節期間環境良好、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