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已過,我們對待傳統節日的態度是不是太簡單粗暴了?

2020-12-18 崑崙山下一樹楊

2020年的中元節是9月2日。距離現在,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回頭看看,我們會發現,我們對待傳統節日的態度並不友善,甚至帶有一種惡意。或許我們應該想想,中元節以後是否會被禁止?

01中元節簡述

對於中元節,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不陌生,而且還是在我國民間非常受重視的傳統節日,民間俗稱「鬼節」。2010年,中國文化部還將中元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中元節本身源自祭祀,意義在於敬祖。它的重要性在於祭祀活動中,傳承中華民族文化永遠不斷的「孝道」。

傳統祭祀活動一般有三種方式,上墳、家祭和遙祭。而中元節祭祀的時候,一般採取的遙祭方式。遙祭又稱野祭。因天氣不佳不能出門,或是離鄉客居外地 ,不能親臨墓地祭祀,便在家中或附近野外、路旁設祭,向著故鄉祖先墓地方向,舉香作揖恭請先祖享祭。

02「文明祭祀」真的是「文明」嗎?

在今年各地中元節之前的倡議書和地方政令當中,我們看到最多的核心詞語是「文明祭祀」。在「文明祭祀」的旗號下,有兩個具體主張。一是「自覺破除陳規陋習和封建迷信」,二是「提倡鮮花祭祀、網絡祭祀等文明風尚」。

對於這兩個具體主張,在筆者看來,都是無視本國文化傳統和現實社會基礎的。

第一、從祭祀本身來說,是嚴謹的規範的,沒有所謂「文明」或「迷信」一說。

祭祀就是一種莊重的紀念活動,這種紀念活動的過程必然帶有當地文化的深刻烙印。祭祀的過程也是嚴謹的,都有相應的祭禮進行規範,並以恭敬的動作進行膜拜。這個習俗,就是對逝去的親人進行追思。這種追思行為,是無論如何都和「愚昧」、「迷信」掛不到邊的。

不論是採用中國傳統祭祀時的家庭焚燒祭品、燃放鞭炮,還是採用西方宗教祈禱後的墓地獻花,如果我們想去評價什麼是「迷信」和「不文明」的話,都是不恰當的。

在中國,宣傳西方祭祀模式,我們會善意地說這是對自己文化的不負責任。但如果是在西方宣傳中國祭祀模式,我想這兩年我們已經看到了西方國家對自己文化保護的力度。就一個僅僅教教普通話,寫寫方塊字的孔子學院,都被以「搞文化入侵」為理由,給封殺。況且,在西方國家流行的鮮花祭祀,都還有個無法迴避的前提,那就是全民信仰宗教,祭祀活動完全依照宗教規則來進行。試問,西方的宗教規則就真的可以用「文明」來評價的嗎?而我們傳統的祭祀規範,就真的應該被我們用「迷信」來批判和指責嗎?

同時,中元節還被國家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什麼我們不能和國家大政方針保持一致呢,予以應有的尊重和保護呢?作為中國人,應當尊重中國的文化,而不能是無條件的崇洋媚外。

第二、以倡導環保的名義,來禁止焚燒祭品、燃放鞭炮,這本身就是脫離現實的悖論。

從一般情況來講,一個家庭一次祭祀中,焚燒的祭品和燃放的鞭炮對環境產生熱影響,僅相當於做一頓飯菜的油煙水平。這樣的水平,肯定談不上環境汙染,更談不上對環境的破壞。

當然,現在環境汙染問題日趨嚴重,受到整個社會的關注。但就因為環境出了問題,就不分青紅皂白地將問題的責任推到社會普通民眾身上,顯然是荒唐的。這如同前兩年,為了所謂的緩解環境汙染,而出行政命令禁止農民家庭養豬一樣,在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最後受傷害的是全體國民。其問題的本質,就是迴避現實責任,豬病了卻去殺牛,貌似果斷有魄力,實則是愚昧荒唐,還拒絕面對民眾、面對客觀現實。

第三、提倡的「鮮花祭祀、網絡祭祀」,都是不切實際的空談,具體實踐上既沒有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沒有對民眾習俗的尊重。

就中元節來說,其祭祀活動主要形式為遙祭、野祭。既然行政命令說要提倡「鮮花祭祀」,相關部門是不是已經在社區、在路旁、在河邊開闢了相應區域,供人們堆放祭祀用的鮮花?既然提倡「網絡祭祀」,那相關部門是不是已經準備相關主題網站,以供民眾需要?

