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中元節是9月2日。距離現在,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回頭看看,我們會發現,我們對待傳統節日的態度並不友善,甚至帶有一種惡意。或許我們應該想想,中元節以後是否會被禁止?
01中元節簡述
對於中元節,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不陌生,而且還是在我國民間非常受重視的傳統節日,民間俗稱「鬼節」。2010年,中國文化部還將中元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中元節本身源自祭祀,意義在於敬祖。它的重要性在於祭祀活動中,傳承中華民族文化永遠不斷的「孝道」。
傳統祭祀活動一般有三種方式,上墳、家祭和遙祭。而中元節祭祀的時候,一般採取的遙祭方式。遙祭又稱野祭。因天氣不佳不能出門,或是離鄉客居外地 ,不能親臨墓地祭祀,便在家中或附近野外、路旁設祭,向著故鄉祖先墓地方向,舉香作揖恭請先祖享祭。
02「文明祭祀」真的是「文明」嗎?
在今年各地中元節之前的倡議書和地方政令當中,我們看到最多的核心詞語是「文明祭祀」。在「文明祭祀」的旗號下,有兩個具體主張。一是「自覺破除陳規陋習和封建迷信」,二是「提倡鮮花祭祀、網絡祭祀等文明風尚」。
對於這兩個具體主張,在筆者看來,都是無視本國文化傳統和現實社會基礎的。
第一、從祭祀本身來說,是嚴謹的規範的,沒有所謂「文明」或「迷信」一說。
祭祀就是一種莊重的紀念活動,這種紀念活動的過程必然帶有當地文化的深刻烙印。祭祀的過程也是嚴謹的,都有相應的祭禮進行規範,並以恭敬的動作進行膜拜。這個習俗,就是對逝去的親人進行追思。這種追思行為,是無論如何都和「愚昧」、「迷信」掛不到邊的。
不論是採用中國傳統祭祀時的家庭焚燒祭品、燃放鞭炮,還是採用西方宗教祈禱後的墓地獻花,如果我們想去評價什麼是「迷信」和「不文明」的話,都是不恰當的。
在中國,宣傳西方祭祀模式,我們會善意地說這是對自己文化的不負責任。但如果是在西方宣傳中國祭祀模式,我想這兩年我們已經看到了西方國家對自己文化保護的力度。就一個僅僅教教普通話,寫寫方塊字的孔子學院,都被以「搞文化入侵」為理由,給封殺。況且,在西方國家流行的鮮花祭祀,都還有個無法迴避的前提,那就是全民信仰宗教,祭祀活動完全依照宗教規則來進行。試問,西方的宗教規則就真的可以用「文明」來評價的嗎?而我們傳統的祭祀規範,就真的應該被我們用「迷信」來批判和指責嗎?
同時,中元節還被國家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什麼我們不能和國家大政方針保持一致呢,予以應有的尊重和保護呢?作為中國人,應當尊重中國的文化,而不能是無條件的崇洋媚外。
第二、以倡導環保的名義,來禁止焚燒祭品、燃放鞭炮,這本身就是脫離現實的悖論。
從一般情況來講,一個家庭一次祭祀中,焚燒的祭品和燃放的鞭炮對環境產生熱影響,僅相當於做一頓飯菜的油煙水平。這樣的水平,肯定談不上環境汙染,更談不上對環境的破壞。
當然,現在環境汙染問題日趨嚴重,受到整個社會的關注。但就因為環境出了問題,就不分青紅皂白地將問題的責任推到社會普通民眾身上,顯然是荒唐的。這如同前兩年,為了所謂的緩解環境汙染,而出行政命令禁止農民家庭養豬一樣,在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最後受傷害的是全體國民。其問題的本質,就是迴避現實責任,豬病了卻去殺牛,貌似果斷有魄力,實則是愚昧荒唐,還拒絕面對民眾、面對客觀現實。
第三、提倡的「鮮花祭祀、網絡祭祀」,都是不切實際的空談,具體實踐上既沒有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沒有對民眾習俗的尊重。
就中元節來說,其祭祀活動主要形式為遙祭、野祭。既然行政命令說要提倡「鮮花祭祀」,相關部門是不是已經在社區、在路旁、在河邊開闢了相應區域,供人們堆放祭祀用的鮮花?既然提倡「網絡祭祀」,那相關部門是不是已經準備相關主題網站,以供民眾需要?
從回顧的角度來說,說的是提倡「文明祭祀」,根本就沒有一個平臺。反而是對中元節傳統習俗的種種活動,禁止得非常認真,打擊得非常徹底。
最後,我們大家看到的結果是:中元節不準祭祀。而且是既沒有民間祭祀,公祭也沒有。難道所謂的「現代文明」就是要讓我們的國民和祖輩割裂?讓我們的國家和歷史割裂?
03尊重傳統文化,就是尊重歷史、尊重現實
真正重視傳統文化,在中元節來臨的時候,就應該做到兩點:
一、順應傳統習俗,在公共場合擺一些有安全措施的香爐和祭臺,讓百姓表達對去世親人的緬懷之情。
二、地方政府部門到烈士陵園、先輩故居進行公祭。
這才是中元節的文化精髓,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才是真正的「執政為民」。