從回顧的角度來說,說的是提倡「文明祭祀」,根本就沒有一個平臺。反而是對中元節傳統習俗的種種活動,禁止得非常認真,打擊得非常徹底。

最後,我們大家看到的結果是:中元節不準祭祀。而且是既沒有民間祭祀,公祭也沒有。難道所謂的「現代文明」就是要讓我們的國民和祖輩割裂?讓我們的國家和歷史割裂?

03尊重傳統文化,就是尊重歷史、尊重現實

真正重視傳統文化,在中元節來臨的時候,就應該做到兩點:

一、順應傳統習俗,在公共場合擺一些有安全措施的香爐和祭臺,讓百姓表達對去世親人的緬懷之情。

二、地方政府部門到烈士陵園、先輩故居進行公祭。

這才是中元節的文化精髓,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才是真正的「執政為民」。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七月半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有稱亡人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 中元節祭祖是封建迷信嗎?我們該怎麼過中元節呢?
    正好今天是中元節,這是傳統祭祀禮俗裡面很重要的一個節日了。借著這個事兒,正好今天跟大家聊聊,到底什麼是中元節,以及在今天,咱們該怎麼看待祭祀祖先這種行為。一、七月十五、中元節、盂蘭盆節,這個節到底叫什麼?
  • 傳統節日-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
  • 潮汕傳統節日——中元節,今天一起來拜拜!
    你知道嗎中國古代以一月十五日稱上元七月十五日稱中元十月十五日稱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傳統習俗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自然也是潮汕傳統節日哦是不是聽起來有點邪乎這些神神鬼鬼的東西對於潮汕人來說別具一番地域特色啊這些節日少不了的應該是來一場特別的祭祀了吧
  • 七月半為什麼叫「中元節」,起源於何物?淺談傳統節日中元節文化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或稱鬼節(有的地方是在七月十四日)。2020年9月2日這天便是七月半,中元節。在中元節,家家戶戶都會進行祭祀祖先的活動,有些人家還會舉行家宴。古時候,在祭祀、供奉祖先時非常講究行禮如儀,有著一整套約定成俗的流程。
  • 中元節又叫鬼節?中元節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嗎?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匯總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有在這一天祭奠已故親人的習俗。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這麼簡單,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它也並不是陰氣森森的「鬼節」這麼一個文化氛圍。 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關於它的由來和習俗,以及其他傳統文化的知識。
  • 中元節 一個被賦予了人情味的傳統節日
    中元節又稱鬼節,因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十五,民間俗稱為七月半,中元節是道家的叫法,佛家稱這天為盂蘭盆節。民間有「七月十五鬼門開」的說法,說這天已經去世的親人的魂魄會通過鬼門來到陽間,和親人重逢,接受親人的供奉。
  • 今天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元節,你了解中元節嗎?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定於農曆七月十五日。在今年就是明天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 重視傳統節日 弘揚中華文化
    因為大部分幼兒園都要求家長購買服裝、和孩子們一起做節日道具,有些還要求購買裝飾品來布置教室……而這些東西被用完之後就只能扔掉,來年再買。如此浪費讓很多家長覺得吃不消,而且,還引發了質疑。有位家長就在揚子晚報的採訪中發問:如果「洋鬼節」要組織孩子慶祝,那麼是不是冬至也要帶紙錢去幼兒園燒呀?
  • 七月十五中元節,中元節是怎麼由來的?中元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尊崇。
  • 中元節可以過生日嗎中元當天生日怎麼辦? 中元節過生日好不好
    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據了解,一些地方也有說法「中元節」(「鬼節」)是在農曆七月十四,每年的「鬼節」,在廣西多個地方人們都會在七月十四隆重用鴨子祭祖,而南方民間也有傳這一天「孤魂野鬼」會到人間來接受奉祭,「中元節」如果定位在祭祀先人,持的是敬畏的態度
  • 三大節日合一?我們熟知的中元節,來歷讓你意想不到
    中元節但實際上,這三種稱呼在最開始的時候並不相通,或者說,這根本就是三個節日。二、中元節而『中元節』的說法則是起源於東漢時期,當時的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三元說』後來演化成現在的三大節日於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三元說』就演化成了我們現如今的三個節日:上元節(又稱元宵節)、中元節、下元節。
  •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 中元節有何習俗?(圖)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 中元節有何習俗?由這些熟肉條沿海碗邊緣環繞疊起,層層用細尖的竹筷穿插固定,疊至二尺高度,再在熟肉上面擺上魷魚、豬筋、大蝦等等合計二十四味之數,俗稱全席,東石玉記船行為了祭祖及普度等等重大節日之用,特地用錫打造一套豐富多彩的大筵碗和全套酒瓶爵杯果合饌盤等祭器,泉州鯉城縉紳常於普度時借來使用,至今已成為珍貴之民俗文化古董。
  • 中元節祭祖,還有多少人記得?傳統文化的悲哀,還是社會進步了?
    小時候的我們,懵懵懂懂,很多話都聽不懂,只是覺得很好玩,很熱鬧,父輩們那時候正年輕,祭祀儀式結束以後,就會進行一次大型的聚會,很多離家遠的叔叔們也多會一起趕回來參加這次聚會,好不熱鬧。不知道是因為近幾年在外面遊蕩的沒有時間了還是社會風氣變了,中元節的傳統,慢慢的都不怎麼被人重視了。
  •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由來介紹 中元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
    中元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個祭祀的節日,並且中元節是一個有深遠歷史的節日,那麼中元節的來歷是什麼呢?中元節是什麼意思呢?中元節祭祀的含義是什麼呢?中元節是什麼節日由來介紹  中元節釋義:指農曆七月十五日,舊俗有燒衣包、祭祀亡故親人等活動。
  • 以陽曆計算的「元旦」,應該算「外來節日」還是「傳統節日」?
    慶祝了這麼多年的「元旦」,不知道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今天慶祝的「元旦」,是以公曆的1月1日來計算的,而我國明確規定使用公曆紀年的時間是在1912年。那麼,此前有「元旦」這個節日嗎?說到這裡就應該清楚了,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元旦」,實際上就是今天的「春節」,只不過是因為陽曆在日常應用上更為廣泛,所以就把新曆法的一月一日稱呼為「元旦」了。那麼,之前的「春節」怎麼辦呢?剛才我們提到過,在陽曆施行之前,「春節」這個稱呼幾乎是不使用的,通常的叫法是「元旦」。
  • 中元節緣何叫鬼節 它是如何被遺忘的
    中元節是如何消失的上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上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上世紀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
  • 「三教合一」的中元節,是怎樣特殊的節日?
    中元節:「三教合一」的特殊節日 楊春俏「中元節」,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也叫「盂蘭盆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或「施孤」,也稱為「亡人節」或「七月半」。在古代中國,尤其是北宋時期,「中元節」是一個儒、釋、道「三教合一」、極其特殊的節日。
  • 中元節祭祀引爭議 傳統風俗淘汰還是繼續?
    記者調查》》》   中元節將至煙霧罩城   成都晚報記者在調查走訪時發現,隨著中元節的到來,不少市民找不到專門祭祀的地方,往往就在自家小區樓下、綠化帶上、河堤邊就近焚燒紙錢,包括錦江岸、廣福橋北街、肖家河沿街、二環路西二段在內的多個住宅小區外的綠化帶內都可以看到明顯的焚燒痕跡與燃燒過的香燭
  •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由來2019中元節是幾月幾日農曆幾號中元節
    盂蘭盆節,又稱中元節或鬼節。每年陰曆七月十五,陵園將安排各墓區代表參加盂蘭盆節,又叫中元節或鬼節。這一天傳說中是陰間的佳節,所以有陽間過元霄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界時陵園將舉辦祭祀、參佛、淨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問:2019年中元節時間是什麼時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